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的情感流露出来的句子?生活中难免遇到很多问题,怎么解决?
先定对象,再谈情感——也说作文怎么写出真情实感,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语文苏的世界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眼中的情感流露出来的句子1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有一个语文成绩还不错的孩子,在积累本上连续问了我两次,怎么才能把作文写得富有真情实感,打动人心。我一时没想好怎么回答,想和她说这个在课堂上讲过,还讲了好几种方法,比如情感体验法,合理想象法,场景再现法等等,甚至大家还一起讨论过。可是转念间,我想明白了,可能那些方法对这个孩子来说用处都不大,不然她就不会连着问我了。
我还没想好怎么回答,孩子又问,老师,您在班级里给我们读的您的随笔,感情就很真挚,您是怎么做到的?怎么做到的?这个三言两语还真说不清,有些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有些是信手为之,没啥缘由,而且这里面也有年龄、阅历、经验和技巧方面的东西,一下子很难说清。但我总不能就这么回复孩子吧?
有没有什么切实好用的办法呢?
我的学生们还是孩子,也许,我在学生时代用的办法可以和孩子说说。
我那时的办法就是写作文时设定了阅读对象,然后写的时候自然流露出情感。老实说,我那时写作文是带着一些虚荣心的,特别希望得到夸奖,好在那时真的有人夸我。一个是我当时的语文老师(我那时可能更多地将她看成是一个大朋友),另一个是文科成绩很好的远房兄长(也属于大朋友之列)。因为那时他们两个人都总说我有一定的“文学才华”,得好好展示云云,所以我每次写作文都觉得不能浪费展示的时机,写得不亦乐乎,希望他们快点儿读到,然后快点儿夸我。现在回想起来,其实那可能只是一种激励性的话语,但当年的我却当了真,当真的好处是我确实乐于动笔,也从不为写作文犯难。
因为有了特定的阅读对象,所以我每次写作文时都会仔细斟酌,就像对他们说话一样,努力想着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当时自以为的所谓“才华”展示给他们看,比如写明我和别人不一样的想法和做法,比如用上语文老师新教的写作方法,比如模仿从刚从某本书或某篇文章中学到的写作技巧等,写的时候力求真实、准确、完美,心中期待着他们看到后夸我,夸我会认真积累,夸我会学以致用,夸我会举一反三……然而那些想着写给他们看的作文,其实并不能每一次都得到他们的夸奖,有时还会被指出一些问题和错误,但是并不打击我的积极性,因为在我心里,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不论文采和分数,真情实感是绝对能保证的,因为本来就都是想写给他们看的呀!还别说,我确实慢慢地从他们每一次的回应中获得了新的感悟,从内容到结构,从到写法到技巧,从到情感到创新,都在一步一步地提升,有些是他们说的,有些真的是自己悟的。
我知道我的孩子们,我亲爱的你们,都读过很多书,读过很多文章,都在不同程度上掌握一些作文的技法,这些都很好,都是写好文章的很重要的基础。但确实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没有情感的文章,或者说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是没有生气的,难以打动人心,难以给人深刻印象。真情实感的流露与表达体现在字里行间,只是单纯地运用一些所谓的连写作者自己都体会不到的方法,难免牵强,没有实效。
那不如试试我的这个办法——先定对象,再谈情感。也许定好了对象,自然就流露出了情感呢!
在写文章的时候,可以先在心中定好是想写给某个或某些特定的人看的,这样你的文字就好似在面对面地讲述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结果真的会不同。因为这时的你为了让阅读对象更好地倾听你,理解你,你会着力用文字去真实地描绘,描绘当时的人物,当时的景物,当时的画面;你会想办法说清整件事发生的过程,甚至会清楚地写出一些原本不太引人注意的细枝末节,同时你会努力写清楚这些细节给你的心理感受。你可能不知道,当你真的这么做的时候,真的做到这一点的时候,即便你没有刻意去强调情感,真情实感也自然蕴含其中了,读者也一定会体会到这一点!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再辅以一定的作文技法,那就更好了!
其实每个人都不是生来就会写作,也不是一开始就会把文章写得特别好,即使是那些文学大家,也一定是经历了相当长的摸索时间的。因为每个人的知识都会由简单到丰富,思考都会由片面到全面,认识都会由浅显到深刻,技法都会由刻意到熟练,写作文也是如此。方法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只有是否适合自己一说。我乐于分享我当年用过的方法,假如你没有更好的选择,要不要试试我说的“先定对象,再谈情感”呢?
眼中的情感流露出来的句子2
从2002年的正月十四至
今天2022年2月14日的正月十四,
不多不少,
认识你整整20年(7300天)
在这20年的风风雨雨中,
有我们一起走过的路,
有我们一起经过的事,
有我们一起品过的人,
有过甜蜜,
有过辛酸,
有过无耐,
不管怎样,
这一路上都有你的陪伴。
谢谢林先生的疼爱和包容,
谢谢您给一家人带来幸福,
辛勤地耕耘着,
默默地奉献着,
这些年你辛苦了!
未来的每一天希望我们能携手共进,
继续过着细水长流的幸福美好生活!
愿我们的小家在未来的每一天都能温馨、幸福!
愿你的事业能如日中天,心想事成,一切顺利!
眼中的情感流露出来的句子3
19.17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19.18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朱子注:“致,尽其极也。盖人之真情所不能自已者。”尹氏曰:“亲丧固所自尽也,于此不用其诚,恶乎用其诚。”(《论语集注》)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人的真情实感不可能自发地充分发挥出来,如果有的话,一定是在父母死亡的时候。”
曾子是孔子思想忠实的传播者
孔子七十三岁死的时候,曾参才二十七岁。孔子比曾子大四十六岁,甚至可以是爷孙辈的年龄关系。孔门人才济济,孔子临终却将其孙子思托付给了曾子。可见曾子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非常不一般。我们甚至可以由此推导出曾子是孔子心中认定的衣钵传人。曾子在儒家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为“宗圣”。曾子培养了“述圣”子思,子思的学生又培养了“亚圣”孟子,被称为四圣配享孔庙的除了“复圣”颜渊之外都是曾门之人。所以说曾子这一支事实上代表了儒家正统。
为孔子守孝三年后曾子刚好是而立之年。在《孟子·滕文公上》篇中,曾子说:“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为了寄托大家对孔子的哀思,子夏、子张、子游这些师兄们都认为有若相貌与孔子相似,要把有若当孔子来事奉。强迫曾子同意。这一点很多人觉得不可理解,其实这跟春秋时期祭祀祖先时用一个貌似祖先的小孩做“尸”供大家祭拜完全是一样的。曾子拒绝了师兄们的建议。曾子说:不能这么做。老师的德行如同在江汉之洁净的水中洗涤过,好似在七月秋阳下暴晒过。老师那样的清净高洁是无从比拟无法超越的。怎么只求面貌像似呢?在曾子的心目中,孔子是完全不可替代的神一般的存在。曾子绝对不会向子夏一样在孔子的思想中夹杂和贩卖自己的私货。他时时处处都在用心体会孔子的思想并加以推广。
情感的流露与控制
儒家提倡克制,说话不能大声,做事要考虑对方的感受,躬行君子,处处以仁义道德为行为标准。那些在行为上有些放肆之人,往往都是孔子批评的对象。比如,“子贡方人”,孔子马上批评他道:“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原壤夷俟”,被孔子痛批为老而不死是为贼:“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还拿拐杖敲打原壤的小腿。“阙党童子将命”孔子说他并非“益者”:“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宪问》)收敛和克制是孔子及儒家的习惯,就像孔子一样努力做到“温良恭俭让”。
情感的流露也是行为方式之一。曾子是孔子事实上的衣钵传人,特别是在丧礼的规制上,曾子是不厌其烦,甚至有违孔子的“丧,与其易也,宁戚”的观点。孔子认为丧礼最重要的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不必太过隆重和铺张。但曾子认为,参加别人的丧礼或许可以如此,但父母之丧就不能简约。他说他曾听老师说过,父母之丧是可以充分流露和表达悲哀之情的,也就是说不必顾忌那么多的规矩,尽情发挥就好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了孔子为什么一方面提倡丧事简办,另一方面又坚决反对宰我提出的把父母的丧期由三年减少为一年的主张。曾子虽然年轻,但他才是真正理解孔子内心思想的人。
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
本章之后又记载了一章曾子复述孔子的话。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我们在《学而》篇第11讲《不改父道,可谓孝矣》中把《论语》中“不该父之道”的三章内容结合在一起讲过了,在此就不在复述。所不同的是《学而》篇和《里仁》篇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都已经提炼成了针对为政之人的普遍的“孝道”原则,而本章曾子指出“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的孝道出自孔子对孟庄子之孝的评价。朱子注:“孟庄子,鲁大夫,名速。其父献子,名蔑。献子有贤德,而庄子能用其臣,守其政。故其它孝行虽有可称,而皆不若此事之为难。”(《论语集注》)
道客村曰:
圣人之言江汉濯,为学需得及深意。
亲丧之痛情自致,礼之奢俭无需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