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对情感迟钝的四字句子?生活中难免遇到很多问题,怎么解决?
漫谈“言宜慢,心宜善”,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白浪情之友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形容对情感迟钝的四字句子1
作者:甘海斌
“有书未必能读”。窃以为,这个“读”,并非指翻阅,而是指读出滋味,读出心得。的确如此!十年前,我到黄山,购买了一本关于家规祖训对促进家族繁衍兴盛具有重要作用的故事集,当时仅凭心血来潮浏览了一个梗概。
回京后,工作一忙,束之高阁,置于书架上再也未去翻它,更别说深读了。近日搬家,该书入眼,如见故人,故捧读在手,久不释卷,有此肤浅心得。
我国古代先贤都十分重视家规庭训的确立与作用,将其视为绵荫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予以传承。如曾國藩的“八本堂”,即是其修身齐家、彰显道义、劝勉后辈的体现。众所周知,毛泽东主席曾化名李德胜,他给两个女儿一个取名李敏,一个取名李讷,寄期望于她们“讷于言而敏于行”。因此,其两个女儿至今也没有昄依本姓。
人都希望后代超越自己,家族繁衍日益兴盛。可惜“虎父常生犬子,富贵不过三代”,往往是古今中外许多家庭面临的尴尬。
而使人倍感震撼的是,一条神秘的家规却居然使得山东琅琊王氏家族跨越了许多劫难,经受住了各种考验,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培养出了36个皇后、36个驸马、35个宰相(《二十四史》中有明确的记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家族,被称为“中华第一望族”。
让人更为惊奇的是,王氏家规并不深涩难懂或洋洋数语,而是仅为六个字:“言宜慢,心宜善”。据说,仅仅是“言宜慢”三个字,就让这个王氏始祖王吉在险恶的官场上顺利地渡过各种难关。
十年间从一名知县成为朝廷栋梁、西汉名臣。正因为王吉获得“慢言、善心”给自己带来飞黄腾达的切身感受,所以,他便把“言宜慢,心宜善”这6个字定为王氏家规,不可忤逆,让它造福王氏子孙后代。这六字家规也的确创造出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千古奇迹!
言宜慢
“言宜慢”,是公元前77年王吉从七品知县调任昌邑王府中担任五品中尉时从一个老人那里得到的秘笈。昌邑王刘贺虽然是汉武帝的嫡孙,却荒淫无度,喜怒无常,身边聚集的全是一些溜须拍马的小人。
在这样险恶的官场中,王吉想正直为官,当然会感到难乎其难,非常郁闷压抑。但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个指点其走出迷津的老人,送给他“言宜慢”3个字。凭借着这3个字,王吉居然渡过了一次次惊险,在官场上获得了很好的声誉,被汉宣帝刘询任命为谏议大夫,成了朝廷重臣。
说话,体现着一个人的情商与智慧。特别是年轻人,由于人生经验不足,经常在说话上吃亏。《论语》中,孔子讲了这样一句话:“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所谓“躁”,是指还没轮到你讲话时,你却抢着说话,这就犯了“躁”的毛病。
孔子一日曾与几位侍坐的弟子闲谈,让他们谈谈志向。子路性子急,孔子话音未落,他就洋洋洒洒地讲了一大套。可子路万万没想到,他这一通情感流露,却让孔子转身就赏了他一声冷笑,这热脸可是大大地贴上了凉屁股。
这就告诉我们,说话是一门艺术,一定要谨言慎言。历史上因为思虑不周,急于说话,说了错话,而于无形中得罪人、甚至直言犯上付出惨痛代价的人不胜枚举。
言宜慢,就是告诉我们,说话要经过认真思考再出口,这样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谨慎、稳重和冷静,练就我们成熟大气的人格;其次就是说话时语调要平和舒缓,这样让听者会感觉受到尊重,亲切,顺耳,更舒服,易接受。
心宜善
“心宜善”,是王吉在公元前67年再度经过昌邑时老人送给他的3个字。原来,随着官位的升高,王吉出现了利用职权打击政敌,排斥异己的心理,甚至有将政敌整得惨、害得苦的结果。比如说,长史赵珞,就因为与王吉政见不和,被王吉恶意弹劾,最后被罢官归乡,不久即郁郁而终。
在老人的劝谏下,王吉痛改前非,不再整人报复人,而是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个人,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与敬重,在险恶的官场上一生顺利平安。而这个送给王吉六字秘诀的老人,据称就是汉武帝时的著名宰相公孙弘。
心宜善,即与人为善,善有福报。《孟子》上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心善的人,乐于助人,救人危难。周围的人都愿意与之交往,更愿意帮助他。《道德经》上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心宜善,能生发人的阳气,中华文化有一句至理名言:“行善最乐”。四个字,人尽皆知,平常看了这四个字,大家往往不大在意其内涵,或许还把它看成是一个传统式的说教,把它当做鼓励他人的话。
其实不是的,人的心理非常怪,我们做了任何一件不好的事、缺德的事,心理会不安宁、不快乐,心绪不对劲。这种不安、不对劲,终归非为纠结别人,而是指向自己,久而久之,慢慢会使自己的脸色神气都变坏,精气神弄走样了。
假使你真正无条件绝对地行善,帮助他人,有利于人家,做了一件好事,心境自然非常快乐豁朗。那个快乐,不是道理上讲得出来的。
“言宜慢,心宜善”。为何这仅仅6个字的家规会有这么大的神奇力量呢?因为人在年轻时,往往血气方刚,锋芒毕露,口无遮拦,急不择言,出语伤人,就应该“言宜慢”。这样才能深思熟虑少犯错误,从而避免成为“出头之鸟”而夭折,切实保护自己,增强发展后劲。
而人到壮年,全面成熟,羽翼丰满,能敏锐察人观物,具有鹏程万里之心智实力,这时就应该“心宜善”。沉稳处事,宽宥待人,少树敌,多交友,泱泱有长者风范,昭昭受众人尊崇。
这六个字看似简单平常,却饱含了古人做人做事的道理,从中我们则能看到仁爱之心,进退之道。实际上,它一方面是约束言语,另一方面是约束行为。一个人言行上能好这六个字,就拥有了成熟大气的人格,就具备了海纳百川的胸怀,就能行之甚远,攀升日高。
责编:黄素梅《白浪情》
形容对情感迟钝的四字句子2
咱们在一段感情中,最在乎的就是“对方是不是爱自己”。
因为:“爱”是给予的同时,也是一种索取。
它象征着一种高于任何“契约”的“合作关系”:有“爱”的时候,你就不用担心对方是否会离开自己;自己是否会被背叛;自己是否可以不顾一切地相信自己,付出。
但是,一旦感情中,如果没有了“爱”:那么这种“合作关系”就会戛然而止。
双方就会互相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对对方处处设防:哪怕是表面上再嘘寒问暖,内心深处都在计较自己的“得失”。
而且“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相处方式,再加上“处处设防”:就会让共同生活的两个人都感觉特别累;而且为了维护表面上的“和谐”,非得表演出一幅“关心”的样子,那就是“累上加累”。
但是:由于“自尊心,存在感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总是让咱们的思维系统中出现“自我欺骗”的意识。
因而:很多时候,别人对自己“不耐烦,没好气”,咱们一般都会想到“她心情不好,她突然遇到问题了,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太好”。
但是:咱们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当咱们喜欢一个东西的时候,咱们得到它,绝对会非常爱惜,来回擦拭;而绝不会把它扔在墙角吃灰!”
所以:其实在感情中,无论对方是否跟我们在一起,她都有可能并不“爱”你。
或许是因为:刚开始她喜欢的人,本来就不是你,你跟她想象中的“梦中情人”形象相差甚远。
也有可能是因为“共同生活”的“琐碎”磨平了她对“你”的兴趣与青睐,而因为内心深处仍然渴望“爱情”的味道。
所以,对你产生了各种不满,甚至是看着就烦。
这就像:当别人欠你钱,她一直不还,你会感觉见面就想发火的那种感觉一样。
在爱情中:她认为你应该给予的,你应该承担的或者你需要带来的,你给予不了,或者她认为你给予不了,也会出现这种感觉。
因而: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看不惯,争吵”,无论你怎么做,她都不满意。
其实反过来想想你就能明白了:你如果爱上一个人,你会不顾及她面子到处地埋怨她吗?会只想着她没给你什么,你给过她什么这样不停地计较吗?当她想去哪里跟你发生冲突的时候,你就只想着自己吗?
会在两个人盖一个被子的时候,拼命地往自己这边拉,而完全没有顾忌你是否会冷吗?
因而:有的时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看出来这个人是否还“爱着你”。
那么,认清楚“对方是否还爱你”就是在感情中能摆脱“讨好型人格与劳而无功,反复纠结”的最好办法。
这就相当于:你生了病,必须知道“病”在哪里,才能医;如果只是长期的处在“自我欺骗”中,心理一直失衡,只能把自己推向“EMO”。
所以:这篇,咱们就来谈谈:从不同星座的行为中,如何看出:她已经不爱我了?
金牛座,天蝎座,狮子座,水瓶座:是否爱决定你是“恒星”还是“流星”!
这四个星座,是“固化”思维最严重的。
因而:她们会把自己“爱”与“不爱”区分得非常明白。
当她们爱你的时候,她就是你的“卫星”:她会关注你任何一个行为与举动,她会认为你举手投足的样子,都是那么的“独一无二”。
当你发了个“朋友圈”:第一个点赞的绝对是她,因为她会把你设置成“特别提醒”。
你每个字,每个图片,她都会打开,放大,看清楚每一个小细节:因为她在爱你的时候,有极强了解你的欲望。
当她们吃到每一口自己觉得不错的“食物”的时候,她第一件想到的就是想要和你分享。
她们看了任何一场觉得好看的“电影”,她们都会想要带你重新再看一遍。
而且她会把你在通讯录中的名字改成非常亲昵的称号。
她会不自觉地在跟别人聊天的时候谈起你。
而且,她无论做什么,都会以你为主:考虑你的感受,顾忌你的想法。
但是,当她不爱的时候。
这些就完全会“反着来”:你想带她去看电影,她们会直接拒绝,告诉你没意思。
你想带她去吃点东西:即便东西再好吃,她也不会表现出开心。
你送她们什么礼物,她们只会打开看一眼,然后敷衍地说一句“很喜欢,谢谢”。
别说每天看你朋友圈了,“已读不回”将会变成她跟你沟通的常态。
而且:她会认为“作别的”比跟你聊天更有“价值和意义”。
她也会开始从“关心你的行踪”变成“你不要管她去哪里”。
其实这就是因为:固化思维,会让她们的意识中产生“先入为主”的概念:你这个人好,所有与你有关的都是好的,都是能让她们赏心悦目的。
你这个人不好,所有与你有关的都不好。
也就是说“东西再好,话再好听,事做得再漂亮”,只要“我不喜欢”,都是无用功!
白羊座,天秤座,摩羯座,巨蟹座:不爱就开始“每句话都是谎言”!
这四个星座,是最容易感觉“责任感”是爱情中,最重要的东西的。
因而:她们在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我不需要你,但是你绝对需要我”的感觉。
所以:很多时候,她们真正爱上一个人的时候,会非常大方:自己不舍得用的,可以给自己爱的人;自己吃的再差,都得让自己爱的人吃的好;钱在这个时候,对她们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另一半”开心。
因而:她们会非常贴心地注意对方的需求。
当你看着一个东西,感觉特别喜欢,眼神中流露出想要“获得”的那种欲望。
她如果在你身边,她注意到你这个神情:在下面的日子中,她就会刻意去留心这个东西,到来某个节日,她送你的礼物,一定会是这个东西。
当你跟别人聊天的时候,你说起一件你很想要的东西,你很想吃的东西。
放心,很快,她就会给你准备好的。
因为:她们会忧你所忧,喜你所喜。
但是,一旦不爱了,她们就会想着“换片子”:因为她们的照顾欲望,必须要得到释放。
你会发现:她对你说的话,越来越不在乎;对你的耐心越来越低,脾气也会越来越厉害。
而她的“谎言”会越来越多,而且都是系统化的。
这就是因为她们认为“责任感”是必须的,所以,任何你的问题,她都应该解释。
但是,很多人因为“不爱了”她已经做不到了,她就需要去找借口,理由,来说明自己的正当性。
她们也不会主动提分手,但是她们的行踪诡异,谎言与不耐烦,会逼着你自己“走”,然后她们再去表演一幅“被遗弃”的“可怜样”,最后,你会承担你们分手的“责任”,而她继续扮演“无辜”。
所以很多时候,当她们开始懈怠了:告诉你我忙,我累,我不好受,而且十句话有九句都是骗你的时候,你也就可以确认“她已经不爱我了!”
双子座,双鱼座,射手座,处女座:不爱,需求就在“降低”!
这四个星座,在爱一个人的时候,由于“自我缺失”的影响,会特别黏人。
这就是因为:她们希望从更多的相处中,寻求到更多的“理解与共知”!
而且,她们多少都有点“选择困难症,记性差”:所以,她们喜欢自己爱的人帮自己做决定,拿主意。
甚至,她们买一个小东西,都会发同样的四-五个图片让你帮她挑选。
她们会根据你的喜好打扮自己,调整自己的音调,尽量配合你的品味与倾向。
所以:她们越是爱你的时候联系你就会越频繁的;有事的时候说事,没事的时候,找着借口也得跟你搭上话!
甚至,很多时候,她会去模仿你:去学习你精专的东西,去按照你的思维方式去想问题。
但是,一旦不爱,她们最明显的特征,跟上一组一样,就是“谎话连篇”。
这就是因为:她们不喜欢“负责任”。
所以,她们会通过“消失,说谎”来逃避来自你的“追责”。
也喜欢依靠“时间”来淡化你心目中她“存在过”的痕迹,以避免自己尴尬,麻烦。
而且这四个星座,是那种“没有感情”不会选择“不爱”的类型。
因而:在她不爱你的时候,她会先找到自己“更爱的人”。
随即:回你信息,但是会非常慢,而且“这个慢”是随着她跟“备胎”的感情升温,而越来越慢。
见面的时候,不喜欢与你肢体接触,之前喜欢依偎着你,但是一旦“不爱”之后,你随便碰她一下,她都会表现得特别反感,不耐烦。
另外,就是:她虽然会接受你继续送的礼物,或者说:可以通过这些她们“看得上”的东西,延续你们的感情。
但是最终走向一定会是“分手”或者是她“脚踏几只船”!
以上,就是笔者通过不同星座“爱你与不爱你”的反差,做出的总结与分析。
也希望大家阅读后,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看看笔者是否“所言非虚”;也期待你们给予关注支持,热情互动!
形容对情感迟钝的四字句子3
前几天,朋友看了我写的“分离焦虑”后说,他很久没有体验过这么鲜明的情绪了。
工作以后,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他已经慢慢学会不去感受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尽量处于一种冷静的状态里,这样情绪没什么起伏,也对感情有关的事情越来越提不起兴趣。
朋友的这种感受并非个例,和编辑部的同事们讨论后发现,大家身边竟都有不少朋友处于这种淡漠的状态里,并且,很多人是主动选择让自己变成这样的。
Ta们究竟是怎么了?为什么会任由自己处于疏离的状态中?Ta们在生活中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有没有哪些方式可以帮助到ta们呢?
来看今天的文章。
一个失去了情绪的人是怎么样的?
从表面上看,没有情绪的人是非常稳定的,旁人几乎感觉不到ta们的情绪变化。但其实,ta们是通过主动隔离自己的情绪,来达到这样一种状态。时间长了,ta们甚至会失去调动情绪的能力——成为“情绪无能”。
这种无法体验到情绪、表达情绪的状态,也称为情感麻木(emotional numbness)。心理治疗师Dr.Mayra Mendez将其定义为:将情绪拒之门外,可能会使人感受到缺乏情绪反应的心理情感过程。
当一个人处于情绪无能的状态时,一般会出现以下7个典型的表现:
- 与他人之间有很强的距离感;
- 曾经最喜欢的活动,现在觉得索然无味;
- 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不会有太强的情绪反应;
- 身体上和心理上都感觉十分平淡;
- 无法真正参与生活的无力感;
- 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体验到快乐的感觉;
- 比起和朋友聚会,更愿意自己独处。
“我经常觉得自己是隐形的,就像一个幽灵,我看着家人们互相交流,却感觉有一个无形的东西阻止我加入。我就像一艘不被察觉的潜艇,用声纳捕捉着别人的情绪。然而,如果你问我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我却无法告诉你。”
总之,情绪无能的人是处于一种“不愿意感受、分享自己的情绪,或对他人的情绪做出反应”的状态。
当一个人处于这种状态时,ta的人际关系会遭到极大的挑战。甚至会慢慢形成情感迟钝的人际关系模式,导致共情能力的减退和丧失,变得过度冷漠(Kerig et al., 2012),这又会进一步致使与他人的人际连结减弱,恶性循环,直至人际关系难以再维持。
这对ta们的职业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ta们会感觉没有值得信任的伙伴。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选择
「情绪无能」的状态呢?
在这个充满压力和焦虑的时代,很多人都向往着成功,在竞争和内卷中,似乎只有“赢”是最重要的。于是,在情感上暴露自己的感性,常常会被认为是软弱的——因为它们和强者稳定、强大、坚定的形象背道而驰。
于是一部分人将“情绪无能”作为一种自我保护策略。
Ta们通过把自己的情绪“阉割”,来避免高压环境带来的抑郁和焦虑。并且,ta们发现自己展现出无情绪的状态时,竟是符合社会文化对强者的期待的(尤其是社会对男性性别角色)。
不仅如此,研究还发现,高焦虑的状态和回避情绪(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有关(Tull et al., 2004)。也就是说,当一个人长期处于紧张、恐惧和担忧中,很有可能需要通过在自己的情绪上变得更回避和封闭,来应对压力。当人们体验到疲惫不堪时,可能会感觉不到自己的情绪和感受(Weilenmann et al., 2018)。
所以,对一些人来说,情绪无能是一种日常生活策略,能够在不影响自己社会功能的情况下,将自己从激烈的情绪体验中拯救出来。
如果最近的你也正处在紧张、恐惧和担忧等强烈的负面情绪中,并且除了“回避情绪”之外,还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的情绪管理,欢迎你来看看KY测评出品的心理测试:【情绪自由度检测报告】。
而对另一部分人来说,「情绪无能」或许有着深层的原因:
1)童年消极的成长经历,使ta们习得了情绪无能的应对模式
通常是一个人在很小的时候,一次又一次地得不到情感回应时——尤其是在性格形成期——为了保护自己,在情感上变得封闭是很自然的。
研究表明,童年时期遭受到情感虐待或身体虐待的人,成年后更可能经历情感失调,包括陷入情绪无能的状态(Dvir et al., 2014)。这是因为对ta们来说,情绪无能是一种保护性的应对机制,以保护好自己不彻底崩溃。
2)在过往的经历中遭受严重的创伤,并且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和干预
青少年时期的情绪模式往往会影响成年后的人际互动体验。根据Freyd(1996)的观点,一个人如果在青少年时期经历由“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带来的人际创伤,可能致使ta在成年后更加频繁地使用情绪无能的策略,以防御可能的伤害。
另外,当一个人心中有未被好好处理的情感创伤时,也可能进入情绪无能的自我保护模式。比如,面对重要他人或宠物的离世时,人们可能会经历一段与自己的情绪感受完全脱节的时期(Shear, 2012),为了逃避创伤,主动隔离自己的感觉。
不管是以上哪种原因,情绪无能的状态带来的好处是,能够很大程度上达到ta们自我保护的目的,当一个人处于完备的防御姿态,ta便可以规避所有可能的伤害,也不再需要体验负面情绪的痛苦。
然而,当一个人选择把情绪带来的可能的负面结果都规避时,其实是以同时放弃情绪带来的愉快、幸福和深度连接感作为代价的。
「情绪无能」会给人生
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
1)情绪无能的人,也可能发展成爱无能,会在建立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中遇到很多困难。
情绪无能的人往往会觉得关系是一种挑战。Ta们会害怕亲密——难以分享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想法。在亲密关系中,伴侣们可能每次试图接近时都“碰壁”,亲密感始终是缺失的。
2)情绪无能的人,难以建立值得信任的友谊和伙伴关系。
与情绪无能的人互动时,常常会感觉ta们是复杂的、难以沟通的,ta们往往会回避深入的交流。这导致情绪无能的人很难在社交场合建立有信任感的、值得托付的友谊。Ta们的社交关系往往是浅尝辄止、浮于表面的。
3)情绪无能的人,看不见真实的自己,也缺乏真诚的人生体验。
一个真诚的人,即使遭遇负面事件,也是勇于探索自己心中的恐惧、不安全感等各种情绪,和自己的人生保持一种自洽的关联。但在情感无能的人的价值体系里,情感暴露和需求是导致自己脆弱的、自卑的原因,也就是说,ta们对真实自我有一种恐惧。
Ta们尽可能地回避了一切真诚感受、探索的机会,以被动的方式逃避人生的种种课题。最终,ta们再也看不见真实的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欲望究竟是什么了。
如果你感到「情绪无能」,
这7个tips或许可以帮助到你
Tip1:调整认知——“It is OK to be not OK”
作家Andrea Owen在书籍《如何停止糟糕的感觉》里写到:“当我们情感麻木时,我们远离自己,远离我们的人性……因为面对这一切——面对我们有缺陷的人性——是不舒服、不确定和可怕的。但这就是我们的全部,这就是我们的解决方案。”
因此,我们需要面对和接受所有的情感体验,否则它们注定会以不同的方式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表现出来。
痛苦是正常的,害怕是正常的,不确定、悲伤、孤独都是正常的。It is OK to be not OK. 不要因为自己有某种感觉而评判自己。相反,问问你自己:为什么?这种感觉从何而来?这是什么意思?
Tip2:通过正念,给自己不同的感受命名
你可能已经变得与你的身体脱节,以至于你不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先停下来,安静正念,然后感受。选择一个词来描述你的感受,比如悲伤、怨恨或焦虑。做“身体扫描”可以帮助你识别你的身体感觉:从头到脚,检查身体每个部位发生了什么。
Tip3:建立自己的“情绪安全基地”
你可以主动创造一个让你感觉到舒适安全的空间,比如,它可以是床头柜上那盏暖黄色的台灯,一旦打开它,你就进入到安全基地——在这里你可以自由地表达情绪,并且体验到一整晚的放松。
Tip4:从衣食起居开始,增加对自我的关怀
你可以通过吃健康、营养丰富的食物,重新连接你的身体,让自己处于最佳状态。这可以帮助到你的情绪调节和改善,也是自我关怀的第一步,它可以确保你拥有必需的日常秩序。
Tip5:尝试更好的管理压力的方法
分析你的应对压力的策略:面对压力时,你用来使自己平静下来的方法是什么呢?
有些人通常习惯用逃避问题、酒精、暴饮暴食等不健康方式来应对压力。觉察你的应对方式是很重要的,这样你就能够把它们替换为更健康的,一次改进一种行为,对创造积极的变化最为有效。
Tip6:向身边最信任的人或专业人士寻求必要的帮助
尝试联系那些让你感到安全的人,ta们可能会帮助你建立联系,你可能会在倾诉的过程中得到慰藉和释放。但注意不要让别人关于“你应该如何感受”的想法,变成你现在的感受。
如果你感到求助身边的人有些困难,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在专业的干预下,你可以学习到更健康的应对策略。
Tip7:最后,你需要知道健康的情绪感受是怎样的。
对于那些已经处于情绪无能状态很长一段时间的人来说,识别、处理不同的情绪可能是困难的。那么,一个能够去体验感情、和世界真实相处的人是什么样的呢?
- 最大限度地体验自己的感受,并能与他人分享这些感受;
- 向他人表达你真正的需求;
- 真正地接受人际关系中来自他人的信任、支持和爱;
- 在生活中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愿望。
虽然上面的这些描述,可能对现在的你来说,既困难又危险,但它会带来的回报,也一定会是前所未有的令人满足——感情困难又危险,却也是最值得的。
愿你在人世走过的这一遭,能够淋漓尽致地去体验。
以上。
References:
Dvir, Y. , Ford, J. D. , Hill, M. , & Frazier, J. A. (2014). Childhood maltreatment, emotional dysregulation, and psychiatric comorbidities. Harv Rev Psychiatry, 22(3), 149-161.
Freyd, J. J. (1996). Betrayal trauma: The logic of forgetting childhood abus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erig, P. K., Bennett, D. C., Thompson, M., & Becker, S. P. (2012). "Nothing really matters": emotional numbing as a link between trauma exposure and callousness in delinquent youth.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25(3), 272–279.
Shear, M. K. . (2012). Grief and mourning gone awry: pathway and course of complicated grief. Dialogues in Clinical Neuroscience, 14(2), 119-128.
Tull MT, Gratz KL, Salters K, Roemer L. (2004). The role of experiential avoidance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and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xiety, and somatization. J Nerv Ment Dis, 192(11), 754-761.
Weilenmann S, Schnyder U, Parkinson B, Corda C, von Känel R, Pfaltz MC. (2018). Emotion transfer, emotion regulation, and empathy-related processes in physician-patient interaction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physician well-being: A theoretical model. Front Psychiatry, 9(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