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中写个人情感的句子?生活中难免遇到很多问题,怎么解决?
景凯旋:杜甫给生活的日常性,赋予了永恒和普遍的意义,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新京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兵车行中写个人情感的句子1
我(景凯旋)于1983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唐宋文学专业,毕业后即留校教书,教的也是古代文学。但自己性本疏懒,又不愿局限于专业,终老一经。自忖学问之事,不在谋生,而在追求人生价值。有很长一段时期,兴趣转至东欧文学,故虽从名师,术业未精,终无所成。所幸彼时大学尚宽容,得免东坡“磨牛”之喻。
大约七八年前,《财经》杂志邀开专栏,谈东欧文学,后因不能赓续,遂重拾本行,改谈唐代诗歌。由于是随笔,可以尽兴发挥,倒也写得走心。写了两年,文章略有所积,友人陈卓读后,建议扩展成集。正好前年刚完成一部书稿,付梓无日,便欣然答允。因选二十诗人,大致按其年代编次,各加评论。
庚子岁初,新冠病毒突然肆虐,全城商铺关门,街上空无一人。闭门写书,每当入夜时分,从窗户望去,只见万家灯火通明。因想人类真是多灾多难,迄今依然绵延不绝。即以唐代而论,近三百年间,瘟疫频发,死者枕藉。唐玄宗曾诏令各州置医学博士,又自撰《广济方》,颁布村坊要路,以疗人疾。代宗大历四年,杜甫亦有诗云:“衡岳江湖大,蒸池疫疠偏。”(《回棹》)诗人晚年漂泊无依,身处疫中,仍觉天地广阔无边。
禁足半年后,疫情稍缓,遂于庚子初夏应友人之邀,赴浙江衢州。此城为南孔居处,通达四省,衢江穿城而过,周遭茂林修竹,神话中的烂柯山亦在此地。自前年与友人一别,世事变幻,如山中弈棋,浑不知岁月短长。疫中相会,感慨系之,因集唐人句以志:“南州溽暑醉如酒,旧苑荒台杨柳新。今日乱离俱是梦,到乡翻似烂柯人。”
唐代诗人面目各殊,但视人生如羁旅则一。西方诗寻求无限,立意在崇高;中国诗思虑有限,指归在优美。两相对照,各具特色,皆足以兴发感动。每思平生所读,虽广览外国文学,然于中国古诗却更多共鸣,其可怪乎?质言之,唐诗自有其永恒价值,欲成意会,唯心游诗中,与古人精神相往来。此亦为本书解诗方式,未敢言研究。(导语摘自景凯旋《再见那闪耀的群星:唐诗二十家》后记)
本文出处:《再见那闪耀的群星:唐诗二十家》,作者:景凯旋,版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年11月
杜甫强烈的个体意识
唐玄宗天宝十载(751)秋,京城长安的一家旅舍,躺着一个奄奄生病的举子。自从他来到长安求仕,已经有五年光景。前一段日子,他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皇帝赏识,一时间宾客盈门,但此后久久没有当官的消息,门前车马又渐渐稀落下去。正值秋雨连绵,贫病交加,一位友人突然来访,他十分感动,写下一篇很短的散文《秋述》:
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
当时恐怕没有人会意识到,这位潦倒京城的寒士杜甫将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诗人。他被后人奉为“诗圣”是因为他的作品体现了儒家的社会关怀,但他的价值恰恰在于强烈的个体意识。中国诗歌的特征是抒情,早期的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常常是“我们”,而不是“我”。《秋述》在语言上接近口语,描述的纯粹是个人的日常情绪,这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自《诗经》以降,中国诗歌走过的是一条从整体意识向个体意识渐渐转变的道路,至杜甫终于达到了一个高度。
人类的原始神话反映的是一种整体性思维,关于这一点,只要举出追日的夸父和怒而触不周山的共工就足够了,他们其实都是一个氏族的名字。早期诗歌对世界的感受是出于本能和群体意识,这也是《诗经》、乐府及古诗十九首的特征。“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陇头歌辞》)、“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古诗十九首》),吟咏的都是一种普遍的人性感受,抒情主人公仿佛在代表人类诉说悲欢离合,个人的忧伤就是人类的忧伤。初唐诗人仍然保留了这种抽象的群体意识,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便是如此。
诗歌中本能的消退意味着理性的逐渐成熟,盛唐开始出现更多具有个性的人物,其标志之一,就是思维中的公共自我向私人自我转变,促成了诗歌感觉的个人化和诗歌题材的多样化。隋唐建立的科举制度提升了平民阶层的地位,他们将理性的儒家思想作为立身之本,使得儒家思想在经历了汉末以降的衰退后,再一次成为士人的正统观念,都市生活的繁华更是促进了士人个体意识的发展,认识到自己的内在才能,并尽量去实现它。而杜甫正是这一理性精神的代表,幼时的他就已立下济世之志: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饮酣视八极,俗物皆茫茫。
——《壮游》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在夔州所作,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孔子曾被春秋时的隐士楚狂接舆比作凤凰,而凤鸟不至也的确使孔子感叹天命不与。历史上的许多杰出人物往往都对自我充满信心,在某个人生阶段对自身生命的深刻认识使他们拥有不可一世的气慨,预见到自己未来所能达到的高度,并朝那个方向奋斗不已。但像杜甫那样以孔子自喻,且生前遭际(充满艰难困苦)及后世地位(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圣人)也像孔子一样,就未免太具有天意般的神奇了。
然而杜甫是不相信天意的。他出生于巩县一个笃行儒家思想的书香门第,远祖是晋朝名将杜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他自幼天资聪慧,母亲早亡,父亲在外地做官,从小寄养在姑母家,整日在书斋读书写字,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并意识到实现才能有赖于个人品性。杜甫中年时在成都写的文章《说旱》中说:“至仁之人,常以正道应物,天道远,去人不远。”杜甫始终都没有超越性的观念,家道中落使他坠入平民阶层,这个阶层的情感特征就是世俗性。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超越性观念常常会导向群体意识,而世俗性观念开启的往往是自我意识。在某种意义上,杜甫站在传统的终结之处,终其一生奉行的都是儒家的济世精神,同时又热爱世俗的日常生活。
四岁时,杜甫在堰城观看公孙大娘的舞蹈,几十年后他还能清晰地回忆起表演者雄健的舞姿和观者如堵的盛况:“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这里面有一种豪气干云的侠意,与李白的“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行》)、王维的“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少年行》)一道,共同体现了盛唐那种自由不羁的元气,而杜诗的气象更为阔大。
生逢开元盛世,杜甫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两次应试都未中第,先后客居长安十年,生活常常陷于困窘,不得不奔走权贵之门,四处投献干谒。《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就是写于这一期间: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今人常引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以证明杜甫的忠君思想,但这只是诗人投谒时自诩的一句高调。尧舜之治从来都是儒家的乌托邦理想,唐朝的皇帝做不到,唐朝的臣子更做不到。高调的背后是渴望立登要津,摆脱自己在长安“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贫贱生活。所幸杜甫几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成功,否则中国历史上可能会多出一个正直的官僚,却少了一个伟大的诗人。
可以说,没有一个同时代诗人比杜甫更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他诗歌中的叙事者都是他本人,这与他诗歌的生活化特征有着密切关系。此前的诗人抒发现实感受都是借汉魏以来的乐府旧题,表达征人思妇的相似内容,这种情感既是个人性的,又是普遍性的。而杜甫则是第一个自创乐府新题的诗人,他写时事,写个人,写日常,扩大了诗的题材范围,在他笔下,几乎一切都可以入诗。如果不是这种自觉的主体意识,杜甫是否会赢得崇高的文学史地位是需要打一个问号的。
大多数古代诗人都会离我们远去,我们往往只对他们的诗感兴趣;而杜甫却能一直活在今天,我们读他的诗,同时也很想了解他的心路历程。
杜甫在长安这段时期曾与李白、贺知章、张旭等名流交往,写下《饮中八仙歌》。在这群放浪不羁的文人中,他是唯一一个清醒旁观的人,从盛世的一片承平气氛中察觉到潜伏的社会危机。在写下《秋述》后,杜甫又写出了《兵车行》和《丽人行》。一边是边庭流血,田园荒芜;一边是权臣当道,歌舞升平。杜甫对民间疾苦的同情使得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时代即将发生剧变,这是帝国大厦将倾的前夜。
天宝十四载(755)是唐王朝的转折点,帝国深刻的内在矛盾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同时也造就了杜甫。这一年,杜甫终于被任命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他旋即前往奉先省家。时值寒冬,他在夜半时分从长安城出发,清晨经过骊山,想象着戒备森严的离宫中正在举办盛大的欢宴。大多数唐代诗人写到宫廷,往往是表达一种繁华或宫怨,杜甫却以普通百姓的贫困作对比,转向对社会矛盾的揭露: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经过艰苦的旅程回到家中,刚进家门就传来一片哭声,原来幼子已经饿死。
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赴奉先咏怀》
诗人再一次从自身的不幸遭遇联想到整个社会,并为自己可以免除赋税征役而感到惭愧。这种反思精神是前所未有的。历史上那些杰出的诗人都有杰出的人格,他们像常人一样有自己的小苦恼、小波折,但又总能从个人生活中感受到天下苍生的困境,将自我意识扩展到社会意识,表现出博大的悲悯之情。
蒋兆和《杜甫像》
矛盾是杜诗的主要元素
就在杜甫赴奉先省家的时候,安史之乱暴发了,杜甫的生活也陡然发生了剧变。在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大动乱中,安史之乱只是其中的一个历史性瞬间,但对于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来说,这一瞬间就是一生。此后杜甫饱经丧乱,流离失所,先后写下《悲陈陶》《哀江头》《北征》《彭衙行》《羌村》、“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古体诗。同时代的诗人很少描写这场战乱本身,只有杜甫突破了汉以来儒家的忠君观念,没有无条件地站在朝廷一边,而是在诗中反映了官军给百姓造成的苦难,表现出直面现实、“善陈时事”的能力。
晚唐孟棨在《本事诗·高逸》中称:“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在表现生活的真实方面,杜甫开创了一种见证的文学。“诗史”的称号将诗歌的作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重新定义了诗人的角色。安史之乱对于唐王朝是一场灾难,但这场灾难似乎又是为杜甫的诗史而发生的。
只要将《彭衙行》或《无家别》与汉乐府《十五从军征》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杜甫的这些新题乐府不但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而且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不再是汉乐府那种概括性的描写,而是更加个人化、细节化。肃宗至德二载(757),杜甫从左拾遗任上请假回鄜州羌村探亲,风尘仆仆地在薄暮时分到达家中: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羌村》
这简直就像一篇小说的情节。日头落到地平线下,门外的鸟雀看到客至,欢快地鸣噪起来,诗人突然出现在家人面前,妻儿先是不敢相信,继而默默地擦着眼睛。邻人听说诗人回到家中,全都攀在墙上观望,陪着一起叹息垂泪。到了深夜,邻人散去,儿女也睡着了,夫妻二人这才手持蜡烛,仔细对视,怀疑自己依在梦中。
江淹《别赋》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道出了古往今来一种普遍的情感。后世诗人对于“别易会难”都有着很深的体验,如李益的“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喜见外弟又言别》),司空署的“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云阳馆与韩绅宿别》),而晏几道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鹧鸪天》)更是化用杜诗。然而,他们描写悲欢离合的心理程度皆不如杜甫的“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语言越是平实就越是深切。
杜甫在叙事上的细致感觉说明他具有一种小说家的眼光,能抓住生活中最具冲突性的场景,这是其他诗人都不曾拥有的能力。“三吏”“三别”反映的都是战争期间的具体事件,其中《石壕吏》已被选入今天的各种教科书,而《无家别》人们则谈得较少,实际上这首诗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凄怆。诗的开头像是仿汉乐府《十五从军征》,描写一个士兵从战场归来,看到家乡已变成废墟。他刚要独自出门去收拾田地,县吏就前来逼他再去服役。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
——《无家别》
《十五从军征》的结尾写道:“出门东相看,泪落沾我衣。”而杜甫显然是在接着往下写:“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杜甫之所以能超越自己的时代,就在于他继承的是孟子民贵君轻思想,诗中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发自天性,对一切生命都有一种敬畏。因此,这首诗就不仅是在描写安史之乱,更是在描写整个历史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实录的传统,各个历史事件在正史、杂史、别史和传记中都有记录,但那些都只是事件叙述,却没有人物塑造。杜甫在诗歌中描写自己,也描写他人,让我们看到了一千多年前一个个真实而具体的生命。清人袁枚评道:“人但知杜少陵每饭不忘君,而不知其于友朋、弟妹、夫妻、儿女,何在不一往情深耶?”这种“情深”要归于杜甫性格中的真诚,他就像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一个普通人,整天为日常生活的拮据而愁眉苦脸,内心却藏着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
因此不难理解,当杜甫在战乱中与友人久别重逢时会写出如此动人的诗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赠韦八处士》)这十个字透露出多少真切的人生经验,以至于千载之下的读者都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那种人性的深度与广度。平常人的命运,不寻常的感受,造就了杜甫的诗史,没有这类诗,我们对历史的了解就永远是抽象的。
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离开战乱的关中,流徙到蜀地,投靠时任绵州刺史,后迁成都尹、剑南节度使的友人严武,在成都郊区的浣花溪边盖了一间草堂住下,就是在那里,他写下了那首传颂千古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儒家的“仁爱”是基于宗亲血缘关系的,但杜甫突破了这个藩篱,他从来都没信奉过佛教,却有真正的佛教的博大担当,以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将仁爱之心施及众生,仿佛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都与他自己的生命有关。我们知道,儒家思想在唐代重新成为官方哲学后已经僵化,杜甫的博爱情怀源于他对“仁”的体认。也许他已经意识到,孔子将“德”转化为“仁”,是因为天道不会对“德”做出现世回报,所以必须将外在的德行转变为内心的信念,或者说内化为一种人格,不计任何利害地同情他人。
这一切同样是出于杜甫的主体意识,他是第一个直接表现内心冲突的诗人。他写自然,渗透了人际之间的情感;写历史,贯穿了现实世界的关怀。张若虚、李白诗歌中的月夜澄明高远,这种自然的宇宙图景是杜甫所没有的。同是受乐府诗的影响,李白可以写出“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杜甫也可以写出“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但李白却写不出“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而杜甫也写不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将此前的诗歌境界发展到顶峰,杜甫则突破了这个境界,登上了另一座顶峰。
这里主要说的还是杜甫后期的近体诗。“诗史”固然是一个美誉,但中国诗歌的本质特征终究是抒情性,是让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年龄日渐老大,此时的杜甫似乎已彻底放弃仕途,转而将写诗作为生活的主要内容,并将精力放在更讲究艺术技巧的近体诗上。尽管近体诗不适宜叙事,但却更适宜用来表现个人的内心生活。毕竟,一个人要想跟他人发生关联,就必须先跟自己发生关联。与此同时,严格遵循格律也使杜甫对汉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开拓性探索。
杜甫曾用“沉郁顿挫”四字评价扬雄、枚皋的辞赋,其实这也正是他自己诗歌的风格,尤其是他晚年的近体诗。“沉郁”是情感的深沉,“顿挫”是笔意的跌宕。寓居浣花溪边的日子里,杜甫似乎又回到了在京城写《秋述》时的心境。生活虽依然困窘,却也变得安定了,平日来拜访的客人不多,有喜欢的,也有不喜欢的。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宾至》
同样是写来客,杜甫另一首更有名的《客至》有着欢欣明快的调子,对于友人的来访感到由衷的快活,而《宾至》却显得有点不耐。僻居老病,贵客不期而至,来时轻车肥马,惊动四邻,引起诗人不快,又不得不竭诚款待,谦和中有反讽,自嘲中有尊严,显露出杜甫戏谑幽默的一面。正是从杜甫开始,唐代诗人开始更多地在近体诗中描写自我。
代宗广德元年(763)六月,好友严武再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并保荐杜甫为节度使参谋。杜甫不得不住在幕府,可寄人篱下的生活总让他感到不安。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宿府》
清秋之夜,诗人独宿幕府,眼看蜡烛燃尽,却难以入眠。次联在音律节奏上变上四下三为上五下二,给人一种沉郁顿挫之感。似乎没有一个唐代诗人比杜甫有更多的内心冲突,这种冲突源于事物本身的复杂性,以至于矛盾成为杜诗的主要元素。杜甫接受好友的邀请出来做官,却在诗中流露出不愿受束缚的心态,不久便辞职离去。
《杜甫全集校注》,作者:杜甫,主编:萧涤非,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4年4月
杜甫的诗始终行走在路上
广德元年十月,吐蕃起兵攻破松、维、保等州,继而再攻陷剑南、西山诸州,杜甫对此深感忧虑,他在春天时分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登楼》
前四句意境阔大悠远,后四句全是议论,又回到入蜀前忧世伤时的主题,借历史教训暗讽朝廷重用宦官,造成国事维艰的局面。
全诗结构谨严,从明亮到晦暗的天色变化表明时间的顺序,前七句的第五字尤见杜甫对语言的锤炼功夫。“锦江春色”“玉垒浮云”,既是眼前之景,更是诗人内心的反映,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属于主观自我的移情。这是诗歌表现方式的一个大变化:如果说初、盛唐诗人大多还是即景生情,那么在杜甫笔下,所有的景物都在为自我的情感服务。
就在写下《宿府》和《登楼》的第二年,严武突然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决意离开成都,沿长江而下,再次踏上流浪的征途。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
诗人在黑夜中舟行的前程是未知的,他不知道这一次的漂泊将在何时何地结束,也许永远都不会结束。在此之前,李白也曾从峨眉乘船东下,满怀信心地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而杜甫却非常明白这世界是难以预料的。如果说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眼前之景,自然而明朗;那么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则是构想之景,经过了一番仔细推敲。在辽阔的星空下,诗人的心事像江水一般浩茫。“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已不是自然思维的见物起兴,而是理性思维的以物自喻,是对个体的孤独性最具形上意味的描述。
这种理性思维让杜甫时常突破诗歌惯例,句子之间似乎没有字面上的逻辑关系。宋代吴沆评论道:“杜诗句意,大抵皆远,一句在天,一句在地。如‘三分割据纡筹策’,即一句在地;‘万古云宵一羽毛’,即一句在天。如‘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即上句在地,下句在天。……惟其意远,故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句意的跳跃表明杜甫是有意识地将看似不相关的意象联系在一起,以增加诗的表现力。诗终究是想象的艺术,想象有多远,诗就能走多远。
从成都来到夔州,杜甫在那里居住了两年,这段时间他写了四百多首诗,他的律诗也达到了最成熟的阶段,如《阁夜》《登高》《咏怀古迹五首》和《秋兴八首》,都有着“意远”的特点,现代作家郁达夫将这种特点总结为“辞断意连”和“粗细对称”。如《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历来描写昭君的诗中,杜诗是最具悲悯和同情的。郁达夫在解释这首诗的句法时说:“头一句是何等的粗雄浩大,第二句却收小得只成一个村落。第三句又是紫台朔漠,广大无边,第四句的黄昏青冢,又细小纤丽,像大建筑上的小雕刻。”句子之间的递进、转折、倒置、跳跃扩大了律诗的容量,同时表现出时间的力量对个人命运的永恒作用。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阁夜》
时间是杜甫律诗中的核心,在他早年的《望岳》中就用到过“阴阳”一词,那是古代中国人对宇宙本质的认识。《易经·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二者的交替变化代表了自然的四季昼夜,也构成了生命的本源。杜甫对于唐诗的转变作用就在于他已经从自然意识转向历史意识,把人看作历史的主体。但是,他的思维依然囿于自然时间,而不是历史时间。在宏观的宇宙中,具体的历史事件是不足道的。这首诗的颔联从战乱的悲伤突然跳到生活的日常,句意之间有很大的跨度。将全诗各联意思联系起来的是末联的议论,既然古往今来所有人的终点都一样,也就不必太介意世间的艰难。
然而,杜甫终究不是一个能放得下的人,他在夔州写下的《秋兴八首》以组诗的形式描叙自己的身世之感。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其一
秋天的巫山是阴郁的,漫山遍野的枫林加深了诗人凋伤的心绪。颈联在句式上采用倒装,“丛菊两开”指时间上的两度秋天,“孤舟一系”指空间上的漂泊他乡,这样写不仅是为了协律,更是有意造成一种阅读障碍。杜甫很懂作诗的原理,诗歌的语言流不可太顺,太顺则容易流于熟滑,滞涩的句式往往能造成某种陌生感,让读者不得不停下来,细细体味诗人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的复杂的内心世界。
王国维曾将中国诗词的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后者是以物观物,物我合一,前者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美学理论受到过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启发,某种程度上,“无我之境”即是优美,属于无利害关系的直观;“有我之境”即是崇高,属于理性的判断,并与人的道德情感相关联。宋代的严羽以“妙悟”赞扬盛唐诗,实际上是以“无我之境”为最高标准,使得“情景交融”几乎成为后世评价古典诗歌的惯用词语。
然而,杜甫的写景却不是“情景交融”四字可以概括的。他描写自然景物时,总是掺杂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常给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有点类似康德对崇高的定义。诗人面对的是比自我更强大的力量,意志与之对抗,经历着瞬间的生命力的阻滞,立刻又产生更强烈的生命力的喷射,在对抗的同时显示出诗人的道德能力。
也就是说,杜诗的力量不在外境的雄浑阔大,而在内心的思力,它反映的是诗人内心无日无之的冲突,思力愈是深厚,情感就愈是内敛。杜甫晚年的律诗虽然更精于锤炼,表达却极其平和,如同在写家书,结尾常常不追求意境的高扬,而以平常的叙事或议论结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历代对《登高》一诗的评价都极高,甚至有人誉为“古今七律第一”。尽管如此,王世贞仍称其“结亦微弱”,沈德潜亦称此诗“结句意尽语竭”,这其实是囿于盛唐诗的结尾往往都有着言尽而意不穷的韵味,而杜甫这首诗却落在困窘的实处。实际上,杜甫代表了一种新的审美意识,“沉郁顿挫”不仅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观念,他意识到表现日常生活的艰难也是一种美。
代宗大历三年(768),客居夔州两年后,杜甫又开始了他的南方漂泊,先到江陵,再到岳阳,又到潭州、衡州。此后两年,他一直在湘江的船上来回漂泊。因在途中以腐肉充饥,他于大历五年(770)病卒于潭州到岳阳的船上。在去世前一年写的《登岳阳楼》,融入了他一生的悲凉情感: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清代诗评家黄生称这首诗写景阔大,自叙却由阔入狭,殊不知这种由大向小、由外向内的描写正是要凸现个体在这个广漠世界的存在境况。杜甫一生遭逢乱世,漂泊无依,他的矛盾与均衡,他的担当与幽默,都是一种人性的甚至是太人性的表现。当他刚从夔州乘舟到达江陵时,正值暮春时节,他写下一首送别友人的诗:“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他想超越自我,却摆脱不了存在的限度,因为他的精神世界里只有“人情”的观念,而没有“天意”的慰藉,他不相信那种无时间性的永恒,不能像其他诗人那样逃避到佛道的慰藉里。
对于杜甫来说,“天意”固难知晓,人世又再无可共语者。这一刻,他的内心一定是凄凉的,因为生命的意义在他就是活在这个世上,去爱他人,而世上最珍贵也最容易失去的就是人的亲密关系。杜甫是一个诚实对待自己和他人的人,注重的是寻常的智慧。他放不下具体的人世情感,那是因热爱而产生的挣扎,是生命无法避免的悲哀。在他的诗里,人类可悲的命运在永恒面前显露无疑。
诗歌自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痛苦而不是幸福联系在一起。古今中外那些伟大的诗人都有一种人生的悲剧意识,体味到个体生命与永恒存在之间的巨大鸿沟,即使在最快乐的时候,也对苦难的况味有一种迷恋。就诗歌所呈现的生命样式而言,王维的诗渴望归去,李白的诗憧憬远方,杜甫的诗则始终行走在路上。
“他乡复行役。”(《别房太尉墓》)这就是杜甫的人生概括,纯粹的远方与归去都已褪去理想的色彩,诗意的栖居就在此处,在当下,在实际的人生中,那是对人类真实生活的深切理解。因此,不同于王维的当下,杜甫的当下连着远方;也不同于李白的自然,杜甫的自然中沉淀着历史。
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中,只有少数几个诗人能够一直活在后世人的心中,而杜甫就是其中的一个,因为正是杜甫给生活的日常性赋予了永恒和普遍的意义,将实际人生提升到崇高的境界。
原文作者|景凯旋
摘编|张进
编辑|张进
导语校对|赵琳
兵车行中写个人情感的句子2
71. 寄托
古义:安置,安身。
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意思: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今义:把思想感情放在某人或某事上。
72. 即使
古义:就让。
例: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西门豹治邺》(意思:就叫差役们一齐抱起大巫婆,把她抛到河中)
今义:假设性让步连词。
73. 假借
古义:宽容,原谅。
例:愿大王少假借之。《荆轲刺秦王》(意思: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
今义:①利用不是自己的名义、力量以达到目的 ②六书之一
74. 江河
古义:先秦时专指“长江”“黄河”。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意思: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今义:泛指江河。
75. 交通
古义:
①勾结。例如:因其富厚,交通王侯。《论贵栗疏》(意思:依仗自己富厚的钱财,与王侯接交)
②互相通连。例如: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并序)》(意思:各种树枝枝枝相覆盖,各种树叶叶叶相连通。)
③交错相通。例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意思: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今义:各种运输与邮电通信的总称。前者如水运、空运、铁路、公路、管道等;后者如邮递、电报、电话、传真、互联网等。有时仅指运输。
76. 教训
古义:教养。
例: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雀东南飞》(意思:本来就没有受到教管训导,更加惭愧的是又嫁到你家愧对你家的公子。)
今义:①教育训诫:~孩子。②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
77. 开张
古义:广泛。
例: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意思:陛下你实在应该广泛的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今义:店铺开业。
78. 可怜
古义:
①可爱。例如: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并序)》(意思:她可爱的体态没有谁能比得上,我当为你的婚事去恳求。)
②可惜。例如: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意思: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今义:值得怜悯,值得同情。
79. 郎中
古义:尚书部的属官。
例: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意思: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的侍从。)
今义:中医医生。
80. 劳劳
古义:忧愁伤感的样子
例: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意思:两人忧伤不止地举手告别,双方都依依不舍情意绵绵。)
今义:辛苦,忙碌。
81. 烈士
古义:烈,有节操,有抱负;士,一般指男子。有抱负、有操守的男子。
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意思: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
82. 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意思: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83. 美人
古义:歌伎、官妃。
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意思:秦王非常高兴,把宝璧传着给妻妾和左右侍从看,周围的人都高呼万岁。)
今义:美貌的女子。
84. 否泰
古义:坏运气和好运气。
例: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意思:命运好坏差别就像天和地,改嫁之后足够让你享尽荣华富贵。)
今义:否定;平安,安定。
85. 偏袒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例: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荆轲刺秦王》(意思: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86. 前进
古义:上前进献。
例: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意思:这时蔺相如向前进献瓦缻,并跪下请秦王演奏。)
今义:向前行走。
87. 情话
古义:知心话。
例: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归去来兮辞》(意思: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
今义:男女之间表示爱情的话。
88. 穷困
古义:阻塞不通,处境困难,不得志。
例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刺秦王》(意思: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例2: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离骚》(意思:烦闷苦恼,我深深地惆怅啊,独有我在此时遭受穷困命运多舛)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89. 区区
古义:拳拳,形容感情恳切。
例1: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意思: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例2: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意思: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今义:形容数量少或不重要。
90. 去来
古义:去了以后。
例: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琵琶行》(意思: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今义:去和来。
91. 人事
古义:做官。
例: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归去来兮辞》(意思: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
今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事理人情。
92. 然后
古义:这样之后。
例1: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
例2: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逍遥游》(意思: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93. 肉食
古义:食肉。指居高位、享厚禄。
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意思: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
今义:肉类食物。
94. 上报
古义:报答。
例: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意思: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
今义:向上级报告。
95. 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例: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意思: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96. 斯文
古义:此文;此诗。
例: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兰亭集序》(意思: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今义:文化或文人;文雅。
97. 虽然
古义:虽然这样。
例:虽然,犹有未树也。《逍遥游》(意思:虽然这样,他还是有未达到的境界。)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98. 突出
古义:冲出来。
例: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琵琶行》(意思: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今义:鼓出来;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
99. 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例: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意思: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
今义:详细说明。
100. 下车
古义:官吏初到任。
例:衡下车,治威严。《张衡传》(意思: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
今义:走下车。
101. 下床
古义:从座位上起来。床,古指一种坐具。
例: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孔雀东南飞》(意思:媒人从坐床走下去。连声说好!好!就这样!就这样!)
今义:离开床。
102. 县官
古义:指朝廷、官府。
例: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兵车行》(意思:官府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
今义:知县、县令。
103. 小子
古义: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含贬义)。
例: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意思:你这小子胆子太大毫无畏惧,你怎么敢帮着媳妇胡言乱语。)
今义:①北方人称男孩;②对青年人的鄙称。
104. 秀才
古义:优秀人才。
例: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意思: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
今义: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
105. 童子
古义:
①童子,童生。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
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意思: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长期未考中秀才。)
②未成年的人。
例:彼童子之师。《师说》(意思: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
106. 宣言
古义:扬言。
例如:”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意思:并且扬言说:“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
今义:(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107.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
例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意思: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例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意思:这就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108. 寻常
古义:经常。
例: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意思:当年我经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
今义:平常,一般。
109. 颜色
古义:神态、脸色、姿容。
例: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意思: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今义:色彩。
110. 奄奄
古义:暗沉沉的。
例: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意思:天色昏暗已是黄昏后,静悄悄的四周无声息。)
今义:气息将绝。
111. 羊角
古义:一种旋风。
例: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逍遥游》(意思: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
今义:羊的犄角。
112. 养生
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例: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意思: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
今义:保养身体。
113. 以往
古义:从这里开始,向那里
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意思:并召来官吏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给赵国)
今义:从前。
114. 以为
古义:把……作为
例1: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意思: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
例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劝学》(意思: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
今义:认为。
115. 以致
古义:用来招致。
例: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意思: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
今义:用在后一分句开头,表示由于上述原因而造成的后果。
116. 因为
古义:因此创作。
例: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意思: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117. 有意
古义:
①愿意。例: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意思:而您却并不见怪,倒愿意往薛地去为我收债,是吗。)
②有某种打算。例: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意思: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
今义:故意。
118. 约束
古义:遵守约定。
例: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意思: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余位君主,从没有一个是能切实遵守信约的。)
今义: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119. 自由
古义:自作主张。
例: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孔雀东南飞》(意思:我心中早已怀着愤怒,你哪能自作主张对她迁就。)
今义:自由自在。
120.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意思: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今义:比喻帮凶、走狗(贬义)。
121. 指示
古义:指出来给……看。
例如: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意思:璧上有个小斑点,让我指给大王看。)
今义: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122. 至于
古义:
①达到。例: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意思: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
②达到……的结局。例: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意思: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今义:另外提起一事。
123. 智力
古义:智,智谋;力,力量。
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意思: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今义:人的观察、记忆等能力
124. 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例: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意思: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今义:父亲的父亲。
125. 大风
古义:麻风病。
例: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捕蛇者说》(意思:然而捉到后晾干把它拿来做药引,可以用来治愈麻风、手脚蜷曲、脖肿、恶疮,去除死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
今义:很大的风。
126. 秋天
古义:秋季的天空。
例: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今义:秋季。
127. 扶老
古义:拐杖。
例: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兮辞》(意思: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
今义:扶着老人。
128. 举手
古义:告别时的动作。
例: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意思:两人忧伤不止地举手告别,双方都依依不舍情意绵绵。)
今义:表赞同,或要求发言时的动作。
129. 怠慢
古义:懈怠轻忽。
例: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劝学》(意思: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则,就会招祸。)
今义:冷淡,待人不够殷勤。
130. 口舌
古义:言语、言辞。
例: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意思: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
今义:由说话引起的是非、争吵。
131. 山东
古义: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又称关东。亦指战国 时秦以外的六国。
例: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意思: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今义:山东省。
132. 牺牲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例: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意思: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今义:①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②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
133. 明日
古义:第二天。
例: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意思: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
今义:①今天的下一天。②不远的将来。
134. 于是
古义:在这时。
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意思: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打着节拍唱起歌来。)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135. 老大
古义:年纪大了。
例: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琵琶行》(意思: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今义:①排行第一的人。②某些帮会或黑社会团伙对首领的称呼
136. 作文
古义:写文章。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意思: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今义: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
137. 感激
古义:感奋激发。
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意思: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138. 鄙贱
古义:粗野而又地位低微,谦词。
例: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廉颇蔺相如列传》(意思:我这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的胸怀如此宽大啊。)
今义:鄙视,轻视。
139. 厚遇
古义:好好招待。
例: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意思: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
今义:优厚的待遇。
140.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意思: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141. 根本
古义:树木的根。
例: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意思: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
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142. 纵情
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
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意思: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
今义:尽情。
143. 虚心
古义:使……谦虚。
例: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谏太宗十思疏》(意思: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
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144. 骨肉
古义:指父母兄弟子女。
例: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谏太宗十思疏》(意思: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
今义:亲生骨肉。
145. 句读
古义: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意思: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今义: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兵车行中写个人情感的句子3
导语:
诗歌鉴赏一直是很多同学的短板,今天为大家详细解读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知识点有些多,大家可以先收藏,以后慢慢的看!
(一) 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这种方式比较直观,这里仅略举三例,不深入讨论。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析】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例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析】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例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析】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例4】:“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
【例5】:“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卫风•伯兮》)
【例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析】直露而真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沉重而深广的忧伤;
【例7】:“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乐府诗集•鼓吹曲辞》)【析】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憾人心。
【例8】:“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关汉卿《[双调]•沈醉东风》)【析】这首曲写送别的场面和依依不舍的感情,真挚感人。
【例9】: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析】所写情景与此曲相似。但此曲表情如此率真,语言如此质朴自然,与大多数委婉之作,截然有别。
【例10】:“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析】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二、间接抒情
1
借景抒情
1
总论——情与景的关系: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例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析】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例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析】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
【例3】:“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析】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将军和征夫。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饮浊酒,愁不能寐。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例4】:“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宋 俞国宝《风入松•题酒肆》)【析】这是一首写乐景的词,在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坐船游,饮酒,歌舞,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快。
【例5】:“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唐 韦庄《题金陵图》)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公元317—589年)。【析】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且时间短暂。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
2
借景抒情的基本形式:
在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的五种形式,即一是触景生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布景,四是寓情于景,五是景略情在。
①触景生情(景→情):
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此类诗一般先写景后抒情。
【例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的《登高》) 【析】前四句写登高见闻,常年飘泊、老病孤愁的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触景生情,抒写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颈联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在这里,客观景物引发了创作主体一系列相关的感情,这诸种感情交织融会为一种复杂但合情合理的心境,最终与景物融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意境。
【例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的《别董大》)【析】诗的头两句写景,写天气的骤变:“千里黄云”,北风狂舞,大雪纷纷,象征董大处境的恶劣。后两句是诗人安慰董大的话,意思是说不要为前途发愁,天下认识您的人多得很呢!安慰之语看似平常,其实表达了诗人与董大的深厚情谊。
②以景结情(情→景):
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这类诗词的情先脱颖而出,尔后再以景衬情。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含蓄、委婉、蕴藉。
【例1】:“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秦观《浣溪沙》)【析】这是一首写早春晨景的词,“漠漠轻寒”是作者的感受,渲染了楼上孤寂的气氛。接着句句写景,最后一句,写飞花似梦,细雨如愁,作者巧用反比,以情喻景,借景写情,此时诗境之中,情景浑然玉成,臻至一个情景高度统一的意境整体。
③缘情布景:
乃是因情选景,以情染景,景由情出,情傍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一旦着上了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也就意象化了,情中出景,景中寓情。
【例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析】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显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其中也尽寓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次句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做杭州牧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然后便缘情布景,以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江南水乡,春日融融、水绿如蓝、江花胜火。
【例2】:“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韦应物《登楼寄王卿》)【析】诗歌开门见山,将离愁别恨和盘托出,此为情;三、四句便承一、二句而来,砧杵、秋山、荆榛、寒雨,缘情布景,是对“恨不同”与“思无穷”的形象展示,以凄清的笔调渲染了一幅烟雨茫茫的图画。抒情写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④寓情于景(有景无情):
只写景不抒情,凭借景物、人、事传情达意。寓情于景是意境创造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触媒和载体,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至于触到的什么景,寄的什么情,则因人、因时、因境而异。此类诗看似句句写景,却是句句抒情,情蕴涵于景,情景融为一体。
【例1】:“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析】诗歌以明快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四句全是写景,也全是写情。一、二两句,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的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经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三、四两句,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更增添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全诗洋溢着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和神往。
【例2】: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析】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暮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这首词的写景和抒情结合得就很自然。
⑤景略情在:
有些诗词,表面看来,全是抒情,本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一致,但写成诗时,却把景略去,而直抒胸怀。
例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析】此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慨叹,从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仅可以领会幽州台的氛围,而且也可觉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景虽略了,但意境是完整的。
⑥情景交融:
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例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析】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3
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
①以乐景写乐情
【例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析】即使诗中没有“最爱”二字,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盎然的西湖,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已充满了爱意。“莺争”“燕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体现诗人对西湖的情有独钟。
【例2】:“黄四娘家花满面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②以哀景写哀情:
【例1】:“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蓼昏月,一笛碧云风。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征鸿。”(陈亮《小重山》)【析】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一缕红、啼鸟、冷烟、黄昏月、一笛风,创造出浓重的凄冷的气氛,烘托出自己的心情,与下片曲折抒发的忠愤相呼应,构成了全词的悲切婉转的情调。
【例2】:“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晏殊《清平乐》)【析】金风细细、叶叶梧桐、绿酒初尝、沈睡小窗,这种恬淡清婉、淡淡闲愁,从诗的细腻的笔触里娓娓而来,上片写了睡晚醉眠,下片写的是薄暮酒醒的感觉。艳花凋零之状,夕阳西下之景触发了诗人的淡淡闲愁,“双燕”句则又是“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意,成双结对伴的燕子不仅反衬出词人的孤单、寂寞,还暗示出词人的某备战相思。特别是“昨夜微寒”,既写出了天气特点,还暗示出词人孤眠的冷清。
【例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析】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例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析】此写景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特点,这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
③以乐景衬哀情
【例1】:“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唐 谢浑《谢亭送别》)【析】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例2】:“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④以哀景写乐情
【例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析】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例2】:“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例3】:“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杜甫《江汉》)
2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定义及举例
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1】: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荷花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追求。
【例2】:清代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借梅议政,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
【例3】:茅盾的《白杨礼赞》,借中原地区常见的白杨树来表现解放区广大军民不屈不挠、力求上进的精神。
【例4】:古诗中,象骆宾王的《狱中咏蝉》就是通过刻画餐风饮露的秋蝉的形象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
【例5】:陈子昂的许多感遇诗也往往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或借助香兰杜若、或借助珍禽翡翠来抒写心中的怀才不遇之慨。
【例6】:“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析】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例7】:“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王安石《北陂杏花》)【析】杏花,绚丽而脱俗,傍水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独绝。本诗写临水开放的杏花,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洁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的体现。
(2)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
①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②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3)托物言志与象征、比兴、比喻的关系
托物言志与象征、比兴、比喻有密切联系。象征要有象征体,那便是物,象征要表达的思想就在作者对物的描写和评价之中。比兴呢?最早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里的“他物”与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必然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很多诗,既是托物,又兼比兴,又是象征。
【例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比兴,又是托物,同时也是象征,因为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表现了刘焦之情的难舍难分、留恋相许,更是刘焦爱情悲剧的象征。
【例2】:“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瘦纤腰学不成。”(唐•彦谦《垂 柳》)【析】这是一首韵味很浓的咏柳诗,它不仅维妙维肖地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又含蓄地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开篇极写垂柳婀娜多姿与纤柔飘逸,然后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典故,抒发诗人托物寄兴的情怀。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表面上“咏柳而贬美人”,实质上把矛头指向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集团,针砭时弊,畅快淋漓。这里面有托物言志,有比兴,有用典,有直白。
【例3】:“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析】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3
借事抒情(用现实之事或历史典故)
(1)因事缘情(用现实之事):
①叙事性作品:如《兵车行》《石壕吏》
②抒情性作品:用行为举止(多为细节)来抒情。
【例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唐代张籍《秋思》)【析】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例2】:“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站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白居易《蓝桥驿见元九诗》)【析】这首绝句,乍读只是平淡的征途纪事,顶多不过表现白与元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其实,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诗人心底的万顷波涛。可贵的友情,可泣的共同遭际,诗中一句不说,只是让读者自己去寻觅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人事深沉变化,去体会诗人那种沉痛凄怆的感情。这正是所谓“言浅而深,意微而显”。
(2)咏史抒怀(借历史或典故):
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
【例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析】本诗借诸葛亮的故事,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例2】:“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张可久《[中吕]•卖花声•怀古》)【析】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例3】:“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析】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衣冠往来的乌衣巷,而今已经荒凉冷落,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相关范畴
1、点染
(1)概念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2)举例
【例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析】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例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析】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例3】:李清照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 (《声声慢》)来渲染伤心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自己“愁”的主旨。
【例4】:“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析】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是染,后面“总是离人泪”是点。
2、曲直
曲与直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曲”是婉曲含蓄,“直”是直率明了。
一般来说,诗人心情平静时,喜欢含蓄委婉,感情激动时,便直吐为快。在现实生活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复杂变化的,因而在作品中总是兼用曲与直两种手法来表情达意,力求做到曲直互补,妙合其心。
【例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令人神往的仙境世界,明写了对仙境的向往,暗写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属于“曲”的手法;到诗的结尾处却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就是“直”,一曲一直间将诗人率真可爱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2】:白居易《琵琶行》:虽然也曲直兼用,但没有了李白的率真,而是以曲为主;他写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直接表明的是对下层歌妓和劳苦百姓的同情,曲折表达的却是受挫后,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世态炎凉的强烈不满。说自己的遭际属于“直”吧,可他还是表达得那么“曲”,不讲原委,只诉同感。曲折与直率的运用,与诗人的心境有关,确实耐人寻味。
3、隐显
“隐”与“显”,也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隐显”与“曲直”非常相似,常常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说,因为曲就是隐,直就是显。
诗人在表达深藏内心而不便明言的思想感情时,往往隐约其辞,采用隐讳曲折的方式;其他的一般都表达得较直接明白。
【例1】:“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析】明明是想说自己考前心里没底,又充满成功的期待,盼望张籍的帮助,却又隐讳曲折地虚拟新妇的口气问新郎:“画眉深浅入时无?”可谓隐讳而妙极。
【例2】: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析】在明显地抒发哀悼亡妻之情的同时,也隐约地抒发了“尘满面,鬓如霜”的政治失意之情,可说是隐得深沉。
4、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以我观物,使物皆着我之色彩。”
【例1】:《扬州慢》: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句。【析】乔木尚且厌恶战争,何况扬州百姓呢?
【例2】: “多情却以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二首(其二))【析】诗人没有说怎样惜别,却把这种感情转移到蜡烛身上,蜡烛无情,尚且替人垂泪,何况人乎?
文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