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种带有情感的意象的句子?生活中难免遇到很多问题,怎么解决?
中考复习传统文化:诗歌常见意象归类1,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花落无声Sz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十种带有情感的意象的句子1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一诗歌意象的分类
(一)草木类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兰,古代通指香草,包括许多花与叶皆有香味的植物,如泽兰、藿香等,是用来作为熏蒸、沐浴、辟邪之用,而不是观赏。大约到唐代后期,人们发现生于山野溪谷之间,悬崖峭壁之上,有香味的另一类兰草,其花优美,才开始栽种开发。兰花值得观赏的一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兰”“兰草”“兰蕙”这些称谓,才逐渐用来专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兰”,也就是国兰。兰花是中国的传统花卉,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外在的审美特征。
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态匀称,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逸。因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怜,因为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被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途——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兰花诗如: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竹子受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喜欢并进入古典文学,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跟隐逸文化大有关系。
(1)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自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王丹桂的《秦楼月·咏竹》将这种比拟关系很形象地描绘出来:“性贞洁,柔枝嫩叶堪图写。堪图写,四时常伴,草堂风月。孤高劲节天然别,虚心永永无凋谢。无凋谢,绿阴摇曳,瑞音清绝。”
(2)玄学家、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玄论道,而这些画面也越来越多进入他们的诗作中。
4.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君子。
(1)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
在万物枯残萎败,大地呈现一片肃杀萧条景象的秋季,菊却缓缓吐蕊,以细弱的花枝迎受大自然严苛的考验,不因环境艰险而退缩,不因无润枝大叶、巨根高干而妄自菲薄,凭着傲骨展现盈盈生机,有着凌冰傲霜之气;即便老残将死,却依旧飘逸着清芬,进放着热力,宣示它不死的斗魂;菊发华于岁暮霜降之际,既不与春花争妍,又不夺夏绿风采,只本本分分守着志节,终于成为冬寒之前大地赠与人类的微笑,在那微笑里散放着历经风霜的个性芬芳,坚守着晚节。当其人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的仁人志士,正人君子。
(2)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菊以“色”而言,无倾国之色;以“香”而言,无馥郁浓香;以“味”而言,无滋口甜甘;以“姿”而言,无娉婷媚态。它不以诱人为能事,人们为它所吸引,大抵出于对它素朴本质的疼惜珍爱。菊的淡雅素朴,也在历代的诗文中人格化,人菊合一,成为文人淡薄名利、不求闻达的精神载体。当其人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的隐士。
5.草——随时序而流转碧草连天——触动忧思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连天,似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乐府“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白居易诗“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表现此种情景最为尽致。故古诗文中凡写到离别远行、抒述离愁别恨,常以草来作寄托或映衬。
6.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
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落花”“流水”一去无返,常引起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把水与时间的流逝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多用在惜春词中,惜春词多是
一曲曲飘逸着缕缕幽怨的生命悲歌,写作者大多从暮春时节残红飘零的景象中感悟到人生苦短,韶华易逝,青春难再。
7.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8.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而且杨柳有着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一丝柳,一寸柔情”,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尽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
9.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劲,具有一种凛然正气。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10.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独失意者
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往往就是梧桐树叶先行凋落,所谓“一叶落而知秋”。于是,以梧桐写悲秋,便成为古人常用的手法。
(二)动物类
11.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1)鸿雁南迁阵容凿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如2003年北京春季卷所选诗歌两首:
(3)鸿雁传书。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故鸿雁在古代诗文中常代指书信。
12.蝉——栖高饮露——志行高洁——高洁之士
古人误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故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
13.猿——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猿的叫声凄切,令人泣下,曾有古民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故古诗中常用猿鸣来烘托悲凉凄清的气氛。
14.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羁旅思归
(1)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名叫杜宇,他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因名为杜鹃。而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
(2)由于其叫声古人认为有“不如归去”的意象,又与思乡念家的情感相连。
(三)器物类
15.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浇愁
酒能使人精神亢奋,思维活跃,幻想丰富。在酒精的刺激下引发人的想象,使一个现实生活中严谨刻板的人冲破理性的藩篱而进入感性的王国,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诗的境界。同时,酒又能让人袒露出真实的情怀。故酒成了诗人的一种抒情言怀的媒介,诗人常常借酒抒情、借酒言志。
16.捣衣(捣练)——寒夜捣衣,寄予征人——战争停止,离妇思人——忧国忧民、征人离妇
在古代,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词调中有《捣练子》等阕,即其本意。捣衣有时是为了给远行之人赶制寒衣,多于秋夜进行。月下捣衣,风送砧声,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又,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
(四)气象地理类
17.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
(1)唐·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则多给人予凄凉、沮丧和失落之感。古代游子思妇们就特别善用夕阳来抒发他们的情思。)
上述四者都是借助夕阳来映衬、烘托、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
(2)夕阳在特定的环境中,会给人以苍茫沉郁之感。故古人也常以夕阳意象塑造气象浑然、辽阔、苍莽的意境。
(3)“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夕阳和时序流转有关,故诗人常借夕阳发思古之幽情。
18.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光易逝,情意绵绵——怀古思念、爱恨情长
(1)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流水一去不复返,故古人常以流水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
(2)悠悠流水,延绵不绝,千年未变,诗人常以流水喻感情的绵远、悠长、无尽。
19.雨——喜雨:应时而降,无声润物,焕发生机——安静详和,企望幸福
——苦雨:历时弥久,造成阻隔;急骤迅猛,造成破坏——孤独愁苦,漂泊沦落
诗人们的雨中吟唱,主要分喜雨和苦雨两大类情感模式,而在这两大类中,又分别有若干种小类。
(1)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
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最初是从功利的角度滋生的,即如前所述,缘于雨的“辅时生养”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古人往往把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的雨,称作“甘霖”“甘露”“甘雨”。其实,雨水无色无味,无所谓甘苦,对雨的“甘”之体验,与其说是一种味觉感受,不如说是一种心理体验。人们从原始世界开始亿万次重复的祈雨的焦灼和喜悦,凝聚成一种特定的心理模式——喜雨,雨“甘”则是这种喜雨心理的形象而生动的表达。
在喜雨诗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它道出了积存在人们心中雨的原初意象,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找到喜雨诗的一般特征。
①应时而降的时间意义。
②无声润物的生命特征。
③焕发生机的心理反应
(2)诗人的苦雨情感模式
雨造福,但也为祸。在生活中,久雨不绝,洪水泛滥的情景,也曾给人类留下深刻的,灾难的记忆。在原始神话中,现在的人类总被描绘成洪荒后的遗民。中国古代也有很多关于“水浩荡而不息”的洪水神话,而造成洪水泛滥的最为直接的祸根,无疑是淋漓不绝的淫雨。唯其如此,原始神话中既有祈雨的巫术,也有止雨的宗教性礼仪。如果说祈雨意味着拯救与希望的话,那么止雨仪式则可以折射出另一种意义:绝望与幻灭。这种宗教仪式的循环往复同样陶铸着诗人对雨这一物象的另一情感模式——苦雨。苦雨的初始意象主要有两个基本特征。
①历时弥久,阴云不开;以雨的阻隔来表现诗人的孤独感、幻灭感,愁苦心境。因雨而生的愁苦,常常意味着、伴随着空间阻隔与路途断绝。如:
②急骤迅猛,破坏尤烈。凄风苦雨为诗人的生命悲凉提供着广阔而深邃的心灵抒情空间。如:
20.秋:秋——万物凋零——英雄美人迟暮——英雄、美人
秋——满目苍凉——思乡怀人——游子、思妇
秋——天高云淡一心胸壮阔——壮士、良臣
秋天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天气转凉,秋风萧瑟.草木枯黄,万物萧杀,有一种悲凉的氛围,故中国的古典诗词里产生了一种延续了数千年的特殊情感——“悲秋情怀”,“秋”也成了古诗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秋的意象都与悲愁、悲戚、悲郁的情绪相组合,是一个离愁悲怆的意象。
(1)秋天万物凋零,似乎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古人常借秋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辞》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诗中以“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为开头,描绘了一幅秋风劲吹,白云翻飞,草木黄落,北雁南飞的秋景,最终以“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结尾,虽感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青春不在,但悲伤中仍然带着豪壮。这是英雄人物特有的“悲秋情怀”。
(2)满目苍凉的秋色:秋风、秋月、秋花、秋天的梧桐、雁声乃至夕阳的楼台常常勾起游子思乡、闺妇怀人的情思,故古人常借秋抒发离别之苦、思乡之情。
(3)秋天,天高、气爽、云淡,故诗人又常借秋天描写开阔壮观之景。
21.月: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游子思妇
月——连结古今,连结异地——感叹时光流逝,追思历史——豪放洒脱者
(1)游子思妇,彻夜难眠,惟有天上的明月相伴,此时,月亮的清清冷冷跟游子思妇内心的寂寞冷清揉和到一块。再加上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相关联。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2)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是生命的,是时间的。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表现对历史的浩叹及追思及千古亘远深邃浩淼的宇宙意识。
十种带有情感的意象的句子2
钱锺书先生说,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是模糊性和暗示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学习中国古代诗歌,如何分析和思考诗歌的意象和意境,通过对意象和意境的分析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从艺术的层次提高我们抒发情感的方法和技巧。
模糊性,是指诗歌在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时候,采用一种朦胧的、含蓄的、委婉的、间接的方式,不直接把思想和情感写清楚。这类诗歌,就是我们常说的间接抒情,或者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其特点通常是诗人用景物描写的手法创设意境,把自己的情感融于意境中,通过对意境的创设来抒发情感。当然,古代诗歌中也有另一种抒情方式,叫做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表达方式往往是议论,和以叙述及描写为主的间接抒情不同。暗示性,指的是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有其特有的思想和情感范围,往往特定的意象都有其固定的象征含义,这是中国历代诗人在作诗时所遵循的固定的意蕴,是人们在理解诗歌时的“通用语”。
古代诗歌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其充满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在品读的过程中加入个人主观的思考和想象,用“自己”的经历和情感去补充诗歌中“可能”的思想和情感。在这当中,意象是相对固定的,比如:夕阳象征着暮年,长河象征着时间,梅花象征着高洁,荷花象征着脱俗,渔樵象征着乡野,登高象征着理想,等等。也有少数意象有不同的含义,如:“青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两首诗都用了“竹”这一意象,但二者的意蕴却截然相反。
意象对于诗歌思想和情感的表达非常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意境,意境是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因素。
意境,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具有情景相生和虚实相成以及激发想象的特点,使人身临其境,得到审美愉悦。这是“百度”上的解释,但只说明了其内容、特点和作用,对于诗歌的学习和把握还缺少一定的可操作性。本人认为,意境是诗人把意象放在特定的环境中,让意象在保持自身基本意蕴的同时,又具有在该环境中特殊的含义;意境是意象在特殊环境(诗人所营造的)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和特点——性质是固定的意蕴,而特点是“此诗”中特有的内容。
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杜甫在《登高》中写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首诗都用了“流水”这一意象,其意蕴指的都是“时光流逝”,来自于《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意蕴是指时间的流逝,这也是“流水”的性质。然而,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特点却是不一样的,是因为其所在的环境(即诗人所营造的特殊环境)是不同的。在《将进酒》中,“君不见”意在提醒对方所展现的是一个很客观的事实;“黄河之水天上来”是突出黄河水的气势动人心魄;“奔流到海”强调无可遏制;“不复回”则说黄河水不可回流。作者用壮景写哀情,以壮阔的画面书写悲伤的情感,即生命易逝,岁月难再。在《登高》中,“无边”指的是范围的广大,可以说是“所有的地方”;“落木”即落叶,暗示秋天万木萧条的季节。“无边落木萧萧下”,意思是所有的树木的叶子都已经纷纷凋零了。“不尽长江滚滚来”,意思是那没有尽头的长江之水波涛汹涌,滚滚而来。两首诗中的“流水”都极其壮阔,都指的是时间的流逝。然而,在情感方面却有着非常细微的差别。而决定其差别的因素是二者所呈现的特点不一样,《将进酒》中的“黄河”在“来”了以后却“不复回”,其意境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对时光无法挽留的伤感;而《登高》中的“长江”作者只强调“滚滚来”,再结合上句中悲叹生命的凋零,可作者却没明说“有凋零才会有新生”,我们看到“落木”在“萧萧下”的同时难道不会联想到其“当春乃发生”吗?这一切的凋零在面对“滚滚来”的“长江”时(暗指时间的不可遏制),肯定会成为过去,将来一定会出现“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画面。所以,《登高》已经超越了诗人对自己生命的哀叹,诗人面对自己多病、暮老的生命时不仅有悲伤,但他却用含蓄的方式说明这是一种自然规律——有死方有生,作者对未来(或许和他自己无关)却充满着希望。或许,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联想,作者知道所有的国破家亡、社会凋敝都会成为过去,以后肯定会出现一个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社会。
在意象的使用上,自然界中的事物比较多,比如“夕阳”。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里的“夕阳”更多的是悲伤,哀叹疲惫的生命垂垂暮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里的“夕阳”是一种惋惜,更是有着对生命的哲理性思考。
除了自然界中的事物外,植物和动物也是诗人常用的意象。植物当中有:梅兰竹菊,松草荷柳,等等。动物有:鹤燕雀鹏,鹿马鸡犬,鱼虾龙蛟,等等。诗人通过特定的环境把这些意象放入其中,让它们展现出不同的特点来营造相应的意境,从而抒发思想感情。比如,“鹤”,因为其自身的形象有着飘逸和洒脱的特点,和古人的“谦谦君子”有着相似性,所以许多诗人喜欢用“鹤”以自比,并用“鹤”来营造意境。王勃的《滕王阁序》:“鹤汀浮渚,穷岛屿之萦回。”描写了一幅和谐自然的画面,其优雅的身姿点缀着碧绿的湖水。刘禹锡《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里的“鹤”“排云上”,不仅身姿优雅,更有着一种意气风发的豪气。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分析和总结诗歌意象及意境的解读方法。当然,这必须遵循诗歌模糊性和暗示性的特点来进行,意象的象征意相对固定,不能主观臆断;同时,意象所表达的具体的意蕴必须结合其所在的环境中来分析,思考其特点。
诗歌模糊性和暗示性的特点,对于我们写作有很大的帮助。我们通常会说文贵曲人贵直,写文章要迂回曲折、朦胧含蓄,和诗歌的特点是一致的。特别是在写作中,如果不明白表达思想情感可以借助“类似事件”的组合来实现,就不理解如何选材和组织材料形成篇章,就很容易把文章写成记流水账。
单木不成林,只有无数的“涓涓细水”才能形成磅礴的“大河滔滔”。古代诗歌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并且在篇幅上的增加说明了其重要性。教师在古代诗歌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具体的内容细化,找出其中的规律性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阅读和赏析中有具体的方法和步骤,并在积累一定的量后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诗歌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教学的目的首先是要准确的解读文章,把握住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够解决具体的问题。
十种带有情感的意象的句子3
爱情是世间最美的情感,而自古以来,歌颂爱情的诗词无数,人们用各种不同的事物,来比喻爱情,赞美爱情,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佳句。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中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先秦·佚名《诗经·桃夭》
以桃花来比喻美丽的姑娘,比喻美好的爱情,从很早的时代就有了。桃花绚烂,怒放千万朵,美丽的女子要出嫁了,喜气洋洋归于夫家。桃花娇艳,怒放千万朵,结出累累的果实,美丽的女子要出嫁了,早生贵子子孙兴盛。桃花艳丽,桃叶繁茂,美丽的女子要出嫁了,一定勤劳理家,让家庭和气兴旺。桃花,真像盛妆的新娘啊,既美丽,又充满了希望。
《诗经》里,关于爱情的美好意象非常多,既有艳美绝伦的春日桃花,也有洁净清雅的秋日芦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先秦·佚名《蒹葭》
芦苇苍苍茫茫,白露化作清霜。我心中所思念的人儿,就在河流的那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又漫长。沿河而下去找寻她,好像她就在水中的沙洲。她到底在哪里呢?
杨树柳树是一种常见的植物,也经常用来比喻爱情,或作为爱情的衬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先秦·佚名《采薇》
当初我离开的时候,正是明媚的春天,杨柳枝条柔软飘摆,无限风情。如今我回到这里,漫天雨雪霏霏,天地间一片寂静,无边的孤独感袭来,让人不堪承受。
柳,谐音“留”,爱情如柳,柔情无限,情意绵绵。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宵节的时候,花市上灯火通明,宛如白昼。又是一个元宵节,月儿爬上了柳树梢头,月亮和灯火还和从前一样。只是看不到去年的人,独自徘徊在元宵之夜,不由得泪水染湿了衣袖,相思已太惆怅,哪堪又遇佳节?
荷莲,从古至今寓意美好,古人也常常用它来比拟爱情和相思。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唐.白居易《采莲曲》
菱叶在水面上漂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小船穿梭自如。采莲女碰到了心上人,想要打招呼,却不好意思,只是低头微笑,一不小心,头上的碧玉簪掉落在了水里!少年时光,青涩而美好,情感纯粹得不染尘埃。
爱情总容易让人生出相思,而相思之美,莫过于红豆。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
红豆生长在南方,春天来临时,发出新芽。希望你多多地采摘,它最适宜相思啊!一颗颗滚圆,深红的红豆,那样夺目,是沸腾的热血,是烧得旺旺的火苗,是不灭不熄的相思啊。
梅花,高洁美好,也被古人用来抒发相思之情,暗香幽幽,爱情也如此,不必追问情从何而起。忽然间,你就占满了我的心房。
美人兮美人,不知为暮雨兮为朝云。
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唐·卢仝《有所思》
美人啊美人,不知你是像傍晚的雨,还是像清晨的云彩,你的行踪飘忽不定,不知你在哪里。相思越来越浓烈,一夜之间,梅花都开了,忽然在窗前绽放笑脸,我竟以为,是你来到我的窗前了呵!
爱情之美,古人总是能将身边美好的事物,联系上爱情。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唐.杜牧《赠别二首其一》
这美丽的少女,婀娜多姿,正值妙龄,就像是早春二月,粉嫩多情的豆蔻花。自从和她分别后,全世界都失去了色彩,春风十里,扬州一片繁华,可是卷上珠帘观望,没有任何人比得过她!
就算是路边的芳草,也可以用来比喻爱情,将美好的爱情形象化。
春烟淡欲收,天淡星稀少。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五代·牛希济《生查子·春烟淡欲收》
春天的烟雾若有若无,天色微明,星子稀少。残月照着脸颊,离别的清晨泪水涟涟。别离的话儿已说得太多,千言万语却诉不尽心中情意。回过头来,还不忘说道:记得你穿绿罗裙的样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怜惜芳草!真是爱屋及乌啊。
不仅是植物,生活中的事物也可用于爱情的诗词中。
自君之出矣,红颜转惟悴。
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
自君之出矣,明镜罢红妆。
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
——唐·陈叔达《自君之出矣》
自从你离开以后,美丽的容颜渐渐变得憔悴。思念你的心情就像是燃烧的蜡烛,心中备受煎熬,泪珠滚滚。自从你离开以后,再也无心对镜妆扮。思念你就像夜间的蜡烛一样,泪水千万行,直到燃烧殆尽。相思之苦,相思之愁,让人肝肠寸断。
古筝,也是诗词里常见的爱情意象。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唐·李瑞《听筝》
金粟轴的古筝能发出优美的声音,美人的纤纤素手拨弄着琴弦。想要得到周郎的指点和眷顾,她不时故意地拨错了琴弦。真是一个慧黠的姑娘啊,爱情里的小心机也那么可爱。
天地万物,最为永恒的是日月星辰,以星辰写爱情,更添年华之感叹。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清·黄景仁《绮怀》
多少次坐在花下吹箫,明明只有一墙之隔,却如银河那般遥远。今天的星辰不再是昨夜的了,我是为了谁伫立在寒露浸人的夜晚呢?心中的思念就像是抽尽了丝的蚕茧,忧伤的心就像是剥后的芭蕉。这些年来,每到月圆之夜,我总是以酒浇愁,却还是忘记不了你,更解不了忧愁啊!
当然,明月更是古诗词里,象征爱情的常见事物。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宋·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恨你不像江楼上的明月,不管南北东西都能相随。恨你又像江楼上的明月,一时圆满,终会残缺,不知道再次团聚是什么时候!天上月缺月圆,心中的思念却从不削减!
水,也常常出现在爱情诗词里。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唐·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远望见点点吴山,让人无限忧愁。思念悠悠,怨情悠悠,等到他归来的时候,才能停止。明月下,人儿倚楼而望,水流不断,他何时才归来?
古诗词里,还有很多象征美好爱情的事物,每每读来,都让人心醉神迷,它们让爱情变得更美,而因为被赋以爱情的意义,它们也更动人,让人浮想联翩,无限向往......
-作者-
禾雨,喜欢诗词的女子,在四季中寻找一个个美丽的细节,愿时光留下温暖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