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环境烘托人物情感的句子?生活中难免遇到很多问题,怎么解决?
记叙文阅读:运用多种方法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语文梦工场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用环境烘托人物情感的句子1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其中的“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一点中的“作品中感人的形象”就是指对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和把握。从北京市近几年的中考命题来看,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的“现代文阅读”中的记叙文(文学作品)阅读,都有对人物形象分析或体验的题。因此,这一考点非常重要,考生万万不可忽视。
二、知识梳理:
要想理解并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首先就要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塑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1、 正面描写:正面描写,是对人物做正面的刻画,使之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正面描写又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肖像描写,是指通过人物的音容笑貌、衣着打扮、姿态神情、说话腔调等外在特征来刻画人物。它是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手段。好的肖像描写,不仅显示出人物的身份、职业、教养、爱好、经历和遭遇等,而且能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个性气质。如鲁迅《故乡》中的对中年闰土形容憔悴的肖像描写,形象地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痛苦、贫困生活。
语言行为描写,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俗话说:“言为心声,行为意表”。读者通过“听其言,观其行”,而知其人的。因而要揭示人物的精神、性格,就必须抓住人物有代表性的言行进行描写。如《故乡》中刻画杨二嫂这个人物,除了极精彩的几笔肖像描写外,主要是写她的语言和行动,把一个高度典型化的小市民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围绕客观情势而产生的所想所思的内心活动的描写。好的心理描写可以揭示人物语言行动的思想基础,进一步揭示人物的精神境界。如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中,多次写了“我”的心理活动,表现“我”对“车夫”的崇敬和“我”在车夫光明证直精神的感召下,勇于同自己灵魂深处的丑恶作斗争的自我解剖精神。
神态描写,就是对人物的脸部表情、神态的具体描写。描写时一要注意使用一些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二要注意人物神态表情的变化。
表现人物心理的手法很多,可由人物直接倾吐,即通过人物对话或内心独白来表现;也可以由作者用记叙性语言来描述;还可以用比较曲折的方式,如写梦境和幻觉等来反映。写好人物的心理,关键是作者对人物的透彻的了解和深人的体察,仅凭一般观察是不够的。
2、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
侧面描写的方法有以下几点:a以旁面写正面,即通过对周围人物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夜走灵官峡》,通过成渝的描述和介绍,表现了成渝的父母不畏艰险、忘我劳动的精神;b以对面写正面。如《社戏》中写“我”因看戏等得不耐烦而兴味全无,没有正面写“我”扫兴,而是写舞台上演员的脸在自己眼中变得模糊了来表现;c以反面写正面。如用敌人的愚蠢来突出革命者的机智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主要有以下方法:
(1)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以侧面烘托为辅
[这是侧面描写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正面描摹时,或以人物映衬,或用环境烘托,或通过事物加以点染。比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全文详细地从正面描写了孔乙己第一次出场和最后一次出场的情景,但文中有关孔乙己被丁举人毒打的事是通过顾客交代的,属于侧面描写,这种侧面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文章过渡非常自然、巧妙。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在正面描写琵琶女的精彩弹奏后,用了“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外部环境上加以烘托,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的魅力。
(2)、不宜正面描写的,用侧面描写加以渲染
侧面描写不仅能填补正面描写难以言说的空白,还能淋漓尽致的呈现描写对象难为人知之妙点、美点。比如,在《小镇女人》一文中,有这样的描写:
我离开小镇那年,女人已不再摆地摊了,而是买了一辆出租车。过两年,小镇有人来,问及那个女人。小镇人说:“她现在发达了,家里有两辆车子,一辆跑出租,一辆跑长途。”最近又听小镇人说,女人新盖了三层楼房。我问:“她还盘发吗?还穿旗袍吗?”小镇人就笑了,说:“如果不盘发,不穿旗袍,她就不是她了。真的呢,她还跟从前一样漂亮,一点没见老。”
这就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小镇人的介绍,交代小镇女人的结局。
(3)侧面描写取代了正面描写。 优秀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塑造了一位美丽出众、机智善斗的农家姑娘秦罗敷的形象。“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直接铺写了罗敷的穿着打扮,正面抒写了她那光彩照人的动人形象。但实际上作者并没有去正面写秦罗敷的发、脸、身材等,而是用了侧面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中通过长者、少年、耕者、锄者的不同动作、神态、表情,烘托出了罗敷的美丽。真可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收到了正面描写达不到的艺术效果。
(二)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欲扬先抑法,“抑扬”指控制和放纵感情,运用这种方法需要在结构上层层铺垫,“抑”为“扬”蓄足气势。这样,一方面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更重要的是使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得更加酣畅、深沉。欲扬先抑,这是一种表现手法,因为对比会让美丽的东西越发美丽。惊天动地的大逆转就是这种手法的绝佳体现,他会让原本简单的东西变得复杂,让复杂的东西变得永恒。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受到出乎意料的感人效果 。
运用这种方法,作者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另外,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抑,起的是衬垫作用。这里的比例、分量的掌握,只能通过自己不断的写作实践,去细细地体会、揣摩。梁实秋先生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和2010年河北省中考试题记叙文阅读选的《最美的善举》两篇文章中对人物的刻画和塑造就是运用欲扬先抑手法的典范之作。
(三)对比衬托:
1、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2、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按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出来的不同关系,可分为正衬与反衬两种。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唐 李白 )就是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就是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小的”;用“黑的”衬托“白的”;用“大的”衬托“小的”等。 例如:高尔基的《海燕》中“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这段文字的描写就是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四)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对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细小的情节或人物或环境的某种细微特征的描写。细节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鲜明,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还可以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增加作品的生活气息,使作品更加生动活泼。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主要是从肖像、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描写。比如,在《安恩和奶牛》中,对老妇人的外貌的几处描写:“她戴的那条头巾颜色褪白,七皱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对安恩的头巾、木屐的描写就是服饰细节描写。在《故乡》中,对捕鸟过程就运用了细节描写:“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在《背影》中,对父亲翻越站台的动作也是细节描写:“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三、中考题型
这个考点在历年来的中考和一模二模题中的题型基本有两种:
题型一、说说作者是如何将某某人物刻画的生动而感人的。
题型举例:2010年北京市中考记叙文阅读试题(15题)
15.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只见过一面的冼星海描写得生动而感人的。(不超过150个字)(6分)
题型二、结合作品,分析某某人是如何影响某某人的,从中可以看出某某(文中主要正面人物)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题型举例:2011年北京市中考记叙文阅读试题
17.结合作品,分析修鞋人是如何影响年轻人的,从中可以看出修鞋人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不超过150个字)(7分)
四、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点拨: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在阅读文章后,要弄清楚以下几点:
第一、文章写了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
第二、写了几件事?这些事与主要人物有什么联系?
第三、作者刻画人物用了什么方法?
第四、表现了人物那些性格或品格特点?
题型一答题的时候,首先要点明作者是运用何种方法来刻画人物的,接着应该通过举例子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总结概括出人物的性格或品格特征。
题型二的解答,首先要分析某某人物是通过什么来影响另一个人的(一般是通过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来影响人物);然后再总结概括人物具有什么样的性格或品格特征(这一点不用分析)。
解答这两种题型的难点在于是否能准确全面地概括总结出人物的性格或品格特点。
用环境烘托人物情感的句子2
一、要点梳理
(一)环境描写的含义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
(二)环境描写的分类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万物的描写,如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雨雷电等自然景观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和生活环境等的描写,包括城镇、农村、工厂、军营、机关、学校、商店等人物活动场所和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等社会风情的描写。
注意:实际上两者又是不可分割的。不存在完全脱离社会环境的纯自然环境的描写;也不存在不包含一点自然环境的社会环境描写。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等),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例如:英国作家莫里斯芳的《哦!冬夜的灯光》中一开始极写小镇的荒凉“这里十分偏僻,天气很冷”“车窗外面寒风呼呼地怒吼着”“一入夜荒野都是漆黑一片”,交代了事件发生的背景,使整个文章显得真实可信。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例如:小说《社戏》“月夜乘船”一段作者描写到: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
思考:上文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烘托出人物什么样的心情?
答:这是一段乘船去看戏时的景物描写,从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视觉(月色朦胧)、动觉(群山踊跃)等各个感官,来描绘一幅夏夜乘船图。由情即景,可以体会出本段描写烘托了看社戏的孩子们轻快、喜悦、憧憬、急切的心情;也表现出儿时朋友之间一种至真至纯的友情。
3.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烘托人物形象。
例如:鲁迅的《故乡》中描写到: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此处是“我”憧憬中的美丽景象,虚写想象中的故乡,表现“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表现出“我”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决心,突出了文章主题。
4.推动情节的发展。
例如:在《智取生辰纲》中写道“天气未及正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的云彩,其实十分大热”──“石头上热,都疼得不能走路”,推动了情节发展,军士非歇不可,杨志不允,打将起来。争执之中,遇见伪装的晁盖一行人,而其精疲力竭,口渴难耐,为下文“买酒”中计埋下伏笔。此时,一个挑酒的汉子唱道:“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此句唱词可暗示当时的社会背景,又可提供当日天气情况,烘托一种热的令人鼓噪的气氛,推动情节继续发展,口渴人要“喝酒”。
5.暗示或升华作品主题。
例如:《哦,冬夜的灯光》一方面是小镇的荒凉、冬夜的寒冷、黑暗,一方面是小镇居民留下的明亮的灯光。环境的阴冷与小镇人们的善良、热情形成对比。即一冷一暖,一暗一明,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写景的位置
1.在开头写景,渲染某种气氛、交待故事背景,为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2.在文中写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在文末写景,升华主题、使作品具有无限的思考空间。
注意: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
(五)小结
环境描写有妙用,营造氛围见背景。
人物性格它渲染,后面行文作铺垫。
主题思想来深化,小说阅读不用怕。
二、方法点拨
(一)环境描写的技巧
1.提问方式
(1)环境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2)文中画线部分或某段在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3)小说环境有什么特点?
2.答题模式
环境描写=方法(描写角度、描写技巧)+内容特点(概括环境特点)+表达效果(产生了什么影响、达到了什么目的)
3.方法技巧
(1)观察角度变化:步移法、远近高低空间转换法。
(2)直接描写(正面描写)、间接描写(侧面描写)
(3)感官变化:视觉、听觉、感受相结合。
(4)采用修辞手法或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
(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1.提问方式
(1)某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些(景物)?
(3)简要分析某段(某句)(往往是景物描写内容的)在全文中的作用。
2.规范思路
先指出这一段描写的内容和特点,然后分析其作用。
3.答题模式
(1)方法一
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情节(推动、暗示、铺垫)
人物(烘托、映衬)
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2)方法二
××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氛围;渲染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情感;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了……的情节发展。
考点:把握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技巧和特点,准确理解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
重难点:在具体语境中准确全面地理解和分析环境描写的多种作用。
易错点:没有准确全面地把握环境描写对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和揭示主旨等的作用。
题模一:环境描写的技巧
例1.1.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永远的门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
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来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暂,五官端庄。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闪烁着年轻的光,闪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
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
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那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衷情奉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1)第1自然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暗示这里的人们________________,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答案】 古老(古旧);观念陈旧(思想保守)。
【解析】 此题考查对景物描写的理解能力。第1自然段中有“古井”“古老的平屋”,我们联想到第一个空的答案是古老(古旧),暗示这里的人们观念陈旧(思想保守),也可从下文所表达的主旨中总结出来。
题模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例1.2.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欧利和雏芳
[美]艾·辛格
这座森林里生长着各
种各样挂满枝叶的大树,辽阔而茂密。每年的这个季节,通常已经冷起来了,甚至还会下雪;可今年的11月却比较暖和,如果不是林中铺满了落叶,你也许还会觉得这正是夏天。这层层落叶,有藏红花般的黄色,有醇酒一样的
红色,还有金色和一些混合色。它们有的是被雨打落,有的被风吹落;有的落在白天,有的落在夜晚。而现在,已经变成一层厚厚的地毯,覆盖着森林的空地。它们的汁液枯竭了,却依然飘溢出诱人的芳香。阳光透过生意盎然的枝条洒在落叶上,那些不知怎样从秋风中死里逃生的爬虫和飞蝶,悠闲地在它们身上漫步。叶下的空隙,为蟋蟀、田鼠和其他许多在地球上寻求保护的生灵提供了藏身之处。
在光秃秃的树梢上,只有最后的两片树叶依旧攀附着一根细嫩的枝条,那便是欧利和雏芳。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雨寒夜,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熬过来的。有谁知道,为什么有的树叶飘零了,而有的却高悬枝头?可是欧利和雏芳相信,惟一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彼此之间深深地相爱。欧利比雏芳年长几天,也比她略显宽大,但雏芳却更加娇美而优雅。当风雨、冰霜扑面而来的时候,他们谁也帮不了谁的忙。可欧利还是利用一切机会鼓励雏芳。在最凶猛的暴风雨中,电闪雷鸣、狂风呼
啸,它们不仅撕扯着树叶,而且还要吞没整个枝条。欧利依然恳求着雏芳:“坚持住,雏芳!全力坚持住!”
每到寒冷的风雨之夜,雏芳便会委屈地抱怨:“我已经不行了,欧利,但是你还可以坚持住啊!”
“那有什么意思?”欧利说,“没有你,我的生活就没有意义。如果你飘落了,我也要随你而去。”
“不,欧利,别这样!只要能坚持住,就决不应该飘落!”
“这全要看我身边有没有你,”欧利说,“白天,我欣赏你的美貌;夜晚,我闻着你的芳香。只让我这一片叶子留在树上?不,决不!”
“欧利,你的话是甜蜜的,可它不是真的,”雏芳说,“你完全知道我已经不漂亮了。看我变得多么憔悴,多么枯萎!现在只有一样东西还没有离开我——那就是对你的爱。”
“这难道还不够吗?在我们全部的本领中,爱情是最崇高、最美好的,”欧利说,“只要我们彼此相爱,便可以留在这里,无论什么狂风暴雨也摧不垮我们。我想告诉你,雏芳,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爱你。”
“为什么,欧利?我全都枯黄了。”
“谁说绿色美丽而黄色不美?所有颜色都同样有自己的魅力。”
欧利正在倾诉衷肠,雏芳担心
的事却终于发生了:一阵风吹过,把欧利从树枝上吹了下来。雏芳战栗了,几乎也要随着落下,但是她很快又坚持住。眼看着欧利在空中渐渐地飘远,她用树叶的语言呼唤着他:“欧利,回来啊!欧利——”话还没有说完,欧利便从视线中消逝了,同地上的其他叶子融在一起。只留下雏芳孤零零地偎在枝头。
白天,还能想办法排遣悲伤,但天色渐渐暗下来,冰冷刺骨的雨滴打在身上的时候,她便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她觉得,树叶全部的不幸应该归罪于大树,都应该归罪于粗壮的树干。树叶落了,而枝干依然高高地挺立着,粗壮坚实地植根于沃土里。风雨冰雹都不会使它烦恼,它或许可以永远活着。对雏芳来说,树干就是一种神。它用叶子把自己装扮上几个月,然后又将它们抖落。它可以用汁液养育树叶,愿意养多久就养多久,然后再让他们渴死。雏芳央求大树将欧利还给自己,央求它重新回到夏天,但大树根本不理睬她。
雏芳觉得,从来没有一个夜晚像今天这样长,这样黑,这样冷。她同欧利交谈,并希望得到回音,但欧利沉默着,失去了全部的生的迹象。
雏芳对大树说:“既然你将欧利从我身边夺去,那就让我也去吧。”
可是就连这样的祈求也得不到大树的同意。
不久,雏芳感到昏昏沉沉,这不是困倦,而是一种陌生的疲惫之感。当她醒来的时候,惊讶地发现自己不是挂在枝头。趁她昏睡的当儿,风已经将它吹落。以往挂在枝头的时候,她总是伴着太阳一同醒来,而这次却有一种完全异样的感觉。所有的恐惧都消失了。同时,她还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顿悟。她终于明白:自己决不仅是一片凭借对风的幻想而生存的树叶,而是宇宙的一部分。在一种神秘力量的驱使下,雏芳领悟到奇迹般地融合在自己身上的分子、原子、质子和中子,领悟到自己占有的这种巨大的能量,领悟到自己亦在其中的奇迹的宇宙进程。
在她旁边躺着欧利,他们用一种从没有尝过的爱情彼此欢迎着对方。这不再是依赖命运和怪想,而是与宇宙本身同样强大的永恒的爱情。那种从4月到11月曾经日夜担心着的东西,原来并不是死亡而是永生。一阵微风掠过,将欧利和雏芳抬起。他们怀着那种只有解脱了自己、与永恒同在的人才能体会到的巨大幸福,翩翩翱翔。
(摘自《感动你一生的微型小说集》,花山文艺出版社2015年3月版)
(1)小说第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创设了一种萧瑟深秋的氛围;通过写铺满落叶的森林仍旧显露出的一丝生机,暗示了欧利和雏芳的命运;也为下文写欧利和雏芳做铺垫和衬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一般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发展服务的。一般作用有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天气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等。当然,具体文章要具体分析,看语段写了什么,对于全文有什么作用。第一段中主要描写了寒冬将至,树林中各种树木相继落叶的景象。通过本段景物描写,文章创设了一种萧瑟深秋的氛围,通过写铺满落叶的森林仍旧显露出的一丝生机,暗示了欧利和雏芳的命运,也为下文写欧利和雏芳做铺垫和衬托。
用环境烘托人物情感的句子3
爱我祖国,爱我家乡,爱我校园!这是小作家们心灵的呼唤。我爱我的祖国,不仅因为她有秀丽的山河,更因为她有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
我热爱祖国,更爱我的家乡——沈阳,因为她地大物博、四季分明,是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走进我的家乡沈阳,也就走进了一座繁花似锦、建筑典雅、气势宏伟的大都市。故宫满风清韵,古香古色。北陵、东陵,精雕细琢、奇花异树。它象征着沈阳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我爱母校,她给予我知识。告诉我什么是美丽、善良,在她的熏陶下我茁壮成长,如同鲜花受到甘露的滋润,如同幼苗受到阳光的呵护。虽然现在我还只是学生,但总有一天我会离开校园,母校给予我的滋养将成为未来进入社会的力量。
美好生活来自我热爱的祖国
皇姑区岐山一校惟美校区
王菲妮
指导教师:徐娜
思想积极向上,语言平实,能用他人话语带入情感还原情节,能在具体的语句中描述出当时的画面,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表达功底。
大人们常说,我们是祖国的骄傲。对,我觉得我们就是祖国的骄傲。直到有一天,妈妈带我和同学们去拜访了一位老爷爷,我才明白还有很多事我并不知道。
那是一位老志愿军爷爷,爷爷的年纪很大,走起路来有点慢,耳朵也不太灵敏,但是爷爷身上有好多好多的奖章,我们围着爷爷要他给我们讲这些奖章的来历,爷爷摸着每一个奖章如数家珍地回忆着。爷爷告诉我们,他之所以能在这里给我们讲故事,都要感谢他的老班长,在那个冰天雪地的战场上,是老班长一次又一次地保护了他。爷爷还说他最喜欢吃饺子,因为当年去打仗的春节都没有吃上饺子,他和战友们只能用锅煮了片汤。是因为他们要在雪地里执行任务,一趴就是一天,能喝上汤他都很满足了。
我们从没听过这些,既好奇又惊奇,爷爷摸着我们的头,让我们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我忽然觉得,如果没有这些志愿军们的奋斗,我们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无忧无虑。也是这一天,我感觉我似乎长大了一点。走的时候爷爷塞给我们每个人一个棒棒糖,他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幸福生活,永远不打仗,永远这样甜。
今天我深刻地认识到,祖国是我们的骄傲。是这些前辈们让祖国越来越好,是太多太多人的付出才让我们岁月静好,长大以后我也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美丽的校园
沈阳市实验学校
孙鹤芷
指导教师:杨晓娜
本文充分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并辅以比喻、拟人等手法,景物加入人物行为,使画面生动活泼,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校园梦境一般,烘托出作者对学校和老师的喜爱之情,情真意切。
春天的校园,富有生机;夏天的校园,充满活力;秋天的校园,挂满笑意;冬天的校园,别有一番情趣。沈阳市实验小学三部在教学楼下有个美丽的小花园,我最喜欢和好朋友们在这儿看校园的一年四季,这里留下了我们的欢声笑语,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和友谊。
伴随着几场春雨,春姑娘悄悄地走进了小花园。柳树露出了黄绿色的芽苞,枝杈上抽出了柳条,密密麻麻,根根相连,在微风中轻轻摆动,显得飘逸、美丽。桃花粉红粉红的花团像片片火烧云,远远望去,美极了,这桃花初开是白色的,如脂,如玉,如雪,是那么的娇嫩,那么水灵,那么晶莹,那么透亮。站在旁边的梨花也不甘示弱,春风荡漾,梨树花开,千朵万朵,压枝欲低,白清如雪,素洁淡雅。她们争奇斗艳,风光旖旎。
花园里还有个池塘,这里也好热闹!你瞧,小鱼小虾们追逐打闹,你追我赶,好像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呢!他们你撞我、我撞你,乱成一团,笑成一团。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每日早晨,校园里书声琅琅;课间时,欢叫声、嬉戏声凝成一片。我们在老师春风化雨般的教导和细致入微的关爱下成长,好似那一棵棵树苗,迎风生长。
校园给我留下了无数的美丽回忆,它曾多次出现在我梦里。我爱校园!我爱我的学校!
一只小青蛙
沈阳市实验学校三年十班
马宣雅
指导教师:卜凡
你的文章像一条缓缓而流的小溪,清新流畅。以一只小青蛙为线索,引出沈水孕育下历史悠久、日新月异的美丽沈阳,愿你在写作路上继续采撷生活中的朵朵浪花,用手中的笔去书写生活中更多的美好!
“爸爸!爸爸!快点儿下楼!”我在电话里急促地喊道。
“楼下有只青蛙,拿蜻蜓网下来!”蹲在我旁边的妈妈补充道。
看着老爸飞奔而来,我心想:您这每晚河边夜跑算是派上用场了。
我用蜻蜓网小心翼翼地将小青蛙网住,然后问爸爸:“您说接下来咋办啊?”
爸爸说:“青蛙更喜欢待在水里,我们还是把它放到河里去吧。”
“这河水能行吗?”我有些犹豫。
“这河水相当行。”爸爸拉着我和妈妈,一边往河边走去,一边说道:“话说……”
话说这河叫北运河,沈水曾在这里流淌,有着悠久的历史:七千年前,新乐人的某位壮汉可能在河水里叉起过一条肥鱼孝敬给了女首领;一千年前,一位契丹老伯或许慕名而来,仰望新近落成的沈阳第一高建筑——舍利塔——不禁竖起了大拇哥;乾隆皇帝东巡祭祖,路遇美景,诗兴大发,“塔湾夕照”名满天下……
八年前,河边小径上多了台婴儿车,那是妈妈推着车,载着我在林荫下散步,赏青草绿、闻百花香。
推着推着,车空了,我可以自己跑在河边绿道上了。
跑着跑着,我发现,河边总是在变样:这儿多了凉亭长廊,这儿添了健身器材,这儿的景观灯光彩夺目,这儿新铺的方砖如这河水般明亮……
说着说着,我们一家三口已经走到了河边。我轻轻将蜻蜓网口翻转朝下,又轻轻向河面甩了甩。小青蛙“噗通”一声落入水里,打了几个扑棱,优哉游哉地消失在夜色下的河水中。
有你真好
沈阳市第七中学东校区七年六班
王子晋
指导教师:吴桐
文章开头简而得当,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心情,十分艺术化。行文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际,读来令人备感亲切,平凡中见真情。
冬月之时,凛冽的北风吹打着我,而您—我的姥姥却恰似冬日里的一束暖阳,用爱温暖着我。有你,真好!
飘雪的季节,让我想起了儿时酸酸甜甜的冰糖葫芦。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我央求姥姥去买糖葫芦,姥姥宠溺地看着我笑了笑,穿起大衣就走出门,我望向窗外,朦朦胧胧,下起了大雪,雪花在雾灯下胡乱地舞动,不知过了多久,我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下来……这时门开了,姥姥俨然成了一个雪人:眉毛、睫毛上白白的,帽子上厚厚的雪,她脱下手套,冻得通红的手中拿着红艳艳的糖葫芦,我顿时后悔了,不知这样的雪夜,姥姥走了多少路?光滑的地面,姥姥拖着老寒腿缓慢地挪着脚步;凛冽的寒风,吹得姥姥看不清前方的路……
糖葫芦甜甜的,是您暖暖的爱,温暖着寒冷的冬天,让白雪皑皑的世界有了糖葫芦般的红艳。有您真好!
刚上初一的我,英语学习也遭遇了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寒流,大量的单词、课文、练习题让我吃不消,对英语也提不起兴趣。姥姥察觉了我的变化,拍了拍我的肩膀,说:“没关系,我们一起学。”“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今有姥姥,尚能可以?她连拼音都没学过,还能学英语?姥姥一丝不苟地用手机查读音,在书上标上满满的汉字,什么古德猫呢,哈喽……她那戴着花镜的鼻梁上常常卡出了红印,经过反复练习,姥姥终于说出了蹩脚的英语,虽然有点可笑,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她的精神鼓舞下,爱上并流利地说出了英语。
白发老人都能从零学起,活到老学到老,我有什么不行的呢?您骨子里这种坚持倔强激励着我前行,帮我走过英语学习上的寒冬,有您真好!
依然是那个冬天,梅花飘香的那个季节,您好似一株梅花,淡淡的香气滋润着我;您梅一样的品格,坚韧执着影响着我,我也想做一株似您的梅花!有你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