能表达出对古琴情感的句子?生活中难免遇到很多问题,怎么解决?
古琴文化在商丘:琴内功夫,琴外求,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重新发现商丘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能表达出对古琴情感的句子1
文丨谷雨(网商社科特约作者)
从上古到现代,从雅悦治国之音,到士人阶层修道神器甚至是文人墨客把玩收藏之瑰宝,古琴在中国器物文化史上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后来,研究古琴,斫琴、抚琴之风气式微,随着国学文化热潮到来,如今,古琴又成为一种雅静生活方式,追求修身养性也好,共享一个琴圈人脉也罢,古琴都是不可回避的一种时兴的现象。
《网商社科》诚邀商丘市古琴协会会长李双序探讨古琴文化相关话题。在李双序看来,“琴内功夫,琴外求”。只有多阅读、思考,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古诗词,了解古琴背后的文化,才更利于古琴的学习和传承,在继承古琴文化传统基础上,与时俱进,寻求创新。
2003年,中国古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此,对中国文化有深刻影响的古琴艺术开始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随着国学文化的兴起,古琴这一艺术形式日渐成为人们修身养性、提高艺术品味的选择。作为道家器物的古琴的回归,无不说明,在当下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追崇自然,回归宁静的精神需求以及对道家文化的认同和找寻。
《网商社科》:操琴人的心境及对古琴曲的理解差异,是否会给听者带来不一样的意境?从你多年从艺的体验和修行的感知角度谈一下,怎么看古琴文化的传承?
李双序:心境不同,音乐的表现力不同。“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心情平稳与心情烦躁之时演奏的琴声不同,给听者营造的意境也有差异。
古琴自古以来就是代表高雅的象征,喜欢古琴的群体一是天生的缘分使然,二是相对于生活的阅历,知识层面要求过高。因此古代文人雅士多是在书斋中抚弄一曲,用以在读书之余抒发情感寄托思想。古琴没有和弦,琴曲都是单线条旋律,因此表现的音乐形象非常抽象,不懂古琴的常人难以理解。现代器乐作品与时俱进,作品大多是雅俗共赏,因此习琴可以看成是一种自我修行的生活方式却和当代器乐不一样,成不了热门乐器。
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没有任何乐器可以跟古琴相比,流传几千年依然还能正常使用的乐器,只有古琴。唐朝的古琴流传到现在依然可以弹奏,充分说明古琴继承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这也是古琴传承的文化自信。
古琴流传了3600多首琴曲,即便去掉重复曲目,仍有1000余首,这是古琴留下来的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我们古琴传承和研究做了铺垫。当然,与古琴有关的琴谱、文献、古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非常多,为我们研究古琴提供另一种视角。
在我看来,古琴传承永远不会断层。古代,上至帝王弹琴,比如黄帝、炎帝、宋徽宗等,下到文人士大夫等官员弹琴,比如,苏东坡、欧阳修、李清照等,这是古琴流传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古人讲“立功、立德、立言”,文人喜欢作诗,体现自身价值观,他们希望著书立说,流芳后世,而古琴的圈层比较符合“立言”群体。
“唯琴有象 流水高山”2020双序琴院新春古琴音乐会上,我的古琴独奏《广陵散》,就是为致敬传统而作,同时音乐会进行了创新,比如《半山听雨》、《月满西楼》、《琴心和鸣》、《枉凝眉》等,与时俱进,演出形式与乐器组合方面都进行了大胆创新。我希望通过专场音乐会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琴,认识古琴,欣赏古琴,以此传承古琴文化,并在传承基础上进行创新。
对于古琴的学习者而言,我的主张是先学传统,常见的几十首曲子先学会,而传统的琴曲要想弹好,需要多读书,读诗词文章,古琴是通过音乐想象,想象文字意象,前期需要掌握必要的弹琴技巧,然后追求音乐的意象之美,此为“琴内功夫,琴外求”。
经过时间沉淀之后,逐步与时代结合。古琴虽然是传统的曲子,但是也需要注入新鲜血液,比如,古琴与钢琴结合,两者合奏,相得益彰,就会让大家耳目一新,如此更利于古琴文化的传承。
《网商社科》:怎么看待文人弹琴与学院派的区别?
李双序:两者各有千秋,首先从历史层面上说古代也有专业琴家和业余爱好者。古代并没有音乐学院,多数文人是因为风雅才弹古琴,比如欧阳修就是晚年才和好友孙道滋学弹古琴,并言:吾家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有茅屋一座,有琴一张,有酒一壶,加上他自己一老叟,因此号为“六一居士”这就不失为一种美谈。其次还有苏轼,李清照等等都记载以擅琴著称,他们大多是把古琴作为一种生活的调味剂来对待,由此可见文人弹琴占据了当时琴坛的主流人数,但至于他弹的如何,因为我们无法听到,所以不能妄加评论。而当今的学院开设古琴专业课程是非常好的,学生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古琴演奏技术,在加上对乐理知识的精修弹出来的作品更为严谨。
总体来说,我认为现代文人弹琴应该多学习些基本音乐理论,而不是所谓的“随心”,学院派学生应该多读书,增加对历史及琴曲文献的深度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把韵味传递给广大知音。所谓:琴内功夫,琴外求。我提倡大家双管齐下,这样才能更好的诠释琴学的精髓!
《网商社科》:古琴因其自古以来的高雅存在,作为艺术,也不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普通乐器,作为一个琴者,你是如何通过古琴修道的?现在都是什么人在学古琴,为什么学?
李双序:我自幼喜欢古文诗词,也学习过书法、古筝等传统艺术,常用诗词文章的句子来解读琴曲意境。也有用古筝的旋律来对比音乐表现,通过诗词歌赋对古琴的求知欲也愈发浓烈。十几年的习琴生活使我越来越喜欢安静,更对山水情怀有着不羁的向往。自己常在书房焚一炷香,抚一曲琴,读一篇自己喜欢的文字,品一壶浓郁的茶香。对我而言无论是儒家提倡的修养、道家追求的修炼、佛家讲求的修行,都在身长不过数尺的丝桐之间指引洗涤我的心灵。“静能生慧”通过习琴让自己静下来学会思考,以此追求慎独的自我超越!
在商丘,古琴学习者,一方面看个人的琴缘。
另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琴曲的传播平台更多元、更广泛,真正的古琴爱好者大部分懂得古琴文化和古琴意义之后,意识到古琴与其他乐器的不同,可以静下心来学习好古琴。
从年龄圈层看,高中生以求学为主,学习紧张;大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求知欲以爱好为主,古琴涉及相对少;20岁的人也不多,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要追求事业、家庭,闲情逸致少。所以,喜欢古琴的人,大部分是32-50岁的群体,他们阅历丰富,家庭事业稳定,更容易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古琴内敛、古典、委婉、静淑,了解古琴后,很多人会选择古琴。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我希望将古琴之美传递给大家,引导大家更好地感受古琴意境,琴道修远,得一世而结缘,得一音而悟道。
《网商社科》:作为商丘古琴协会会长,能否分享一下古琴协会在古琴文化传承和传播方面有哪些经验?2020年有何寄语?
李双序:多出专辑,编著古琴教材,传播古琴文化,尽自己所能做有价值、有意义之事。
目前,古琴协会会员来自社会各界,比如艺术界、企业家、公务员、医生、护士、教师等。能够在琴院长期坚持下来的人,对于古琴有共同认知,古琴协会是琴人之间交流联系的平台,紧随新媒体发展趋势,协会运营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社群,不定期组织古琴相关的线下雅集活动,参与公益演出,编排节目,让古琴爱好者找到组织,学习、分享知识、资讯。其次,协会鼓励大家更好习琴,在学习过程中有身份认同感。让大家勇于上台,与外界多交流,通过排练,无意中提高自己的技艺,通过相互学习让大家更加具有积极性,所以,协会是一个相互鼓励、相互借鉴的平台。
2020年,不负韶华,只争朝夕,让自己充实起来,让身边的人因为认识自己而受益。通过双序琴院的平台,让商丘乃至全国的古琴爱好者因琴结缘、共享交流。希望学员可以静心、潜心学琴,稳打稳扎,多学传统文化,传统曲目,积极参与公益演出,为商丘古琴文化的传播贡献力量。
人物简介:
李双序:商丘市古琴协会会长,商丘市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古琴学会会长、弹拨乐学会副会长。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古琴专业讲师。编著有《古琴基础教程》、著有《古琴名曲音乐分析系列》、QQ音乐收录《濯境》专辑。酷狗音乐、网易云音乐收录《围炉琴话》专辑,大河报AI·28河南人物,百度百科词条人物。
统筹:胡继勇
审核:赵继彬
指导:商丘市委宣传部
能表达出对古琴情感的句子2
昨天,白天,我宅在家里学习头条官方免费培训课程,又编辑发布了一篇文章;晚上,心里感觉轻松了一些,就骑上车子去绕公园转了一圈。回到家来,心里想着,如果良辰美景,能再加上古琴悠扬,岂不更妙!
晚上,我骑着车子,走在去公园的路上。前后左右看看,有和我一样独自骑单车去的,有小伙子拉着小情侣散步去的,也有父母带着孩子步行去的,还有人开车载着全家人一块儿去的。
当我到了公园门口前的大桥上时,看到已有好多人了,熙熙攘攘,川流不息,我已被融入来往穿梭的人群中。
我下了车,将车子停放在桥的东侧,径自走上弯弯的大桥的最高处,站在一位游人身旁,耳旁传来了哗啦啦的流水声;望向桥下,映入眼帘的,是绚丽耀眼的流水线条,蓝色、紫色、绿色,五光十色,交相辉映。
我想拍下这美丽的画面,但拿起手机时,却发现拍摄角度不佳,只好遗憾地骑车往前走。到了一个自认为满意的地方,才拍下几个璀璨夺目的瞬间照片。
继续向前,走下路旁台阶,移步到河堤上,拍下行驶在黑夜河面上的游船。
船上的灯光呈橘黄色,那么柔和,那么温馨。我不由得想起了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其中写道: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隙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
我们这座小城,本来就是一座千年古城。此时,我感觉自己已穿越生活在朱自清笔下的秦淮河了。
下一站,图书馆。
图书馆是我十分想念的地方。以前,我在这里办了图书借阅卡,我和儿子经常来这里看书、借书,通过看书,增长了知识和智慧;现在,因为已闭馆几个月了,我一直没机会进去看书,总感到遗憾。今晚,出来转,所以我必须过去看看。
到了图书馆,东侧,小广场上,有一群资深美女在跳广场舞;南边正门门前的大广场上,一位中年男人正手拿话筒,声音浑厚而悲惨地唱着戏剧《卷席筒》:小苍娃我离了登封小县,……周围的观众都在洗耳恭听。
图书馆,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大门紧闭,周围被镁光灯包围着,陪伴它的是广场舞的动感旋律和那位男子浑厚悲惨的唱戏声。
我无心加入他们的队伍,就骑车离开了此地。
走在公园的中心广场上,看到青春女孩儿们在跳健美操,中老年大妈在跳广场舞,舞蹈班老师带着学生在表演节目,年轻父母领着孩子在四处转悠,不时的有喊叫孩子的声音;而年轻的小情侣们则勾肩搭背,卿卿我我。
我深刻感受到,夏天,是绽放的时节,辛苦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尽情地绽放吧,让你们的生活压力得到释放,何乐而不为?
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谁没遭遇过挫折和困难?如果一蹶不振,被生活的压力折服,那不就成了生活的弱者了?所以,要咬紧牙关,克服困难,忙中偷闲,乐观生活。
而此刻,热闹是他们的,我,却只想静静地欣赏这良辰美景。
我边走边看,边走边拍。
在返回家时的路上,当我去拍远处灯火辉煌的高楼大厦时,忽然,抬头看到了天空中的一轮明月,把我惊呆了。
人间良辰美景,天上皓月当空,这是多么美妙的一幅和谐画面!
我不由得想起古琴大师张老师教我们弹奏的《良宵引》这首曲子了。
古琴名曲《良宵引》,表达的不就是云淡风轻、月光皎洁的美妙夜晚的意境吗?这不正是良辰美景的完美体现吗?
皓月当空,良辰美景,邀三五个好友,把酒言欢,对酒当歌,弹琴助兴,不亦乐乎!还有比这更惬意的时候么?
我们这里,原本就是周文王的演绎之地。周文王因思念儿子伯邑考,将古琴五弦琴增加了一根弦,变为六弦琴。后来,周武王又增加了一根弦,演变为七弦古琴,一直沿用至今。
我想,回到家里,趁着月朗星稀,万籁俱寂,心情舒畅,幸福无比,弹奏一曲《良宵引》。
《良宵引》起承转合,衔接自然,是古琴曲中的一首名曲,曲子虽短,但吟猱绰注,抑扬顿挫。犹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怎奈居住高楼,担心夜晚太寂静,弹奏的琴声远飘户外,影响左邻右舍安心休息,只好作罢。
今早起来,极速拿琴,端坐琴前,慢思细品,回味昨晚的梦幻仙境,又犹如身临其境中。于是,我轻轻地、愉快地弹起了第一句,泛音,接着,或缓慢或极速地弹起了后面的句子。
女儿从卧室走出来,坐在我旁边,连连夸奖,这琴声真好听!
大约不是我弹得悦耳动听,而是这张古琴的弦音好听吧。哈哈。
良辰美景,加上悠扬的琴声,是一种完美的结合!
前段时间,我和同伴在古琴老师张老师的带领下,也曾到周文王的演绎场弹奏古琴曲,至今难忘。
所以,我认为,有良辰美景,加弹琴助兴,是修身养性,也是一种境界。
能表达出对古琴情感的句子3
古曲悠扬,今人吟唱;古韵悠远,今绎绵长
——琴歌《阳关三叠》历史渊源及美学分析
向阳光
一、历史渊源
《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一首优秀的艺术歌曲,也是目前所见的一首著名琴歌。这首琴歌产生于唐代,是根据著名诗人、音乐家王维(699—759)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王维的这首七言绝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为送友人去关外服役而作的。诗中的“渭城”(秦时叫咸阳城,汉武帝时称渭城,今是指陕西咸阳市东北)、“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玉门关南),均为地名,是出塞的必经之地。这首诗所描写的是唐时一种非常普遍的离别,集中而鲜明地表达了朋友间送别时的深情厚谊。诗人具体所讲述的是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清晨,绿绿柳树下送别友人的场面。诗词表现的是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对友人即将远去边疆表现出难舍难分的伤感之情。
在唐代,文人仕途的开拓,建立边塞军功是很重要的方面。有不少文人出入边塞、习武知兵。他们离开家乡,与亲友惜别,都伴随着一种伤怀之情。由于当时演唱曾将其中某些诗句反复咏唱三遍(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因而称“三叠”,故名《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阳关曲》。这首歌曲在唐代非常流行,这不仅由于短短四句诗词饱含着极其深沉的惜别情绪,也因为曲调情意绵绵、真切动人,诗词与音乐如珠联璧合,交相生辉。唐代诗人曾用许多美妙的诗句来形容它,如白居易有“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的诗句;张祜“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刘禹锡诗曰:“旧人唯有何堪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在李商隐的诗中,也有“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的句子。……这些诗人的生活年代距作者王维已有一个世纪左右,可见这支歌曲在唐朝流行的盛况。
大约到了宋代,《阳关》的曲谱便已失传。宋代文学家苏轼曾唱过《阳关曲》,并在他的著述中对《阳关》的唱法有过考证。曾见于《东坡志林》卷七,有专论“三叠歌法”文:“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也。或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其声宛转凄断,不类向之所闻。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唐本‘三叠’盖如此。乃在黄州,偶得乐天《对酒诗》 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 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验之,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今为第四声,则第一句不叠审矣。”歌曲结构已有所不同。南宋魏庆之在其《诗人玉屑》中说:“至阳关句,反复歌之,谓之三叠。”明人李东阳也说:“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而每叠又分前后两段,前段基本以王维原诗为词,后段则用新增的歌词,而且每叠不尽相同。他们都一致认为这是符合唐代《阳关曲》本来面目的。总之,唐、宋时期的《阳关三叠》,尽管有多种曲调,但歌词用的都是王维的原诗,应是没有疑问的。
然而,作为歌曲的《阳关》曲在唐时虽已盛行,但琴曲《阳关三叠》的曲作者及其形成年代则不得而知。这首琴曲的曲谱最早见于明初龚嵇古的《浙音释字琴谱》(明代弘治四年前,即1491年),被谱入琴曲后又增添了一些词句,加强了惜别的情调。其后在明人所编琴谱中,多次刊载此曲。而目前流行的曲谱原载明代《发明琴谱》(1530年),现存琴歌《阳关三叠》已有三十多个版本,其词曲结构多有不同,但是主要曲调却大同小异,这表明此曲的主要曲调,正是从同一源流传承下来的。
现代琴人所广泛弹奏的,是经改编后载录于清代末年(同治年间)张鹤所编《琴学入门》 的谱本(1867 年) ,这已经是在王维七言绝句基础上发展成包括长短句的多段作品了。其长短句的歌词虽与明代琴谱不同,但曲谱却与明代《杨抡太古遗音》(1609年)大体相同。
二、原词译文
为了便于欣赏、理解这首歌曲,先将原词、增词与译文引录如下:
1.原词(重复三次)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2.增词(以下为后人增添歌词)
①遄行,遄行,长途越度关津。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②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日驰神。
③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载驰駰,载驰骃,何日言旋轩辚,能酌几多巡?千巡有尽,
寸衷难泯,无穷的伤感。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如相亲。
噫!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闻雁来宾。
3. 译文
⑴原词(重复三次)
清晨一场细雨使渭城空气格外清新,
旅舍那么明净,柳枝也象梳洗了一番,
请您再干了这杯酒吧,
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⑵增词
①一路上你要快快地走,快快地走,
遥远的旅途要穿越多少关山、渡口!
要经历千辛万苦,千辛万苦,
再累再苦啊,你要自己保重,
自己多多保重。
②我是那样眷恋你,舍不得和你分离,
流下的眼泪都湿透了手巾,
心里难过啊,心里难过,
我将日日夜夜想念你。
谁人可依靠呢,谁可依靠呢,
我只有让心儿飞到你那里去,
天天让心儿飞到你那里去。
③美酒啊,甘美的酒,
还没有喝,我的心已经醉了。
你骑浅灰色的马快要走了,快要走了,
可那一天才能听到你车马回来的声音?
现在还能斟几回酒呢?
即便斟一千回酒还是有尽头的,
只有我对你的感情永远不会消失。
那无穷忧伤的感情啊,
写信表达吧,写信表达吧,
经常写信又好象在一起了,
又亲亲密密地在一起了。
尾声:啊,今天在这里分别,只能在两地相思,梦中经常相会,盼鸿雁传来你的消息吧。
三、美学分析
1.词曲鉴赏
《阳关三叠》是一首感情深沉,惆怅中略有忧伤的歌曲,它表现的是生活中常有的离情别绪。今本《阳关三叠》是将王维原诗反复咏唱三遍,即3次“叠唱”,每次叠唱除原诗外,加入若干词句,这些词句都是从原诗的诗意发展而来。每遍之后所增添的一段长短句歌词,分别渲染了“宜自珍”的惜别之情,“泪沾巾”的忧伤情感和“尺素申”的期待情绪。旋律以五声商调式为基础,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在后段的八度大跳及“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呈述,情真意切,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留恋的诚挚情感。在这三个段落中,音乐的结构除了部分乐句有所引伸之外,大体上是相同的。阳关“三叠”,每一叠又可分成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是以王维原诗为主体歌词的音乐部分,后半部分是音乐的扩展和发挥。其旋律古朴深沉,情绪略带伤感,将友人离别时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全曲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叠
该叠即为故事场景的描写。歌曲的前半部分是由一个引子、王维四句诗(主题歌词)的旋律,再加一个小结束构成。以五声音阶的商调式为基础。其中,引子与小结束遥相呼应,都用五字句歌词,有别于主体诗的七字句结构。四句曲调有着起、承、转、合的关系,感情真挚,层次分明。
(5.6 12 2 - )|
6. 1 3 2 | 1 2 2 - |5.6 5 35 532 |
渭城 朝雨 浥 轻 尘, 客 舍 青 青
1 2 2 - |1 6 6 6 5 6 | 6 - 6.1 3 2 | 1 2 2 - |
柳 色 新。 劝君 更尽 一 杯 酒, 西出 阳关 无 故 人。
(2.1 61 1 - )|
这四句曲调多用级进进行,显得柔和、深情,表达出送别者真挚、含蓄的感情。这是发自内心的声音,丝毫没有矫揉造作的夸张语调。每句末尾旋律的同音进行,似有千叮万嘱的意思,能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
歌曲的后半部分,从“遄行”开始进入副歌,羽音“6”的八度大跳,使音乐跌宕起伏,变化很大。运用较多的按滑音演奏,与乐曲开始处稳重、低沉的散音乐句构成对比。歌词也变成参差不齐的长短句,以表达作者在送友人离别时内心情绪的起伏、感伤与无奈。全曲以商调式为核心,同时又非常自然地与羽调式结合,形成主调和属调交替出现,加强了调式上的对比作用:
6 6 . | 6 6 . |6 6.5 656 3 |3 - ( 2 .1 61 |1 - ) 3 . 1 |
遄 行, 遄 行, 长途 越度 关 津。 历 苦
2 - 3 . 1 |2 - 3 3 | 1 2 6 . 5 |6 - 6 . 5 |6 -
辛, 历 苦 辛, 历 历 苦 辛。宜 自 珍, 宜 自 珍。
这段音乐进一步展开,在节奏上随着歌词的长短不一,有着错落的变化,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的运用,表现出内心翻腾的律动;八度大跳的旋律,使歌曲情绪趋向激动,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心情。
第二叠的音乐从前半部分(主歌部分)即开始出现变化,一开始就采用了比第一叠高八度的泛音演奏,使情绪有所变动,实际上就是第一叠的变化与重复,其内部变化不明显,与第一叠的基础音乐轮廓相比,第二叠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主歌部分。主歌的变化首先反映在后两句,其旋律让情感变得更加低沉。而后半部分(副歌部分)与第一叠大致一样,其中“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的旋律更加凸显了悲伤分别的情绪。如在副歌的中音区运用大量按滑音,不仅使音乐情绪逐层推进,而且在演奏“泪滴沾巾”时,其中“滴”的情感表现得十分突出,“谁相因”的情绪(强-弱-强)也处理得非常恰当,从而展现了明显的对比情感,并加强了其音乐旋律线条的流动性:
(谱例略,详见原谱)
第三叠的结构变化与第二叠正好相反,它的前半部分(主歌)是第一、二叠的集合。后半部分(副歌)变化较大,音乐与歌词都做出了一定的改动,扩充、展衍出以下音乐片段,使其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展开部,其音乐情绪表现出十分跌宕、激动:
6 6 . | 6 6 . |6 6.5 656 3 |3 - 5 61 | 6 5 61 |
旨 酒, 旨 酒, 未饮 心已 先 醇。 载 驰 駰,载 驰
6 5 3 3 2 1 | 1 33 321 | 2 11 66 | 11 22 33 |3 - - | 53
骃,何日 言旋轩 辚,能酌 几多 巡?千巡有尽,寸衷 难泯 无穷
3 2 2 |2 - - |2 - - |
的 伤 感。
歌曲的旋律在八度跳进之后,情绪不再收敛,而是更趋于奔放:5 61 | 6 5 61 |,并两度出现全曲最高音“i”,便形成了歌曲的高潮。后续的音乐节奏是由快变慢,直至“千巡有尽,寸衷难泯”处结构紧凑,在演奏至“无穷”二字时将压抑的情感爆发,而后的“伤感”稍带哭腔,音量逐渐变弱,充分展现出对友人的不舍。在感情的处理上由快至慢,从而表现了与友人不能相见只能寄托于梦的无奈伤感之情。最后,歌曲长抒“噫”进入尾声。
尾声音调集合了主歌的音乐素材,概括了第一、二叠所表达的情感,延伸了作者依依不舍的无奈情绪。歌曲结尾处,渐慢、渐弱,抒发了一种感叹的情绪,仿佛进入迷惘的梦境一般,给人以期待、回味的诗意想象:
3 - |21 66 61 21 | 3 2 2 - |3 3 3 - |
噫! 从今 一别 两地 相思 入 梦 频, 闻 雁 来
2 - - - |2 - ||
宾。
以上三叠在重复中作局部变奏和展衍,这种叠奏类曲式在中国传统音乐中颇为多见。最后殊途同归,用传统音乐最常用的合尾手法使其全曲达成统一。结句终止于商音,给人意犹未尽、余音绕梁的感受。
这首琴歌的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平静处如泣如诉,表达着离别的悲恻,激越处慷概激昂,给人以悲壮狂歌之感,特别是后段“遄行,遄行”等处的八度大跳,以及“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陈述,情意真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真挚感情。
2.艺术特色
《阳关三叠》一诗入乐歌唱后,①在原诗基础上,又夹杂进五字、四字、三字句;②在文学性上,虽然与原作相比逊色很多,但当歌词作了扩充后,才使这首琴歌以其简洁而耐人寻味的音调,在音乐上有了较为充分的展开,对诗的情境也能够从音乐上作更多的渲染;③在调式运用上,此曲以商调式为中心,借羽调式加以穿插变化。在每一叠的前面配合王维原诗的四句曲调,都是以商音为主音,而以它的属音羽来肯定它。每叠中羽调式的变化部分,除了强调其调式主音以外,常用它的属音角与下属音商作为某些乐句的结音。而在中心的商调式和穿插的羽调式之间,羽调式又是商调式的属调式。其羽调式在产生调式对比的同时,也帮助全曲商调式中心的确立;④在曲式结构上,本曲由大体上互相重复的“三叠”加一个尾声构成。在三叠的反复中,作了一些局部性的变奏、展衍和带有即兴性特点的发挥和扩充性的处理。
3.后续改编
《阳关三叠》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代歌曲,也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新中国成立后,当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王震亚曾据近代琴家夏一峰演奏谱改编为女领唱与混声四部合唱,并录有唱片。
《阳关三叠》除了作为歌曲演唱外,也经常作器乐演奏,其中以民族管弦乐曲、二胡曲、琴曲、筝曲较有影响,如著名指挥家秦鹏章将它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加人声),著名二胡演奏家、“二胡皇后”闵惠芬也将它改编为二胡独奏曲:
此外,还有冰融、周可奇移植改编的,等等。这些作品使歌曲的意境更加深沉,缠绵、含蓄的情绪也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丰满多彩的音色也更易为当代听众所欣赏、接受。因此,在国内外演出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4.完美演绎
《阳关三叠》充分展现了我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因此,在演唱古典诗词时是否包含古典的韵味主要在于演唱者对于原作意境的把握。《阳关三叠》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要营造盛唐气象与古琴气韵并重的感觉,同时还要贴近王维诗词的意境,达到哀而不伤,柔而不弱的情感。另外,演唱者还应该与古琴一同展现丰富的表现方式,张弛有度,轻松驾驭,出色的表现了《阳关三叠》这首古代琴歌的特点。
用演唱来诠释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是演唱者的艰巨任务,需要长时间的训练与体会。在学习过程中,对每一个字、词、句、换气和节奏都需要加以重视。要完整把握作品的情绪与风格就要充分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与年代环境、含义与情绪,连同气息与身体融合,进而完美地演绎作品。
向阳光简介
湖南岳阳人,大学文化,中学音乐高级教师,国际作者作曲者联合会(CISAC)会员、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会员、中国二胡学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湖南省音乐评论家协会理事,“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获得者、中国音乐学院艺术水平考级优秀指导老师、《音乐教育与创作》专栏作家,曾被聘为湖南省教科院音乐评委、湖南理工学院音乐系客座教授、《乐苑园丁的歌》《花语》杂志副主编。先后在国内外发表文艺作品、音教论文800余首(篇) 。《沁园春·国庆感怀》《西江月·祖国六旬赞》《清平乐·党诞九秩感赋》《鹧古天·颂十八大》《捣练子·盛世召开十八大》等40余首诗词、15条语录荣获全球华人联合会(HRA)、世界华人作家协会金奖、特等奖;《美丽临湘·组诗》(26首)荣获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最佳奖;《中华辉煌》等2首歌词获湖南省文联一等奖;作品荣入《全球优秀华人诗歌颂典》《古今中外名家语录精编》等6部诗歌铭言集。《献给老师的礼物》等8件作品参加了中国国际名人研究院举办的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系列大展并获铜鼎奖;《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春江花月夜>赏析》等2篇美学论文荣膺“世界学术贡献奖”金奖;《摭论素质教育中的器乐教学》等10余篇论文被中宣部、教育部、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学会评为一、二、三等奖; 8篇论文蝉联湖南省教科院一等奖; 4首歌曲获全国征歌大赛金、银奖;《我的中华》《我们拥抱春天》等50余首歌曲入选《全国教师作曲家歌曲集》《中国当代优秀校园歌曲》等8部歌集。著有《音乐文化与素质教育》《中国音教十家优秀歌曲专集》等10余部。艺术成就及代表作入选《湖南文艺六十年·音乐卷》《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音乐家名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