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一课对蜗牛情感的句子?生活中难免遇到很多问题,怎么解决?
统编语文教学设计:一年级上《小蜗牛》教学解密,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老顽童何捷老师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蜗牛一课对蜗牛情感的句子1
部编本一年级上册最后一篇阅读课文为第十四课《小蜗牛》。不少老师只将其当作期末的最后一节阅读课,赶进度,忙应付,简单上完了事。
毫不客气地说:这一课,极具教学价值。它隐藏的无可替代的特殊性,决定了此课必定成为儿童语文学习中最难忘的一课。这一篇课文的教学,因为同时具备三个“第一”而成为本学期阅读课中的重要且关键一课。
第一次甩掉拼音这根“拐杖”,实现相对纯粹的文字阅读
入学并系统学习拼音之后,一直到第十三课《乌鸦喝水》,每篇的文字上都附带着拼音,如同为儿童阅读,提供一根拐杖,辅助起慢步前行。直到第十四课《小蜗牛》起,正是甩掉了这根拐杖,实现相对纯粹的文字阅读。所谓相对纯粹,此课仅在需要认识的生字上标注拼音。如:住、孩、玩、吧、发、芽、久、回、全、变。其他汉字上,已经没有拼音了。这一设计,就是让儿童直接阅读,自由阅读,尽快阅读。
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通过之前的文字积累,阅读经验积累,到此为“最后一课”,也从此要开始用上之前的“积蓄”了。首先,儿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到此可以开始纯粹文字阅读。其次,经过一定的阅读教学,到此需要提升更为直接的汉字认读能力,需要加快阅读的速度。第三,阅读时,遇到自己真的读不懂的文字,需要主动查询工具书。之前,已经教学查字典的方法,此时,在需要时能派上用场。一句话,从此开始,纯粹阅读,自主阅读,自能阅读。
这难道还不是巨大的教学密码所在么?
第一次借助课文插图,实现趣味化的图文匹配式阅读
部编教材中的插图非常美观,之前的课文中配了精致的情景图,为阅读带来提示和辅助。但这一课与众不同。这是第一次图文联系紧密,实现图配合,时时互动的匹配式阅读。全文共分四个部分,为别介绍了小树林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特色。每个部分以空行区分,编者为每个部分的文字,精心绘制了与文字内容极为匹配的水彩画。这样使得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时时与图进行互动,让图文合奏出美妙的阅读体验,借助图文互动辅助自己理解。
不仅如此,图文匹配还有助于课后练习的完成。本课安排两道题。其一为“对照图画,读一读课文”。很显然,插图的作用不容忽视,是完成练习的必备要素;其二为“在图画的帮助下,你猜出下面加点的是什么字吗?”加点的分别是“蜗”“芽”“莓”“蘑菇”,题目中就配合了从插图中截取出来的点的“蜗牛”“发芽”“草莓”“蘑菇”的小图,图文匹配,让猜测有了依据,让直观形象思维得到了发展。
在具体执教中,图文匹配还有四个优势:其一,借助插图,轻松识字。这点不言而喻,插图中画着蘑菇,画着发芽,画着蜗牛,看好图,识好字,一切变得很轻松;其二,借助插图,增加阅读的趣味。图文合奏,读文字的同时欣赏图,阅读有了明显的乐趣,插图,非常符合儿童学习“重形象”“重色彩”“重感知”的特点,让学习变得有意思;其三,借助插图,发展认知。插图准确画出春季树木发芽的场景,夏季草莓垂挂的场景,秋季蘑菇满地的场景,冬天白雪皑皑的场景。儿童通过图文匹配式阅读,能够增长对四季的认知;其四,借助插图,可以营造童话的妙趣意境。儿童阅读这篇带有科普性质童话的全过程中,图画带来童话的美妙境界。看着图,仿佛就能进入小树林,感受童话文字所期待营造的特有魅力,带来非凡的审美体验。
这是第一次在期末时,为整个学期的学习做的总结式阅读
儿童入学至今,学到此课时,正好是学期末,他们第一次经历期末,第一次要经历总结式阅读。教学此课,不觉间已经来到了岁末年初。在这个特别的时间段中,教什么课文?学什么知识?发展什么能力?教材的编者用心良苦,精心设计。很显然,此课就是根据时间的特殊性做出的特殊安排,意在让儿童在阅读的同时,为这一年的时光做个梳理,做个总结,做个整体的认识和回顾。
首先,根据进度安排此课,让学习与生活更加合拍。不论是在冰天雪地的寒冬学习此课,还是在春暖花开,钟声敲响后的新年学习此课,都能够在年末岁初看到“一年的光景”,这是极其温馨、适切的设计。每逢期末,都要对整年,对整个学期做个总结。此时学习《小蜗牛》,一来认识四季落,二来回顾全年,三来还预示着安心在家度过美好的寒假,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其次,教学内容正是儿童所需要的。一年级,教学中带有许多“常识”传授的成分。《小蜗牛》让孩子认识一年的四季,了解四季不同的特点,正是授予了必要的常识。这是一年级教学不可回避的重任。第三,文体特质适合儿童接受。基础教育无疑需要传授语文知识,然而,语文知识用什么文体传递给儿童,这是有讲究的。此课用童话的文体,让孩子在阅读趣味童话的过程中认识四季,认识一对可爱的蜗牛母子,匠心能明显地被感受到。最后,写作呈现特别有利。这则童话带有明显的“三次反复”的经典写作手法的运用。反复的句子为“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孩子在文中三次遇到这句话,读起来朗朗上口,既能了解蜗牛的特点,又能感受到文章的结构框架,这无疑是在写作上埋下一颗美好的种子,一起期待来年开春发芽……
部编本一年级上册的最后一篇阅读课《小蜗牛》,是儿童入学以来极为重要的阅读课,其教学价值,必须通过认真设计和执教予以体现。
#统编语文教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蜗牛一课对蜗牛情感的句子2
编者按:
语文阅读是一项必须“从娃娃抓起的事业”,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当下阅读教学的重点。
统编小学语文阅读课到底该怎么教,高人教你用四大策略当法宝,再也不用发愁啦。
2017 年秋季,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面向全国使用,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对阅读教学的建议备受关注,诸多精彩言论被媒体纷纷传播。
可见,从学者到一线老师,都迫切希望有效解决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方法缺失、设计老套、研究不足等问题,以使学生在课堂上体验阅读的获得感,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学生若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植浓厚的阅读兴趣,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则后面的阅读之路就会越走越顺畅;反之,则会愈走愈疲惫。
如何让低年级的阅读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学会阅读,爱上阅读,享受阅读呢? 让我们在统编小学语文一、二年级教材中一窥究竟。
策略一:教学内容体系化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教授在《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一文中明确提出,一种完整的教育教学活动至少要回答以下四个核心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只有这四个问题具有逻辑上和行动上的一致性,才能说该教育教学活动是完整的、专业的。
反观当下的阅读教学,面对同一篇课文,教师选取的内容往往是各不相同的。尤其是公开课,为了推陈出新,上出亮点,老师们更是绞尽脑汁,剑走偏锋。其实,这样的做法是对“教什么”认知的模糊,是对学生语言学习规律的一种漠视,是“不完整、不专业”的教学活动,至少是“欠完整、欠专业”的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的选取,必须明确该内容的内在逻辑体系,对照相应的年段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取。当下学习内容是早先学习内容的延续,也是未来学习内容的基础,彼此之间是有呼应、继承和发展的。
举个栗子
“朗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第一学段阅读阶段目标里有两条要求:
(1)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2)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那么,从第一册到第四册,是不是每篇课文都要求学生做到这两条呢?显然不是!
初入学儿童的第一次朗读和经过两年正式语文学习后的朗读,要求必然是不一样的。统编教材在“朗读”能力的训练上,用课后练习的呈现方式,清晰地画出了螺旋上升的能力曲线图。
通过罗列,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对朗读训练的要求在逐步提升:从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分角色朗读到读出长句子、读好对话、读好感叹句,再到边读边想画面、读出不同语气、学习默读等,学生读的能力在不断提升。
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本册的核心教学内容,兼顾以往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把知识学到位,把能力练到家,循序渐进,建构起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在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上,尽量不产生严重错位或缺位,如刚入学的儿童,不认识多少字,大声朗读是巩固发音的有效方法,教师若让儿童直接练习默读,他们发音的准确性就会受到影响,也不利于流畅朗读的练习。
把教学内容放在某个知识点或能力点的发展体系中去考量,是保证阅读教学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策略二:教学环节问题化
现今的低年级阅读教学课堂,“一问一答” 的碎片化教学方式仍占较大比例。学生在教师的细碎问题里亦步亦趋,学的时间和空间紧促、狭窄,这样的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也不利于他们思维、情感、审美等的发展。采用问题化教学,则把“学”的责任和任务都移交回学生让“学”真正地在课堂里发生。
问题化教学:
是指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教学问题(教学问题集) 来贯穿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发展高级思维技能,实现其对课程内容持久深入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
低年级阅读课,识字写字、流畅朗读、理解积累、语言运用等涉及的知识点会比较多。因而,低年级阅读的问题化教学,我们可以定位为围绕两三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和文本、教师、编者之间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这两三个主问题的设计,必须是优质的、具有统领性的,让教学环节简明又富有张力。
要紧扣题目设计主问题
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有的用来揭示中心,有的用来交待写作对象,有的提出论点问题等。抓住题目来设计问题,往往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举个栗子
一年级上册《比尾巴》一课,题目“比尾巴”就是这样一个可以统摄全文的学习“文眼” 和“灵魂”。具体可以设计成三大问题:
一是谁比尾巴。
二是比尾巴大赛有哪些项目。
三是比尾巴大赛的结果如何,你对奖项获得者有没有疑问。
学生首先通过充分、自主阅读,找出相关动物,把它们的头像贴在黑板上,并找出和比赛项目相关的词语。“长、短、好像一把伞、宽、扁、最好看”,引导学生读准、识记项目名称里的相关生字。
然后引导学生深入文字,理解意思。如“为什么把‘好像一把伞”的奖牌颁给松鼠?”理解这里的“伞”,指的不是“雨伞”,而是“降落伞”,再理解松鼠尾巴和降落伞之间的相似之处。结合理解,引导学生读准、识记“伞、最”等和奖项相关的生字。
这样的环节设计,有效地避免了教学的零碎烦琐,保障了学生“学”的主动性,也保证了“学”充分展开的可能性。
从文章结构脉络设计主问题
作者写作的思路会体现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循着作者的写作思路设计教学问题, 也是常用的问题设计方法。
举个栗子
一年级上册《小蜗牛》,小蜗牛出门一趟,就要爬一个季节,它从春爬到夏,从夏爬到秋,从秋爬到冬,最后待在家里过冬了。
课文里有一句话反反复复出现,就是“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
这句话就是《小蜗牛》文章结构的脉络, 不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还把小蜗牛爬得慢的特点写得淋漓尽致。
教学时,就可在理解这个关键句的基础上,设计一个主问题:你从哪里看出,小蜗牛实在爬得太慢了?
学生在反反复复的阅读中,感受到小蜗牛春天“小树发芽”时爬出去,到夏天“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才爬回来;夏天“地上长着草莓”爬出去,到秋天“草莓没有了”爬回来;秋天“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变黄了爬出去”,到冬天“蘑菇没有了,地上盖着雪,树叶全掉了”才爬回来,小蜗牛爬得实在太慢了!
当然,主问题的设计还有很多思路,只要教师精心阅读文本,提供核心主线,学生的课堂阅读就会积极主动,充满生机。
策略三:教学活动操作化
许先文教授在《语言具身认知研究》一书里,给语言认知活动中的身体定义如下:“语言认知活动中的身体必定是融入特定情境之中的身体,是被语言环境包裹之下的身体。”
低年级儿童的学习,是动作、形象优先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只有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因而,科学地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多器官、全方位的参与,积极开展言语实践,引导他们建构起有意义的知识体系,也是让阅读焕发生命之光的一大策略。
举个栗子
第三册中的《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 是根据《庄子·秋水》改写的。故事主要围绕青蛙与小鸟的三组对话展开。
第一组对话写了青蛙和小鸟生活环境的不同;第二组对话写了它们在争论天的大小;第三组对话写出导致它们说法不一的原因,作者并未直接写明寓意。
这个寓言故事没有生僻字,语言也浅显易懂,读通并不难,难就难在道理的领悟上。有些教师为了方便,直接把寓意打在 PPT 上,让学生读一读,记一记。可是,道理如果仅停留在“知道”层面,是不可能真正指导行动的。只有自己“悟到”了,才会在生活中产生作用。
为了促进学生对寓意的理解,就可设计如下学习活动:
1.读
读好人物对话,读出不同的语气。
2.思
小鸟和青蛙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青蛙和小鸟都笑了,它们为什么都要笑?
3.做
学生可走出教室看天,再用练习本等卷成圆圈遮住部分视线看天,借助身体学习体会青蛙和小鸟看到的天为什么会不一样。
4.议
四人小组讨论故事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在讨论分享中明晰: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站得高,视野要开阔,如此才能看得全面;眼界狭窄,所见就有限。
5.联
联系生活,看看身边有没有像井底之蛙这样的人,他们的表现是怎样的。在交流中,学生感受到如果见识狭窄、短浅,又盲目自大、不接受新事物,那就认识有限,就是“坐井观天”了。
策略四:教学设计板块化
“教”与“学”,不是“授”与“受”的单一关系,而是双边互动的辩证关系。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教”与“学”内在的关系,也在不断推进中。
教师的“教”,不是单项的全盘授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自主的“学”;学生的“学”,也在推动着教师调整、改进“教”的内容与方式。因而,教学设计必然由以往线条状的“剧本式”设计走向开放灵动的“板块式”设计。
“板块式教学设计”:
也可叫作“分步组合式教学设计”,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 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彼此之间又 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板块里的内容,可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移动”,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板块式”教学设计,有利于凸显教学内容,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有效地解决长期困扰阅读课堂教学繁杂无序的问题;有利于 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状态,自由组合,成就不同的课堂精彩;有利于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知识建构,突破单一线性设计的由甲 到乙、由乙到丙的累积式的知识学习,而把甲、 乙、丙知识进行多种组合后,进行思维碰撞, 促进新的认知与发展。
举个栗子
教学一年级下册《一个接一个》一课, 可将设计分为三大板块,即“读中识字、积累 迁移、书写指导”。现以第一板块“读中识字” 板块的设计加以说明。
01
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情绪变化。
如“声音好听、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等,教师小结本课朗读的小秘诀:有的地方开心,有的地方不开心,不同的地方要读得不一样。
02
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小作者做了哪些好玩的事情。
可让学生自己大声读一遍,组员合作读一遍,再交流小作者做过的好玩的事情,例如踩影子、做美梦、上学校、跳房子、 听老师讲故事等。
初步感受到做的事情一件接一件,带来的快乐也是一份接一份。结合学习“接、做、梦”等和事情相关的生字。
03
聚焦最感兴趣的事情,细致感悟情绪的变化。
以聚焦“踩影子”为例。先请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说一说小作者这时候心情怎么样。从插图上看出,小作者是“开心、快乐”的,教师相机板画笑脸,让学生读好诗歌第一句。
接着,大人喊“快回家睡觉!”让学生结合生活印象喊一喊,再猜一猜小作者的心情怎么样,联系自己,是“不开心、不高兴”的,相机板画沮丧的脸,读出不开心的心情。结合学习“觉、再”字。
不过,转念一想:回家睡着了,倒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梦呢!联系生活,说一说“各种各样的梦”可能梦到什么;想到这些,猜一猜,小作者的心情又会怎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画笑脸,让学生再用开心的语气读好句子, 并结合学习“做、各、种、样”等生字。
04
回归整体,把握情绪读好诗歌。
这里的朗读板块设计,要求具体,层次分明,既有朗读方式的要求,又有对内容把握的要求,遵循了“总体感知—细节理解—总体把握”螺旋式上升的文本阅读的思维认知规律。
学生也在多次进出文本的过程中,体味到诗歌表达的情绪,用自己的朗读将其表达出来。如此,就能比较有效地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既长知识,又学方法;既能保证主体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又能集中精力,实现核心教学目标。
低年级阅读教学设计策略还有很多,比如引导学生启动先备知识、找准学生学习起点等。
总之,要让学生对一堂课始终有兴趣,把握好知识体系,设计好环节问题,采用大板块教学。让学生的眼、耳、口、手、脑都协调起来,使学生在有限的 40 分钟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发展言语智慧,获取学习的愉悦情感,从而保持对语文学习的长久兴趣。
来源 |《小学语文》2018年1-2期
作者单位 |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
内容有改动
欢迎征订2018年
《小学语文》
有奖征稿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您对统编三科新教材的教学有什么想法?有没有一些愿意与其他老师分享的教学案例?您希望我们推送哪些与统编三科教材有关的话题和内容呢?
欢迎给我们留言、投稿哦。留言不限,稿件不少于2000字。稿件一经采用,我们会支付一定的稿酬并优先推荐在人教社主办的相关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再次发表。留言被采纳,也将有惊喜礼物送出喔!
投稿邮箱:zhoud@pep.com.cn
设计:薛双娴(实习)
编辑:周 丹
主编:吴海涛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发现订购《小学语文》杂志的秘密基地哦!
蜗牛一课对蜗牛情感的句子3
人教版部编本一年级上册《小蜗牛》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设计说明
《小蜗牛》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科普童话。课文通过小蜗牛与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向我们介绍了小树林里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时巧妙地告诉我们小蜗牛爬行速度很慢的特点。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很适合一年级小学生阅读。故事配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自主识字、自主阅读。所以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分角色朗读及小组互助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和阅读,在反复地观察、朗读、识记、想象等语言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歌曲《蜗牛与黄鹂鸟》MV;制作蜗牛图片、生字词卡片和小蜗牛和蜗牛妈妈头饰;查找资料了解四季特点,搜集描写四季的古诗词。(教师)
2.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了解四季的特点。(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蜗牛和黄鹂鸟》MV,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唱的是哪两种小动物。你们见过蜗牛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小蜗牛的故事。(板书:小蜗牛)
2.学生齐读课文题目。(出示蜗牛图片)师生简介。
3.学写“牛”字。
强调书写时要注意第一横短,第二横长,竖写在竖中线上。
4.这篇课文讲的是小蜗牛的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用歌曲和图片导入新课,形象直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以“故事讲的是小蜗牛的什么事呢”为引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随课文题目识记、学写“牛”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所学的汉字进行理解和记忆,适度分散了学生识字的难度。
二、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桌间互助认读生字。
3.检查识字情况。
课件出示带拼音词语:
zhù zài hái zi wán quán biàn huí fā yá
住 在 孩 子 完 全 变 回 发 芽
hǎo jiǔ wō niú wán bɑ pá yɑ pá
好 久 蜗 牛 玩 吧 爬 呀 爬
指名开火车认读,师生正音,注意下列生字的发音:“子”是平舌音,在“孩子”一词中读轻声;“住、树”是翘舌音;“吧、呀”是轻声。有错及时纠正。
4.学习新部首“”.
5.整体感知,学写生字。
导学: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读课文,你能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一次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同时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1)学生大声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师生以“五不”要求(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回读、不破读。)评议学生朗读情况。
(3)想一想,这篇课文是通过什么形式来向我们讲述这个小故事的?
(4)学写“对”字。
①观察“对”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教师范写,强调“又”变成部首时第二笔是点,不是捺,右边的“寸”要比“”低一点,最后一笔点写在田字格的十字交叉点上。
③学生动笔写一写。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本课的生字新词比较多,而且,课文没有拼音,这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从范读开始,教师就提出注意字音的要求,并在下面的自由读中安排同桌互相帮助,使学生能自主识字,并学会向他人请教。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小蜗牛和妈妈一共进行了几次对话?你是怎么找到的?
在学生的交流中,认识冒号、引号,并简单了解用法。
2.你能找到他们的第一次对话在第几自然段吗?
指名朗读第2、3自然段,教师相机正音。
3.这次对话讲述的是什么时候?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哪干什么?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交流、汇报教师提出的问题。
(3)学写“妈”字。
①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这个字。
②观察“妈”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③教师范写,强调“女字旁”.
④学生动笔写一写。
4.从这个自然段中,你还知道了什么?(春天来了,小树发芽了。)你知道春天还有哪些特点吗?
预设: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小草从地下钻出来了、小河里的冰融化了……
5.图文结合,指导朗读。
导学:蜗牛妈妈是怎么对小蜗牛说的呢?
(1)看第一幅图,观察小蜗牛和蜗牛妈妈在一起时的表情和姿态,想象一下,这对母子感情怎么样?(很好、很幸福)蜗牛妈妈会怎样对小蜗牛说话呢?
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朗读,注意声音要轻柔,语速可以稍慢,读出妈妈对小蜗牛的疼爱。
(3)小蜗牛看到蜗牛妈妈说的景象了吗?(没有)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导读第3自然段第1句话。(“爬呀,爬呀”和“好久”要重读,而且语速要慢。)
(4)那他看到了什么?
出示第二幅图,说一说小蜗牛看到的草莓什么样?(又大又红)
(5)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小蜗牛的话,要读出小蜗牛的天真无邪。
(6)同桌分角色朗读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第一次对话,并评出最优秀的到前面戴头饰表演。
6.小蜗牛在春天出发,爬了好久才回到家,告诉妈妈他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阅读理解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本环节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并根据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帮助学生理解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疼爱及小蜗牛的天真烂漫。做到以读促讲、以读代讲,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2.学生看图复述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第一次对话。
3.小蜗牛又看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呢?让我们快到课文中去找找吧!
设计意图:通过认读卡片、说出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并利用图画复述课文,帮助学生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接着提出新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感受四季特点
1.自然过渡,学习第二次对话。
谁知道小蜗牛接着看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请同学们读一读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第二次对话。你是从哪句话知道是夏天的,用横线画出来。
出示第二次对话内容: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夏天了!快去摘几颗草莓回来。”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草莓没有了,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全变黄了。”
(1)这部分是谁说的?请你读一读。你能用妈妈对孩子说话的语气来读一读这部分吗?
(2)理解“已经”一词,用“已经”说一句话。
预设:我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我已经吃完早饭了。
(指导朗读蜗牛妈妈的话,注意重读“已经”这个词。)
(3)从蜗牛妈妈的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预设: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摘几颗草莓。
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快去摘几颗草莓。
(4)小组交流:小蜗牛摘到草莓了吗?为什么?它又看到了什么?
预设:小蜗牛没摘到草莓,因为草莓没有了,它看到了树叶黄了,地上长着蘑菇。
(5)指名全班交流。
(6)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注意读出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不同语气。
①自由练读。
②指名朗读。
③分角色朗读。
2.自主学习第三次对话。
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摘草莓,可它没摘到,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自学第三次对话。
(1)出示自学提示:
①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这次对话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②用横线画出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干什么的句子。
③用浪线画出小蜗牛说的话,多读几遍,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④从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之间交流,教师巡视。
(3)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由扶到放”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独立感受文本内容,并逐步学会自学,此时,教师已成为探究活动中的促进者,始终给学生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之感,让学生有不断探索、追求真知之动力。
三、角色朗读,情境再现
1.三人小组合作分角色练读。
提示:注意角色分配(一人旁白、一人小蜗牛、一人蜗牛妈妈)。
2.指名分角色朗读。
3.评选出最佳选手。
设计意图:轻松、有趣的分角色朗读会让学习变得情趣盎然、生动活泼。本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分角色朗读,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心理活动。
四、仿照课文,练习对话
导语:同学们,这篇课文通过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向我们介绍了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色,你能用对话的方式来介绍一下你眼中的四季吗?
小黑板提示: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是春天了!”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是夏天了!”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是秋天了!”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是冬天了!”
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2.指名说一说,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本环节通过让学生模仿课文对话练习自己眼中的四季,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对话。
五、指导书写
1.出示“全、回”两个字。
2.尝试给生字组词。
3.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书上描红,体验自己书写与书中不同之处。
6.学生再写,班级展示。
7.反馈交流,展示评议,评选“小小书法家”.
设计意图:《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低年级学生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本节课的写字教学,由观察到动笔,重点强调了字的间架结构,并通过评选激发学生写字的热情,为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打好基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本节课我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中把歌曲、图画及角色朗读有效地融入到其中,使学生在欢快的音乐、美丽的图画和丰富的想象中学习知识,了解自然,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提高了学习效率。
不足之处是由于时间安排不太恰当,模仿练习对话环节显得仓促,学生说得不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