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中直抒情感的句子?生活中难免遇到很多问题,怎么解决?
你不知道的——《兰亭集序》,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文学芳草地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兰亭集序中直抒情感的句子1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是众多书法爱好者临摹的范本,笔势委婉含蓄、灵动健秀,无论是造诣颇深的书法大家还是书法门外汉都对其大加赞赏,无可挑剔。作为书圣的王羲之也当真不虚此名。
可你知道《兰亭集序》字美文亦美吗?我们把它的原文翻译成白话文,简直就是一篇优美的叙事散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之年,三月初三,我们聚合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举行修禊(xi四声,水边洗涤以消除不祥后演变为水边宴饮和郊游活动)活动。许多名人贤士都来了,老老少少聚在一起。这里有高峻的山岭,茂盛的丛林,修长的翠竹,还有清澈激荡的急流,如带环绕左右,大家利用这流水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岸边,虽然没有美妙的音乐盛况,但饮酒咏诗,也可尽兴的畅叙衷情。这一天,天晴日朗,空气清新,和风温煦。抬头看那天宇广阔,低头看这大地万物繁多,借此纵目观览,畅舒胸怀,足以使耳目享受到极大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们相处在世,时间短暂。有的人喜欢直抒胸怀聚于一间房子里畅谈;有的人则借物托志,旷达放纵的生活。虽个人好恶千差万别,性格的恬静与浮躁各有不同,但他们都为自己的境遇感到高兴,对自己暂时所得,也觉愉快和满足,是不会察觉到时光流逝,衰老即将到来的。等到他们对自己所取得和谋求的事物厌倦了,情怀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也随之而来了。过去所喜爱的,转眼之间已成旧事,依然不能不因此而感伤。何况寿命长短,是随着自然变化,终有尽时。古人说:“死生也是大事啊!”难道不令人悲痛吗?
每当我考察古人产生感慨的原因,好像不谋而合,未尝不对着前人的文章凄然慨叹,而内心又不知道为何会这样。因此只知道把死生等同的言辞是虚妄的,把长寿与短命划一的论调是荒诞的。后代看现在,也就像我们看从前一样,真是伤悲啊!所以,我才把与会者逐一地记下来收录了他们的诗,虽时代不同,人事各异,但使人感慨的原因总是一致的。后辈读这诗集的人,也将会对这些诗文产生感慨吧!
王右军没想到的是本想让《兰亭集》诗集为后世传诵,却无心插柳柳成荫,这篇序反倒盖过了诗集而千古流传了!
兰亭集序中直抒情感的句子2
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读初中时开始喜欢阅读,迄今三十多年了吧,让人庆幸的是,这个爱好至今未变,现在我已到只问过程、不问结果的知命之年,对读书的爱好,估计一生也不会再有什么改变了。
我最开始读过传统通俗小说,《岳飞传》《西游记》《杨家将》之类,喜欢过金庸、梁羽生、琼瑶、三毛、席慕蓉,中学、大学猛读唐诗宋词和外国小说,影响我较大是罗曼·罗兰和莎士比亚,《约翰·克利斯朵夫》里的激情奋斗,莎士比亚的诗化语言,都是启发我文学爱好和思维的最初源泉。不过,回想我数十年间的阅读,我最喜爱,也是给予我文学营养最丰沛的书籍,则非《古文观止》莫属。
曾几何时,我对文字的感觉有两个极端,一方面认为文章要通俗易懂,通俗到如胡适所谓“一清如水”,轻松到没有任何文字、句式、语法障碍;另一方面文字要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样优美,语言如诗,句子绵长,惝恍迷离,朦胧眼目。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渐感到约略浅薄,“一清如水”固然易懂,但少了韵味;句子绵长固然新颖,但难免拖沓。
因此,后来发现,还是初高中时在课本上读的诸如《桃花园记》《滕王阁序》《赤壁赋》《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文章好读,味道纯正,古而不拘,简洁有力,回味无穷。
从此,《古文观止》成了我的床头书、枕边书、随手书。
差不多从而立之年后,我就开始反复阅读此书且不再恋恋其他了。除了读外,我还听。我在网上下载了60多篇古文观止的音频,如董鲁达朗诵的《岳阳楼记》、鲍国安朗诵的《前赤壁赋》、陈铎朗诵的《阿房宫赋》,还有不知何许人朗诵的《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谏太宗十思疏》《陈情表》《出师表》《秋声赋》《进学解》等等。
我能找到的音频下载到MP3上面,但凡散步溜达、出差乘车乘机乘船之时,我都会戴上MP3,反反复复听。有时坐在旅游巴士或者飞机上,旁人以为我在听音乐,其实我在听古文,至今应该有20年有余了吧。为听朗诵,我已经换了4个MP3,最近旧的用坏了,又买了一个,但MP3里,仍然是那些经典而优美的文章。
《古文观止》里的文章,一些我读过、听过不下1000遍。我喜欢李密的《陈情表》,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一篇讲孝,对祖母的孝真是如泣如诉、感天动地,一篇述忠,对后主的忠真如剖胸露肝、催人泪下。故有“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之说。
人间美好,我们可以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找到美好的源头和归宿;人生理想,可以在李白的《与韩荆州书》、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看到天纵英才和青云之志;英雄豪杰,可以在司马迁《项羽本纪》、《游侠列传》中体味冲天豪气和慷慨悲歌;臧否人物,可以从贾谊的《过秦论》、苏轼的《留侯论》中读到真正的精准和独到。
多少年来,我一直沉浸在这些妙语精句美文中,既感受到文字之美丽,也感受到眼光之犀利,更感受到胸怀之宽广,如同站立巨人的肩膀,如同登临泰山之巅,胜景满目,一览众山小。我感谢大自然的馈赠,让我感触百鸟和鸣,千花竞发;更感谢这些古文,给我以侠客忠臣、骚人逸士的奇高骨气,华茂词采,真有“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这至深的感动。
近两年,探究人性、抒发自我的古文有了更多的喜欢。为什么呢?大约是在职场已近30年,从一个天真纯粹的小青年,如今变成了两鬓斑白的小老头,每一丝花白、每一根华发,都或是年夜辗转的落在身体上的反映,其实有时候想,催人老的并非完全是岁月啊。
在自认努力的过程中,见惯了不劳而获者,见惯了坐享其成者,见惯了巧取豪夺者,见惯了厚颜无耻者。有背景的,用规定的年限去摆布前程,干青云而直上,年月都能套上无误;有资财的,金钱开路、妙思嫁接,速度快得你眼花缭乱;在位的,利用一切机会让权力开出钞票的芬芳,家财万贯的套路令人目不暇接;财色通吃的一旦事发,拈花之多竟然数十百位之多,使人诧异于其精力之充沛甚若奔腾的江海。你疑惑,你惊讶,你思索,你慨叹,无论掀起多少心潮的波涛,都不及人家思绪之缜密、曲径之悠长,比电影更激烈,比电视更惊险,比狐妖更魅惑,比魔鬼更吓人,好一个乱花飞舞、万欲奔驰的气场!
尽管,这不是大多数,但也非绝无仅有。如幽灵一般,挑战着人的智商和道法底线。
如此,突然对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有了更多的理解、更深的感受。虽然我的感受浅薄,与司马迁的悲愤沉郁非为一端,触动点亦非一处,但内心之不平则约略相似,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嘛,大抵不外乎家国、风气、人心之事。
司马迁为什么会写下《报任安书》一文?为什么在收到任安之信七八年、《史记》一书完成之后才回信?这些谜团,值得关注。
司马迁,太史公司马谈之子,生于龙门(今陕西韩城),年十岁即诵读古文,早年受教于孔安国、董仲舒等大儒,年二十漫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找九疑、游沅湘,寻屈原投江处,知天地之博大大;北至汶泗,讲学齐鲁,观孔子遗风,懂学问之精深。27岁袭父职为太史令,工作于内修文学、外耀武威的汉武帝身边。
伴君如伴虎,此话万世不假。公元前99年,会大将李陵提步卒五千,北击匈奴,不想遭受六倍于己匈奴军队的围攻,加之救兵不至,矢尽道穷,不得已兵败而降,汉武帝大怒,罪责李陵,杀其全家,司马迁以李陵“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视为国士,认为李陵为假降,将来必立功而归,因而为李陵辩白,触怒了汉武帝,被处以腐刑(宫刑)。
司马迁遭受奇耻大辱,自认为是比死还难过的酷刑,所谓“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本打算一死了之,但终因心系那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即将写成的《史记》,忍辱苟活。这一年,司马迁38岁。
不久,汉武帝又任司马迁为中书令。就在此时,益州刺史任安给司马迁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劝说司马迁利用在武帝身边工作的便利,积极作为,履行职责,谨慎待人接物,努力向皇帝推荐可用之才。
收到信后,司马迁没有马上回信,而是收了起来,带着满腔悲惨,忍着满心耻辱,站在历史的高度,立足人性的深度,忘却小我,成就大我,孤愤著书,代天立言,大约七八年之后的公元前90年,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心血与生命之作《史记》。随即,司马迁给任安写了这封迟到的回信,在信中,他述说了自己因替李陵说话而受腐刑之辱的过程,倾诉了郁结于内心的悲痛,揭露了最高当权者的专横不公,说明自己之所以忍辱偷生是为了完成《史记》这部必将流传后世的不朽大著。
《报任安书》是一篇血泪之作,控诉之著,他用直接倾吐的流畅,直抒心意,表达了自己的光明磊落和激愤不平,九曲回肠而又慷慨悲愤,读来让人直呼畅快!前人评价此文“慷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忧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实在精辟,悲愤之作,大气恢弘,真堪称古代散文中的经典杰作,千古绝唱。
清朝人吴楚材、吴调侯所编选的《古文观止》之所以至今流传,影响很大,就是因为将《报任安书》这样的杰出作品收入其中,共选了先秦到明朝末期最有代表性的古文共222篇,编选得当,收集精准,因此《古文观止》成书300多年来,一直是人们学习古文最经典的阅读文本。
今天的人们如果要读古文,要选择最容易读而又最权威的版本,而《古文观止》是最好的选择。
《古文观止》也是有版本讲究的,好版本,好阅读。
近期,头条引进了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的一个版本,精装四本,全注全释,既精细,又大气,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版本。
#双11好物节#
全套精装4册,原价299元,头条活动价78元:
古文观止全集正版精装全四册线装译注赏析珍藏版
¥78
购买
兰亭集序中直抒情感的句子3
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过渡状态。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左思《咏史》诗独树一帜;郭璞《游仙诗》借游仙写坎壈之怀,文采富艳;东晋诗坛被玄风笼罩,以王羲之、孙绰、许询为代表,“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东晋末陶渊明开创描写田园生活风气,成为魏晋古朴诗风集大成者。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一、陆机、潘岳是西晋诗坛代表,太康诗风即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惠帝时贾谧专权,潘岳、石崇、左思、陆机、陆云、刘琨等投其门下,为“二十四友”。
二、逞才成为创作的目标。
三、潘、陆诸人努力方向:拟古;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
(一)拟古。摹拟《诗经》、汉乐府和《古诗》,成为风气。陆机《赠冯文罴迁斥丘令寺》8章、《与弟清河云诗》10章,潘岳的《关中诗》16章等均为四言体,学习《诗经》,但文辞趋向华美;在《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中,多数曲调都有陆机拟作;陆机《拟古诗》12首,基本拟《古诗十九首》:内容上沿袭原题,格调上变朴素为文雅,显示出诗歌文人化倾向。
(二)追求形式技巧进步—繁缛。
1、“繁缛”正义: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所说:“降及元康,潘、陆特秀;律异班、贾,体变曹、王;缛旨星稠,繁文绮合。”“繁缛”本指繁密华茂,后用以比喻文采过人。繁,指描写繁复、详尽,不避繁琐;缛,指色彩华丽。
2、“繁缛”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如陆机《拟古诗》。
(2)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如陆机《拟古诗·猛虎行》,潘岳《悼亡诗》3首。
(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如陆机《赴洛道中作诗》2首除首尾外,几乎都是偶句。陆、潘诸人为加强诗歌铺陈排比的描写功能,将辞赋句式用于诗歌,丰富了诗歌表现手法;诗中山水描写成分增加,用排偶之句描写山姿水态,为山水诗起先导作用。
第二节 左思与刘琨
一、咏史诗的渊源。
(一)以“咏史”为诗题,始于班固。班固《咏史》诗,直书史实,钟嵘评为“质木无文”(《诗品序》)。
(二)曹魏王粲、阮瑀《咏史诗》,曹植《三良诗》,张协有《咏史》诗。
(三)左思咏史诗的继承性和创新性。胡应麟:“《咏史》之名,起自孟坚,但指一事。魏杜挚《赠毋丘俭》,叠用八古人名,堆垛寡变。太冲题实因班,体亦本社,而造语奇伟,创格新特,错综震荡,逸气千云,遂为古今绝唱。”(《诗薮》)清何焯认为左思《咏史》诗是变体:“咏史者不过美其事而咏叹之,隐括本传,不加藻饰,此正体也。太冲多自摅胸臆,乃又其变。”(《义门读书记》)。
二、左思《咏史》诗。
(一)主要内容是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
1、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有的肯定寒士自身的价值;有的慨叹寒士生活的困顿。如其二(郁郁涧底松);
2、慨叹司马相如等四位贤才的厄运(第七首):“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3、其四前写贵族豪奢生活,后写扬雄生前寂寞及死后声誉,反衬贵族之速朽。
4、其六云: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赞扬荆轲等卑贱者的慷慨精神,表达对豪门的蔑视。
5、第一:“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自信可为国立功,终极目标是“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第三首借赞扬段干木和鲁仲连,肯定寒士能为国排忧解难,不图封赏,歌颂他们视功名富贵如浮云的态度。
6、第五首最能表现左思气概: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二)艺术性:
1、《诗品》置左思于上品:“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多引史实,故曰“典”;借古讽今,对现实政治持批评态度,故曰“怨”;借古讽今又能做到深刻恰当,故曰“精切”;能起到讽谕作用,故曰“得讽谕之致”。
2、《诗品》说左诗:“出于公干”。
3、论陶渊明“又协左思风力,”“风力”与“风骨”义近。标举“左思风力”,有左思再现建安风4、左思《咏史》8首,开创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创成一体,垂式千秋。”(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三、刘琨。《扶风歌》是刘琨的代表作之一;被段匹磾拘时写《答卢谌》和《重赠卢谌》,是绝命诗。《晋书·刘琨传》 “托意非常,摅畅出愤”。
刘琨诗感情深厚,风格雄峻,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
第三节 郭璞的游仙诗
一、“游仙”诗的渊源。
(一)“游仙”名篇始于曹植,但游仙题材可上溯到战国。
(二)清朱乾《乐府正义》认为:
1、一类游仙诗出于屈原之《远游》,《远游》中“悲时俗之迫厄兮,将轻举而远游”是此类诗主旨,如曹植《五游诗》、《远游篇》、《仙人篇》、《游仙诗》,抒其愤世之情;
2、另一类起于秦代,内容当不出求仙访药、追求长生之类,如汉乐府《吟叹曲·王子乔》、《董逃行》、《长歌行》等,以求仙为主旨。
二、郭璞游仙诗今存19首,其中9首为残篇。
(一)内容:《诗品》:“辞多慷慨,乖远玄宗”,“坎壈咏怀”。
1、许多评论家将其诗与玄言诗联系,并不符合实际,原因:
(1)玄言以老庄思想为基础,是一种自我保全、超世绝俗的生活方式。
(2)郭璞“好经术”,立身行事接近儒家。
(3)因“才高位卑,乃著《客傲》”(《晋书·郭璞传》)。所以《游仙诗》写隐居高蹈实是仕宦失意的反映,非鄙弃仕途;所抒发的不是逍遥精神,而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实际上是其仕途偃蹇、壮志难酬时的精神寄托,是抒发其苦闷情怀的一咱特殊方式。
2、《游仙诗》第一、二首,集中写隐逸之情。
3、最能显示“坎壈” 之怀的是第五首:
4、也有几首是写神仙世界的,但多别有怀抱,如第三含有讽刺权贵势要之意;第六首寓有警诫统治者灾祸将至之意。陈祚明:郭璞“《游仙》”之作,明属寄托之词,如以‘列仙之趣’求之,非其本旨矣”(《采菽堂古诗选》)。
(二)艺术:
1、西晋后期至东晋初,孙楚、潘尼诸人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诗品序》)。郭璞《游仙诗》则以文采富丽见称。王隐《晋书》说郭璞“文藻粲丽”(《世说新语·文学》);刘勰《文心雕龙·才略》:“景纯艳逸,……仙诗亦飘飘而凌云矣。”钟嵘《诗品》评郭璞“始变永嘉平淡之体”。“平淡”,即淡乎寡味,郭璞的诗与这类作品相反,无论是写隐逸还是写神仙,都是以华美的文字将隐士、神仙境界及山川风物都写得十分美好,具形象性,故刘勰说其“足冠中兴”。
2、借游仙写坎壈之怀,继承《诗》、《骚》比兴寄托传统。朱自清:“后世的比体诗可以说有四大类。咏史,游仙,艳情,咏物。”“游仙之作以仙比俗,郭璞是创始的人。”(《诗言志辨·比兴·赋比兴通释》)
第四节 王羲之与兰亭唱和
一、晋穆帝永和九年(353)3月3日兰亭之会。“修禊”习俗:古人于三月上旬巳日,在东流水洗濯,祓除不祥;后发展为暮春之初在水边宴饮嬉游。其时作诗规矩当是每人作四、五言诗各一首,共成诗37首,编为《兰亭集》。
二、兰亭诗或写山水游赏之乐;或由山水直抒玄理。写游赏的乐趣,中心内容是在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得到的审美愉悦;在山水游览中体认玄理的作品。
三、兰亭诗标志着诗人已开始留意山水审美,并从山水中体悟玄理。
第五节 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一、玄言诗渊源:魏晋玄学及清谈之风兴盛,东晋政局及由此形成的士人心态。玄言诗的兴盛,是尚清谈、尚清静心态下,老庄玄理与山水之美相混合的产物。
二、心隐与适意:因循自然与玄理的阐发。东晋玄言诗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玄释合流,是东晋孙、许等人玄言诗的重要特点,也给东晋玄言诗人的思想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思想上,支遁注《逍遥游》新义为众人接受。东晋士人追求“心隐”,只求适意。这一生活的主体,便是山水、清谈和诗酒风流。
三、玄言诗的特点:
(一)钟嵘《诗品序》:“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二)释道安的弟子慧远及其道友、文友始以佛理入诗,如慧远《庐山东林杂诗》,在写山水游乐的同时,抒发佛理。
四、东晋玄言诗艺术价值不高,但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如谢灵运山水诗,白居易诸人说理诗,宋明理学家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