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表达诗人情感态度的句子

石壕吏表达诗人情感态度的句子?生活中难免遇到很多问题,怎么解决?

小学六年级语文基础知识清单(词语+句子+常考小常识),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学高为师537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石壕吏表达诗人情感态度的句子1

小学六年级语文基础知识清单(词语+句子+常考小常识),为考试加分!

基础知识清单

词 语

ABB:慢吞吞、懒洋洋、兴冲冲、圆溜溜、胖乎乎、红扑扑、笑呵呵、乐陶陶、美滋滋、喜洋洋、静悄悄、雾沉沉、雨蒙蒙、绿油油、黑糊糊、白花花、白茫茫

AABB:高高兴兴、许许多多、漂漂亮亮、仔仔细细、红红火火、明明白白、花花绿绿、干干净净、严严实实、舒舒服服、确确实实、零零星星、结结实实、郁郁葱葱、大大小小、多多少少、深深浅浅、高高低低、长长短短、粗粗细细、日日夜夜、来来往往

AABC:栩栩如生、翩翩起舞、恋恋不舍、历历在目、面面俱到、头头是道、源源不断、彬彬有礼、息息相关、蒸蒸日上、津津有味、滔滔不绝

ABAC:人山人海、诚心诚意、惟妙惟肖、自言自语、无影无踪、无法无天、无边无际、各种各样

又( )又( ):又唱又跳、又细又长、又说又笑、又大又圆、又松又软、又香又脆

( )来( )去:游来游去、飞来飞去、跑来跑去、跳来跳去、走来走去

不( )不( ):不慌不忙、不紧不慢、不知不觉、不闻不问

带反义词的成语:远近闻名、黑白相间、轻重倒置 、左右为难、黑白分明、舍近求远、因小失大、头重脚轻、积少成多、舍本逐末、贪小失大、异口同声、左邻右舍、里应外合、大同小异、小题大做、大呼小叫、左膀右臂、前因后果、前仰后合、大惊小怪、南辕北辙

带数字的成语:一本正经、二话不说、三心二意、四面八方、五颜六色、六神无主、七嘴八舌、八仙过海、九牛一毛、十全十美、百发百中、千方百计、万紫千红

八字成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历史故事的成语:闻鸡起舞(祖逖)、惊弓之鸟(更羸)、画龙点睛(张僧繇)、胸有成竹(文与可)、杏林春满(董奉)、纸上谈兵(赵括)

神话故事的成语:盘古开天、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牛郎织女、火眼金睛、点石成金、劈山救母

寓言故事的成语: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叶公好龙、亡羊补牢、画蛇添足、掩耳盗铃、买椟还珠、闻鸡起舞、揠(拔)苗助长、狐假虎威

反义词:

高—矮、胖—瘦、明—暗、美—丑、忙—闲、

新—旧、熟—生、冷—暖、重—轻、沉—浮、

进—出、升—降、香—臭、是—非、长—短、

老—少、慢—快、宽—窄、强—弱、穷—富、

胜—败、贵—贱、内—外、恶—善、加—减、

清—浊、廉—贪、功—罪、正—偏、奖—罚、

优—劣、勤—懒、进—退、买—卖、正—反、

爱—恨、贫—富、

饥寒—温饱、索取—奉献、真诚—虚假、

冷漠—热忱、安全—危险、复杂—简单、

虚心—骄傲、热情—冷淡、诚实—虚伪、

骄傲—谦虚、懦弱—勇敢、丑陋—美丽、

愚蠢—聪明

关于春天的词语: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桃红柳绿、莺歌燕舞、雨后春笋、草长莺飞、百花齐放、春意盎然、春暖花开、鸟语花香

关于夏天的词语:赤日炎炎、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挥汗如雨、大汗淋漓、鸟语蝉鸣、万木葱茏、枝繁叶茂、铄石流金

关于秋天的词语:金秋时节、层林尽染、叠翠流金、天高云淡、一叶知秋、秋高气爽、五谷丰登、寒蝉凄切、春华秋实、秋收冬藏

关于冬天的词语:天寒地冻、北风呼啸、滴水成冰、寒冬腊月、瑞雪纷飞、冰天雪地、冰封雪盖、漫天飞雪、白雪皑皑、冰封大地

关于团结的词语:同心协力、众志成城、万众一心、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关于取长补短的词语: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博采众长、多多益善

关于学习的词语:勤学好问、好学不倦、一丝不苟、博览群书、孜孜不倦、学而不厌、坚持不懈、业精于勤、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废寝忘食、竭尽全力、锲而不舍、脚踏实地、如饥似渴、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再接再厉

其他成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满载而归、如愿以偿、没精打采、沉默不语、目不转睛、恍然大悟、五湖四海、举世闻名、高楼大厦、应有尽有

颜色:

黄:金黄、杏黄、橙黄、鹅黄

红:火红、粉红、橘红、嫣(殷)红

绿:嫩绿、翠绿、碧绿、墨绿

蓝:宝蓝、碧蓝、蔚蓝、湛蓝

白:雪白、洁白、苍白、银白

黑:乌黑、漆黑、焦黑、墨黑

交换位置含义不同的词语:

奶牛——牛奶、图画——画图、蜜蜂——蜂蜜、牙刷——刷牙、山上——上山、水池——池水、领带——带领、到达——达到、展开——开展、喜欢——欢喜、算盘——盘算、喜报——报喜

交换位置含义相同(近)的词语:

互相——相互、演讲——讲演、来往——往来、寂静——静寂、歌唱——唱歌、语言——言语、发散——散发、喊叫——叫喊、感情——情感、大胆——胆大、适合——合适

句 子

劝学类: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惜时类: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王贞白)

送别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

爱国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对子歌:

云对雾、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花对草、蝶对蜂、蓝天对碧野、万紫对千红、桃对李、柳对杨、山清对水秀、鸟语对花香

关于天气的谚语:

蜻蜓低飞江湖畔,即将有雨在眼前。

大雁北飞天将暖,燕子南归气转寒。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日落胭脂红,无雨必有风。

夜里星光明,明朝依旧晴。

今夜露水重,明天太阳红。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

关于帮助的谚语:

花要叶扶,人要人帮。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帮助别人的人,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诚心能叫石头落泪,实意能叫枯木发芽。

关于祖国风光的谚语: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三峡天下雄,剑门天下险。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关于思想方法的谚语:

绳在细处断,冰在薄处裂。

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

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

花盆里长不出苍松,鸟笼里飞不出雄鹰。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关于团结的谚语:

人心齐,泰山移。

众人拾柴火焰高。

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

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

树多成林不怕风,线多搓绳挑千斤。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对联:

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

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春风一拂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春。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

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北京颐和园月波楼)

树红树碧高低影,烟浓烟淡远近秋。(四川青城山真武殿)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山东济南大明湖)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江苏苏州沧浪亭)

歇后语:

长衫子改夹袄——取长补短

吃了黄莲吃甘草——先苦后甜

鼻子里插葱——装相(象)

冰天雪地发牢骚——冷言冷语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竹篮打水——一场空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关公战李逵——大刀阔斧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兔子尾巴——长不了

门缝里看人——看扁了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明珠弹雀——其得不复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名句: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刘备)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珍惜时间的格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描写景色的诗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王安石)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王建)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

描写四季的诗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贺知章)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朱熹)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叶绍翁)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杜甫)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夏】(杨万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杨万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杜牧)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 (刘禹锡)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冬】(柳宗元)

特别注意: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春】(杜甫)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赵师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岑参)

描写友谊的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汪洙)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无名氏)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刑俊臣)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描写月亮的诗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名言: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列宁)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宋庆龄)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

三字经(节选):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常考小常识

1.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 李杜:“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3. 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4. 孔孟: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5. 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6.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7.《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 12 本纪、30 世家、70 列传、10 表、8 书,共 130 篇。

8.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9. 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10. 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和美国的马克·吐温。

11. 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都是他有名的作品。《格林童话》是德国的格林兄弟搜集整理的,其中《灰姑娘》《小红帽》《白雪公主》《勇敢的小裁缝》都是有名的作品。还有英国的王尔德童话,德国的豪夫童话,中国的叶圣陶、张天翼童话都是很有名的。

12. 岁寒三友:松、竹、梅。

13.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4. 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5.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6. 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7.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18.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

19. 我国有 56 个民族,比如汉族、藏族、回族、壮族、傣族、白族、蒙古族等。

20. 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夏满芒夏暑相连,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

秋处露秋寒霜降,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21. 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22.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23. 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24.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5.《诗经》“六义”: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26. 豪放派词人代表: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

27. 婉约派词人代表: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

28.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石壕吏表达诗人情感态度的句子2

1977年二月立春,钱锺书和杨绛夫妇搬进了北京三里河南沙沟的“部长楼”。这里毗邻玉渊潭和钓鱼台国宾馆,环境幽静,居住的都是些享受特别待遇的“高层次人士”。

新居四间屋,一间是钱锺书和杨绛夫妇的卧室,一间女儿钱瑗的卧室,一间餐室,顶大的一间用作书房兼客厅。客厅东头是钱锺书的大书桌,西头有一张杨绛先生专用的小书桌,两人日常便在家对坐读书。

大半生坎坷之后,这是钱、杨夫妇首次拥有了一个安妥的居所。钱锺书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二十年。

就在这间居所里,大约从1983年起,钱锺书、杨绛夫妇开始了一段长达七年、钱选杨抄的“唐诗日课”。钱先生以《全唐诗》为底本,每天选几首,杨先生也每天抄一点,作为品读唐诗和练习书法之用。最终形成了九册手稿,杨先生在首册封面上题名“《全唐诗录》,杨绛日课”,钱先生又补题“父选母抄,圆圆留念”。

此时的钱锺书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并刚刚在中华书局出版了皇皇巨著《管锥编增订》。他已年届七十,但朋友们一致认为其“年轻无老态”。1985年,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记者林湄采访钱锺书后写道:

“他中等身材,胖瘦适中,额头很宽,黑边眼镜下,有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上着蓝色中式棉袄,下穿黑色呢裤。看他的言谈举止,全然不像一位年过古稀的人。”

但杨绛先生知道,钱锺书“外表结实,其实是红木家具,摆在那里好看,就是不能搬动。”据钱之俊在《晚年钱锺书》一书中记载,这段时间,钱锺书在给友人的书信里多次提及自己的衰病,最严重的是哮喘,此外常犯喉炎、高血压,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又得前列腺炎和白内障,夜不能寐,加之目力衰退,“几于废书不观”。

他在给友人郑朝宗的书信里,引白居易诗:“幸免非常病,甘当本分衰”以自解。

“唐诗日课”持续到1991年6月19日。这期间,耄耋之年的钱锺书,一边忍受疾苦相缠,平静地迎接生命之潮的衰退;一边因1980年《围城》在人文社重印、1990年电视剧《围城》的播出而名声大噪。出名之后,信函和登门拜访纷至沓来,以致让他抱怨:“浮名害我,不得清净!”

选唐诗,是这段应酬繁忙、身不由己的岁月中一段小插曲。他的古典诗词学问深湛,早在上世纪40年代便有诗话《谈艺录》问世,这部书被夏志清誉为“第一部广采西洋批评来译注中国诗学的创新之作”。上世纪50年代更在郑振铎的提议下编选并出版了《宋诗选注》。钱锺书还一度参与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唐诗选》的选注工作,后因历史原因搁置。

因此,这选本虽供私家观览,却是钱锺书诗学观点毫无羁碍的明晰表达,对于有心的读者而言,也是其晚年心境的寄托与写照。

1993年3月,钱锺书接受人生第一次大手术,取出输尿管中的肿瘤,割去一肾。1994年7月因肺炎高烧再度入院,此后的四年里缠绵病榻,直至去世,再也没能回到三里河南沙沟的家中。在此之前,钱瑗也于1997年罹患肺癌晚期去世。

“父选母抄,圆圆留念”的“《全唐诗录》”手稿,由杨绛先生于2009年赠与了吴学昭。吴学昭在征得杨先生同意后,抱着学术为公的态度,决定将其公开出版。2020年,在钱锺书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这部尘封数十年的唐诗选手稿,终于得以面世。

厚重的两册诗选,宫墙色的书封,有喜庆和庄重的意味。它引领我们一探这位博通中西的学者的诗心深处,也窥见晚年钱氏夫妇平静而饶有趣味的书斋日常。

私家选本的起因

2020年11月21日,“纪念钱锺书先生诞辰110周年——《钱锺书选唐诗》新书分享会”在首都图书馆举行。那一天,北京迎来了今冬的第一场雪。参与分享会的读者和嘉宾,也因纷纷白雪而有了纯净浪漫的心情。

在分享会上,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周绚隆谈到钱选唐诗的起因。这部稿子,其实牵扯到一桩“旧案”。

1954年,翻译毛选委员会的工作告一段落,钱锺书先生回到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工作。他本属外文组,但此时外文组满员,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的郑振铎将钱先生“借调”进古典组,参与选注宋诗。说是“借调”,后来钱先生再也没被“还回”外文组。这一段事实,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也有记载。

《宋诗选注》195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至1960年,毛选的翻译工作再次启动,此时钱先生一边投身毛选翻译,一边帮着社科院唐诗组做《唐诗选》的工作。

“《唐诗选》是由余冠英先生主持负责的,当时有陈友琴、王佩璋、王伯祥等等几位先生,后来因为人事原因,王伯祥先生承担了主要的工作,然而或许是感觉王伯祥先生的稿子不太合用,又把王先生的稿子基本放弃,再重新编选。在这个过程中,钱先生参与非常多,包括选篇目、定稿子、具体作品的评点,特别是对《秦妇吟》的讨论,花了很大工夫。”周绚隆说。

在王水照所作《〈唐诗选〉编注工作的回顾》一文中,记录了当时唐诗组召开例会的场景。余冠英、王伯祥等先生“对诗意、诗境、诗风的评赏剖析,都能切中肯綮。钱先生尤其论辩滔滔,犀利明快,大部分时间常在听他说讲”。

开例会的地点,或者在王伯祥寓所,或者在钱锺书栖居的干面胡同十五号学部宿舍。在《容安馆札记》里,钱锺书写道:“诸君选注唐诗,强余与役,分得王绩等十七人。因复取《全唐文》温读一过,合之十年前评识,录于此。”

原来唐诗组分配工作,钱先生一开始就与“大家”无缘,分到中晚唐小诗人。王水照后来也撰文印证:“此书(《唐诗选》)初选600多首,其中小家约占十分之一。1962年时学术环境较为宽松,入选了不少罕见而又有艺术特色的小家作品,这些作品大都没有前人的注释可供参考,因而我们都推给了钱先生。”

此后不久,社科院的人全部下放干校,《唐诗选》工作停滞,但稿子已经基本成型。等到1975年,风波平息,许多工作被恢复起来,余冠英先生决定将《唐诗选》旧稿修订出版。但是,当年钱锺书选的那些中晚唐小家在新的历史阶段已显“不合时宜”,于是被大刀阔斧地删节。

钱锺书没有参加1975年《唐诗选》的修订工作。此时他65岁,刚刚完成《管锥编》的初稿。无论如何,从之前的“强余与役”,到后来的大加删改,这段过程应是让他感到不快的。

或许,正因为看到钱先生“有志难伸”,杨绛先生才主动提议,请钱先生为她和钱瑗选一个唐诗的私家选本。周绚隆说:“钱先生讲过,杨绛先生是最才的女、最贤的妻。的确是。因为钱先生不痛快,杨先生为了平复他的不痛快,对他说:没关系,你选给我看,选给我们看。就这样,他们夫妇之间开始了漫长的选诗的过程。”

因此,钱选唐诗又是一个十分“任性”的选本。没有交稿时间,没有功利目的,成为钱、杨书斋里的一个小小的课业。钱先生今天看这首诗好,就选这首;明天觉得那首心有戚戚,又挑那首。也因为没有篇幅限制,竟然洋洋洒洒选了1997首。而杨绛先生负责抄录,勤勉不怠,一手小楷写得娟秀伶俐。

略初盛而详中晚

北京大学博雅荣休教授、国学院博士生导师葛晓音说,历来选本有两大类,一类为官方所用,比方说《唐人选唐诗》里面有《御览诗》,那是选给皇帝看的;一类是私人选本,特别宋元明清以来居多,这类选本体现选家的爱好和眼光。

“从数量上来看,《钱锺书选唐诗》的大体比例是略初盛而详中晚。中小作家特别多,很多选本不选的诗人都选了,而且有的不知名的诗人选得还不少。”葛晓音说。

在初盛唐的诗人当中,除李白、岑参以外,钱先生所选的诗歌和当代选本大抵一致。唯独岑参只选了3首,李白只选了23首,葛晓音认为,这个数量“与他们在唐诗史上的地位不匹配”。

从杜甫开始的中晚唐诗人作品入选丰赡,且所选的都是公认好诗。葛晓音说:“只是从今人选诗的眼光来看,好像钱先生选诗不太平衡,也有一些选诗特别多而出人意料的。比如元稹45首、王建44首、孟郊37首,姚合33首,韦应物、施肩吾、张祜、温庭筠、陆龟蒙都是31首,贾岛29首,韩愈、许浑24首,都超过李白的23首了。就连顾况也有19首。刚才说的诗人当中,可能施肩吾很多人都不太熟悉,施肩吾的数量竟然超过了李白,让人觉得有点难以理解。”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剑指出,钱选唐诗由于是选给杨绛和女儿钱瑗的,可以不戴面具随其所好大胆地选,不必体现社会教化的目的或政治标准,所以的确是个“任性”的选本,但又是掌控全局,在“博通”基础上的“任性”。

钱锺书在《谈艺录》里提出“诗分唐宋”,把中国诗歌审美类型分两种,一为唐诗类型,注重丰神情韵;一为宋诗的类型,注重筋骨思理。张剑认为:“钱先生总结的这两个类型非常具有开创意义,他指出‘诗分唐宋’非朝代之分,而是就风格分类,是体格性分之殊。唐诗里面也可以有宋诗的类型。”

而在著名的《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里,钱锺书概括白居易、杜甫、李白三个人的诗歌:李白“词气豪放”,杜甫“思力深刻”,白居易“议论畅快”。

“思力深刻和议论畅快都是宋诗审美范形。在《钱锺书选唐诗》里,钱先生选了思力深刻的杜甫174首,议论畅快的白居易184首,很明显体现出他内心深处对宋诗审美类型更为倾心。是不是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他选李白稍微少一点的原因——不是说李白诗写得不好,而是从他自己审美的偏爱来看更偏爱宋调。”

据张剑统计,《钱锺书选唐诗》里选诗数量前十名的诗人为白居易、杜甫、李商隐、杜牧、元稹、王建、寒山、刘禹锡、孟郊、姚合。其中,除了杜甫生活于盛中唐之际,寒山是方外人士,生活年代不好确定,几乎没有初盛唐的诗人入榜。而选诗数量前五十名的诗人里,初唐和盛唐诗人也非常少。

“这也反映出钱先生选的诗和他一直喜欢宋调这个审美范型有一定关系,因为中晚唐和宋代的诗学是一脉相承的,宋初三体:晚唐体、西昆体、白居易体(白体),其实都是承自中晚唐而来。陈寅恪先生亦谈及,中唐事实上开了宋型文化的先河。”

盛世多读白乐天

唐代诗人群星璀璨,谁是钱锺书心里的NO.1?在《钱锺书选唐诗》中,白居易以184首作品位列第一,而杜甫以174首作品屈居第二。“盛世多读白乐天,乱世当为杜甫心。忧患之世,他是喜欢杜甫的;太平盛世,或说平安的时候,他是最喜欢白居易的。”张剑说。

事实上,晚年钱锺书与白居易颇有相似之处。白居易四十岁以后罹患眼疾,据史家考证是白内障,钱锺书七旬之后亦受眼疾之苦。《钱锺书选唐诗》里有白居易《眼病》一诗:“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又有“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等句,晚年目力不佳的钱先生读来大约心有戚戚焉。

白居易诗中流露的安贫乐道、知足常乐的心境,也受到晚年的钱锺书激赏。譬如白诗《狂言示诸侄》有这样的句子:“一裘暖过冬,一饭饱终日。勿言舍宅小,不过寝一室。何用鞍马多,不能骑两匹。如我优幸身,人中十有七。如我知足心,人中百无一。……”

又有谈及老病情状的“幸免非常病,甘当本分衰”,“病共乐天相伴住,春随樊子一时归”等,被他在与友人通信中拈来自况。

“白居易的诗把生老病死、浮沉起落、世态人情的种种人生体悟发挥到极其细致的程度,而且有些事能够上升到哲理的高度。钱先生选这么多白诗,其中适性自足的人生态度,恐怕与他也是有共鸣的。”葛晓音评价说。

总体而言,《钱锺书选唐诗》展示了唐诗的方方面面,也展示了晚年钱锺书的旷达而幽默的性情。它既选了大量以创作闻名的诗人的作品,也选了像唐明皇、宣宗皇帝、则天皇后、江妃、章怀太子等非诗人的作品;既选了思想性强的像杜甫的《新安吏》《石壕吏》和“三别”等诗作,也选了像韩愈的《嘲鼾睡》、曹著的《与客谜》这类有趣味性而毫无思想性可言的作品。

比如老杜的《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诗中说:“安知决臆追风足,朱汗骖驔犹喷玉。不虞一蹶终损伤,人生快意多所辱。”这是一首“格调不高”,很少出现在其他选本里的杜诗。张剑说:“他比较喜欢选表达日常生活情趣,特别在人生的逆境里面能体现出幽默、能够自解的诗歌。我想,这或许和他的知识分子经历有关系,在逆境中通过自我的审美能力或文化超脱能力,能够对自己的现状进行幽默自解。”

学问只见冰山一角

钱锺书曾担任社科院文学所图书馆资料委员会主任,为图书馆的建立花费了不少心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宁回忆,那时候社科院的同事最容易碰见钱先生的地方,就是文学所的图书馆。

常常有这样的故事。邓绍基先生有一次去图书馆借书,看到钱先生坐在书架旁边的小桌子那儿看书。钱先生问他想要找什么书?邓绍基先生一说书名,钱先生马上告诉他到第几排、第几层找一找。按照钱先生的指示,邓绍基先生立刻找到了那本书。

老先生们的学问仿佛一座冰山,他们真正出版的著作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这是社科院文学所后辈的共识。“为什么说老学者的学问,像冰山潜藏在水下呢?他们很多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读书思考,真正出版问世的东西并不多,大量功夫就沉潜在日课里面。”刘宁说。

从杨绛先生在手稿上留下的点滴记录,可以见出日复一日静心砥砺的痕迹。第五册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一处标记:“一九八八年一月一日,开新笔。”从这一天开始,杨先生将每首诗作抄录的日期一一标记下来,直到最末一册。伴随这些日期,有时会看见她特别注明的“除夕”“元旦”“立春”“清明”“重阳”“冬至”等重要节日节气,岁月伴随着四季在毛边纸上缓缓流逝。

1988年3月10日,抄写白居易的《眼病》,她留下“切芥菜一个,手抖不能写字”的记录。1989年6月19日到7月13日,杨先生花了二十多天抄录了郑嵎的千字长诗《津阳门诗》,其间也有“二十一日,时腕痛”的辛苦。在第八册杜荀鹤名下《赠庐岳隐者》一诗旁,杨先生写道:“十九日,圆圆生日也。”爱女之情流诸笔端,此日为1990年5月19日。

抄录诗歌,也是日常习字。杨绛先生虽言“十个手指头有长短,习字乃我短中之短”,仍时时有笔下得意者,在手稿上圈出,以示嘉许。周绚隆说:“钱先生和杨先生他们一直在练书法。一直到杨先生大概100岁以后,102岁、103岁的时候,我去看她,她还拿出她写的毛笔字手稿,上面画着圈,写得好的要画圈。”他介绍,《钱锺书选唐诗》的原始手稿影印本亦将推出,读者可以真切看到他们当年选诗习字、品评书法的过程。

这七年,读唐诗、选唐诗,摘抄、记录,已经完全和钱、杨二人的生活融为一体。此时钱锺书精力渐衰,虽仍有宏大计划,但“多病意倦,不能急就”。他坐定书斋,刻苦研读,留下一堆数量和质量惊人的笔记。与此同时,他又时时感到“有身为患”,忙于应对衰老与病痛带来的摧折。

“其实文学就是来自于人的脆弱,来自于人的有限,来自于人的无能、无力、无助,这样一种时刻写下来的诗,会让读者产生很大的情感共鸣,最后从与古人共情中得到一丝安慰。”刘宁说。

普通读者对《围城》作者的印象是出语辛辣近乎促狭,与他打过交道者却知他随和宽仁,杨绛先生有时候嗔他为“大呆”。著名学者范旭仑在《钱锺书的性格》一书里,也说钱先生“文章刻薄,立身长厚”。看钱先生选唐诗,标准也并不严苛,并且总是偏心于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诗作,也不吝于肯定那些藉藉无名的小家作品。

或许因为临近晚景,更能洞悉人的有限和无助,无论对诗、对事、对人,也都更抱有一种接纳、理解和悲悯。刘宁说:“钱先生选择的很多唐诗是很温暖的,他回应了我们在这些时刻心灵上的需要。你读进去,敞开你的心灵,被作品感动,从中感受到艺术的温暖和快乐,这就是读唐诗的意义。”

南都专访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部:

诗选与钱锺书的笔记对照阅读,会更有收获

南都:请谈谈《钱锺书选唐诗》的出版经过。这部手稿原是杨绛先生生前赠送给吴学昭老师的,吴老师又是什么时候决定交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公开出版?最早看到这份手稿是什么心情?

人文社:关于手稿出版的问题,应该是杨绛先生生前就确定了,具体事宜是吴学昭老师和我们联系的。钱瑗女士和钱锺书先生先后去世,杨绛先生说她留下来“打扫战场”,此后的十几年里,她整理出版了钱锺书先生一系列未出版的著作,包括《中文笔记》《外文笔记》《容安馆札记》等等。《钱锺书选唐诗》的手稿整理出版,也是杨先生生前首肯的。

2017年底的时候看到这个手稿,我们很激动也很震撼。手稿有9册,其中7册抄写在日常习字用的毛边纸上,2册抄写在用过的普通方格稿纸背面。

这是编辑部非常重视的一个项目,因为两位先生都是我们非常尊敬的前辈,他们遴选、抄录唐诗的手稿能够整理出版,不管是对于学术研究还是对于大众全面了解唐诗艺术,都是很有意义的。我们除了激动、震撼,更多的是由衷的敬佩。

南都:人文社在编辑出版《钱锺书选唐诗》的过程中,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人文社:钱选唐诗手稿原本就是白文诗选,没有标点、注释,没有诗人简介,也基本上没有评论。我们这次出版的是整理本,一方面呈现钱先生选唐诗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希望更多的非古典文学专业的读者能够去多多地阅读唐诗、了解唐诗。这部唐诗选选诗数量是很多的,将近2000首,比我们通常读的《唐诗三百首》多得多。而钱先生对于古典文学的研究是非常精深的,我们跟随他的选择读唐诗,相信会很有收获。

我们做的整理工作主要是给每位入选诗人撰写小传,为诗歌正文加了些简单的注释,对比较难理解的词语、必要的典故注释出来,让普通读者能够基本读明白这首诗。在手稿上,杨绛先生会记录一些抄写唐诗的日期,以及钱先生和她零星的评论,这些杂记也按照手稿上原始的位置整理排印下来。总之,除了呈现钱锺书先生选唐诗的原貌,也给普通读者提供一些阅读上的帮助。

南都:目前钱锺书先生的笔记、手稿等已悉数出版,《钱锺书选唐诗》的出版,还能够增进我们对钱、杨学术伉俪的哪些认识?

人文社:《钱锺书选唐诗》虽然不像《宋诗选注》有详细的注释和评论,但仅仅从选诗,也可以看出钱先生的诗学观念。

如果你把钱先生的一些相关内容的笔记和这部诗选对照阅读,会很有收获。例如在《容安馆札记》里有一些内容,是可以拿来和这本唐诗选对比阅读的。比如关于晚唐诗风的变化,《钱锺书选唐诗》里选的中晚唐的诗歌不少,一些不太知名的诗人选得还挺多的。他在《容安馆札记》里讲到晚唐诗人的一些特点,包括晚唐诗歌对于宋代诗歌发展的影响。对照参看,可以相互印证。

杨绛先生致力于外国文学翻译,我们社出版的《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等都是她翻译的,都是经典的名著名译。她在抄写唐诗的时候会体现她的学术兴趣。比如抄录薛能《褒城驿有故元相公旧题诗,因仰叹而作》一诗时,她特意在“前过应无继此诗”一句的“前”字旁标记:“future之意。”

通过这些吉光片羽的记录,可以增进对他们学术兴趣的了解。而更丰富的内容,还有待于读者或研究者在阅读中去发现。

专题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

石壕吏表达诗人情感态度的句子3


一、抒情方式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常常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


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例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例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例4:“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乐府诗集·鼓吹曲辞》)


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憾人心。


例5:“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关汉卿《[双调]•沈醉东风》)


这首曲写送别的场面和依依不舍的感情,真挚感人。


例6:“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所写情景与此曲相似。但此曲表情如此率真,语言如此质朴自然,与大多数委婉之作,截然有别。


例7:“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1)总论——情与景的关系: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例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例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


例3:“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将军和征夫。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饮浊酒,愁不能寐。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例4:“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宋俞国宝《风入松·题酒肆》)


这是一首写乐景的词,在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坐船游,饮酒,歌舞,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快。


例5:“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唐韦庄《题金陵图》)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公元317—589年)。


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且时间短暂。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


(2)借景抒情的基本形式:


在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的五种形式,即一是触景生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布景,四是寓情于景,五是景略情在。


①触景生情(景→情):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此类诗一般先写景后抒情。


例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的《登高》)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常年飘泊、老病孤愁的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触景生情,抒写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颈联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在这里,客观景物引发了创作主体一系列相关的感情,这诸种感情交织融会为一种复杂但合情合理的心境,最终与景物融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意境。


例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的《别董大》)


诗的头两句写景,写天气的骤变:“千里黄云”,北风狂舞,大雪纷纷,象征董大处境的恶劣。后两句是诗人安慰董大的话,意思是说不要为前途发愁,天下认识您的人多得很呢!安慰之语看似平常,其实表达了诗人与董大的深厚情谊。


②以景结情(情→景):


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这类诗词的情先脱颖而出,尔后再以景衬情。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含蓄、委婉、蕴藉。


例1:“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秦观《浣溪沙》)


这是一首写早春晨景的词,“漠漠轻寒”是作者的感受,渲染了楼上孤寂的气氛。接着句句写景,最后一句,写飞花似梦,细雨如愁,作者巧用反比,以情喻景,借景写情,此时诗境之中,情景浑然玉成,臻至一个情景高度统一的意境整体。


③缘情布景:乃是因情选景,以情染景,景由情出,情傍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一旦着上了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也就意象化了,情中出景,景中寓情。


例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显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其中也尽寓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次句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做杭州牧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然后便缘情布景,以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江南水乡,春日融融、水绿如蓝、江花胜火。


例2:“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韦应物《登楼寄王卿》)


诗歌开门见山,将离愁别恨和盘托出,此为情;三、四句便承一、二句而来,砧杵、秋山、荆榛、寒雨,缘情布景,是对“恨不同”与“思无穷”的形象展示,以凄清的笔调渲染了一幅烟雨茫茫的图画。抒情写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④寓情于景(有景无情):


只写景不抒情,凭借景物、人、事传情达意。寓情于景是意境创造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触媒和载体,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至于触到的什么景,寄的什么情,则因人、因时、因境而异。此类诗看似句句写景,却是句句抒情,情蕴涵于景,情景融为一体。


例1:“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诗歌以明快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四句全是写景,也全是写情。一、二两句,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的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经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三、四两句,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更增添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全诗洋溢着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和神往。


例2:“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暮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这首词的写景和抒情结合得就很自然。


⑤景略情在:有些诗词,表面看来,全是抒情,本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一致,但写成诗时,却把景略去,而直抒胸怀。


例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此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慨叹,从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仅可以领会幽州台的氛围,而且也可觉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景虽略了,但意境是完整的。


⑥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例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3)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


①以乐景写乐情


例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即使诗中没有“最爱”二字,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盎然的西湖,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已充满了爱意。“莺争”“燕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体现诗人对西湖的情有独钟。


例2:“黄四娘家花满面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②以哀景写哀情:


例1:“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蓼昏月,一笛碧云风。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征鸿。”(陈亮《小重山》)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一缕红、啼鸟、冷烟、黄昏月、一笛风,创造出浓重的凄冷的气氛,烘托出自己的心情,与下片曲折抒发的忠愤相呼应,构成了全词的悲切婉转的情调。


例2:“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晏殊《清平乐》)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绿酒初尝、沈睡小窗,这种恬淡清婉、淡淡闲愁,从诗的细腻的笔触里娓娓而来,上片写了睡晚醉眠,下片写的是薄暮酒醒的感觉。艳花凋零之状,夕阳西下之景触发了诗人的淡淡闲愁,“双燕”句则又是“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意,成双结对伴的燕子不仅反衬出词人的孤单、寂寞,还暗示出词人的某备战相思。特别是“昨夜微寒”,既写出了天气特点,还暗示出词人孤眠的冷清。


例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例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此写景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特点,这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


③以乐景衬哀情


例1:“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唐谢浑《谢亭送别》)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例2:“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④以哀景写乐情


例1:“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定义及举例


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1: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荷花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追求。


例2:清代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借梅议政,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


例3:茅盾的《白杨礼赞》,借中原地区常见的白杨树来表现解放区广大军民不屈不挠、力求上进的精神。


例4:古诗中,象骆宾王的《狱中咏蝉》就是通过刻画餐风饮露的秋蝉的形象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


例5:陈子昂的许多感遇诗也往往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或借助香兰杜若、或借助珍禽翡翠来抒写心中的怀才不遇之慨。


例6:“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例7:“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王安石《北陂杏花》)


杏花,绚丽而脱俗,傍水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独绝。本诗写临水开放的杏花,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洁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的体现。


(2)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


①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②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3)托物言志与象征、比兴、比喻的关系


托物言志与象征、比兴、比喻有密切联系。象征要有象征体,那便是物,象征要表达的思想就在作者对物的描写和评价之中。比兴呢?最早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里的“他物”与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必然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很多诗,既是托物,又兼比兴,又是象征。


例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比兴,又是托物,同时也是象征,因为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表现了刘焦之情的难舍难分、留恋相许,更是刘焦爱情悲剧的象征。


例2:“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瘦纤腰学不成。”(唐·彦谦《垂柳》)


这是一首韵味很浓的咏柳诗,它不仅维妙维肖地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又含蓄地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开篇极写垂柳婀娜多姿与纤柔飘逸,然后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典故,抒发诗人托物寄兴的情怀。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表面上“咏柳而贬美人”,实质上把矛头指向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集团,针砭时弊,畅快淋漓。这里面有托物言志,有比兴,有用典,有直白。


例3:“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典型例题


例题1:看下面几句诗,都属于哪种抒情方式?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答案:柳词和杜诗是借景抒情,而于诗和郑诗是托物言志。


柳词……;杜诗通过描写恋花飞舞的蝴蝶,自由歌唱的娇莺抒发了对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于诗……;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郑诗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启发:通过比较上述四首诗,我们体会到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有何区别: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例题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诗后问题: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问:《菊》、《画菊》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格?


答案: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咏物言志法。咏物言志是指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以述志抒怀,即所谓“应物斯感,感物吟志”(《文心雕龙》)。它要求作者选择的客观事物与他想表达的主观志趣必须契合交融,能给人以艺术感染和思想启迪。《菊》、《画菊》都是通过对“菊”的具体描绘以述志抒怀。《菊》抒发作者不求高位,不慕荣利,只求有益于人的高贵志向。《画菊》表现了坚守大义,宁死不屈的崇高民族气节。


例题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问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答:“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问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3、借事抒情(用现实之事或历史典故)


(1)因事缘情(用现实之事):


①叙事性作品:如《兵车行》《石壕吏》


②抒情性作品:用行为举止(多为细节)来抒情。


例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唐代张籍《秋思》)


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例2:“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站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白居易《蓝桥驿见元九诗》)


这首绝句,乍读只是平淡的征途纪事,顶多不过表现白与元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其实,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诗人心底的万顷波涛。可贵的友情,可泣的共同遭际,诗中一句不说,只是让读者自己去寻觅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人事深沉变化,去体会诗人那种沉痛凄怆的感情。这正是所谓“言浅而深,意微而显”。


(2)咏史抒怀(借历史或典故):


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


例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本诗借诸葛亮的故事,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例2:“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张可久《[中吕]•卖花声•怀古》)


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例3:“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衣冠往来的乌衣巷,而今已经荒凉冷落,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相关范畴


1、点染


(1)概念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2)举例


例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例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例3:李清照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声声慢》)来渲染伤心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自己“愁”的主旨。


例4:“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


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是染,后面“总是离人泪”是点。


2、曲直


曲与直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曲”是婉曲含蓄,“直”是直率明了。


一般来说,诗人心情平静时,喜欢含蓄委婉,感情激动时,便直吐为快。在现实生活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复杂变化的,因而在作品中总是兼用曲与直两种手法来表情达意,力求做到曲直互补,妙合其心。


例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令人神往的仙境世界,明写了对仙境的向往,暗写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属于“曲”的手法;到诗的结尾处却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就是“直”,一曲一直间将诗人率真可爱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2:白居易《琵琶行》:虽然也曲直兼用,但没有了李白的率真,而是以曲为主;他写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直接表明的是对下层歌妓和劳苦百姓的同情,曲折表达的却是受挫后,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世态炎凉的强烈不满。说自己的遭际属于“直”吧,可他还是表达得那么“曲”,不讲原委,只诉同感。曲折与直率的运用,与诗人的心境有关,确实耐人寻味。


3、隐显


“隐”与“显”,也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隐显”与“曲直”非常相似,常常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说,因为曲就是隐,直就是显。


诗人在表达深藏内心而不便明言的思想感情时,往往隐约其辞,采用隐讳曲折的方式;其他的一般都表达得较直接明白。


例1:“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明明是想说自己考前心里没底,又充满成功的期待,盼望张籍的帮助,却又隐讳曲折地虚拟新妇的口气问新郎:“画眉深浅入时无?”可谓隐讳而妙极。


例2: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在明显地抒发哀悼亡妻之情的同时,也隐约地抒发了“尘满面,鬓如霜”的政治失意之情,可说是隐得深沉。


4、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以我观物,使物皆着我之色彩。”


例1:《扬州慢》: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句。


乔木尚且厌恶战争,何况扬州百姓呢?


例2:“多情却以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二首(其二))


诗人没有说怎样惜别,却把这种感情转移到蜡烛身上,蜡烛无情,尚且替人垂泪,何况人乎?


二、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在诗歌鉴赏时考描写,主要是从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角度来命题。


(一)基本概念:


1、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


例1:“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此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2、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描写是侧面描写。


例2:“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


此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例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二)正面描写命题角度。


1、虚实结合


(1)定义(虚实的内涵)


总体说明: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


分类说明:


所谓“虚”,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


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


例2:《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


例3: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


例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


例5:《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虚”的三类内容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1:《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例2:李白《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


例3:李商隐《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


②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1:“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例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例2:“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西厢记·长亭送别[正宫][叨叨令]》)


崔莺莺送别张生的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3)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①相反相成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1:姜夔《扬州慢》:此词中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②相辅相成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1:“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典型例题


例题1: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注:这首诗是诗人悼念亡妻王弗之作。


问:这首诗上下片各分两层,请概括各层的内容。


答题指要:这首诗其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金圣叹在《水浒》批语中说:“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适合于表现广阔的生活画面,增加文章的思想容量,深化主题。苏词分上下两片,各分两层。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属虚写。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属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属实写。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最后三句从字面来看是写亡妻;“年年断肠”,实际上是词人自己念念不忘亡妻。


(4)“虚”与联想、想象


“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而眼前之景之事为实。对中学生的考试,不会太难,因此,能注意这几点区分就行了。


例1:“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程千帆说“西风吹老洞庭波”有三奇:秋风的到来,不从草木变衰而从湖水兴波见出,一奇也;湖波能老,二奇也;湖波之老,是由于西风之吹,三奇也。其实这首诗还有一奇,那就是只此一句写实,其余三句均为虚。“一夜”句是想象中有夸张,“醉后”句哪来实景?“满船”更在梦中。


例2:“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2、动静结合


(1)基本概念


动静结合——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


灵感,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就成为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他们常常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做到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相生,动静互衬,妙趣无穷。


例1:“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给人美妙的遐想。


例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以动写静,花落、月出、鸟鸣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例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前两句写动,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但也静中见动,是诗人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动。


例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以“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水神奇的动,力量巨大;又用“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山雄奇险峻的静,强大力量的静;然后又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写静,静中有动;“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动中有静;动静相衬,既有力量的对抗,又有宁静与和谐,真可谓运笔如神!


(2)常用方式——以动衬静


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例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手法之一。《山居秋暝》对景物的刻画细致入微,既有自然风景图,又有田园生活图。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例2:“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前两句写黄昏时候,山林不见人影,寂寥、空阔。偶尔听到几点人说话的声音,非但没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显得山之静。后两句明暗对比:一缕夕阳射进蔚然深秀的树林,落日余晖打在一块青青的苔藓上。这里为声衬静,用了衬托,也用了对比。


例3:“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以动衬静。


3、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例1:柳宗元《江雪》:“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突出了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例2:杜甫《蜀相》:由诸葛亮的祠堂写到这位蜀汉贤相的一生事业。其颈联云:“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之所以显得格外厚重,就是因为它所包容的内容异常丰富:前一句,抵得一篇《隆中对》,后一句,抵得两篇《出师表》;从三顾茅庐到白帝托孤,他与先主刘玄德的君臣遇合,从七擒孟获到六出祁山,他治蜀的政绩和北伐的功业;“天下计”言其宏图,“老臣心”表其忠贞。类似这种手法,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4、细节描写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尝鼎一脔”“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效果。


例1:“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


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2:“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


此诗寓引古鉴今之意,抒凭吊今昔之情,向来极负盛名。诗云《唐诗别裁》说它:“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矣。”《养一斋诗话》称它:“一十个字,足赅《连昌宫词》六百字,尤为妙境。”究竟妙在何处?在于“小处寄慨,倍觉嗟叹有情”(纪昀)。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其罪,非玄宗而谁?她们应该怨玄宗、怒玄宗、恨玄宗,然而,诗人抛开了许多激烈的事情不用,只是让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以消磨时光。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所以,沈德潜赞曰:“只说玄宗,不说玄宗长短,佳绝!”


例3:“鸣铮金栗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李端《听筝》)


以“时时误拂弦”的细节,传达出人物微妙的心理情态;


例4:“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燕窝。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张佑《咏内人》)


以“剔开红焰救飞蛾”的细节,表现了宫女幽居深宫的哀怨;


例5:“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通过“燕子”的细节,抒发了古今盛衰的感慨;


例6:“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此诗表现的是行客思念故乡的常情,前三句平平常常,“意万重”也好,“说不尽”也好,只是一般地直抒胸臆,眼看此诗在平庸的叙述中失掉了艺术的光辉,然而,最后结出“行人临发又开封”,使境界突现,形神逼露,骤然振起了全篇的精神,可谓是“平中见奇”,“点铁成金”,致使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推崇为“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


例7: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欣欣夹道迎。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皆以陆为名。(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


运用细节使诗篇洋溢着生动、活泼的气息,大有奇趣;


例8:“城南倒社下湖忙,阿老龙钟七十强。犹有嫁时尘埃镜,东涂西抹不成妆。”(陆游《阿老》)运用细节使诗篇洋溢着生动、活泼的气息,大有奇趣;


5、色彩的渲染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例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的《约客》)


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例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例3:“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鹅》)


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


例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


例5:“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诗人用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附:渲染的相关范畴——浓淡


在绘画中,浓淡主要指色彩的深浅、明暗。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指语言的色彩。浓者,重笔浓彩,绚丽;淡者,素笔淡写,不尚雕饰。就作家个人而言,有的追求素淡,有的追求浓艳;有的浓淡兼施,两相映衬,收到鲜明生动的艺术效果。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上片写金陵的壮丽景色,用了“似练”、“翠峰”、“残阳”、“彩舟云淡”来写秋景,语言华美;下片叹六朝竞逐豪华,吊古伤今,语言素淡;以浓衬淡,有力地强化了政治家睹今鉴古的深远思虑。又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片写“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锦书”、“月满”,色彩较浓;下片写“花”、“水”、“闲愁”,色彩较淡;浓淡相映,充分地渲染和抒发了词人的相思之苦;“浓”尚不可解其愁,“淡”更让她何以堪?


6、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


高考考察诗歌的描写手法时,还经常就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命题,因为许多描写都是有层次性的,要由远而近或由下而上,出题者的提问方式一般是“诗人是如何写景的?”等。


例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例2:“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例3:“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


诗的第一句从仰视角度写,第二句从俯视角度写,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


7、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数指人物和花卉画。


白描作为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白描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色、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例1:“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组合,纯用名词组合,没有(动词)形容词修饰点缀。即所谓白描手法。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例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


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例3:“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此诗初看是一幅“风雪夜归人”的画图。前两句是一组静的景物,日薄西山,苍山隐隐,半山腰闪出茅草的房屋,一片萧疏凄凉的景色。画面中心是诗人拖着疲惫的身子正向茅草屋慢慢移动着,透出断肠人在天涯的况味。而后两句是一组动的画面,天色漆黑,风雪交加,犬吠声打破了山村的寂静,诗人被主人迎入柴门。“归”字用得很妙,有宾至如归之感,日暮途穷,继之以风雪,极尽旅途之苦,风雪中得入柴门,“是在凄凉中得安乐境”,带来了一股温暖的气息。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这画境是一个“象”,而诗人的“兴”就是画面中寓含不尽的韵味。如题为“宿芙蓉山主人”,但主人并未在画面上出现,而是从“风雪夜归人”的画面上透出主人的好客之情。诗人就是通过“夜归人”刹那间的感触,来写主人的美好心灵。旅途的艰难,仕途的坎坷,风雪严寒,世态炎凉,而在萧条的山村,白屋人家却保留着这美好的情谊,这才是诗人的“兴”之所在,整篇饱含着含蓄蕴藉的不尽韵味。


例4:“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彻上人》)


此诗写山林幽深,夕阳西下时送人的惆怅情境,境界幽远,耐人寻味。“苍苍”是色调,苍苍翠竹,使人不由产生翠竹如海的联想,“杳杳”是声音,杳杳钟声,深山寺院的那份清幽,对于读者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就是在这样的清幽环境下,在一个黄昏,诗人送灵彻上人远行,那份静寂,那份孤清,值得读者可以细细寻味。“带”字的活用,使得整个画面充满动感。灵彻上人在诗人和读者的心中,似乎走在不尽的夕阳当中。最后一句写的是灵彻越走越远了,只有青山陪伴着诗人守着那份清幽。前两句主要是静写,后两句静中有动,而这其中的动也有静的画面。竹林,寺院,钟声,斜阳,僧人,青山,构成一幅无比美妙的图画。从中,我们远远地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韵味。但这韵味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一下子很难说出来。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的用心良苦。这就需要读者细细去品味诗中的含蓄蕴藉。诗人的“兴”就是诗人通过对一个如绘的山水画面的营建,表现出云闲飘逸的闲适的感受,使读者心灵在“夕阳送友图”中得到澄澈虚空。


8、疏密


诗歌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多为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


在诗歌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但在一首诗歌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


例1:“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此诗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从美学角度看,因为密就产生了一种紧促感,因为疏就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之间,给欣赏者带来了心理的愉悦;而作者营造这一密一疏的艺术形象,又将秋天特有的景物放在了宏大的背景中,相互映衬,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例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此诗四句,深得疏密之妙。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观开阔,一密显出局部的清幽,的确让人心旷神怡。


9、诗中有画:


诗中有画,就是在写景诗歌中,运用工笔手法,描写出一个个画面,表现一种意境。苏东坡称道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这评语十分中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总是勾勒一个画面,透着一股空灵微妙的意蕴。


例1:“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燕蘸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荫来。”(徐虎《春游湖》)


全诗通过描写诗人春天游湖所见的四种具体可视的美景,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生动优美的画面,诗人游湖时所见的双飞燕子,夹岸桃花,春雨断桥、柳荫小船四种具体美景,体现了中国古代写景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例2:“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


这首诗,诗中有画,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对仗工整,又自然流畅,毫无雕琢,表现出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1:“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例2:“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东来未可知。”(杜牧《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直接议论,后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东来未可知”之句作结,另出新意,使议论不抽象,不枯涩。


例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例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例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此诗阐明了这样的道理:人的认识具有相对性、局限性,只有摆脱了局部经验的限制,才能认识事物的实质。


三、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例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