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音乐的情感英语教学句子?生活中难免遇到很多问题,怎么解决?
(国际)通讯:让西方人听懂诗歌里的中国情怀,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新华社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乡村音乐的情感英语教学句子1
新华社美国尚佩恩9月1日电通讯:让西方人听懂诗歌里的中国情怀
新华社记者徐剑梅 徐静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蔡宗齐家里挂着两幅字,写的是两首家喻户晓的唐诗——孟郊的《游子吟》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笔墨饱满,乡思馥郁。
古希腊史诗咏唱远征,而思乡则是中国农耕社会永恒的主题。东西方不同心理形态和文化特质,跃然于古典诗歌中,蔡宗齐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旅美近40年,蔡宗齐教了近30年的中国古代诗歌,与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合作主编的《如何阅读中国文学》丛书深受欢迎,获得2020年度美国学术期刊主编协会评选的杰出主编奖,近年还担任了岭南大学(香港)讲座教授。今年开春,古典诗歌与新媒体传播的结合使他又有了新头衔——“如何读中国诗歌”英语播客的策划制作者和主持人。
蔡宗齐说,他邀请到十多名知名汉学家和他共同录制这个播客节目,从虎年正月初一开始在海内外多个播客平台播出,每周一集,计划播出52集,选讲的诗歌涵盖了中国历代诗歌主要类型,以悠扬的古琴音乐配和中英文朗读呈现。
在这些汉学家的眼中,中国诗歌的动人之处不仅是韵律和意境之美,更在于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辨和人生情怀。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授、美国翻译家倪豪士首讲《诗经》中的婚姻诗和求偶诗,创造性地将《诗经》名篇与古希腊埃及诗歌乃至美国乡村音乐歌曲进行比较。哈佛大学教授李惠仪则通过《诗经》中《常棣》《采蘩》等作品,剖析周人如何在外交谈判中运用爱与亲情的语言。
“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柯马丁的视线,投向屈原对汉代知识分子的意义,探讨司马迁、贾谊、刘安等汉代文化精英从屈原诗歌与生平中发现了什么,共鸣的又是什么。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蔡教授讲述了东汉五言诗如何充分利用二字复合词,以更加灵活和富有表现力的诗歌节奏,“实现音感的最佳融合”。《古诗十九首》对“时间、空间和情感碎片的马赛克组合”,成为日后中国诗歌中抒情表达的首选结构。
已发布的播客里,还有六朝山水田园诗人“心灵的风景”,诗圣杜甫“感时花溅泪”的儒家宇宙观,诗仙李白“云间连下榻”的自我表达,诗佛王维融合景观意象、内省观感与佛家思想的山水寄情……
蔡宗齐说,过去,中国诗歌在西方要么以纯粹翻译文本呈现;要么局限于象牙塔内学术研究,缺乏诠释中国诗歌美感的教材。这套播客面向英文听众,结合中国历代诗歌的类型风格与创作环境,深入而浅出,让听众直观了解身处不同时代的中国人何以做出彼时彼刻的人生选择,领悟中国文化数千年来,怎样熏陶中国人的生活。
在蔡宗齐看来,中国诗歌蕴含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社会伦理和人生态度。中国文化中深厚的人文主义传统、对和谐理想和执中守衡的追求,对战乱的厌恶痛苦,在诗歌中展露无遗,是中国文化“韧力”的重要源泉。读中国历代诗歌,与古人的心灵相通,理解他们面对人世疾苦的思考,不管对中国还是美国读者,都会为他们过好现世人生提供新的角度和体悟。
耶鲁大学助理教授卢卡斯·兰博·本德告诉新华社记者,他主讲的中国山水田园诗播客上线后,收到来自美国和欧洲听众的反馈,其中有关于诗歌内容的提问,也有进一步阅读中国诗歌的期待。他读书时就从中国诗歌典籍中获益良多,也期望用播客这个节目形式超越传统学术著述,接触到更广泛的受众。
对唐诗情有独钟的俄亥俄州音乐家安德鲁·梅里特说,播客为美国人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价值“打开了一扇窗”。他把李白《月下独酌》等多首唐诗改编为歌词,创作出多首乡村音乐歌曲。梅里特说,他期望唐诗与美国乡村音乐的组合“跨越时代和文化的鸿沟”,成为连接东西方听众的“文化间友谊的桥梁”。
蔡宗齐说,帮助生活在不同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系统下的人们相互沟通,消除彼此间的隔膜,正是文化人需要出力的地方。让西方人听懂读懂诗歌里的中国情怀,向全世界分享中国文化,是他的毕生追求。(完)
乡村音乐的情感英语教学句子2
(东西问)陈小芳:“中国的乡村音乐”何以在海外“接地气”展魅力?
中新社合肥9月21日电 题:“中国的乡村音乐”何以在海外“接地气”展魅力?
——专访旅美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陈小芳
中新社记者 吴兰 赵强
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上世纪五十年代,以优美、质朴、甜美的表演方式,从民间小调逐渐被大众认可。随着《女驸马》《天仙配》等风靡,黄梅戏从乡村草台登上大雅之堂,成为中华戏剧宝库中的瑰宝,因“好听”“易懂”“好学”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
旅美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北美小芳黄梅艺术团团长陈小芳近日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时表示,无论是“中国乡村音乐”,还是西方乡村音乐,都是情感的外化,都能给人力量。这正是东西方音乐的共性。
陈小芳 供图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黄梅戏被外国观众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您是如何在海外传承发展黄梅戏的?
陈小芳: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黄梅戏,经严凤英、王少舫一代宗师及几代黄梅人的传承和弘扬,早已蜚声中外,成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实现民心相通的桥梁和纽带。
2015年,北美小芳黄梅戏艺术团在美国新泽西州政府正式注册成立。这一海外唯一具有规模有代表性的非营利黄梅戏艺术表演团体,“以中国文化为基石,以黄梅戏为钥匙,打开各族裔艺术交流的大门”。
艺术团成立六年来,组织各种文艺演出和文化交流活动,开办艺术培训班,培训了二百多名学生,扎根当地社区,积极传播黄梅戏艺术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新社记者:如今,黄梅戏在海外很多地方已“落地生根”,境外黄梅戏剧团应运而生。请您分享一些北美的演出经历,介绍“中国的乡村音乐”何以在海外“接地气”展魅力?
陈小芳:北美小芳黄梅艺术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美跨文化艺术交流,在美国各族裔民众中积极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并有一定社会认可度。
2019年6月,北美小芳黄梅艺术团受新泽西州Wheaton艺术和文化中心邀请,参加该中心举办的“东亚艺术节”,向当地多族裔民众展示黄梅戏和一些独具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风俗。
通过演出互动,我们了解到不少海外中国戏曲迷和中国文化爱好者对遥远东方的文化非常感兴趣,希望能以包括音乐的各种方式了解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
作为一支活跃在纽约、新泽西和宾州的传播中国文化的艺术团体,北美小芳黄梅艺术团主办和承办了八场以“黄梅绽放,国韵芳香”为主题的大型专场文艺演出,还受邀为当地政府文化机构、百年大学名校、博物馆以及图书馆等举办百余场公益文化活动,将中华文化艺术介绍推广给当地观众。2020年12月,艺术团举办的“黄梅绽放,香飘云端”跨国界云端迎新年文艺晚会演出活动,受到中国驻纽约总领馆、安徽省侨联以及海内外观众的认可。
资料图:黄梅戏经典剧目《女驸马》在加拿大多伦多演出。中新社记者 余瑞冬 摄
中新社记者:如今,越来越多的海外侨胞和外国人喜爱黄梅戏。您觉得推动黄梅戏出海如何能更好吸引海外受众?
陈小芳:现场教学是吸引观众必不可少的环节。为扩大黄梅戏的海外影响,我们在北美新泽西州开班授课多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则通过网络教学,培养世界各地黄梅戏知音。
此外,我们积极探索创新,把中华服饰和黄梅唱腔身段完美糅合,形成了独特的交叉艺术形式,打破语言隔阂,用音乐和舞蹈把华人耳熟能详的传统故事介绍到英语社区。
2019年,小芳黄梅艺术团受邀走进费城有着百年文化底蕴的大学——Haverford college,举办黄梅戏艺术讲座和专场展演,这在历史上还是首次。那里的一些非华裔学生中文讲得很好,对中国文化也有极大兴趣,有的还曾专门到北京学习。有些学生听完讲座,穿上戏服画上妆,一起学习黄梅戏唱腔和身段,现场领略黄梅戏曲文化魅力。
今年新年,受主办方新泽西州文化历史委员会邀请,小芳黄梅艺术团与当地美国观众在线互动,开启一场云端跨文化交流。全新领域、虚拟现场,对我们来说极具挑战。
资料图:黄梅戏剧照。张强 摄
中新社记者:“中国的乡村音乐”黄梅戏与西方乡村音乐有哪些“同”和“不同”?
陈小芳:乡村音乐是一种具有美国民族特色的流行音乐,曲调简单,节奏平稳,带有叙事,乡土气息浓,亲切热情而不失流行元素。
黄梅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它注重意境和韵味,讲求“天人合一”,追求音乐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与中国的绘画书法审美追求相通。黄梅戏传统音乐多朴实无华、清新优美,有着浓浓的泥土芳香。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可以穿越国界、种族、时空,进入到每个人心里。不同国家的音乐蕴含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但都能传递人类的喜怒哀乐,改善意志、陶冶性情、鼓舞精神。无论是黄梅戏还是西方的乡村音乐,都是情感的外化。优秀的音乐作品都以特有方式给人力量,这正是东西方音乐的共性所在。
中新社记者:接下来你将举办哪些黄梅戏推广活动?
陈小芳:去年12月,考虑到当时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举办了“黄梅绽放,香飘云端”跨国界云端迎新年文艺晚会,获得成功。当下,国际疫情形势堪忧,一些网络文化传播活动蓬勃兴起,这鼓励了我们举办大规模中国传统文化线上推广活动。
今年中秋,艺术团受邀选送作品参加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举办的云端庆中秋文艺演出。
此外,近日,我们启动了2021年首届国际黄梅戏推选活动。该活动由北美小芳黄梅艺术团主办,并得到了安徽省侨联、安徽省侨商联合会、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安徽再芬黄梅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黄梅戏剧院以及众多黄梅戏艺术家等鼎力相助。
中新社记者:黄梅绽放,香飘“云端”。网络传播如何影响黄梅戏海外推广?
陈小芳:网络传播是个不错的途径。举办首届国际黄梅戏推选活动,是我在海外传承与弘扬黄梅戏艺术多年梦想。如今互联网络提供了这样的机遇,我们会努力拓展中国戏曲表现方式和传播方式,努力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空间。我的初衷就是要让海外更多的人,以不同方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黄梅戏的不朽艺术魅力。(完)
受访者简介:
陈小芳,旅美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北美小芳黄梅艺术团团长。曾主演《天仙配》、《女驸马》等,有“小严凤英”、第二代“七仙女”等美誉。曾获中国首届黄梅戏演员广播大奖赛,全国黄梅戏电视大奖赛双“十佳演员”称号等。2015年,创办北美小芳黄梅艺术团(XiaofangHuangmei Arts Academy ) 。
来源:中国新闻网
乡村音乐的情感英语教学句子3
贵州小山村里,来避暑的重庆退休教授免费教孩子学英语,坝坝英语班开了10年
村里考出去的10个大学生 都听过他的“坝坝英语”
贵州乡村的夏天凉爽惬意。午后,猫儿狗儿懒洋洋躺在阴凉地里。桐梓县海校街道水井村的一块空坝上,整齐的英文朗读声,让这个村子显得格外不同。
“唰唰唰……”一位长者在黑板上书写着他这堂课要讲的重点。十里八村耳熟能详的“坝坝英语班”一晃已开班10年,他叫刘晓生,今年73岁,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退休教授,也是“坝坝英语班”的创办者。
这10年里,每年暑假,孩子们都会期待“教授爷爷”的到来,刘晓生也会如期而至。村里考出去的10个大学生,都曾听过他的“坝坝英语”。
从1个到60个
今年暑假,是刘晓生给山里孩子辅导英语的第十年,“坝坝英语”也迎来了人数上的“巅峰”,足足有60个学生来上课。娃娃们每天准时来到坝坝,自觉地摆好桌椅板凳,掏出书本笔记,一个个听得特别认真。
十里八村远近驰名的“坝坝英语”就起源于这个院子,也一直在这个院子里。
2012年,刚退休没多久的刘晓生和老伴来到桐梓县水井村烂坝子组避暑,恰好碰到邻居家读初中的孩子正在学英语,作为曾经的大学外语教学组组长刘晓生来了兴致,想看看山里的孩子英语学得怎么样。
孩子读完,刘晓生却皱起了眉头。“相当差劲……”刘晓生心里想,不过有着46年教龄的他嘴上却说:“你重新读一下,我给你讲讲。”就这样,这个娃娃成了他的第一个学生,如今这个娃娃已经研究生毕业。
英语是不是大多数乡村孩子的共同难题?他萌生了免费教课的念头。最开始,刘晓生的“小课堂”在坝子上讲、在家里面讲。后来学生多了,家里摆不下,遇上刮风下雨坝子上又摆不了,学生家长就你10元我20元凑了400多元,凑出了一间教室。
具体来说,就是隔壁邻居周婆婆把放打米机的房间腾出来,家长凑钱买黑板、桌椅,大伙一起打扫院坝,折腾出了一间教室,英语班正式开课。不过,后来教室也坐不下,“坝坝英语”最终又回到了坝子上。
从1个到10个,学生越来越多,水井村的孩子暑假有了好去处,甚至其他村的家长也带着孩子慕名而来。今年暑假,学生人数达到60个,这是10年来人数最多的一年。
每年8月初来贵州,9月初开学回重庆,每天免费教学4个小时,风雨无阻从未缺席。
为了方便教学,今年刘晓生还为学生们统一了学习教材。他说:“我能得到乡亲的认可,跟他们相处得跟一家人一样,这大概就是我目前最大的快乐,我愿意看这些孩子一步一步成长!”
“撑着伞也要把课上完”
在山东念大学的骆礼杭是英语班首批学生之一,她眼里的“刘爷爷”很“倔”。也正是刘爷爷,让她第一次发现学英语原来是一件这么有趣的事情。
她回忆起去年,有一次下大雨,所有小朋友都坐在屋檐下避雨,“刘爷爷一个人撑着伞,站在雨里,坚持上完了那堂课。只要爷爷在上课,我从未缺席过。”即便上了大学,暑假回家,她依然要去听课。
“坝坝英语班”带给她的帮助,不仅体现在分数上,更影响着她的人生态度。从前听着“刘爷爷”讲书本外的知识,梦想的种子便在她心里埋下,指引着她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上大学后,每次遇到难过的事,她都会打电话给刘爷爷,“他说的话总是让我很宽心!”
教出10个大学生
来自桐梓县容光镇的学生远闯,让刘晓生印象深刻。远闯前几年以优异的成绩被桐梓某重点中学录取,但英语却只考了58分。后来,当刘晓生听到远闯朗读英语,才明白他的英语成绩为何拖了后腿。
原来,远闯因为发音有问题不敢读,也记不住。
找到根源后,刘晓生引导他诵读和背读,讲解发音部位和要领,以初三年级课文为例,同时搭建起了孩子英语语法的整体框架。如今,远闯已经在读大三。
“桐梓的这些孩子很棒!”刘晓生介绍,虽然每年面对面上课的时间不长,但是教给他们学英语的方法却很有用。孩子们分成两个班,小班初中以下,大班初中至高中。小班一天一节课,大班一天两节课。小学侧重读写记,中学则侧重语法。
10年里,村里考出的10来个大学生,都曾是刘晓生“坝坝英语班”的学生。“在我这儿学习的孩子,高考时几乎都考出了自己的历史最高分。”刘晓生很自豪。
“不拿群众一分一毫”
来学“坝坝英语”有一个条件:学费分文不收。这是水井村公开的秘密。当地人尊重刘老师的意思,一同默守这份情意。
“饭不吃,水不喝。”“硬是丢礼物给他,他也要想办法还回来。”村里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家长,都想多少掏点学费表心意。可每次这事一提,刘晓生就要冒火。
刘晓生说,他是军人家庭的孩子,自己也是一名军人,从小的理念就是“不拿群众一分一毫”。
为拒绝村民们给他送东西,他还专门挑选了三户村民,每户支付100元,定时到他们的菜地里采摘新鲜蔬菜。“又新鲜又方便,还能现摘现吃,特别安逸。”刘晓生说,这样村民们有钱收,他和老伴也能吃到原生态的蔬菜,一举两得。
后来,遇到村民送来的菜实在退不回去时,刘晓生的老伴李婆婆就网购一些书、笔等送给孩子们。
“不拿群众一分一毫。”刘晓生说,“虽然没有物质收入,但我收获了超越物质和虚名的满足感。”
桃李满天下
在重庆外国语学校的开学典礼上,校长唐刚把刘晓生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他对孩子们说:“一个人可以平凡,但绝不可以平庸;一个人未必光芒万丈,但绝不能黯淡无光。”
刘晓生正是重庆外国语学校招收的第一届学生。1963年,重庆外国语学校创立,成为全国仅有的7所外语学校之一。当年面向全市招生80名学生(英语、俄语各40名),刘晓生就是其中的一员。
后来,他上山下乡,入伍,由部队送往四川大学外文系学习……退休前是原第三军医大学(现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外语教研室教授,曾任该校硕士博士外语教学组组长。
前几天,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也在学校官方多个渠道的账号转发了刘晓生的事迹,执教30多年的刘晓生,可以说桃李满天下。在他的学生中,有中科院院士,也有知名专家,还有许许多多教授和讲师。
刘晓生曾经讲过,“教育的目的,不是去灌满一瓶水,而是去点燃一盆火。”他至今追求“一个好的教师可以塑造孩子的一生”这个理想。
“明年你还会来吗?”面对这个问题,刘晓生笑着说:“如果没有特别的事,我一定会再来。”
综合上游新闻、华龙网、人民网
来源: 重庆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