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描写情感的句子

春江花月夜描写情感的句子?生活中难免遇到很多问题,怎么解决?

张若虚和杨广都写过《春江花月夜》,您觉得谁的诗更好?,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老街味道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春江花月夜描写情感的句子1

前言

前几天参与了一个问题:

张若虚和杨广都写过《春江花月夜》,您觉得谁的诗更好?


这个问题讨论得比较激烈,从评论中可以看出,很多人知道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但是并不太清楚《春江花月夜》是一个乐府古题,不知道有很多诗人做过以此为题的诗。《春江花月夜》的诗题原为陈后主(叔宝)所创,原词早已失传。 后来的隋炀帝杨广、诸葛颖、唐朝的张若虚、张子容、温庭筠等人都有诗作传世。

关于张若虚和杨广《春江花月夜》的评价正反两方几乎势均力敌,以下是几个网友的评价:

张若虚诗情景交融,句句经典。古今幽明,历历在目。……说他一诗压全唐,也不是完全没有理由,炀帝诗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杨广的诗确实不错,但张若 虚的春江花月夜无人能及,就像崔颢的黄鹤楼,王勃的滕王阁,范仲淹的岳阳楼一样经典。

杨广写的就像一幅国画,有境有意。而张若虚写的像一首歌,缥缈缠绵。我自己觉得杨广更胜一筹。

站在原创细细品味还是杨广厉害!

老街自己觉得,这两首诗都很优秀,不过一个被现代人抬得太高,一个又不为大多数现代人所知。


一、长好还是短好?王绩与王维的两首诗

在讨论张若虚与杨广以前,我们可以先看看王绩与王维的两首诗。 王绩是隋末年唐初的大诗人,他有一个著名的侄孙王勃(滕王阁序作者)。而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和孟浩然同称为”王孟“。这两个人年龄差了100多岁。

他们俩和张若虚、杨广一样,都写过同一题材的诗。两人在长安遇到了家乡来的人,然后问起了家乡的情况。王绩是这样写的,《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

王绩的这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一共120字,先说自己多年不归,忽然家里来了老乡,王绩很感动,又握手又流涕,在宴请的时候,王绩开始了连珠炮似地发问:

孩子们好吗?族里的子弟好么?旧园还在吗?..... 哪里移来的竹子?又种了几棵梅?...果子哪一种先熟?林花哪一种后开 ....

同样一个题材,王维用了20个字搞定,《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这首五绝浅显如话,连注释都不需要。只写了一个问句:寒梅著花未? 这两首诗的比较,很多人站在了王维一方,一般认为,不是说王绩的诗不好,而是王维的这首诗太好。

二、杨广与张若虚等人的《春江花月夜》

王维的绝句无人不晓,王绩的长诗《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知道的不多。但是《春江花月夜》完全不同,张若虚的长诗在今天家喻户晓,但是杨广绝句就不太知名了。我们比较作品时,往往会受到作者粉丝数量的影响。相对来说,王维和张若虚都是天皇巨星,王绩和诗人身份的杨广就比较吃亏,在普通读者眼中的诗坛上都是不入流的小明星。

为了更好的比较,我们还是把这两位的诗录入比较一下:

杨广《春江花月夜二首》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二妃。

杨广的老臣,也是诗友诸葛颖也写过《春江花月夜》 唱和隋炀帝:

张帆渡柳浦,结缆隐梅洲。月色含江树,花影覆船楼。

下面是张若虚这首著名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顺便也录入和张若虚时代差不多的张子容《春江花月夜二首》,这是两首六句的五言诗:

林花发岸口,气色动江新。此夜江中月,流光花上春。分明石潭里,宜照浣纱人。

.....

交甫怜瑶珮,仙妃难重期。沉沉绿江晚,惆怅碧云姿。初逢花上月,言是弄珠时。

张子容的诗极有特色,这两首都是标准的格律诗,只不过比绝句多2句,比五律由少了2句。

三、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与“孤篇压全唐”的评价

一说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总是被现代人用“孤篇压全唐”或者“孤篇盖全唐”来称赞。但是却没有人能够说清,这五个字是哪位大师说的?

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经历来看,这首诗从长时期的默默无闻到今天的家喻户晓,其实经历了一段相当曲折的过程。

程千帆先生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中做了详细的考证,这首诗在漫长的唐宋元时期被众多文献所忽视,只是侥幸地因为是一篇乐府而被《乐府诗集》所收录。 否则这首备受冷落的诗可能就失传了。

《乐府诗集》编者郭茂倩是北宋人,他收录此诗并非他认为这首诗很优秀,而是因为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而已。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直到明朝才放出了一点光芒,明朝高棅在《唐诗品汇》中收录了此诗,但是在其另一本著作《唐诗正声》中又消失了。

明代前七子一开始热衷于搞复古运动: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是后来其中的文坛领袖何景明却转变了观念,他认为老杜诗不如初唐四杰 ,不惜与李梦龙反目而开始推崇初唐四杰。

于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被认为与初唐四杰诗风相似的张若虚这首诗,就被明清人所重视和研究 。后来从李攀龙的《古今诗删》开始,不断被各种唐诗选本所收录。可以说"后七子"的领袖人物李攀龙是张若虚的第一个贵人。随后比李攀龙稍微年轻几十岁的胡应麟在其名著《诗薮》中也提到了这首诗,这是第一次在诗话出现。

可见,这首被后人评价为“孤篇压全唐”或者“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其实根本没有入得了唐宋元诸代诗人和评论家的法眼,是从明朝才开始被人所认识。

而且也没有古人说过“孤篇压全唐”或者“孤篇盖全唐”这五个字。估计是现代人演绎了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中的“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句话。

无论是闻一多对其评价“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还是王闿运所说“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都仅限于在宫体诗的范畴以内,这两个人从来没有把张若虚这首诗放到全唐的大环境里去评价。

四、埋没了的明珠 杨广《春江花月夜》

不知道多少人和老街一样,学习历史是从评书开始的:杨家将、隋唐演义、岳飞传.......我从小就知道隋炀帝杨广是一个暴君,后来我才知道年轻时的杨广和李世民很相似,文可挥毫作文章,武能领军平天下,他为了隋朝统一大江南北立下了不少战功。

隋朝最伟大的两个诗人,一个是薛道衡,一个就是隋炀帝杨广。据说薛道衡还因为自己的佳句“空梁落燕泥”受到杨广的嫉恨、惹来杀身之祸。这个故事有一点像宋之问因“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害死刘希夷差不多。不过,杨广和宋之问一样,自己也是一个优秀的诗人,会不会因为想占有一句诗而害死他人值得怀疑。

​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与杨广 《春江花月夜》相比,可清楚看出张若虚受到了杨广的启示或者影响: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二妃。杨广《春江花月夜》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古人作诗崇尚尊古,诗中以含有诗经、离骚之馀绪为荣,而使用前人意象、立意加以拓展、化用更是常见的手法。我们看不到陈后主当年的《春江花月夜》了,不知道杨广和张若虚是否也从陈叔宝的诗中有所借鉴。

五、两位宫体诗诗人的贡献

对张若虚评价最高的两个学者闻一多和王闿运都把张若虚作为一个宫体诗大家。宫体诗诞生于齐梁时期,始于简文帝萧纲 ,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

对于张若虚的贡献,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中写到:

一百年间梁、陈、隋、唐四代宫廷所遗下了那分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不也就洗净了吗?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

按照闻一多的说法,他认为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刘希夷的《公子行》、《代悲白头翁》、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诗一步步的”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到了张若虚时候,达到了顶峰,洗净了”最黑暗的罪孽“。

不过程千帆先生认为这些诗与”以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关涉很少“,他认为闻一多对这几首诗的赞誉过高,其实这个净化工作早就在隋朝杨广时就已经开始。程千帆又举了隋炀帝杨广和隋朝诸葛颖、杨素、初唐张子容的几首诗,说明“闻先生忽视了在隋代就已经萌芽的诗坛新风”而“将庾信直到杨素、隋炀等人的努力抹杀了,而同时将卢、骆、刘、张之作,划归宫体的范畴........乃是“宫体诗的自赎”........只能算是对《春江花月夜》的误解。

闻一多对于《春江花月夜》的赞誉,使得张若虚被抬得过高,而隋炀帝却被埋没了。清朝学者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价隋炀帝:

“能作雅正语,比陈后主胜之”。

沈德潜说,陈后主的宫体诗艳情之风,到了隋炀帝手里变得雅正。在净化宫体诗的过程中,杨广和张若虚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六、张若虚与杨广《春江花月夜》的区别

很多人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是从诗中宇宙意识以及华丽的句子来评价,其实这并不是这首诗有今天如此之高地位的原因。张若虚诗中的宇宙意识早在屈原的《天问》中就可以看到了,其华丽的句子也正是宫体诗的特点之一。

这首诗被闻一多高度赞扬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关于宫体诗净化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程千帆先生认为杨广早就开始做了。

王闿运的“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出自《论唐诗诸家源流 ·答陈完夫问 》,王闿运称之为:宫体之巨澜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论唐诗诸家源流 ·答陈完夫问 》

何为西洲格调?西洲曲是是南朝乐府民歌中长篇抒情组诗: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王闿运认为张若虚这首诗对后来的爱情诗词起到了影响。这一部分内容是杨广那首绝句中没有包含的。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从前人的评价可以看出,张若虚和杨广的《春江花月夜》共同点都是净化了的宫体诗;张若虚篇幅较长,可以包容更多的内容,而且更加细致:景色描写、宇宙意识、爱情的描写;杨广的两首绝句缺少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种对于宇宙自然的直接发问式的探索,但是作为两首短小的绝句来说,其内容已经非常优秀了。

结束语

从文笔来比较,两个人势均力敌。从内容来看,因为篇幅原因,张若虚更加丰富。相对来说,老街更喜欢杨广的第一首绝句: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老街味道

好是春风湖上亭 古人最珍贵的情话 他们用一首首诗词赢回了爱情

看过这几首诗会发现 笑话乾隆不会作诗这件事 本身就是一个笑话​

春江花月夜描写情感的句子2

  【领读人】

  徐雁,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江苏省南社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副主任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12个字,是《尚书·尧典》里记录的圣舜之语,据说是舜在任命夔为宫廷乐官时所做的艺术指示。此语流传后世,“言志”“永言”“依永”“和声”八字,成为中国诗词最古典的定义。

  大抵自孔子授徒起始,“诗三百”便成为启蒙教育时段必须掌握的“童子功”之一,所谓“不学《诗》,无以言”。吟诗作词,诵诗赋词,从来有无尽的内涵和无限的趣味。

  诗词可以陶冶性情,因此,欧阳修说“惟有吟哦殊不倦,始知文字乐无穷”。朱自清在导读《唐诗三百首》时指出:“有些人在生病的时候,或烦恼的时候,拿过一本诗来翻读,偶尔也朗吟几首,便会觉得心上平静些,轻松些”,因为诗是抒情的,直接诉诸情感,又是经济的,语短而意长。具备这些条件,读了之后容易平静轻松……读诗所欣赏的,便是诗里所表现的那些平静了的情感。

  名作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便自知。笔者在2月12日于南京张治中将军故居举办的,以“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为主题的团结读书会活动中,高度评价与会的海峡两岸青年代表对《春江花月夜》的分享体会,指出这篇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早有“孤篇盖全唐”之誉,被闻一多评价为“诗中的诗”。

  作者张若虚发挥奇幻的文学想象,以隽永优美的252个汉字,神奇地创作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等九组韵律宛转、适于吟唱的诗句,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于一体,描述出春潮涌动、江景空灵、花影朦胧、月色皎洁、夜光袭人的文学长卷。

  《春江花月夜》以江为场景,全篇共出现15个“月”字,大约在每两个词句中会用到一个“月”字,其文学技巧高妙绝伦。如诗如画而又富有哲理的作品,足以启悟人生。它会把吟唱者和诵读者从现实生活的种种纠结和无尽烦恼之中引出,领略那种穿越时光、跨越空间的华美意境,从而深度接受、欣赏和领悟春江花月时节的夜色之美,得到心灵上的享受和理智上的启迪,养成心态上的辽阔开放、沉郁灵动和宁静优雅。

黄永玉《春江花月夜》

  “腹有诗书气自华”,借助对《春江花月夜》的导读和鉴赏,在中华文化史上,不仅有流传至今的如《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西游记》《红楼梦》等佳作名著,更有“人生惟有读书好”“最是书香能致远”“月读一书,日行一善”“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经典阅读理念,这些理念倾注了中华先辈们“读有字书,悟无字理”,以及“在成人过程中成长,在成长进程中成才”的衷心期许。

  “一流书”的基本人文内涵是“真、善、美、健、和”,即故事情节动人且具有启迪性,作品富有创意并能激发读者的创意;提倡人间的长情与大爱;记录人类杰出成就,探索人类的心灵世界;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传播现代知识和新理念,内容具有实用价值。而读“一流的书”的目的,是努力做“一流的人”,也就是做现代社会的“君子”,让人生理想插上书香的翅膀。

两岸青年共诵经典共读唐诗

  民革中央联络部部长张庆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直以来,民革中央高度重视机关干部的学习,开展了“书香民革”活动。2021年3月,民革中央印发文件并成立了读书学习活动指导小组。不久前,民革中央还举办了“书香民革”读书分享会,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出席并讲话,对党员学习和读书活动提出要求,寄予厚望。

  今天,两岸青年以团结读书会的形式,通过现场与视频连线,北京、南京以及在台湾的同胞,一起参与品读经典,这种形式非常富有创新精神,必将取得良好的效果。

  正像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提到的,“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中华文化原本重亲厚情、充满人文精神。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此刻,我们倍觉团圆之幸福、倍感团结之可贵、倍加思念台湾的父老乡亲!

  让我们在品读中华传统名篇的同时,携手共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支部党员李一松: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全文中十几次提到月亮和月光,在中国人心目中,月亮是团圆的象征,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也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

  结合我从事的家文化专项收藏,和大家分享中华民族的家文化,什么是中国人的家呢?甲骨文里,家的字形是屋里养了一头猪,猪是繁殖力旺盛的动物,对古人来说,家里养猪表示食物富足,豢养生猪正是定居生活的标志。后来,汉字几经演变,“家”的字形却始终没有太大变化。可避风雨、食能果腹,是我们祖先对家的全部想象。

  中国人对家有着特别的喜爱、不舍和眷恋,家是出生的地方、快乐的地方、健康成长的地方、不愿离开的地方,这里有熟悉的环境、亲戚和朋友。春节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也是每个人内心最真切的期盼。家是来处,是生养我们的故土,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深沉情愫。中国人安土重迁,无论走得有多远,总会叮嘱子孙,牢牢记住自己的家在哪里。

  台湾同胞陈翰霖:

  很高兴能够与大家在此以文化为桥梁,共同分享彼此的阅读感受。

  我毕业于南京大学商学院,曾在腾讯担任产品经理,现在与三位台湾学弟一起,在南京创办一家街舞工作室。

  我从幼儿园大班起便来到大陆生活,可以说是在台湾土生、湖南土长的大半个湖南人。当与大家一起品读完《春江花月夜》后,我的内心激起了波澜。

  当我读到“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时,我想到了儿时归乡时的一件小事。

  儿时的我,每年都盼望着暑假,因为只有那两个月,我能够回到台湾,与父亲相伴。儿时的欢乐时光如流水,我逐渐长大,父亲也逐渐年迈。还记得三年前,也是我最近一次回到台湾看望父亲,父亲将我送至台北机场,在安检处与我告别。在我即将完成安检前,我回头望了一下,竟依稀看见父亲依旧站在那儿,眼眶已湿润泛红,当时的我也倍感鼻酸。

  希望当下的疫情都能尽快过去,两岸因疫情造成的隔离能够逐渐被打破。

  祝愿所有相隔相离之人,都能早日相见,彼此相伴。

  台湾同胞黄瓈莹:

  《春江花月夜》其中很多句子,都让我触动很深。通篇“月”这个字贯穿全诗,例如:“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等等。牛年的除夕,我的父母和我一起在南京度过,在台湾的家人们则通过视频跟大家围炉年夜饭。这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把握每个时刻可以和家人朋友们相聚的时间;也让我想起苏东坡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我是一个享受独处的人,在今年过年的这段时间,虽然没有和家人相聚,但是在家里,写写书法、看看书,非常惬意。今天,又能够来参加这样意义非凡的两岸青年共读经典读书会,让整个春节假期更加的充实。徜徉在浩瀚的书海中,我一点都不觉得孤独,反而觉得非常的幸福。

  支部党员高大愚:

  初唐诗人张若虚生平不详,却以《春江花月夜》被赞“孤篇盖全唐”。他写月夜春江,离人愁思,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开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便就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展现了一个极为阔大浩渺的空间,继而引发对时间的思考。“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与“千里共婵娟”“天涯共此时”等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广袤的空间因明月有了时间上的同步。接下来是景的描写:水绕芳甸、月照花林、空里流霜、汀上白沙、空中月轮,引出张若虚的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他自答“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类繁衍生生不息,无论人间如何变化,明月亘古不变。在这里,有限的人突然窥探到了时间和宇宙的无限,对“永恒”发出了哲学思考,但诗人对于这个宏大的课题并未继续描写和追问,一问一答,姿态平和深邃,这本就是没有答案的问题。以下各句开始转而写到爱情,时间空间依然隐约其间。“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人隔两地,思情何托?唯有婵娟可共。之后的四句是对离人当下状况的描写,没有现代化的通信工具,鸿雁和飞鱼也无法传递相思之情,只能通过梦境来相见。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今日的月亮又西斜了,不知道几人趁着月色归来,没人回答“我”,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诗人张若虚生活在唐朝,我们生活在现代。通过《春江花月夜》,我们与诗人神思交融,透过他的眼睛看春、江、花、月、夜,跟着他对宇宙和永恒发出追问。

  也许人的一生放在历史和宇宙的时空来看,就如蜉蝣,何其短暂,如果在时间轴无限延长或者站在宇宙的高度来看待个人得失,则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在有限的生命里为什么不能尽放其光彩呢!

支部共读

  【民革江苏省委会直属企业二支部】

  民革江苏省委会直属企业二支部于2012年9月12日成立。现有党员55名,平均年龄43岁,其中多数是青年企业家。支部党员中各级人大代表5名、各级政协委员10名,具有高级职称党员6名。

  支部成立的10年中,先后6次获民革江苏省委会等授予的“先进支部”等;15名党员荣获民革中央、民革江苏省委会、江苏省直工委的先进个人嘉奖。特别是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工作中,支部荣获民革江苏省委会授予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先进集体”称号,5名党员荣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经典品读

  张若虚(约660年—约720年),唐代诗人,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张若虚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辞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的《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之感。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描写情感的句子3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尤其这几段: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少年时读这诗,说不出所以然,就觉得很好,充满了美感和哲理性,还有那种类似人类在自然面前渺小、人生无奈等意味,总之是它的含义很大很广很深,再说其他,也实在说不出了,阅历和知识面总是决定了一个人当时的鉴赏能力。

尽管如此,这不影响我喜欢它,这么多年来,经常诵读,反复思考。

人与自然都有一种莫名渊源,我想,相比于喜欢古诗词的人于某一首诗歌,也是如此。这么多年来,我对这首诗是爱到痴狂,阅读冥想,或者练习毛笔字,它总能带给我一种奇异的景象:任何时候,我都置身于一副大江大水中,身心宁静。

尤其,写一篇文的时候,它让我置身事外,一气呵成。

大家都知道,《春江花月夜》整首诗就是一幅瑰丽的江水夜景,经过多年来的吟诵,在诗人笔下天、地、水、土、花、草,离人游子,楼上等夫的深闺妇人等,一副大时空的三维画面如现实一般扑面而来,我还经常自动脑补一轮明亮的圆月,总是深深地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说来神奇,那轮圆月,在我暗自吟诵时,它就那样明亮又孤独地悬挂在一江潮水上空,伴随着一丝丝江边湿湿的风和周边偶尔飘散的云块,孤独又迷离。月亮上的阴影绰绰,就是一位神秘情人,他来自于不可预知的远方,我活在他每一个目睹之下的现实里,我们相识相知几千年,但天地阻隔,咫尺天涯,除了彼此默默相望别无他法,他独自熠熠生辉,我独自黯然神伤。

那是一轮从唐朝走过来的月亮啊,他是一名古人,他是我的情人。世上未知的人事太多,我们何不想的美妙一点?

喜欢一首诗,就跟喜欢吃一种食物一样,反复吃,使劲吃,也不腻味,还是吃不够,也是挺奇怪的。少年时我只能默默诵读,现在更好了,网络上有了语音版本,我就经打开听,这个意境就更美妙了。

前一段时间,偶然听了台湾蒋勋先生的诗词讲解才醍醐灌顶,全完明白。原来,我的理解和判断还是挺准确的,虽然整首诗都很绝妙,但是,一直以来,我喜欢的这这几段还真是非常的高超,绝非一般手笔。为了不囫囵吞枣,现将蒋勋先生评论的原文摘抄如下:

“江畔何人初见月”,张若虚在公元七世纪左右,站在春天的江边看夜晚的花朵,然后他问,谁是在这个江边第一个看见月亮的人?这个句子字面意思一点都不难懂,可我们听到这个句子会吓一跳。

我们在任何一个黄昏在西子湾看到晚霞,如果问谁第一个在这里看到晚霞的?那就问到本质了。

通常我们很少看到这种重的句子,因为这完全是哲学上的追问,他忽然把人从现象中拉开、抽离,去面对苍茫的宇宙。

我们大概只有在爬高山时,才会有这种感觉:到达巅峰的时候,忽然感觉到巨大的孤独感,视觉上无尽苍茫的一刹那,会觉得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这种句子在春秋战国出现过,就是屈原的《天问》。

屈原曾经问过类似的问题,之后就没有人再问了,农业伦理把人拉回来,说问这么多干什么,你要把孩子照顾好,把老婆照顾好。汉诗里面会说“努力加餐饭”,唐诗里面的人好像都不吃饭,全部成仙了。

他们问的是“江畔何人初见月”,关心的不再是人间的问题,而是生命本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边的月亮现在照在我身上,可是江边的月亮最早什么时候照到了人类?这个句子这么重,所问的问题也是无解。唐诗之所以令我们惊讶,就是因为它有这样的力量,也就是宇宙意识。

大部分朝代的文学没有宇宙意识,可是唐诗一上来就涉及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的“念天地之悠悠”也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在如此巨大的、无限的时间跟空间里的茫然性。我觉得茫然绝对不是悲哀,其中既有狂喜又有悲哀。

狂喜与悲哀同样大,征服的狂喜之后是茫然,因为不知道下面还要往哪里去,面对着一个大空白。“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一步一步推到“空”的本质,当水天一色的时候,变成绝对的“空”。

生命状态处于空之中,本质因素就会出来。这是《春江花月夜》第一段当中最重的句子。

这么重的句子出来以后,接下来怎么办?神来之笔之后就是平静。我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读到这两句,就想张若虚下面要怎么收?因为下面还有一大半。

其实我们读到这儿的时候应该会停下来,不会再继续读下去了,我们会被诗人带着去想这个问题。“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我们去想这个问题的时候,他接下来给出一个非常平凡的空间,也就是回到通俗:“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他完全用通俗性的东西来把“江畔何人初见月”这么重的句子收掉,第一个段落就此结束。

任何一个创作者写出一个惊人的句子,涉及哲学命题的时候,一定要用比较相反的方法再往回收,不然读者会没有办法思维。“人生代代无穷已”,就是人生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没有停止。

这是很通俗的句子。唐诗好就好在可以伟大,也可以平凡、简单,因为它什么都可以包容。如果选择性太强,格局就不会大。比如南宋的词,非常美,非常精致,但包容性很小,只能写西湖旁边的一些小事情。而唐朝就很特别,灿烂到极致,残酷到极致。

我们常说“大唐”,“大”就是包容。今天如果我去做诗歌评审,看到“人生代代无穷已”这样的句子,会觉得真庸俗,可是张若虚敢用,因为他用的地方对。

“江月年年只相似”,江水、月亮每年都是一样的,水这样流下去,月亮照样圆了又缺,缺了又圆,是自然当中的循环。

下面一句又是一个让我们有点思考的问句:“不知江月待何人。”其中的“待”,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字,这里的等待是指江山有待,他觉得江山在等什么人。

我们回想一下,当陈子昂站在历史的一个高峰上,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他之所以如此自负,是因为他觉得江山等到他了,在古人与来者之间,他是被等到的那个人。

生命卑微地幻灭着,一代又一代,可是有几个人物的生命是发亮的,是会被记住的?张若虚说“不知江月待何人”,里面有很大的暗示。

在这个时刻,在这个春天,在这个夜晚,在花开放的时刻,在江水的旁边,他好像被等到了。“不知江月待何人”是“不知”还是“知”?接着前面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同透露出的是唐诗中非常值得思考的自负感。

接下来是“但见长江送流水”,水不断地流过去。自古以来,水被用来象征时间,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讲的就是时间。在中国文化当中,水的象征性非常明显,一直代表着不断流逝的时间。

“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用水做象征,来表达这个意思。“但见长江送流水”的张若虚,觉得宇宙间有自己不了解的更大的时间跟空间,刹那之间,他个人的生命与流水的生命、时间的生命有了短暂的对话。

如果说魏晋南北朝一直都在为文学的形式做准备,但始终没有磅礴的宇宙意识出现,那么在《春江花月夜》中大宇宙意识一下被提高到惊人的状态。

以上皆为蒋勋先生对此文的品鉴和理解。

真不愧为大学者,以上的讲解让我更深更全面的理解了这首诗的意义。我相信大家也是一样。对于这首唐诗,离开了他的讲解,我还没办法理解的如此深透,这也是一种学习上的有幸知遇,让我受益匪浅。

好的诗词有一种魅力,就是你不懂,但是你读了还是喜欢。但是,想去好好的理解和研究,还是需要更全面更深刻的去研究透了,才能明白其所含精华,才能更好的去理解和欣赏它。

通过蒋勋先生的讲解分享我们会明白,好的诗词,也好比一个价值不菲的经典艺术品,值得所有喜欢它的人反复地更全面地去把玩,去欣赏,去思索。《春江花月夜》,这首以孤篇而胜全唐的经典诗作,它的艺术创作品的魅力就在于此。

唐诗宋词的美韵一直都在,等待这我们去慢慢理解。就像一个风姿婉约女子,和风细雨里背过身,脉脉无语却把青梅嗅,翩翩少年如我们品读者,何不上前冒昧一问,细细思量?不负君,不负情怀。

而一首《春江花月夜》,后人尊其为“以孤篇而胜全唐”,奈算实至名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