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生活中难免遇到很多问题,怎么解决?
《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不立翁99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雨霖铃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1
"属辞浮糜",引起皇帝注意
柳永(约984-约1053),原名柳三变,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生于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柳家世代为宦,柳三变自小便受到儒家思想的正统训练,却没有长成标准的正人君子。咸平六年(1002),18岁的柳三变离开家乡,踏上赶考的路途,却一路沉醉听歌买笑、青楼欢娱,竟然走了六年,才到达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大中祥符二年(1009),踌躇满志的柳三变参加礼部省试,却因"属辞浮糜"受到严厉谴责,从而无缘皇榜。愤慨之下,作《鹤冲天·黄金榜上》一词,发泄牢骚和不满。没成想这首词不胫而走,"都下盛传,至达宸听",连宋真宗都知道了,大为光火。"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公然叫嚣眠花宿柳,这是什么价值观?这人不能用!
混迹青楼,为歌女写歌
北宋的京城汴梁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娱乐业也十分发达,勾栏林立,瓦肆连片。由于歌妓们文化水平有限,需要向文人求词,获取新歌,以吸引更多观众,这就给一些落魄文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土壤。柳三变本来就喜欢徜徉烟花巷陌,为青楼歌女创制新词,科举落第后,也需要解决生活问题,免去太多的衣食之虞。两者一拍即合,柳三变于是整日流连于勾栏瓦肆,给歌妓们写歌,并获取她们的资助。
才华加爱好,不成功都难。柳三变很快就成为烟花歌词的首席作家和首席歌唱评论家,京城许多名妓都愿倒贴千金,只求与柳三变一寝,获得他的歌词,或者得到他的赞赏。京城演艺界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属意虫娘,承诺"和鸣偕老"
在一次舞会上,有一个叫虫娘的歌妓故弄风骚,引得座中少年神魂颠倒,争相打听虫娘家在哪里,同时也引起了柳三变的关注。柳三变"小楼深巷狂游遍",发现众多歌妓当中,虫娘"举措皆温润"、"顾盼夸风韵",最合他意。东西漂泊的时间久了,柳三变有点厌倦,期望与虫娘"和鸣偕老"。他跟虫娘说,你别不信,到时我弄一套宅院供你居住,你就相信我对你是真心的了。
然而,柳三变自始至终都没有钱买院子,反而要靠虫娘接济。虫娘以自己的悲欢去呼应柳三变的悲欢,以自己的乐观增强柳三变的信心。柳三变没有别的东西可以给虫娘,只有把未来承诺给她,一旦他金榜题名,就跟她长相厮守。
依依惜别,写出千古名句
然而,一而再,再而三的科考失败,让迎娶虫娘的誓言变成了水月镜花。天圣二年(1024),已经改名柳永的柳三变第四次落榜。他自觉惭愧,不忍再让虫娘等下去,于是向她提出了分手。
农历七月,柳永离开汴梁南下,与虫娘依依惜别,写下了一首《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连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虫娘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柳永却没有畅饮的心绪。两人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这首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很快成为坊间流传的"十大金曲"之一。"多情自古伤离别"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句,更似一条人生哲理: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柳永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
暮年及第,一直不得重用
岁月蹉跎,一晃就是十年。景祐元年(1034),宋仁宗亲政,特开恩科,柳永暮年及第,被授睦州(今浙江省淳安县)团练推官。听说他们的柳七官人要去南方上任,汴梁歌妓倾城出动,排成十队,前来送别。柳永激动不已,口占《如梦令》一首:"郊外绿阴千里,掩映红裙十队。惜别语方长,车马催人速去。偷泪,偷泪,那得分身与你!"尽管舍不得,偷偷掉下了眼泪,柳永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去睦州的路途。
团练推官是一个负责审案的微末小官,此后柳永又担任过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政绩不错,却一直得不到重用。庆历三年(1043),老人星出现,占星家说,这是天下太平的征兆。有位官员给柳永做温馨提示:机会难得,赶紧填首词,向皇帝祝贺啊!
柳永深以为然,忙不迭写就一首《醉蓬莱》,进献给仁宗。谁知仁宗拿起词来,看到"宸游凤辇何处" 时,不禁惨然变色,这不跟他写给父亲的挽词辞意相合吗?读到"太液波翻"时,"翻"字触了皇家的霉头,仁宗忍不住发作出来,说道:"为什么不说'波澄'?而要说'波翻'?晦气!"遂将柳永的词作掷在地上,就差踏上一只脚了。
此时,晏殊官拜宰相,同为婉约词大家,柳永想让这位同志拉兄弟一把。见了面,晏殊问道:"你作词吗?"柳永想这不是明知故问吗?于是未加思考便脱口而出:"只是像宰相你一样作词。"柳永的意思是,我知道您也写艳词,咱俩半斤八两,彼此彼此。但是,晏殊一句话就将他怼了回去:"我虽然也作词,但从来没有写过'彩线慵拈伴伊坐'这样的词句。"
受到讽刺的柳永才知道晏殊跟自己不是一路人。人家是当朝宰相,生活理想与艺术情趣跟自己截然不同,喜欢的是"小园香径独徘徊",含蓄蕴藉,精微雅致,富贵气十足,怎么能和他这种混迹风月场所、填词为生的家伙混为一谈?
穷困潦倒,惟得歌女凭吊
柳永晚年穷困潦倒,一贫如洗。皇祐五年(1053),他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与世长辞,死时竟然无钱买棺椁。著名歌妓陈师师出头,歌女们"众筹",制买了衣衾棺椁,又在北固山买了一块坟地,将柳永安葬,并在坟头竖起个小碑,上刻"奉圣旨填词柳三变之墓"。每年清明节,歌妓们就相约到柳永的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吊柳七"或"吊柳会"。
但在正统文人眼里,柳永却是另外一种形象。秦观写了一首《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将离愁别恨抒写得缠绵凄伤,如同落花流水间传出的天簌之音。自我感觉不错,拿去请教老师苏轼,苏轼调侃道:"少游啊,几天不见,没想到你学了柳永写词。"可悲的是秦观回了一句:"我虽然没啥才华,也不会学柳永啊!"
雨霖铃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2
柳永《雨霖铃》:
词人柳永(987——1053)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他是中国词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词作家,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人(今福建省武夷山)。曾经多次参加科举均不顺利,在仁宗朝科举时,因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忤逆了宋仁宗,再次名落孙山,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
这首《雨霖铃》就是词人柳永从北宋首都开封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我们先来看这首词的上片:
词人很是细腻地描绘了与恋人依依惜别的场景。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蝉是一种动物,而“寒蝉”则特指深秋季节的蝉,秋天结束,冬天将要来临,蝉的生命即将结束。词人在这里点名了分别是在一个深秋的季节。
“凄切”,寒蝉发出一种凄厉的哀鸣。
“对长亭晚”,词人交待了两个要素,一长亭写出了分别的地点,一晚写出了时间是在傍晚时分。
长亭:郊外一个送别亲人的地方,古人常有十里长亭送别。
诗人在这两句交待了季节是深秋;时间是傍晚;地点在长亭。
而当时的情况是:骤雨初歇,一场阵雨刚刚下完。
所以,词人描绘出了一个暮雨黄昏的一个萧飒的秋景,这样的一个情境正是恋人们离别时候那最难堪的一幕。
阵雨停了,船要出发了,一对恋人被迫要分手了。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都门”,都特指北宋的京城开封。
“帐饮”,在京都开封城外设帐饯别,告别酒已经喝完了。
“无绪”,没有心绪,没有心情。
一对情深义重的恋人要分离了。
这个酒喝的都不带劲儿,压根就没有畅饮的心思。
然而,就在“留恋处”这样一个情景中间,“兰舟催发”了。一对恋人正在依依不舍,互诉情殇的时候,舟上的人已经催着要出发了。
词人用这七个写实的字,刻画了一个典型环境与一个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更加展现了恋人离别时的那种凄婉与愁苦。
(3)这还不算,词人又来了一个特写镜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两个人满眼泪花,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手拉着手,竟然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本来恋人们在分别的时候,应该是千言万语的,他们不知道有多少情话要说,而词人却在这里写了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情形:这对恋人在离别的时候,竟然一句话也没说,他们只是泪眼相望,无语凝噎。
因为他们气竭声阻,感情激动得都说不出话来了。
这句词,作者采用非常通俗的语言,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他们之间那深挚的感情。这寥寥十一字,其分量却是相当的重!与戏曲中常见的“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的唱词相比,更加地精练有力。
那么词人无语凝噎的是什么话呢?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一个“念”字,说明了这是词人内心的独白,它开启了词人的想象之词。以它作为领格字,上承“凝噎”下启“千里”,一气流贯。
这是“虚写”,前面都是实写。
想去去,这一走,那将会是一种什么情景呢?
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行者就要消失在暮霭沉沉的楚天的江面之上了。
词人不仅用了“千里”,还用了一“阔”字,极言空间之广阔。在这如此广阔无边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深沉浓密的烟霭,其展现的离愁之深,可见一斑。
这首词的上片,给我们描绘了一对热恋中的恋人被迫分离时的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景。词人用了一种非常巧妙的手法,在这中间没有用一句语言,没有一句告别的话,没有一句留恋的话,全部是写景;而且词人是在按照时间的顺序,用白描的手法,用特写的镜头,将情人分别的情景细腻地刻画出来了。
所以,它的感染力是非常之强烈的。
热恋中的佳偶不得不面对别离,这是一种多么镂骨铭心的悲凉与愁苦。誓言中的“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抵不过现实的无情摧残,想到原本朝昔相伴的两人即将相隔千里,无助与痛苦便吞没了一切。
柳永用“执手”跟“凝噎”这两个动作,细致地刻画出了爱人间难分难舍的眷恋和不得不分离的苦涩。
那么,接下来,词人又会发出怎样的断肠之倾诉呢?
下片,写离别后的情景: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首先,词人把自身那种伤感的情景压下来,暂时不表,反过来把它升华到所有情人别离的那种情景。从个别说到一般,并得出一条人生哲理:“多情自古伤离别”,凡是多情之人在离别的时候都是难舍难分,伤离惜别,并不是从我开始的,而是自古皆然。
随即,词人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为层层加码,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更那堪”,那堪就是哪能忍受,不能忍受的是“清秋节”,清秋节又照应了词开头的“寒蝉凄切”,与这是一个深秋的季节想映衬,本来深秋的季节就带有肃杀之意,且秋天的别离格外让人伤感,这就使得离情更甚于常时。
真是:“情何以堪,人何以堪。”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两句词是千古名句。
谁知道今夜酒醒时,我身在何方?
词人写的是离别之后的情景,而且是想象之中的别后之景。
离别之后是怎样的心情呢?词人什么都没有写。
他只写了三种景色:
- 岸边的杨柳
- 黎明的冷风
- 天边的残月
即是“杨柳岸晓风残月。”
用这三种景色写出了热恋中的一对情人别离之后的那种情景,而这种情景它并不是实情实景,它是作者想象中的。作者用想象中的佛晓时的景色来映射与恋人离别后他心中的那种难以名状的情绪,他将这个情化作了三个意象——杨柳,寒风,残月。
而“酒醒”又照应着前面的“都门帐饮无绪”,城外离别喝酒,酒醒之后又该是什么样的情形?
在杨柳岸,晓风残月之中,只剩下自己孑身一人在千里之外了。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这一去就是好多年,什么时候回来?又何时可以重逢再相会?
没有时间,没有期限——遥遥无期,也有可能是永别了。
所以,词人又加了一句“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别离之后,遇到再美好的景色,自己也没有心情去看了。
这个话写得很深刻。作者将自己那丰富的人生体验写到里面去了。由于仕途上的不顺,他不得不做了北宋初年的一个音乐人,他将整个的身心全部投入到生活之中去了。到处漂泊,辗转江南很多地方,每到一处,他都有自己相爱的人,并且都要和恋人相别。
所以,他对这个别离之后的情景体味得特别深。他才写得出来,这个貌似无奇,实有深意的两句话。
这是只有经历过热恋中的离别的人才能够说出来的话,并且它打动了无数的有过这种感受的文人,因为柳永道出了他们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
杨柳依依,晨风微凉,残月暗淡,词人柳永用这些凄凉的意象衬托出一对热恋之人的别离之苦。更加让人回味无穷的是,这些景物实际上是词人在离别之时对来日情形的一个假想,将以景写情的手法运用到了极致。这些意象恰如其分地诠释着作者的离别之情也深深地印刻在读者的心里。
接下来,情到浓时的柳永又会如何为这首凄美的词收尾呢?
(8)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今后自己即便有千万种的情意、愁情,我又能向谁倾诉呢?
无人可说。
分手时,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分手以后,即使想说也没有对象可以倾诉。
这更加体现了钟情之殷,离愁之深。用它们结束全词,这犹如奔腾之马收缰绳,有住而不住之势也;又如众河流归入大海,有尽而未尽之致也。而词人用问句作结,更加留有无穷意蕴,耐人寻味。
所以,柳永的这首词,将中国古代所有热恋中的情人被迫分手以后的那种独特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而且这种感情词人都是通过以写景来表现的。
只有这最后的结尾两句,作者是直抒胸臆,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表达出来了。
(9)所以,柳永的这首词,是一个流传百世的经典之作。
这首词最高超的地方,就在于所有写感情的地方词人全部写的是景;这首词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景写情。
对于恋人之间的难舍难分的这个离情,通常是非常难写的,直白地写的话那就毫无意境,就不能成为词了。
词人非常会写的地方就是“用景写情”。
他道出了古今中外所有热恋中的情人在被迫分离的时候,那种别离时的情状跟别后的内心活动。
所以它是经典,它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得起时代的淘汰的,经得起人们反复地去推敲的。
本文作者:点点文史
参考资料:《雨霖铃》
雨霖铃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3
雨 霖 铃①
北宋 • 柳永
寒蝉凄切②,对长亭晚③,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④,留恋处,兰舟催发⑤。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⑥。念去去⑦,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⑧。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⑨?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⑩,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⑪,更与何人说⑫?
【词句注释】
①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调见《乐章集》。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声而想起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②凄切:凄凉急促。
③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④都门:国都之门。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无绪:没有情绪。
⑤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这里用做对船的美称。
⑥凝噎(yē):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⑦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⑧“暮霭”句: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暮霭(ǎi):傍晚的云雾。沈沈:即“沉沉”,深厚的样子。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
⑨今宵:今夜。
⑩经年:年复一年。
⑪良辰好景:一作“良辰美景”。纵:即使。风情:情意。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情:一作“流”。
⑫更:一作“待”。
【白话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创作背景】
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此词当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作品赏析】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送别词。在柳永以前,抒写离愁别绪的词非常多。但因为柳永是一个长期浪迹江湖的游子,对生活有着独特的体验,因而他写一对恋人的离别,就不同于传统的送别词那种红楼深院、春花秋月的狭小境界,而表现出一种烟波浩荡、楚天开阔的气象。
上片写临别时恋恋不舍的情绪。“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说,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就所闻所见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耳边是秋蝉凄切的鸣叫,眼前是令人黯然伤神的暮雨黄昏。这里所写的景象中已暗含了词人的感情,而又同时为下片“冷落清秋节”的概括先伏一笔。“骤雨初歇”四个字意味着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下面对临别时矛盾复杂心情的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都门帐饮”,是指在京都的城门外设帐置酒送别。从这句看,这首词很可能是作者离开汴京南去,跟恋人话别时所写。依恋不舍却又不得不分离,因而也没有了心绪;可这时候,兰舟无’情,正在催人出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两句描写握手告别时的情状,感情深挚,出语凄苦。临别之际,一对恋人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可是手拉着手,泪眼朦胧,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正因为气结声阻,就更能见出内心的悲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三句以景写情,寓情于景。一个“念”字领起,说明下面所写的景象只是一种想象,而不是眼前的实景。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重复“去”字,表明行程很远。“念”字的主语是谁?词里没有交代。从感情来看,应该包括行者和送行者两个方面。分别以后,前去便是楚天辽阔,烟波无际,行人就要消失在烟笼雾罩、广漠空旷的尽处了。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经历了一个时间发展过程,景象是由小到大,由近及远,而离人的思想感情则越来越强烈,到最后三句发展到高潮,因而既收束上片,又引出下片。
下片写离别之后的孤寂伤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三句,由个人的离别之苦而推及于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感情体验。可是跟苏轼在著名的中秋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超旷态度不同,词人越是把个人悲苦的离情放到历史发展的广阔时空中来咀嚼,就越加陷入深沉的感伤之中,并 让读者越发感受到那沉重感情的分量。“冷落清秋节”,照应到上头三句,使得情景交融,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被称为“古今俊语”。“酒醒”二字和上片“都门帐饮无绪”遥相呼应,使人将酒醒后的情景同前面送别时的情景自然地联系起来。妙在词人不写情而写景,寓情于景中。他不直接说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只是拈出在飘流的孤舟中所见所感的三种物象: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空中的残月,心中那种凄哀悲苦的感情便充分地表现出来了。“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这两句更推开去,愈想愈远,愈远愈悲。.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再好的时光,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了。“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两句照应到上片“执手相看”两句,离别时是千言万语说不出,离别后是千种风无处说,这就在眼前与将来、现实与推想的对比中,把真挚深沉的情爱和凄苦难言的相思,表现得更加充分,在感情发展的高潮中收束全词。
这首词以秋景写离情,情景交融;在表现上,以时间发展为序,虚实相生,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语言自然明畅,不尚雕琢,以白描取胜,确实表现了一种“清和朗畅”,“意致绵密”(黄蓼园语)和“秀淡幽绝”(周济语)的风格特色。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宋代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或柳屯田。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于沂州费县(今山东费县),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善为乐章,长于慢词。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与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风婉约,词作甚丰,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创作慢词独多,发展了铺叙手法,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北宋慢词的兴盛和发展有重要作用。词作流传极广,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之说。生平亦有诗作,惜传世不多。有《乐章集》。
【书法欣赏】
【阅读理解及备考试题】
1.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qí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生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
2.《雨霖铃》中表现主题的词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描写月色的著名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柳永的这首词,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是(伤离别)。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展现这种情感。
4.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答:上阕描绘了一幅长亭送别图。(1分)暮雨黄昏,长亭向晚,秋蝉凄鸣。一对恋人在京都城门外设帐置酒送别。艄公声声催促,分别在即,两人手拉着手,泪眼相对无言。想到前途茫茫,更是悲伤。(2分)抒发了词人与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离愁别绪。(1分)(意思对即可)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妙在何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①烘托渲染。词人设想次日酒醒的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氛围,将离别之伤渲染得更加浓厚。②意象选择。“杨柳”“晓风”“残月”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这里情景交融,寄寓着词人无限的离愁别恨。(写出一点给1分,写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6.简析这首词逐层深入地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
答:这首词是抒写离愁别恨的,为了表现离别之苦,作者不仅写出了男女双方的依依不舍的分手场面,而且把这个场面放在“冷落”的“清秋”时节,通过“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的环境气氛加以渲染表现,突出了离别的难以忍受,这是第一层。在此基础上,作者又通过想象,设想离别后的情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让人感到,离别苦,离别后没有你的日子更苦,这是第二层。紧接着,作者又写到:“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意思是离别后没有你的日子中,“良辰美景”尤其痛苦。这是第三层。这首词就是这样逐层深入地描写离愁别恨的。
7.简析这首词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
答:“实”主要表现在上片开头的环境描写和中间的细节描写,词作主要通过这些描写了离别的环境,渲染了气氛,表现男女恋人的依依不舍。“虚”写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象前路的空旷迷茫,表现作者的孤独和迷惘;第二个层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情造景,设想酒醒之后的情景,表现作者离开恋人之后的痛苦;第三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设想在离开恋人后的漫长时间中,碰到“良辰美景”之时的感受,表现作者,又拓展了情感的表现空间,使感情进一步深化,增强了感染力。
8.结合诗句,联系意象,简析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答:为了抒发离别之苦,词人采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选取“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兰舟”“烟波”“暮霭”“ 楚天”“ 杨柳”“ 晓风残月”等一系列意象,把离愁别绪的感受,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使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形象和谐统一,意与境会,创造出完美的意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9.“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它们好在哪里?
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它好在:第一,虚景实写,词人设想出次日酒醒时的时间(晓)、地点(杨柳岸)和特定环境氛围(寒风残月),渲染了悲凉凄冷的气氛,衬托出词人形单影只的凄凉孤零心境。第二,意象选择,词人选择“杨柳”“ 晓风”“ 残月”这三个意象,在古人心目中,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 用以描绘凄清孤寂的秋景,景中有情,把词人情了的感情融化在景物描写之中,耐人寻味。
10.《雨霖铃》里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
答:《雨霖铃》描写了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词的上片所描写的景色是离别时实际的环境的,下片则是对第二天清晨酒醒后所见到的景物的设想。整首词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1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情感?
答:虚实相生,借景抒情,表达对离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12.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答:寓情于景,不直接说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只是拈出在飘流的孤舟中所见所感的三种物象: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空中的残月,渲染烘托气氛,表达心中那种凄哀悲苦的感情。
13.在词中作者主要选用了哪些意象,请选出两个意象来分析它们的特点?
答: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楚天、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分析略。
14.“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用什么写法写出什么情状?这种写法所创设的艺术境界可用《琵琶行》中的哪句诗来概括?
答:白描手法(或细节描写);难分难舍(依依惜别);此时无声胜有声。
15.清人刘熙载《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点明的情感。请你在《雨霖铃》一词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与效果。
答:“念去去”点明离别之情,“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用景来烘托离情之愁之苦。或“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明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着意染之”。
16.“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在全词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解析:“寒蝉凄切”,点明节令——深秋,“蝉”而“寒”,鸣音“凄切”,渲染了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骤雨”,描写天气;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极力渲染悲凉之境。
答案: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为下文写离别的场面作铺垫。
17.《雨霖铃》一词的词眼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4分)
解析:在这首词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明显是词眼所在。“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
答案:词眼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它最能体现词的主旨,高度凝练,极富有概括性。
18.这首词在景物描写中运用了两种典型的表现手法,请指出并作简要分析。
答:①情景交融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冷落清秋节”的景物的描写,来寄寓自己与友人分别的离愁别绪。②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既描写眼前离别时的景象,又想象离别后的场景,虚实结合写出离愁的难以排遣。
19.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原为歌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属于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B.慢词是篇幅长的、节奏缓慢的词。慢,有延长引伸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望海潮》《雨霖铃》都属于慢词。
C.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等是婉约派的主要作家。
D.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他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慢词。他善于铺叙,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词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
解析:C(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20.对词中语句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C)
A.“寒蝉凄切”──蝉声本是聒噪的,诗人却以“凄切”来形容,恰好含蓄地表现了当时的心情;宋代汴河两岸多植柳树,“高柳乱蝉嘶”,这开篇四字又暗示了送别的环境。
B.“都门帐饮无绪”──不仅明写送别的地点,而且毫无隐晦地暗示了送别时的情感世界──无绪饮酒。
C.“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尽管我留恋,我思念,然而,我走了又去,去了一程又一程,经历了千里风尘,我终于来到辽阔无垠的楚地。
D.“此去经年……更与何人说”──我这一走,至少得有一年。恋人啊,纵然有良辰美景,也形同虚设;纵然有深情蜜意,我还能向谁诉说?
解析:C(这三句所述,是作者想象的,而不是亲身经历的。)
21.对《雨霖铃》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柳永本是南方人,在汴京仕途失意,内心充满惆怅,决计离京赴外地。但一想到要与恋人分别,将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凄苦万种,无以名状。
B.全词基调极其低沉。诗人又善于借助人物的神态来烘托心情,如“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等,使低沉的基调更显低沉。
C.诗人擅长移情于景,擅长渲染氛围,使人物情感明朗化。像“对长亭晚”与“兰舟催发”,都是情化了的语言,产生了鲜明的美学价值和诱人的魅力。
D.诗人充分发挥想象,进行了精心构思。上阕面对秋天的傍晚,乃是实事、实景、实情;下阕设想别后情景,无疑为虚写。全词正是运用这种实虚结合的手法,塑造了完美形象,提高了艺术品位。
解析:C(此项的评述犯了含混不清以及论点与论据未能全部照应的毛病——评价中所举例句,并未证明“擅长移情于景”的论点。)
22.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是虚写,但却似精练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B.“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诗的意思是:想到这回到南方去,路程是那么遥远;抬头一看,那夜雾迷漫的楚天竟是一望无际。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烟霭,其离愁之深,令人可以想见。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情况: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晚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凉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
D.“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可见钟情之殷,寓愁之深。用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其以问句作结,更留有无穷意味。
解析:A(“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是实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