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对一本书的情感的句子

形容对一本书的情感的句子?生活中难免遇到很多问题,怎么解决?

「人生感悟」朱炳初|知音可遇不可求—赠书会友面面观,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丰融春秋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形容对一本书的情感的句子1


知音可遇不可求

—赠书会友面面观


作者 朱炳初



“文学就像炉中的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以致为大家所共同拥有。”“文学用有教养者的庄重榜样激发我们的品德,它颂扬有教养者,把他们描写为值得我们效仿的形象。”

这是两位法国作家福楼拜和圣皮埃尔的名言,多年以来,我是遵循其思想、依照其意图,理解宗旨,进行文学创作的,有心颂扬有教养者,总想把他们的作为张扬出去,从而成为人们仿效的形象;借得英雄之火点燃自己,而后再传给他人。特别是在军休所里,在面对武汉抗疫战中的英雄人物,在自己被感动之时,难抑情感的奔腾,撰写成文播撒出去,觉得英雄就在我面前,颂扬点赞情意绵绵,在不很长的时间里出版近150万字四部文集,赠送战友、亲朋,书中大都以颂扬有教养者为主题和目的,文章充满正能量,让其流向社会,作为高尚品德、高雅情操的榜样。

赠书会友,有益双方,俗话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每当见到有教养者、业绩不凡的英雄,就想给以撰文点赞,假如随意放过,就感到愧对了英雄,所以,我写了多篇歌赞有教养者的不凡作为,并将其与其他文学作品一起汇集成册,自费出版,推广出去,叫做以书会友共奋勉,赠书宣传,以了心愿,不希冀什么奢望,不图任何回报。赠书,毕竟是赠者的意愿,受赠者是否真正喜欢,是否领情?难以说清,也不用理会。我也知道,眼下真正能静下心来读书的并不多见,也许会将所赠之书弃置一旁,不予理睬;也许会当做废品处理,这都有可能,我就知悉一位领导,将部下赵继樵赠给的一本关于物质结构的新认识《变构论》作为废品处理的事。

赵继樵是原北京军区政治部干部部的一位正团职干部,1950年入伍,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思考实虚问题,以后几十年断断续续研究不息,倾心探索,曾有论文登于科技杂志,在无条件进行实际操作论证的情况下,就著书立说,于1998年出版关于物质结构的深奥理论性文集《变构论》,由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室原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童天湘教授作序,认为“1993年,日本18位科学家从各自的研究领域里,共同提出七个挑战性的大课题,称之为21世纪科学七谜,其中之一就是‘虚和实’。然而在此前两三年,赵继樵同志就和我谈起他正在研究实虚问题,也就在那时他已经提出实虚相互作用是宇宙间的根本相互作用,可见他的研究具有超前性。”认为赵继樵“把哲学与科学结合起来论述,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由中国大百科出版社出版,“必会促进哲学的繁荣和科学的进步。”1998年5月此书出版后,赵继樵赠给了我一本(当时将我出版的散文集《青春寄语》赠给了他),我爱不释手,不时翻阅,因其理论过于深奥,未能完全读懂,但一直珍藏着。

20年后的2018年4月,赵继樵85岁病故,我含悲写了《继樵变构论科学,伟业留史称精英——悼念赵继樵战友,赞颂{变构论}一书》的藏头诗,我将悼念文章收入我的自传《回顾与思考》文集,赠给了原北京军区组织部老战友、后调28军任炮兵旅政委的赵发,赵是个爱读书的文才,见我文稿中涉及赵继樵著作,一心想得到《变构论》一书,就在孔夫子网站搜寻,终于如愿以偿,见书扉页上有赵继樵赠给C副主任的签名,就问我:“C副主任是谁?”我当然心知肚明,因那时我曾将《青春寄语》馈赠予他。事情来龙去脉,说得过细了,无非一句话:受赠者轻慢了赠书者的敬意,即使自己文化有限,看不懂科技书,也不能当做废品处理呀!这是赵继樵用毕生心血研究的成果呀!家里肯定有气派很大的书柜,难道就容不下一本小册子吗?这使我联想到赠他散文集的命运,心里真不是滋味呀!幸运的是《变构论》虽有变动,但未被送到造纸厂化为纸浆,而重获新生,在爱书者的手中构成了论述的延伸。



赠书会友,总会碰到知音,只是可遇而不可求而已。

古语说:“今古惟称知己少,驱山塞海事无难。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意思是说:古往今来,虽然知己难遇,但只要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齐心协力,就是把山搬去填海也不是难事。是知音的朋友说知心话,不是知音的朋友就不要对他谈知心话。知音:伯牙鼓琴,钟子期能从琴声中知道他“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后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因没人能从琴声中了解他的志趣,故称知心朋友为知音。

如今说来,伯牙因知音钟子期的死而终身不复鼓琴,愚以为大可不必,应开阔心胸,放眼世界,献技放能,奉献社会,不要拘泥一人一事,闭塞自身,即使遇不上高雅知音也无妨,心诚则灵,奉献不一定必须获得回报,得到他人赞赏,因为人的修养素质各异,兴趣爱好有别,气量要放大一些,眼光要看得远一些。当然,也可通过赠书识人,当得悉对方对书并不感兴趣时,就不再赠予就是了!我就如此,对于那些无动于衷的人,“领教”即可,毕竟知音可遇不可求呀!只要你栽起梧桐树,不怕引不来金凤凰。

前几年我出版了35万余字的文集《夕阳漫笔》,心想,朝阳区2018年度获宣传报道工作先进个人的休干近40人,都是文学爱好者、有修养之士,于是我就每人赠送一本,在无奢望都有回音的情况下,竟遇到了三位知音,那就是:军休2所的赵文秀,赵老当年85岁,1950年入伍,早我4年,是军休所里的一面旗帜,是朝阳区《军休生活》报的创始者,颇富文才,他以三字经形式点赞我的文集与为人;军休8所的李景全,2000年就被国家民政部和总政治部评为全国军休干部先进个人,是北京市首届十大军休榜样的30名候选人之一,他和军休16所的擅长作诗的唐昌棕一起,都以激情洋溢的诗歌对我的拙作发表感慨,令我受宠若惊,觉得知音不同凡响,遇到三位老师,心有灵犀,倍感亲切,勉励笔耕,奋勇向前!我随即发表《赠书会友共奋勉》一文,包括三位老师的点评、靓照与我的感慨融为一体,登于《军休生活》报,随后李、唐与我建立微信往来,成了知音文友。

近日我又赠予三位知音者新作54万余字的《晚霞拾零》文集。前几天,李景全赠我他与休干史俊和、孙继革合著的《学经典》一书,我随即拜读发表感慨《七绝蕴意深,释典赓传承》一文,在【丰融春秋】平台“今日头条”微信网站发表。这就是惺惺相惜的知音互勉共奋的写照。




我国作家汪国真说过:“一般而言,一个善于欣赏别人的人,必是一个丰富的人;一个被别人欣赏的人,必是一个出色的人。”只要有热心和才能,就能造就一种欣赏能力,遇到知音,或成为他人的知音追随者。知音不在多,有几个心心相印的即可。

人活在世,不能没有朋友。争取朋友,选好朋友,是人生一辈子的大事;赢得朋友,找到知音,是人生的一种智慧。连一个高尚朋友都没有的人,是不值得活着的。知音就是能给他人带来尊重、理解和关爱等情感的人。爱因斯坦说:“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我国著名作家、《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说过:“友情能打开人们的心扉,让双方的心儿靠近;它能沟通人们的思想——即使是不同的思想,也能因为友情而互相谅解。”成为无所不谈的心有灵犀的知音。

要想成为他人的知音者,就要善于学习欣赏呈现你面前的文艺作品或某一高雅艺术,引起兴趣,热情投入,细细品尝,从中领会对方意图与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深邃哲理,将它挖掘拓展出来,高屋建瓴地予以评说,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这对作者与读者都是一种认知的提升。

近两年,我就收到战友文友的多册(幅、篇、首)佳作,都一一进行评论、探讨,从而成为对方的知音。探讨与欣赏艺术,不只局限于文学作品,即使是书法、绘画、歌曲等,只要引我兴趣,夺我眼球,动我情感,就决不会放过,而是饶有兴致地倾情投入,与作者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切磋,发表感慨,投向网站、报刊,予以发表,其中有的书籍尚未出版,就被作者作为序言,这是很有意义的事儿,我乐之不疲;当发现作品存有差错处等瑕疵,就直接指出来,这是对对方的尊重。这样的坦然作为,自然成了对方的知音,保持往来,共奋前进!

愿我们在写作、绘画、书法、歌曲等创作中多出精品,在相互交流中,结交更多的挚友,遇到更多的交相辉映的知音,在新长征的道路上相互切磋、携手前进,以不懈的追求硕果,流传后代,奉献社会!



作者简介:朱炳初,男,汉族,江苏省宜兴市人,1937年3月出生,1954年7月初中毕业考入重庆炮兵学校,1956年7月入党,大专文化,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入伍后历任炮校学员,陆军第28军步兵84师炮兵364团炮兵排长、测地排长、团政治处秘书、青年助理员(干事),师政治部组织科干事、副科长,北京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党务科干事、组织科副科长、科(处)长,1985年3月任北京军区(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室副师职研究员。1992年9月退休。

在读初中时就喜欢文学,炮校毕业后分配到时为福建前线的炮兵第364团,时常写些通讯报道,被福州军区《解放前线》报社聘请为通讯员,因报道成绩出色,受到表彰;曾兼任团战士业余演出队队长,创作、导演、表演文艺节目,演出队参加师文艺汇演多次获头奖;调北京军区多年从事机关文书写作,退休后不甘寂寞,喜欢文学创作,曾任中国校园作家协会会员、石景山区作家协会理事、朝阳区诗书画研究会会员。1998年由从化市《乡村语文报》社、解放军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14万余字散文集《青春寄语》。

2012年初由北京军区政治部移交到朝阳区军休十五所后,任过党支部书记、总支宣传委员,热心宣传报道工作,曾在报刊、【我的卧虎湾】【百度】《人民日报》“有品质的新闻”、【江山文学】【新华网客户端】【丰融春秋】等微信平台登文500余篇,连年获得军休办表彰。2017年6月由北京线装书局出版35万余字文集《夕阳漫笔》,2019年3月由时代出版社出版45万余字回忆录《回顾与思考》,2022年5月由时代出版社出版54万余字文集《晚霞拾零》,总计出版148万余字文稿。生命不息,笔耕不止,文化养老,发挥余热,不断提升精气神。

形容对一本书的情感的句子2

古代交友故事系列之八

深夜,孔融府中的书房里灯还亮着。门口,两个书童瞌睡得直打盹儿,可是谁也不敢离去。他俩不时揉着惺忪的眼睛,望着映在窗纸上的孔少府的身影:时而托腮沉思,时而奋笔疾书。一个书童硬着头皮蹑手蹑脚地走了进去,一看,少府大人还在写着,便剪了一下灯花,又轻声地退了出来。

书几上,铺着一张“蔡侯纸”,纸上写道“论盛孝章书”五个楷隶大字。孔融收回思路,揉了一把眼,飞快地写了起来。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而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己,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如果光阴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样消逝,很快就到了五十岁的年龄。您是刚满,而我却已经超过两岁了。国内的相识知交,差不多都要死光了,只有会稽的盛孝章还活着。他受到东吴孙氏政权的困辱,妻子儿女都已死去,只留下他孤单无助的一个人,处境非常危险,心情十分痛苦。假使忧愁可以损害人的健康,孝章恐怕不能长寿了。)

这几行字,是孔融用笔蘸着泪写出来的。透过泪眼,他仿佛看到,吴郡太守盛孝章正在处理民讼。突然,东吴猛将“小霸玉”孙策领兵打入会稽。府兵纷纷逃散,没来及逃走的,被凶恶的土卒砍例。正在这时,只见盛孝幸高冠博带,毅然出现在厅门口,大声喝道:“百姓兵丁有何罪过,住手!有什么话找我来说!”孙策一见郡守不请自出,冷笑一声。“嘿嘿,要的就是你!你不是当代的英豪吗,我让你看看,是你的骨头硬,还是我的刀快!”说罢,提刀奔了过去。突然,一位谋士从背后双手抱住了孙策,并在他耳朵边嘀咕了几句。只听孙策一声喝道:“来人,将这位大人绑入囚车,送到建康再作发落!”

建康的牢狱里,盛孝章蓬发垢衣,身披长枷坐在草席上。跟前放着纸笔,一个看守正在劝他投降。

“盛太守,事已至此,你就快写吧,凭你的名气,江南六郡谁不听你的!劝他们投靠孙将军,照样有官做,你也免受皮肉之苦。”

而盛孝章却好似没听见一样,依然是闭目深思,坐以待毙。

盛孝章在狱中受苦的情景,催促着孔融尽快写完这封请求曹操援救的书信。只见他凝思了一下,文不加点,飞快地写了下去。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幽,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诫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春秋传》里说:“诸侯之间有相互并吞的,齐桓公没有加以救援,自己感到是一种羞耻。”盛孝章确实是当今男子中的豪杰,天下一些善于言谈议论的人,常要依靠他来宣扬自己的名声,而他本人却不能避免被囚禁,生命朝不保夕,那么孔子就不应该谈论朋友好坏的问题,也无怪朱穆所以要写他的《绝交论》了。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

是呀,东汉以来,文风大衰,一些文士避开社会现实大谈玄机奥理,以标清高。可是这些清谈之士,并不被官府豪家重视,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谋求一官半职,往往需要宗族的首肯和豪家名流的引荐。发展下去,谁能与名门大家有一面之变,便身价百倍。因此,一时间,名门大家门庭若市,拜谒者络绎不绝。盛孝章以孝廉迁尚书郎,器量雅伟,文章盖世,声名遐迩。所以,经常有一些清谈之士登门造访,借以声播天下。而盛孝章是来者不拒,只要是有真才实学者,便结为挚友。一有机会,便推荐他们出仕为官。一时,天下文士都以见盛孝章为荣,以此作为扬名天下的阶梯。想到这里,三十多年前的一幕情景又展现在眼前。

那是一个春和日丽的上午,十三岁的孔融顺着瀍河去拜谒当时的名宦、天下文人楷模李元礼。河边的丝丝垂柳他无暇顾盼,树上的莺啼鸟鸣也分不了这位少年的心,他迈着方步,泰然地走着。他老诚的举动,吸引了一个人,就是刚任尚书郎不久的盛孝章。他看孔融小小年纪,相貌异常,举止大方,只身漫步京城,旁若无人。便奇怪地问道:“请问小兄台尊姓大名,仙乡何处?”孔融抬头一看,眼前站立着一位年轻官员,只见他纶巾阔服,气宇轩昂,知道非一般人等,便不卑不亢地举手答道:“鲁国孔融。”这一回答,使盛孝章更为惊异。他因要急赴李元礼之约,便匆匆与孔融举手而别。

当孔融来到李府门口时,只见车马盈门,便大摇大摆地直向门庭走去。但是,却被门吏阻止住了。孔融一看门吏不放自己进去,就明白这是门吏欺负自己年纪小无来历。于是便毫不示弱地说:“请往里相传,就说李府君的世交通好求见。”门吏一听,纳闷儿了。从来也没见过这个小孩呀!可再一看他那神情,若无其事,便不得不进去传禀。李元礼听说之后,也很纳闷儿,决定看看是谁这样大胆。待见面之后,一看,是个小孩,更奇怪了。这时,只见早到一步的盛孝章在李元礼的耳边嘀咕了几句,李元礼点了一下头,问道。“孔兄,我们的世交从何说起,还请赐教一二?”只见孔融从容地躬身一揖,说:“吾先祖曾问礼于阁下先祖老子,以此而论,岂非通家世好!”一句话,如一鸟入林,百鸟绝音,满堂宾客官员连李元礼在内,无不啧啧称叹。这时,李元礼说:“我告诉你当客人的礼节:有座尽管坐,想吃什么就告诉主人一声。”孔融答道:“我告诉先生为主人的礼节。有什么东西只管拿出来,不需要询问客人喜欢什么。”孔融的敏对,更使李元礼惊叹不已,说:“佩服之极!可惜我快要死的人了,看不见先生日后富贵的日子!”孔融道:“先生不象死的样子。”李元礼急忙问:“何以见得呢?”孔融说:“古语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先生刚才说的话很不友善,所以我说你最近死不了。”正在这时,大夫陈韪进来了,盛孝章将刚才发生的事情绘声绘色地讲了之后,陈韪不屑一顾地说:“咳,小的时候聪慧明白,长大之后来必还象这样好。”孔融一听,立即答道:“想先生小的时候,必然是聪慧明白了。”一句话说得大家哄堂大笑。

酒席中间,盛孝章拉着孔融与自己同席。酒席过后,盛孝章让孔融坐在自己的车上,一齐回到孔府。二人一路谈得十分投机。到孔府后,盛孝章便和孔融结为兄弟,当堂请出孔融的父母拜亲。

从此后,两人一起切磋学问,吟诗作对,情同手足。正当孔融文思大进的时候,盛孝章受诏迁升为吴郡太守。孔融也到北海任刺吏。几十年过去了,两人再也没有见面,只是书信往来。如今盛孝章被孙吴扣押,命在旦夕,孔融怎能不着急呢?但他又想到,“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自己这样推崇盛孝章,曹操手下的无数文人谋士会怎么想呢,曹公又会不会说我是假公济私呢?对!我得先用话封住他们的嘴,于是,孔融接着写道: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愧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说前辈的坏话,或许有人会对孝章加以讥讽评论。总的说来孝章是一个盛名天下、为天下人所称赏赞美的人。燕君购买骏马的尸骨,不是要它在道路上奔驰,而是通过它来招致千里马。我想您正在拯救和恢复汉朝王室,使将要覆灭的政权重新安定下来。天下要安定,关键在于得到贤才。珠玉不生脚,却能够到人的身边来,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们,贤士们生了脚却不来,是君王不求贤的缘故。燕昭王筑了黄金台来尊崇郭隗,郭隗虽然是一个才能不高的人,但却得到厚待,终竟能传播明主的诚心,所以乐毅从魏国前去,剧辛从赵国前去,邹衍从齐国前去。假如当初郭隗处于困苦危急之中,昭王不去帮助他,正像落水将要淹死的时候不去援救他,那么其他贤士也都将远走高飞,没有肯到北方燕国来的人了。)

写到这里,孔融长长舒了一口气。他仿佛看到盛孝章在曹操的援救下,脱身囹囹圄,登上了过江北上的渡船。老朋友

即将会面的兴奋情感使孔融高兴万分。他如释重负地搓了一把手,活动了一下蹲得发麻的双足,挥毫作结:

“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因裘不悉。”(上面所说的一些事情,本来就是您所熟悉的,而我还是要再说一下,无非是想提请您对交友之道加以重视罢了。实在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

曹操看完孔融的书信之后,深深被孔融的爱友热肠所感动。盛孝章其人,曹操早有所闻。这是个才子呀,能招致过来,自己更是如虎添翼了,何怕北方不平,四海不一呢!再说救出一个盛孝章,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声誉,还能稳住不怎么与自己同心同德的孔融的心。真是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他立即以汉天子的名义,进封盛孝章为都尉之职,并亲笔给东吴代兄作吴王的孙权写了一封柔刚相济的信,让孙权尽快送盛孝章进京任职。然而,当送信的使者还没到东吴境内,盛孝章已被孙权杀害了。孔融知道消息后,悲恸欲绝。但只好隔江遥祭,以尽友道。

孙融虽然没能救出盛孝章,但他那爱友热肠,救友的豪迈之气,却激励着后人。苏东坡曾经写诗称道:“遥知鲁国真男子,犹忆平生盛孝章。”《古文眉诠》评论说:“一副爱士爱交热肠,笔墨外神韵拂拂。”

形容对一本书的情感的句子3

众多迹象表明,新世纪以来的文化氛围与文艺批评形态发生了重大改变。尽管通常意义上的专业文艺批评仍然有序运行,或专注于作品主题与思想内容的阐释,或举荐文艺领域出现的新锐力量,或总结某一时期文艺发展规律与动向,如此等等。同时,当代文艺批评的某些深刻转向也愈发明显。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文艺批评生态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各种网络文艺批评时常“出圈”,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网络文艺批评正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由不同文艺爱好者组成各类数量庞大的批评群体,集结于网络社区及各大文艺网站,以异乎传统的方式积极介入、参与的文艺批评,日益成为当下文艺批评领域一股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文艺作品海量生产的今天,大众的审美与批评能力、批评形态都发生了重要变化。

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的来临,网络文艺批评展现出强大的活力。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弹幕、直播等诸多不同样式的评论层出不穷。诸如,观众观看视频可以实时发布弹幕评论,在视频中以“飘过”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营造出大家一起观剧的归属感。网络文艺批评基本不设门槛,向所有社会成员开放,并且评论数量颇为可观。这些新的批评样式释放出焰火一般的光辉,使当代文艺批评呈现出新的景象。

特殊的生长土壤,使网络文艺批评具有天然的大众性、网络性、当下性和交互性。它多直观体察,印象评点,有感而发,三言两语,吉光片羽,一得之见。网络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并非“专业”而是“兴趣”,往往以兴趣为基础同时实现最大覆盖面的记录、评价与交流。或许在学术性和思想性方面存在不足,但是它却能够展现出更丰富的时代趣味。网络文艺批评一般而言有着犀利泼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反应迅捷的特点,能充分激发民间智慧,展示大众的力量,反映社会审美,这是优势。同时,网络文艺批评也不免流于浮浅,蜻蜓点水,缺乏开阔的理论视野和深思熟虑。

在一定意义上,“网络文艺批评”相当于法国文学批评家蒂博代所说的“自发的批评”,它是以网民为主体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自发进行的一种批评范式。蒂博代很看重这种“自发的批评”,认为它与广大读者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从而“使书籍被一种现代的潮流、现代的新鲜感、现代的呼吸和现代的气氛所包围,它们通过谈话形成、沉淀、蒸发和更新”,富有生机和活力。

需要看到,海量的网络文艺批评中也存在一些杂音和不良现象,影响了网络文艺批评的健康发展。特别是要警惕网络文艺批评沦为商业资本的附庸。市场逻辑下,一些网络评论区出现了唯点击量、唯流量的倾向,使评价标准出现“降维”甚至偏离。为了商业利益和市场效果,出现了随意性、吹捧式、谩骂式或恶搞性的批评。一些专业的文艺批评,从严肃、专业、理性的艺术审美,沦为盲目追求消遣娱乐、博取眼球。有些网络评论者更是成为商业资本的鼓手,对大众产生了严重误导。

部分网络评论区还时常出现语言攻击现象,一些评论者声嘶力竭,沉溺于剑走偏锋,展开非理性的厮杀。还有些批评话题夹杂着“恶搞”“无厘头”等网络亚文化,客观上助推了消极文化的蔓延。由于专业人士的缺位,网络文艺批评容易导致评论内容沦为个人意见,难以形成大众共识,引导创作、引领审美的作用发挥有限。

文艺批评是一把“利器”。新媒体时代,打磨好这把“利器”,需要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文艺批评生态,构建有诚意有见地的网络文艺批评,为专业批评提供强有力支持,开创新时代文艺批评的新局面。

伏尔泰曾将“健康的批评”列为第十个缪斯,派她守在趣味神殿的大门前。他对批评寄予的期盼不可谓不厚矣。健康的批评应是多元力量共同对话的产物。一个理想的文艺批评场域,既应坚持批评的自主性,也应包容他者和具有反思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用全新的眼光、全新的政策和方式方法,团结凝聚好文艺批评队伍,应充分尊重网络文艺批评者作为文艺批评重要方面军的作用,充分激发其积极参与文艺批评活动的主动性,锻造其成为新时代文艺批评事业的有生力量。

有诚意、有见地是实现文艺批评有效性和价值性的关键。批评家是社会品位的守护者和指导者,必须心怀最基本的责任。伟大的批评,需要的是感情投入而不仅是经济投入。真正的文艺批评必然发乎真心,抵达读者的内心。这是文艺批评的生命力所在。福柯说,他所梦想的批评是能给一部作品、一本书、一个句子、一种思想带来生命,能迸发出想象的火花。

建设有诚意、有见地的网络文艺批评,能为专业文艺批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网络文艺批评与专业批评彼此借力,才能相互砥砺。短评、微评、段评、短视频、弹幕等新形式,是扩大文艺批评影响力的重要方式,应该好好加以利用。一方面,在网络文艺批评的激发与带动下,专业批评的话语越来越“接地气”,有“人气”。另一方面,随着新媒体用户文化涵养的提升,网络文艺批评也逐渐呈现出专业化趋势。有诚意、有见地的网络文艺批评建设,不能以业余的思维剪裁专业的审美,而应积极促进网络文艺批评与专业批评形成良性互动、相互补充。

总体而言,网络文艺批评仍是当前文艺批评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尚未受到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在构建新时代文艺批评理论与话语体系进程中,文艺批评要跟上全媒体的时代步伐,需要进一步建设与利用好网络文艺批评这一重要阵地。网络文艺批评是形成文化共识的重要地带。正视与建设有诚意、有见地的网络文艺批评,亦是打通文艺批评走进生活、走向大众的“最后一公里”,从而让文艺批评在互联网时代更好地发挥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积极作用。

(作者:颜桂堤,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