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描写人物情感的句子

牡丹亭描写人物情感的句子?生活中难免遇到很多问题,怎么解决?

梦中巫山云雨的体验——《牡丹亭》,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半卷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牡丹亭描写人物情感的句子1

谈《牡丹亭》这出戏剧,我们先看看喜剧梗概,不了内容不可能了解汤显祖的思想。(具体也可以看看作家白先勇编排的青春版《牡丹亭》)

内容梗概出自百度百科: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

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鬟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

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皇帝感慨二人的旷世奇缘,于是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情节介绍完了,说一下明代戏曲知识背景。明代戏剧,有两大重要流派,一个是吴江派,一个是临川派。两个流派名字来自于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祖籍。吴江派代表沈璟,他的理论是推崇格律至上,强调本色语言。而且他们还比较重视戏剧道德意义。这一派,对于明代戏曲理论研究比较突出。

反观,临川派,代表人物汤显祖,江西临川人,汤显祖观点是为了人物情感,可以突破戏曲的格律。临川派,多喜欢写男女情事,以奇幻之事承载浪漫风格,以绮丽语言提现无边文采。简单说,一派重视外在形式,一派重视内在情感。一派偏向现实主义,一派偏向浪漫主义。

其实,公允的说,如果把两派的研究主张合一,较为合适,符合音律戏剧模式的外在形式,加上优美文辞与真情实感,岂不美哉?

看看《牡丹亭》这出戏剧,故事蓝本是《杜丽娘暮色还魂》的话本。而汤显祖把话本内容加工升华,可谓是“点铁成金”。刚才说汤显祖浪漫主义,一方面是剧情(这个后面具体分析),另一方面也是语言。比如《题记》里的话: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看见上面一段话想到古龙写的一句话:小姑娘要是懂得脸红,就说明她不小了。放在这里就是小姑娘要是懂得《关雎》,那说明她就不小了。杜丽娘确实也是正当好的年龄,却没有遇到合适的人。杜丽娘恰似一只渴望自由的鸟儿,虽然在牢笼里却唱着追求自由的歌声。比如,老先生在给她上《诗经》时候,这位照本宣科的先生,不会懂的《关雎》的本义,也不会懂小女孩的心思,注解的什么后妃之德啊!她通通看不见,杜丽娘看见的只有浪漫与爱情。这不就是汤显祖戏曲中的“情”吗?

再到后来,杜丽娘玩赏花园,花儿正当时节,杜丽娘也是正当时节的姑娘,这般体验如此真切,难怪她要在花园里感叹道:“这般花花草草有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女孩子的有一股对爱情的渴望,浸润在字里行间。

接着,后面情节就是梦中柳梦梅与杜丽娘相会,梦不仅是《牡丹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汤显祖其他作品很重要的内容。“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相思之火,燃尽了杜丽娘的生命,后柳梦梅来到此地,因为爱情杜丽娘死而复生,期间,传统顽固思想使得他俩人遭遇种种险阻,最后皇帝终于成全两人婚姻。

这种大胆离奇的梦中相会,死而复生的情节,今天看也是富有想象力而且无比浪漫。正好反应了汤显祖作品“理之比无”,而“情之主体”的主体思想。爱情超越了时间,空间,也超越了生与死的距离,在作家浪漫的笔下恣意弥漫着青春气息,这股气息冲破了理学道德束缚的枷锁,并且穿越时代给我们这些读者,观众以震撼!

其实,看作品要结合时代来看,宋代开始,儒家那一套“天人感应”忽悠不了君王了,迷信的东西不能管理皇帝,那么,文人理学家们就开始注意人间世俗的道德,并且把道德与天地宇宙结合,用此束缚住皇帝与世人。

道德本身并不能使得社会进步,最大的用处是充当社会矛盾的润滑油,再多润滑油也不能代替汽油让社会的引擎发动。而且理学的道德思想本身存在一定问题,作为思想学说尚且可以,作为统治者的意识形态则太过恐怖。人的情感无法被真实表达,王阳明思想的部分继承者和李贽等人批判理学思想,就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拨乱反正。汤显祖也就是反对僵化的理学思想文学上的一个代表。

汤显祖这个人受了三个人影响比较深。第一个是泰州学派代表王艮(王阳明的弟子)三传弟子——罗汝芳,也就是说汤显祖是王阳明思想的继承者,罗是汤的老师,罗的书中有一句话“制欲非体仁”。从这看出,罗汝芳反对一味的节制人的正常欲望,这和僵化的“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本身不是我们想的那种意思,而是后世所故意曲解,所以是僵化的思想。)相对立。

第二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了,李贽说过:“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其实就是强调人要有正当的个人欲求。汤显祖的《牡丹亭》里,二人梦中幽会(云雨之欢,你懂的),岂不是对正当欲望的肯定吗?

第三就是当时禅宗佛学家达观和尚。汤显祖自己说过:“如明德先生(罗汝芳)者,时在吾眼中矣。见以可上人(达观)之雄,听李百泉之杰,寻其吐属,如获美剑。”

这些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汤显祖的思想,并且对于他去构建戏曲中的真情世界起到了作用。而汤显祖也不傻,接受的了先进思想,把情感作为戏曲最重要的部分,其实也就是反对僵化的理学意识形态。这股风气一直影响到了晚明,晚明那股享乐之风,其实不完全是享乐之风,有些人是奉行了“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李贽思想,不过是对抗僵化的官方哲学“理学”罢了。

而小说,戏曲当时其实是通俗文学样式,越是“俗”的东西,越能看出这个时代的某些特征,反而是“雅”的和“高大上”的东西,有可能因为创作者的思想超脱于时代,而不能代表这个时代。

汤显祖的影响可不是仅仅在戏曲界,通俗的戏曲因为“俗”,所以受众肯定比诗歌要多。首先就是影响到了《西厢记》销量和价格,当时《牡丹亭》一出,《西厢记》多次价格下跌。“汤义仍《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记》减价”——沈德符《万历野活编》

其次就是明清的女性,《红楼梦》里,第二十三回林黛玉听到的有如下几句

“原来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你在幽闺自怜”

这不就是《牡丹亭》唱词吗?

“(黛玉)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具体其他案例更多,娄江俞二娘读完太过感动,17岁悲愤而亡,内江女子本来想给《牡丹亭》作者汤显祖托付终身(我写那么多东西,也没遇到这样好事),结果,看见汤翁垂垂老矣,就投河自尽。西湖边,有一个冯小青墓,冯小青也是一个苦命人,她感情不顺,被正妻嫉妒,最后命运也很惨。绝命诗就是“冷雨幽窗不可听, 挑灯闲看《牡丹亭》。 人间亦有痴于我, 岂独伤心是小青!”当然,还有女性演员过分投入的,杭州女演员商小玲上演《寻梦》时候,她演完气绝而亡。

这些故事是一种人性解放,也是对于自由与恋爱的追求。而汤显祖把这些追求用浪漫的戏曲故事表达了出来。

具体这些女子故事参考如下:

明人張大復的《梅花草堂筆談》里:「婁江女子俞二娘,秀慧能文詞,未有所適。酷嗜《牡丹亭》傳奇,蠅頭細字,批注其側。幽思苦韻,有痛於本詞者……」

湯顯祖《哭婁江女子二首》:「畫燭搖金閣,真珠泣繡窗。如何傷此曲,偏只在婁江。何自為情死,悲傷必有神。一時文字業,天下有心人。」

清焦循《劇說》引《黎瀟雲語》:「內江一女子,自矜才色,不輕許人,讀《還魂》而悅之,徑造西湖訪焉,願奉其帚。湯若士以年老辭,女不信。一日,若士湖上宴客,女往觀之,見若士皤然一翁,傴僂扶杖而行,女嘆曰:‘吾生平慕才,將托終身;今老醜若此,命也!’因投於水。」

……

说一千道一万,绝大部分戏剧来说,推动戏曲情节发展的动力是理智与情感的斗争。杜父杜宝代表的就是受理学桎梏而思想僵化的理智代表,而情感则是柳梦梅和杜丽娘。

如果是现实意义的话,那么我们今天固然不会太多有理学思想束缚禁锢住你,但是车子,房子,票子,两个家庭的相处,哪一个不是桎梏住年轻人婚姻爱情的枷锁呢?哪怕是没有这些,工作与家庭的矛盾,理想与感情的摩擦,这充分说明理智与情感的碰撞依然存在,我们也许没法根据戏曲或者小说去决定自己的行动,但是我们至少可以从汤显祖戏剧里学会一点,年轻人勇敢一点,至少做出尝试,成与不成这都是你的青春,杜丽娘在姹紫嫣红的年纪为爱梦中幽会,为爱死而复生。我们的选择,至少最差也不会是死亡等着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勇敢面对自己的感情呢?

我觉得理性不是错,错的是理性而忘记了自己的本心,忘了自己心灵深处真挚单纯的情感。人生就是如此!恐怕这就是《牡丹亭》放在如今的意义吧!

还有一点点现实意义,传统情感忽略“欲望”(也可以换一个词“性”)的成分,而西方对于“爱”的界定会有“性”的成分。在《牡丹亭》里,没有完全否定“欲望”的不合理(两个人在梦中翻云覆雨),就是从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性”就是“爱”的一部分,这是一种在当时很大胆的观念。今天,我们不至于比古人还顽固,谈性色变不敢给孩子正当的“性观念”教育吧!

可能时代一直在进步,但是道德未必会跟上时代,这时候,《牡丹亭》教会年轻的我们正视自己情感,面对自己真心,不断在各种坎坷中前行。希望汤显祖的“至情”不止是活在戏曲里,也活在我们年轻人心中。

牡丹亭描写人物情感的句子2

《牡丹亭还魂记》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感天动地窦娥冤》、 《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1.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牡丹亭·第十出·惊梦》

现在再漂亮,也会有老去的一天。

2.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汤显祖《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我这深闺女子太辜负这美好春光。


3. 人易老,事多妨,梦难长。 ——《牡丹亭·第三十三出·秘议》

人的一生,韶华总是易逝,好事总是诸多妨碍,美梦总是难以长久。

4.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牡丹亭·第十出·惊梦》

花容月貌又如何,随着时间流逝,容颜终将老去。想要自由地去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是如此的困难,只能在幽寂的深闺里独自神伤。


5. 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牡丹亭·第一出·标目》

只要彼此思念不忘怀,不辜负,不管经历多少艰辛磨难,有情人终成眷属。


6. 梦短梦长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 ——《牡丹亭·第二出·言怀》

梦短梦长,皆是幻境一场;一年又一年,来来去去,已经不知今夕是何年!

7. 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 ——《牡丹亭·第一出·标目》

白日读了那些令人肝肠寸断的句子后,只觉得这世间“情”之一字最难诉说。

8. 莺逢日暖歌声滑,人遇风情笑口开。 ——《牡丹亭·第十出·惊梦》

黄莺在风和日暖的日子里,歌声格外婉转动听;男女之间一旦有了爱情,眉眼间的笑意藏都藏不住。


9.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牡丹亭·第三十六出·婚走》

指儿女婚姻须由父母作主,并经媒人介绍。

10. 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 ——《牡丹亭·第十四出·写真》

描绘人的容貌并不难,难的是描叙人的忧伤愁怨的心情。

11. 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 ——《牡丹亭·第十出·惊梦》

春天的莺声惊醒迷梦,到处都见缭乱的春光。外面天广地阔,而我却被这小小的、深深的庭院禁锢。


12. 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牡丹亭·第十二出·寻梦》

如若这花花草草任人爱恋,而人也能够自己决定要生还是要死,那么纵或还有什么不称心的事情,也不会再怨天尤人了。

牡丹亭描写人物情感的句子3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或许你从不听昆曲,或许你也不了解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汤显祖到底是什么人,但我想这都不会妨碍你对这句话产生共鸣。

生而为人,爱情是我们的每个人嗯呢向往的一片光辉,欲望是我们的本能。如果有一天这些都要遭到扭曲,甚至抹杀时,你能否在层层的禁锢中忠于自己最初的感觉?

明代传奇剧本《牡丹亭》回答了这个问题,它用一个超越生死的动人爱情故事,点起了一团火,让人在重重束缚中依然能看到生命应有的鲜活。

01 花花草草由人恋

《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是个标准的古代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到要去自家的后花园都被以“风雨林中有鬼神”为由禁止。终于有一天她按耐不住好奇在婢女春香的怂恿下踏足了园子,看到园子里姹紫嫣红开遍的杜丽娘不禁发出感叹“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满园的花草能肆意地竞相盛放,而自己生命,大把的美好时光却只能在闺阁中虚度了。失落的杜丽娘回到闺阁后就做起了一场春梦,在梦里她遇见了一俊俏书生,与他共成了一场云雨之欢。醒来后却发现一切的美好都不是真的,自己依旧被规矩、礼节束缚,之后的人生也依旧不允许爱与被爱,万分失望痛苦的杜丽娘从此一病不起,直至香消玉殒。

故事第一部分的“因情而死”告一段落。当然,我认为这里的 “情”并不是爱情,而是主人公自己的性情。她有欲望,她不甘在日复一日的消磨中沉寂。她像日后那位卧轨的安娜一样认定了:“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而当时的环境容不下她的这种性情,当时女子唯一的正途就是老老实实接受包办婚姻,然后生儿育女,很多人心甘情愿的认命了,可杜丽娘却宁愿伤心至死也再不愿顺从妥协。因为即使古往今来绝大多人都这样,也不代表这就是对的。


02 生生死死随人愿

杜丽娘死后三年,书生柳梦梅来到了已成为梅花观的杜府,在当年的那个后花园捡到了杜丽娘的画像,惊为天人,就把它悬挂在居室的墙上日日对着它呼唤。杜丽娘的魂魄归来,见到了当年梦中书生。

一切像是天定的缘分,她与他人鬼情未了。至此杜丽娘的情感落到了实处,她有了具体的目标,然后便是柳梦梅在石道姑的帮助下开棺掘坟,杜丽娘在地府与鬼判申辩,最后她复活了。

这段“因情而生”写的很离奇,但正是这份离奇的浪漫主义描写让人看到了有“情”的美好。因为有“情”,生离死别都变得不再让人痛苦,因为有 “情”,仿佛干枯沙漠开出一朵鲜花,至此你的世界都变得生机勃勃。对爱情的讴歌何尝不是对人性的讴歌,人可以选择谦卑,人也可以选择顺从,但在他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之前,他首先得是一个能正视自己的欲望、性情和脾气的自由人。

03 酸酸楚楚无人怨

杜丽娘复活还阳并不是故事的终点,之后她还是要回归到正常的人类社会。杜父死活不认她与柳梦梅的这桩“无媒而婚”,宁可当女儿死了也不接受她活过来却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们只好上金殿由皇帝来裁决,皇帝看见杜丽娘走路时脚下有影子就断定她重生了,不是鬼,判她与柳梦梅做了夫妻,故事这才在大团圆中落幕。

如果说前面的内容让人看着感到惊奇也好,感人也罢,那么到了最后就只充斥着满满的讽刺。高高在上的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为官清廉正直的杜父坚决捍卫礼教。丝毫不通人情,杜丽娘走上朝廷,发现它竟比阎罗殿还可怕。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不止对女人难,对不愿随波逐流的文人也难。而《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显然就是这样一位有反抗性的 “狂奴”。

汤显祖生于书香门第,从小饱读诗书,21岁中举人,但在万历五年、万历八年两次会试中,首辅张居正要安排他的几个儿子中进士,为遮掩世人耳目,想找几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作陪衬。他打听到最有名望的举人无过于汤显祖和沈懋学等人,就派人笼络。汤显祖拒绝了他的延揽,这导致了直到张居正去世后他才得以考中进士。此后他又卷入新旧两派朝臣的斗争,万历十九年因上了一篇《论辅臣科臣疏》,抨击朝政被贬官,万历二十六年正式辞官而去。

纵观汤显祖的一生,算是身体力行的做到了不屈服于权势,不与人同流合污,他这个桃李春风旧门墙里的文人是真有过追求,有过气节的。当然最终得到结果是他官职不显,屡遭排挤。他自身的“酸酸楚楚”是否真的无人可怨?我认为他是有怨的,但即使是怨也值得珍惜,因为那里至少包含着曾经有过的希望,而不是全然的死寂。

《牡丹亭》词采华丽,读起来极富韵律与美感,它讲的是一个瑰丽浪漫的爱情故事,但背后支撑它的是敢于反抗的勇气与追求自我的决绝,这份超越生死的爱情不是求神拜佛等来的,是觉醒、抗争才有机会赢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