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古诗三首情感的句子

六年级古诗三首情感的句子?生活中难免遇到很多问题,怎么解决?

七年级上册中考古诗词鉴赏必会——观沧海,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清平乐语文课堂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六年级古诗三首情感的句子1


七年级新生中考古诗词必会


《中学生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40首古诗词,是中考考试范围。40首中七年级上册共包含5首,即《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夜雨寄北 》,任务不多,七年级新生可以提前学习,学会鉴赏,为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中考,打下基础。清平乐老师将用5天时间逐首讲解,请同学们按时关注。

今天讲解第1首,曹操的乐府诗,《观沧海》,明天讲解李白的七言律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第1首《观沧海》


一、 原诗与节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二、 文学常识

1.乐府诗:乐府初设于秦,是当时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汉初,乐府并没有保留下来。到了汉武帝时重建乐府,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汉乐府诗一般无标题,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最大的特点是: 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合称乐府“南北双璧”。 后亦指魏晋至唐代按乐府旧谱重填新词以入乐的诗歌。比如我们学过的唐代李贺写的 《雁门太守行》、李白写的《行路难》就是乐府旧题,还有《十五从军征》《木兰诗》

2.作者 曹操,字 孟德 , 东汉 末期 政治 家、 军事 家和诗人。本首诗是曹操诗 《步出夏门行》 中的第一章。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堪称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三、解释下列重点词。

临:登上,到达 以:来 何:多么 竦峙:耸立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星汉: 银河 若: 好像

幸甚至哉: 幸运得很,好极了。 幸,幸运。 至,达到极点。

四、解读诗意。

策马东来,登上碣石。我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

海面浩渺,水波荡漾。突兀耸立的山岛,最先跃入眼帘。

岛上的树木,一丛丛生长着,百草丰茂繁密。

大海在萧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波澜。

太阳和月亮的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现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啊!今日我观赏大海,真是幸运得很,且让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

五、理解默写。

1.表明登临地点,交代目的,统领全篇的句子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描写海与山,动静结合,显示大海辽阔和威严的句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_

3.写静态,体现大海生机与活力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4.写动态,显示大海惊人的力量和宏伟气象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5.借助想象,运用夸张、互文的修辞,虚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主旨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_

6.合乐时所加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的句子是: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六、中心与感情。

本诗描绘了 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 ,苍凉中又见慷慨,展现了诗人 博大胸怀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

七、历年中考题集锦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浪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句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句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3. 选出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 C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直叙其事,交代了观海的地点。

B.“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六句,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屹立、草木生机勃发的特点。

C.“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

D.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4.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仰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5.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写景时,先写了动态的__海水______,次写静态的__山岛___和___树木百草_____,最后再写动态的“洪波”,动静结合,展现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6.描述“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画面。

海面浩渺,水波荡漾。突兀耸立的山岛,最先跃入眼帘。它们将大海点缀得神奇壮观。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博大胸怀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8.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夸张,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博大胸怀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9.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借助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表达诗人博大胸怀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10.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

实景:海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

虚景:日月星辰

11.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一位胸怀博大、抱负远大、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诗人形象。

12.秋是悲凉的,但是在曹操眼中却充满生机,为什么?

因为曹操北征乌桓刚刚打了胜仗,对未来统一天下、建功立业充满了信心。


如果有用,请关注收藏哦!

六年级古诗三首情感的句子2

七年级新生中考古诗词必会

《中学生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40首古诗词,是中考考试范围。40首中七年级上册共包含5首,即《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夜雨寄北 》,任务不多,七年级新生可以提前学习,学会鉴赏,为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中考,打下基础。清平乐老师将用5天时间逐首讲解,请同学们按时关注。

今天讲解第2首,李白的七言律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明天讲解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原诗与节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二、文常填空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七言绝句,题材上属于赠诗(送别诗)。作者 李白 ,字 太白 ,号 青莲居士 唐代 (朝代)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 “诗仙” ” 之称。

2古时尊右卑左,故贬官为“左迁”,表贬官的词还有谪、放、贬;表升官的有:擢、拔、拜,表免官的有罢、黜、免。

三、解词

1.左迁:降职。 2.杨花:柳絮。 3 .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

4.龙标:诗句中指王昌龄。古代常用官职或任职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标题中“龙标”唐代县名。王昌龄在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

5.五溪: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 6.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本诗说“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

四、解读诗意: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一路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亮的月亮,希望它陪着您一直到夜郎以西。

五、理解默写。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将明月人格化,托月送情,表达对友人的关切之情的句子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苏轼《水调歌头》中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借助月亮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美好祝愿。

2.以景写哀,衬托作者听到友人贬迁的消息后伤感的诗句是: (既点明了时令,又表达了漂泊寂寞之感的句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 诗中以景衬情,并写朋友被贬之地偏远的句子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六、中心与感情:通过对暮春景象的描写,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关切、思念。

七、历年中考题集锦

1.“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有何作用?

“杨花落尽”,点明时令(暮春),奠定了悲凉、伤感的基调;渲染悲凉的氛围,寄托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心境。

2.首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首句选用了杨花、子规两个意象。作用是:(答案同上)

3. 古人在诗词中描写情境用来营造气氛的鸟儿很多,为什么李白独选“子规啼”来入诗呢?

子规鸟叫声凄凉,有“不如归去”之意, 借以关怀友人,希望他早日归来;渲染了悲凉的氛围,寄托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心境。

4.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拟人修辞,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关切、思念。

5.“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在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写诗人此时的形象。

李白正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着遥远天边那一轮明月,心中牵挂着远方的友人,这个月明之夜啊,又将彻夜难眠!

6. 古诗词中,多有借明月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的诗句,请写出一个完整的句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7.赏析“闻道龙标过五溪”。

“闻道龙标过五溪”意为“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过五溪”,体现了友人迁谪之地的荒远,表达了作者对好友的同情和关切。

8.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七言绝句。

B.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C.后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达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9.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B ) ( C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杨花飘忽不定,暗喻友人前途未卜,子规鸟叫声凄凉,有“不如归去”之意, 借以关怀友人,希望他早日归来。

C. “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过五溪”,体现了友人迁谪之地的荒远,表达了作者对好友的同情和关切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如果有用,请关注收藏哦!


六年级古诗三首情感的句子3


夜雨寄北

一、 原诗与节奏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二、文常。

1.作者 李商隐 ,字 义山 ,号 玉谿()生 , 唐 代诗人。

2.解题:本首诗体裁是 七言绝句 。

三、重点词解释。

寄北: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

巴山: 泛指川东一带的山。川东一带古属巴国。 何当:何时将要。

当: 将要。 却话:回头说,追述。

四、 解读诗意

你问我哪天归来,我尚未确定日期,巴山的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我们何时将要在西窗下共剪烛花,秉烛长谈,并追述今夜我在巴山听雨时对你的思念。

五、理解默写

1.运用设问,在“问归期”和“未有期”的一问一答中,抒发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和不得归之苦的句子是君问归期未有期

2.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表达了诗人对团聚的期盼: 何当共剪西窗烛 , 却话巴山夜雨时 。

六、中心与感情。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表达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孤独凄凉和团聚的期盼。

七、历年中考题集锦

1、将下列句子中“当”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何当共剪西窗烛”相同的一项是( A )

A.今当远离(将要)B.当奖率三军(应当)C.当此时(在)D.当户理红妆(面对 )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一问一答,巧妙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家之苦。

B.“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写想象中的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幻想为连绵的夜雨及涨满的秋池。

C. “期”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恰切地表现了时间和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

D.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用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日的苦闷。

九、简答

1.简析“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表达效果。

“涨”富有动感,既写出了巴山之水注满秋池的景象,又流露出诗人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乡之苦,衬托了诗人浓重的愁思。

2.“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秋”字点明季节,烘托人物孤独凄凉的心情。

3.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漂泊在外的孤独,苦雨深秋的寂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4.“君问归期未有期”中的两个“期”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问一答,一扬一抑,将对“归期”的希望与无期的无奈融入凄凉之景,表达了诗人思念妻子却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情。


5.“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除明写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景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还暗示了诗人孤灯听雨、长夜难眠的愁绪,也如秋雨一样,绵绵长长。

6.诗歌的最后两句画面感极强,请想象并描绘出诗人与家人团聚的情景,要求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3分)

你我相聚长安,西窗之下,秉烛长谈。跳动的灯芯,迷离的烛影,在漫漫长夜中显得温馨惬意。到那时,让我们剪烛长谈,共享欢聚的时光吧。

7.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

前一句是写实,后一句是想象,两次出现,音调和章法回环往复。

8.“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作者想象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西窗之下,向亲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亲人的情景。

渴望与亲人团聚,今日的愁苦夹杂着团聚时的欢乐。

9.本诗的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是: 剪烛西窗 。成语的含义是 在西窗下剪烛,用以表达思念亲友,渴望团聚的情感。

有用请关注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