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中情感的句子?生活中难免遇到很多问题,怎么解决?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知识点整理,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知乎哉也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阿长与山海经中情感的句子1
一、作者、作品介绍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2.《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神话传说。
3.阿长,鲁迅称她为长妈妈,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
二、词语
1.读音
惶(huáng)急 粗拙(zhuō) 烦琐 (suǒ )
絮说(xù) 惧惮(dàn) 疮(chuāng)疤
憎恶(zēng wù) 保姆(mǔ)孤孀(shuāng)
惊骇(hài) 渴慕(kě mù) 模样(mú)
针灸(jiǔ) 疏懒(lǎn) 震悚(sǒng )
哀悼(dào)诘(jié)问 霹雳(pī)
掳掠(lǔ lüè ) 掷东西(zhì)
2.词语解释
(1)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2)深不可测:意思是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3)情有可原:按照情理,对出现的某种情况有可以原谅的地方。
(4)渴慕:非常思慕。
(5)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其中的奥秘。形容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名,说出。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展开的,全文可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1—2),介绍长妈妈的身份及名字的来由。
第二部分(3—18),写“我”对长妈妈由“不大佩服”到“空前的敬意”到这种敬意消失的过程。
第三部分(19—29),写“我”对长妈妈产生的“新的敬意”。
第四部分(30、31),抒发了“我”对长妈妈深沉的怀念之情。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的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麻烦礼节性格,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版的《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位劳动妇女的真诚怀念。
3.文章介绍了阿长名称由来的目的是什么?
“阿长”姓什么叫什么,竟没人知道,甚至连“阿长”这一称呼也是借用在她之前的一个女工的称呼。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介绍“阿长”名称的由来,是为了告诉我们“长妈妈”是一个出身低微,平凡普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不幸的劳动妇女。同时以写名称的由来开头,还能使读者对阿长有个总的印象,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4.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1)“长妈妈”名字的由来(略) (2)喜欢“切切察察”(略)
(3)她的睡相(详) (4)元旦的古怪仪式(详)
(5)教给我烦琐的道理(略) (6)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详)
(7)谋害“我”的隐鼠(略) (8)给“我”买来了《山海经》(详,重点写)
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因为这件事更能表达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也能表现长妈妈对一个孩子真诚热情的帮助和关爱。
5.从这些事件中,你看出“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阿长地位卑微、身世不幸,却乐天安命;她没有文化,粗俗、迷信,好事,但纯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仁厚慈爱。
6.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的变化。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
由开始讨厌、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憎恶、新的敬意到结尾的感激怀念。
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在对比中刻画了阿长的人物形象,突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欲扬先抑的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收到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
7.“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为什么用“憎恶”“谋死”这样的词语?)
这里大词小用,夸张地体现了儿童心理,表达了“我”对阿长的不满和愤怒。
8.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所以这么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9.阿长说:“哥儿, 有画儿‘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映?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 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 很感动,别人做不到的事,这样一个不识字的普通人居然做到了,“我”由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是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10.“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很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而且也确是当时“我”渴慕已久的。
11.“伟大的神力”在文中出现两次,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1)“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伟大的神力”指攻城时抵抗大炮的神力。此处包含了荒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了阿长的无知可笑,为后文阿长出人意料地买来《山海经》埋下伏笔。
(2)“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伟大的神力”指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了最想要而又最难弄的《山海经》,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虽有夸张,却是作者以孩童口吻发出的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
12.课文结尾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情。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阿长真挚的感激和深深的怀念之情,寄托了作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四、课外延伸
写给鲁迅的颁奖词:
把生命献给中国,让世界为之景仰。
矮矮的身躯,创造出崇高的事业,
瘦削的肩膀,承载着千年的使命!
从狂人的眼睛里,我们读出了历史的沉重;
从阿Q的身影中,我们体会到变革的艰难;
从坟头的花环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从铁屋的呐喊中,我们听清了奋进的声音!
你在孤独中呐喊,你在市声里彷徨,
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荷一杆长戟向黑暗进攻!
大星陨落,天地同悲;巨著行世,千秋共仰。
阿长与山海经中情感的句子2
导读
《阿长与山海经》虽然入选进了课文,坦诚的讲当时并没有读懂,只是觉得像阿长这样的女性,在生活中其实很常见的。后来,经过回炉慢慢品读鲁迅先生的其他文章后,包括《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来读《阿长》,体会是不一样的。
实际上阿长就是典型的封建社会里成长起来的中国妇女形象,因为没什么文化,她不懂自然科学,脑海充满了迷信和愚昧,但是又非常之朴实。鲁迅先生通过与阿长相处过程中发生点点滴滴的小事,由讨厌转喜欢的过程。
因为鲁迅先生仇猫一事,被当时的文人当成把柄,在挑鲁迅先生文章的刺,进行驳斥、攻击,反正当时的文化界其实也挺八卦的。仇猫是因为猫咬死先生的宠物隐鼠,所以看到猫就觉得讨厌,忍不住扔石头去打它们。过一段时间,竟然发现真相: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或许是有意的,也许是无意的,总而言之,所养的宠物死不能复生。所以先生很生气,其实通过后面的事情发生。让鲁迅看到阿长纯朴善良的一面,阿长应该是无意的,所以先生的心中也就释然了。
在先生的文章中比较罕见没有用讽刺的手法,而且还渗透着自我调侃,同时对于小人物哪怕是很微小的优长,都要以浓重的笔墨甚至直接抒怀来表现。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
入木三分地刻画出阿长的形象
为了分析阿长的名字,鲁迅用了两段文章,如同鲁迅写《枣树》开篇那样哆嗦。那么这么长的两段,有用么,这两段如果删去了,有没有损失呢?肯定是有的。因为“阿长”,在这个关键词的深层,信息量很大,是有故事的。
她叫阿长,然而,长并不是她的姓,也不是她的外号。因为,外号往往与人身体的特点有关系的,但阿长却长得“矮而胖”。原来她的名字是她的前任保姆的名字,本人的名字已经不重要了。
问题、矛盾,通过深度挖掘,读者可能发现:
第一,连用自己姓的权利都没了,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将别人的姓名安在自己的着?什么样的人,名字才会被人家随便安排呢?一个有社会地位的人,人家敢于这样对待她吗?当然,也有可能是前面保姆做得太好,一家人称呼“阿长”成了一种习惯,东家并没有任何恶意。
文中的阿长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社会地位卑微,也不会被尊重。这特别的可悲才是鲁迅要重点表达的。鲁迅不惜笔墨为此写了两大段文字,说明了他对社会小人物的同情,引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这叫“哀其不幸”。
第二,名字如果随便被安排,在一般人那里难道不会引起反抗吗?然而阿长似乎没有什么感觉,就好像吃饭睡觉一样正常似的。这说明了她的心里没有“自尊”两个字,感觉不出人家不尊重她,已经麻木了。 当然对于小人物态度的另一方面:“怒其不争”的态度,也是鲁迅先生要重点描述的。
再则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反应出阿长极为普通性的一面:无非说她喜欢传播家庭里面的是是非非、小道新闻。特别点出细节,说话时,手指点着自己的鼻子和对方的鼻尖,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只是没有礼貌,没有文化,不够文明而已。
就写对她的一般印象,作为保姆,她的任务应该是照顾小孩子的生活,包括睡眠,但是她夜间睡觉却自己摆成一个大字,占满了床。这说明,她不称职。而且,“我”的母亲向她委婉地表示夜间睡相不太好,她居然没有听懂,不但没有改进,夜里反而变本加厉,把自己的手放在“我”的脖子上。哈哈可以想象那样的情景,一方面母亲相当有教养,而没有直说,另一方面,反应出阿长其实真没有心机。
把这一切归结起来,鲁迅先生的态度的几个关键词是:“不佩服”、“最讨厌”和“无法可想”。最后会导致鲁迅与阿长之间的关系如何呢?
与阿长之间恩怨
鲁迅先生与阿长在生活中会如何呢,鲁迅用一段过新年的文字描写出他们之间的矛盾在加深。本来新年对于小孩子来说,是肆无忌惮的欢乐,但阿长却把这一切弄得很不合适宜。首先是新年第一句话一定要吉利,把孩子的心情弄得很紧张。其次是完成了任务,给一个福橘吃,却又是冰冷的东西。注意没有这个冰冷的感觉,就很难表现出孩子的心情和阿长的迷信之间的不同频道。
其实到现在为此,在老家也有不成文的规矩,逢年过节要讲吉利的话,争取赢一个好的彩头,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有很多讲究的,如:不能从晾晒的裤子底下钻过去,这一点阿长并没有错,并不是阿长独创的,而继承了当时的地方风俗而已,可能是以当时鲁迅的身份看这一件事时,觉得有一点可笑而已。
在《三味书屋》里鲁迅也不经意提到阿长讲的“美女蛇”的故事,那可是鲁迅在成长过程中最快乐的时光,所以,阿长还是有她可爱之处的。至少鲁迅是在她的故事中长大的,在本文则是另一个故事将二人的关系开始推向高潮。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简直就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那就是长毛的故事,从鲁迅的知识范围而言,当然知道长毛与太平天国的关系。但是阿长不知啊,所以有板有眼地讲长毛的故事给鲁迅听。
阿长一本正经地讲长毛的故事。是本文中最为精彩的笔墨,尽显鲁迅先生从情感到语言的游刃有余。首先,这个故事一望而知是荒诞的。
概念混乱:把太平天国和一切土匪混为一谈,尊称其为“大王”。缺乏起码的判断力:对门房的头被扔过来给老妈子当饭吃,毫无保留地相信。逻辑混乱:小孩子要拉去当小长毛;只要女人脱下裤子,敌人的在炮就炸坏了。这显而易见的荒谬、可笑,但阿长讲得很认真,并没有流露出任何欺骗和开玩笑的样子。这就有点西方人讲的不协调,有点幽默了。
其实这一点都不荒唐,当年清军与外国海军打仗时,不也用过尿水、马桶去对付敌人的大炮么,鲁迅先生不过是让人笑出眼泪后再沉思罢了。
而鲁迅并没在文章里说这个故事荒唐,相反,根据这个思路进行了延伸,自己不怕这一切: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不是门房。这就把逻辑向荒谬处更深化了。好像真的所有的门房都要被杀头,好像太平天国时代还没有成为遥远的过去似的。
第二层次的荒谬是,这个故事居然既没有引起“我”的恐惧,也没有引起反感,而是引起了“我”的“空前的敬意”。这逻辑就更加可笑了。越是荒谬,就越是可笑。这样的语义,在字典里是找不到的。语言单纯的工具性在这里无能为力,只有把语义的变幻与人的情感世界的丰富和奇妙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领悟。
这里的幽默感得力于将谬就谬。正常思维下,应该对长妈妈的荒谬故事加以质疑,加以反驳:阿长的立论前提绝对不可靠,推论也有明显的漏洞。这些都视而不见,却顺着她的错误逻辑猛推,将谬就谬,愈推愈谬;歪理歪推,越推越歪。幽默感随之而强化。
但是,这种用法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就是反讽,这种用语里面有着作家特别的情趣,非常生动地表达了鲁迅先生幽默感的特点。
同时两人的关系无形中已经融洽,虽然,从生活上阿长并不称职,从精神上还是给儿时的鲁迅很多精神食粮。
当阿长无意中弄死了鲁迅的隐鼠后,逐渐缓和的关系,本一下子掉到谷底。
另一个人物出场了, 鲁迅有一个远房的叔祖。他那里有一本《山海经》, 里面的内容和图片直接把鲁迅深深吸引了,让儿时的鲁迅非常遗憾和渴望拥有这么一本书。
一本《山海经》让情节峰回路转
鲁迅的渴望和无奈被阿长看在眼里。因为鲁迅在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闲着无聊时,鲁迅就记起那本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又不是学者,说了也白说;不过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还是极不情愿的与阿长说的这个事。
阿长却做了一件让鲁迅为之震憾的一件事。
关于《山海经》的事情。所有大人对于这种孩子的童心,不会关心,而这个在生活上做保姆不称职、生性愚蠢而又迷信的长妈妈,却意外地满足了孩子的心灵需求。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鲁迅对于阿长的感情来了一个180度大转折。这是意脉的第四个层次。关键词分别是:“伟大的神力”、“空前的敬意”。较之第三个转折的“特别的敬意”还增加了一点分量。还怕不够,又在下面加上了一个“新的敬意”。
但是性质上,这个“空前的敬意”、“新的敬意”和前面的不一样,它不是反语,不是幽默的调侃,没有反讽的意思,而是抒情的。
这可以反应出鲁迅当时的喜悦之情,尽管那本书的质量不太好,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自己长大后买了更好的《山海经》,阿长买的那本书可能丢失了,但是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深深表达了鲁迅对阿长的敬意。
结束语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对于汉语语义的创造性的探索。这用纯粹的语言是很难解释的。鲁迅对“阿长”这样的小人物的愚昧,并没有采取居高临下的、尖锐的讽刺,而是温和的调侃,并且还渗透着自我调侃,顺着不符合逻辑的思想进行延伸,同时对于小人物哪怕是很微小的优长,都要以浓重的笔墨甚至直接抒怀来表现。
其实,生活中阿长也是无处不在呢!到现在为止,阿长式的人物到处都有。
这是本人再次品读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的个人理解,每重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感觉,“年年岁岁书相似,岁岁年年情不同”,读过鲁迅先生作品的朋友来交流哦!
阿长与山海经中情感的句子3
关于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包括小说,杂文,散文等。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等等。
关于《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即使现在,山海经中光怪陆离的传说, 神兽依然是我们津津乐道的形象!也难怪让幼年的鲁迅久久不能忘怀!
课文及详细批注
重难点分析
- 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
- 作者先写他“憎恶”、“讨厌”阿长,但在结尾处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的?这是什么写法? 有什么作用?
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是为了突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怀念之情。先写了她名字的来由,讨厌她的絮叨、对“我”的管束严格、繁多的礼节,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了反衬后文“我”对她的敬佩和怀念。
作用: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收到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
中心意旨
本文通过回忆“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几个生活片段,以儿时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起伏变化为线索,通过先抑后扬的手法真实地刻画了一个粗野、庸俗、愚昧而又富有爱心、朴实、善良、真诚,而又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寄托了“我”对长妈妈深切的感激和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