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初三家长情感交流的句子

跟初三家长情感交流的句子?生活中难免遇到很多问题,怎么解决?

与初中孩子的日常对话——学会聆听,努力实现有效沟通,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月饼流心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跟初三家长情感交流的句子1

初二的女儿培优课下课后,肉眼可见的兴奋:“妈妈,今天数学课上一个题目,全班(年级前30组成的小班级)只有我一个人做出来了!太开心了……”滔滔不绝不太像她平时的风格,可见一次正面的反馈带给孩子的成就感有多大。

实际情况是,孩子语文英语属于强势学科,数学一直是相对兴趣偏弱的一科,当听到孩子的这一番兴奋的表达时,我就已经在思考,我要如何接话,因为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好的契机,可以让她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并激起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首先不可以打击,也不能敷衍。“你太牛了!你怎么那么聪明!”这种不走心的表扬不行,一是因为这次的表现很有可能是种巧合,下次做不到,孩子会又一次自我怀疑。二是因为这种表扬对以后的学习也并没有实际的意义。

我耐心地听着孩子把题目特点,她怎么思考的等等细节都描述了一遍,我注意到其中一个点,她说:“妈妈,上次是你告诉我,辅助线不要局限在已有图形内,我试着往外延伸,一下就有思路了。”听完这句,我立刻有了自己的想法,知道该如何去接孩子的话。我用探讨的口吻说:“你说,有时候遇到难题,错题,回头反思总结还真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哈。有的同学一味闷头刷题不总结,不但浪费时间还有可能禁锢思维,你及时总结的习惯真好,事半功倍啊!”她立刻表示出了赞同,又滔滔不绝地举了几个例子,我又趁机和她一起总结了一些题目的思路,这时,已经完全没了之前的不耐烦。

一件很小的事情反映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家长们需要努力建立与孩子良好的沟通机制,因为一句话真的可能会改变孩子。如果我的回答是:“不就这一次吗?这可能是巧合,不能骄傲。”那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细思极恐啊。

跟初三家长情感交流的句子2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钱志亮工作室 ID:qzlgzs

新学期开始,孩子们陆续开学,开始投入到紧张规律的学校生活中。

上学的日子里,通常只有孩子放学后,才有难得的亲子相处时间,应该充分利用起来。

家长可以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晚饭后、睡觉前,花个二三十分钟,和孩子聊聊天。不但有助于了解孩子的学校生活,帮助孩子及时解决现实中和心理上的困难,还能够增进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好了,教育也会事半功倍。

但是,聊些什么?怎么聊?也是有讲究的。

有些家长,不知道该如何关心孩子,和孩子聊天几乎都围绕着学习,很快就”把天聊死”了。

掌握下面这些方法,可以让聊天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01

“今天发生了什么开心/有趣的事吗?”

有些幼儿园和低年级孩子的家长,常常对孩子充满着担忧,怕孩子在学校调皮闯祸,或是和同学相处得不好,于是喜欢问孩子:

“班上有人欺负你吗?”

“老师有没有批评你?”

“今天没闯祸吧?”

这些问题带着一种指向性,让孩子去回想一天中不愉快的经历,会给孩子造成负面暗示,对学校产生不好的印象。

尤其是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正是需要对学校建立感情的时候,以便更好地适应幼儿园以及小学的生活。

家长这些无意间的负面暗示,容易让孩子觉得在学校里不安全、不快乐,甚至引发厌学情绪。

因此,家长应当多从正面的角度关心孩子,比如可以问他:

“今天在学校发生了什么开心/有趣的事吗?”

引导孩子关注学校生活中好的一面,也会调动起孩子积极的情绪,培养乐观的思维方式。

02

避免大而空的问题,多问问具体的问题

有家长曾反映:每次和孩子聊天,聊不上两句就话题终结了,打不开孩子的话匣子。

这多半是因为家长问孩子的问题过于宽泛、抽象,孩子只能给出一个模糊、笼统的回答,无法引发孩子的倾诉欲。比如:

“今天过得开心吗?”

“开心/还行。”

“今天学得怎么样?”

“还可以。”

“和同学相处得好吗?”

“好。”

······

家长如果想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学校生活、学习,最好问一些小而具体的问题,孩子更有表达的空间。

比如:

“今天在学校玩了哪些游戏?”

“你在班上和哪个同学玩得最好?”

“为什么喜欢和他玩?”

“你最喜欢上哪个老师的课?(为什么?)”

这些具体的问题,让孩子有话可说,话题也能继续下去,聊得更加深入,促进家长对孩子的了解。

03

“有什么需要爸爸妈妈帮忙的吗?”

不管哪个阶段的孩子,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对他来说难以解决的问题、烦心事。不善表达的孩子,可能就会一直埋藏在心里,不利于他的成长发展。

记得曾看过一个很温暖的故事:

有个小男孩和爸爸在沙滩上玩耍,小男孩想要搬起一块石头,可不论怎么使劲都没能让石头的位置有任何改变。

小男孩的爸爸提醒他:“你要动脑筋尝试所有的方法。”

在爸爸的提醒之下,小男孩又借用了棍子,但仍是没有作用,小男孩终于抵不住哭了。

爸爸问道:“你用了所有方法吗?”小男孩眼里噙着泪花,点了点头。

爸爸再次问道:“你确定你用了所有方法吗?”小男孩仍然坚定地点了点头。

爸爸摸着小男孩的头,笑道:“你没有,你没有叫爸爸帮忙。”

家长时常问问孩子这句话:“有什么需要爸爸妈妈帮忙的吗?”就会给孩子一个契机,说出自己面对的难题和烦恼。

也是向孩子传达这样的信息:遇到困难不必一个人扛着,爸爸妈妈是你最坚强的后盾。

这份无条件爱和支持,会赋予孩子无限的勇气和自信。

共同面对生活中的难题,也会极大地促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孩子更加信任父母。

当孩子说出自己的困难和烦恼时,家长帮他梳理清楚,给予建议和引导,也有助于孩子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孩子说的是什么事,家长不要过于关于孩子的错误,责怪、批评他。

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重点是和孩子站在一起,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

04

做一个好的倾听者

有些孩子是小话痨,会拉着家长讲学校发生的事情、自己的心里话,这个时候,家长的态度很重要,影响着孩子日后和家长沟通的意愿。

有的家长,一边玩手机,或者做手头上的事,一边和孩子漫不经心地聊天,没有认真专注地听孩子说。

孩子是很聪明、敏感的,家长有没有认真听他讲话,他能够清楚地分辨出来。

当孩子经常感觉到家长没有和自己在同一个频率,不在意他说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就会渐渐失去和父母交流的欲望,降低对父母的信任。

到时候,家长再想追着孩子聊天,就为时已晚了,破坏信任很容易,重建却很难。

还有的家长,孩子还没说几句,就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审问孩子、讲大道理,导致孩子兴致全无。

比如,孩子说“今天班上有两个人打架了,特别搞笑。”

家长急忙教育孩子:“怎么能打架呢?你可不能学他们,在学校要听话,知道吗?”

说教,是亲子沟通中最忌讳的一点。家长单方面说爽了,实际上几乎起不到什么效果,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厌烦,不愿再和父母聊天。

而且,家长总是站在“绝对正确”的高位,对孩子输出道理,孩子慢慢会隐藏起真实的自己,不对父母说真话。

在和孩子聊天过程中,家长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少说,多听孩子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首先,家长要做到对孩子的话题保持高度的兴趣,看着孩子,认真倾听,不要三心二意,不随意打断孩子。

其次,家长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孩子的感受,接纳和理解他的情绪,减少评判、说教。

当孩子分享搞笑、开心的事时,和他一起笑和开心;当孩子感到愤怒和沮丧时,努力去体会他的感受,帮助他表达出来。

比如:孩子说:“今天老师批评我了,气死我了!”

家长可以说:“看出来,被老师批评了,你很生气。”“能理解,那滋味一定不好受。”

接下来,孩子可能会给家长讲讲具体发生了什么。

自己的感受得到接纳和理解,孩子的倾诉意愿会更强,对父母敞开真实的内心世界。

有人说,最好的陪伴,就是情绪的陪伴。

我很认同,被接纳和理解的感觉是很温暖的,能够拉近双方心与心的距离,这也是亲子沟通最理想的状态。

在这个基础上,家长再适当引导孩子,教育效果才会更好。

05

和孩子说说“废话”

经常在网上看到有孩子这样吐槽家长:

“一跟我说话话题就只有学习,好像学习就是我的人生全部”。

的确,许多家长不知道跟孩子聊什么,张口闭口只有作业、学习、考试这些事。

尤其是每天放学后,如果家长只知道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催孩子写作业,孩子自然会不开心,觉得父母关心学习和作业,胜过关心他。

如果孩子愿意和你说许多“废话”,说明他跟你相处是放松且愉快的,对你充满了信任,因此愿意和你分享各种事情。

“食堂的饭菜好吃吗?”

“今天路上看到一个特别搞笑的人。”

“周末想去哪儿玩?”

“你知道人工降雨是怎么做的吗?”

“今天拍到了一个恐龙形状的云,你看看。”

······

有时候,爱,就藏在生活中那些平淡琐碎的“废话”中。亲子沟通中,家长多和孩子说说“废话”,聊聊“无用的事”,会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加紧密,给生活增添更多的乐趣和幸福感。

教育界流传着一句话:“做父母,是有有效期的。”

是啊,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初中之前,他们对父母的依恋是最深的,亲子相处时间也是最多的。

慢慢地,孩子就会渐渐走向同学、学校,走向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和父母相处时间也越来越少。

趁还有机会,希望家长们能好好珍惜,利用孩子放学后的这段时间,多和孩子聊天、互动,建立起融洽的亲子关系,陪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文末标注 | 本文转载于钱志亮工作室(ID: qzlzgs),作者|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专注于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幼儿教育领域。著有《入学早知道》《科学的早期教育》《急用先学的140个汉字》等。

责任编辑 | 杜润楠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吧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跟初三家长情感交流的句子3

8月初,一位上海市民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就诊时,在候诊区拍下了“学习困难”门诊的叫号情况并发到了微博上,这张图片一下子火了起来,并上了微博热搜。

“学习困难”这4个字,触动了众多暑假期间在家的“鸡娃”或者被娃“折磨”的家长们神经。“学习困难”门诊一下子成为部分家长的“救命稻草”。今年8月以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每周四下午的“学习困难”门诊出现了一号难求的情况。这里每周一个半天的门诊,限号20个——一名求诊者一次可能就要花费15至20分钟的问诊、检查时间,因此加号困难。

但该门诊负责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理科主任朱大倩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实际上,有不少孩子所谓的“学习困难”实际只是一种“家长觉得”而已。

“学习困难”发生率约20%,须区别于青春期叛逆

“学习困难是一个在很多因素作用下,造成孩子学习状态不好、成绩不良的结果。国内外研究报道学习困难的发生率约为20%,男生比女生的数量更多一些。”朱大倩介绍,学习困难门诊于2020年9月开设,每周四下午开诊,近两年已接诊和帮助1500多名学习困难的孩子。

8月20日,朱大倩在当天上午的心理科门诊中,就遇到了一名自称孩子“学习困难”的家长。但经其客观分析后,朱大倩判断,这实际上只是一个正常的“青春期叛逆”孩子。

“有一部分孩子被家长认为是‘学习困难’,但其实只是正常的青春期表现。”朱大倩介绍,青春期叛逆不是病,这往往只是孩子成长中的心理需求和家长养育模式不匹配造成的一种困难表象。

“还有很多孩子学习兴趣丧失、和大人对抗,会被家长、老师认为是‘青春期叛逆’,但其实他们是真的存在‘学习困难’。学习困难有具体的表现,比如,孩子在某一个学习的科目上存在具体的困难,他觉得自己针对某个具体科目没法集中注意力或理解掌握等各方面的困难。”朱大倩说,现在的一个问题是,孩子觉得自己没啥问题,但家长觉得孩子“学习很困难”。比如,有的孩子在学习上花了很大精力,但学习成绩一般,家长就会觉得孩子“学习困难”。

她介绍,“家长带孩子来看门诊”这件事本身,就是对“学习困难”情况严重与否、是否需要看病的一个重要筛选标准,“很多家长都知道这个门诊,有人会在朋友圈调侃要不要带孩子来看病,但只是说说而已。真的来看病的,说明他确实是遇到问题了。”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家长应先反思

朱大倩在实际门诊中发现,更多的时候,需要改进教育方式的是家长。而不是那些被认为“学习困难”的孩子。

比如,一名初中男生的家长曾带孩子来就诊,她反映的主要问题是——孩子对妈妈布置的作业,不像小学时那样“布置了就做”了,而是有了自己的主张,喜欢跟妈妈顶嘴。为此,妈妈感到很不习惯。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理科团队为孩子做了注意力测试、学习能力测试,要求家长对孩子行为进行评分。最后发现,孩子注意力、学习力都处在正常范畴,但家长却给孩子打了一个比较低的分数。

“到底是孩子有问题,还是你看着他觉得不舒适?”朱大倩反问这名家长,并把客观评分成绩展示给这名家长。再一细聊,朱大倩发现,孩子学习成绩处于班级中上水平,且性格外向、话多、上课积极发言,“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青春期孩子,老师也挺喜欢他,只有妈妈觉得孩子有问题、不听话。”

这名家长还向医生反映,孩子做作业注意力不集中,疑似有“多动症”。多动症学名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在门诊中是神经发育问题造成的“学习困难”的孩子中最常见的情况。

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孩子因神经发育不完善,难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造成在学习的时候容易分心、发呆、畏难,影响了学习成绩。孩子虽然智力正常,但在注意力维持分配和自控能力上存在困难,进而影响到相应的学科成绩。

据介绍,确诊“多动症”,一是要满足症状群9项症状里的6项以上;二是要在“两个以上场合出现”,不单单限于家里或教室;三是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四是要对孩子的学习功能、社交功能、生活功能造成影响。即便符合以上全部4个条件,还要鉴别诊断,排除其他心理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等情况。

而这名家长眼中的“多动症”就是——一个初中孩子做作业时还要在左手始终拿着一件与学习不相干的物品。“家长觉得,注意力集中手上就不能拿别的东西。但她自己回忆,孩子手上即使拿了东西,也并没有对学习造成什么太大的影响。”朱大倩说,所以家长老师对孩子的观察需要有整体观,不能只盯着孩子某个手部动作,而应该观察这些动作究竟对当前的学习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家长附加作业,孩子发现“边做边玩”更划算

“学习困难”门诊看得多了,朱大倩也快成为半个“教育专家”了。她告诉记者,近年的门诊里,经常会遇到吐槽孩子做作业拖拉、注意力不持久、沉迷游戏的家长,但实际上与孩子交流后,她发现“另有隐情”。

以“做作业拖拉”为例,经常有家长向医生求助,称自己孩子“学习起来有障碍”。每到做作业时,就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到客厅聊会儿天、一会儿找橡皮,总是静不下心来。

但医生单独与孩子聊天后会发现,其实这是孩子主观上采取的“缓兵之计”。“孩子发现,自己如果很快把学校布置的作业做完,那么妈妈通常会再‘附赠’几道数学题。他们自己总结了一下,边做作业边玩最划算。”朱大倩认为,培养专注力的正确方法是——作业做得越好、越快,就应该越减少作业量,并且在言语上给予孩子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对此,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王月芬也深有体会。王月芬从事作业研究工作10余年,她告诉记者,其实早在2013年他们对学生作业现状进行调研时就发现,学校布置作业量和家长布置作业量存在“此消彼长”的现象,“有的家长,看到学校布置的作业不多,就赶紧自己再加点量。这使得不少孩子养成了故意拖延时间完成学校作业的情况。”

从另外一个角度,王月芬认为,家长要学会信守承诺,比如承诺了孩子完成作业后可以玩,或者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家长就要遵守与孩子预先的约定,而不能是孩子提前完成后违背诺言去额外增加作业量,除非这是预先双方达成的共识。

王月芬说,老师和家长还要充分认识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差异的,“家长不能盲目地要求一个小学低年段的孩子能像成年人那样持续阅读或者埋头作业几个小时,这不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而那些吐槽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家长,在朱大倩看来,本身教育方式上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孩子做作业,有的家长一会儿过去说他头没抬起来、一会儿去说他背没挺直、一会儿又给他送点吃的、一会儿又想起来叫他去订正一个作业。”朱大倩建议,家长这种时候应该“动动手”,轻轻点一下孩子的背部、抬一下孩子的下巴等,“总之不要说话,去打扰他。尤其不要带着批评的情绪去纠正。”

至于“沉迷游戏”,朱大倩建议家长们把自己每天刷手机的时间和孩子玩游戏的时间做一个对比,“看看谁‘沉迷’的时间更长。孩子不是沉迷,只是喜欢玩游戏。咱们要帮助他科学管理时间。”(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