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包含情感的句子

三国演义包含情感的句子?生活中难免遇到很多问题,怎么解决?

《三国演义》情感太复杂,曹操徐州赐死陈宫,又哭送养他家小,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怡儿话书影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三国演义包含情感的句子1

谁说《三国演义》没有强烈情感戏,这里就有曹操和陈宫的一段情感大戏,看着很过瘾。

徐州下邳白门楼,吕布兵败曹操。

谋士陈宫没有犹豫,慷慨赴死。

反而一生果决狠辣的曹操,面对陈宫,心情复杂。

曹操先问,公台别来无恙?

面对败军之将,这是爱恨交加,没话找话。

然后再问,为何要投奔吕布?

这是心有不甘,有抱怨。

又问,你足智多谋,今天为何这般下场?

这是讽刺。

曹操说,今天的事怎么办?

这是又爱又恨,还有不舍。

最后曹说,你的老母亲和妻子怎么办?

这是真不舍,给他一个台阶,希望他能恳求自己,最后重修旧好。

陈宫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和曹操是什么关系?

他为何让一代枭雄曹操对有如此复杂的情感?


1 陈宫救他信他,是第一个追随曹操的人,曹操爱之

《三国演义》中,曹操遇见陈宫,陈宫救他一命,两人相见恨晚。

曹操刺杀董卓,逃离长安,被抓后以为在劫难逃。

县令陈宫见曹操忠肝义胆有大志,于是释放他,并追随他共谋大事。

陈宫救了曹操,又是第一个真正信任曹操的人,两人本可成为伯牙子期那样的知己。

可是,陈宫却早早离开曹操,又是为何?

剧中看到,曹陈二人奔逃时,路过故交吕伯奢家,吕老爷子款待二人,却被多疑的曹操杀死全家。

说出那句流传至今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陈宫震惊,他追随曹操,是看此人胸有报国大志,可以和他共谋大业。

谁知他却如此阴险狠毒,和陈宫有仁爱心,为苍生志向背离。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让陈宫无比失落离开曹操。

曹操对陈宫的离开有恨意,多年后,陈宫因徐州战事拜见曹操,曹操依然带着怒意。

曹操这时的情感,是陈宫对自己信任的背叛,感到很不满,心里记着仇。


2 陈宫投奔吕布,曹操对其恨之

董卓被诛杀后,诸侯争霸。

陈宫离开曹操后,投奔吕布,成了曹操的对手。

曹操带人先去青州,征战中,想接家小团聚,徐州太守陶谦请人护送曹家,那人却灭了曹家一家夺财而去。

曹家灭门之仇,曹操全算在徐州陶谦身上,于是他征伐徐州,开始屠城。

此时的陈宫,心想曹操也许还念当年的一些旧情,于是请见曹操。

曹操一心为父报仇,对陈宫离开满是怨恨,哪里还会听他的。

陈宫在受到曹操的一顿奚落后,彻底死心,一心帮助吕布。

这里也反映出,两人完全不同的价值观。

曹操比较现实残暴,他为了复仇和夺取天下,哪怕残害百姓和下属官员也在所不惜。

曹操是现实主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陈宫却不同,出身寒门的他,可以为了天下苍生,追随他以为的明主曹操。也可以为了仁心治国,离开曹操。

他还可以为了徐州百姓,不顾自己的颜面前去求情。

陈宫是理想主义,想得很美好,现实太残酷。

两人可以因为一时目标相近,走到一起,又会因为灵魂和价值观不同,彻底分开。


3 陈宫兵败不降,曹操痛惜不舍

吕布兵败,白门楼上,陈宫不肯投降,曹操满脸痛惜,这是为何?

既然陈曹本是两路人,曹操为何还是对他不舍?

一个原因,曹操不会忘记他的恩情,心有不舍。

曹操虽然现实残暴,却是一个性情中人,有恩报恩,有仇报仇。

陈宫对曹操有救命之恩,又是第一个信任他的人,他感念不舍。

另一个原因,曹操爱才,心有痛惜。

曹操不论出身,拉拢有背景的刘备,也爱惜出身寒门的陈宫。

陈宫虽和曹操道不同,却很有才,甚至有人说,智谋不下诸葛亮。

他为吕布出了不少计策,甚至帮助吕布多次战胜曹操。

就是到最后吕布曹操白门楼之战,他劝吕布出城断曹操粮草,自己镇守,形成犄角之势。

这个计策也是很有可能获胜的。

可惜吕布听夫人之言,犹疑不决,贻误了战机。

还有一个原因,曹操敬英雄,渴望挽留。

陈宫虽为文人谋士,却也是有气节的英雄。

兵败已定,他不像吕布甘愿投降求得保命,反而坦然赴死。

这种英雄气概,让曹操心生敬慕。

曹操自己,不是一个能为理想献身,为仁义德行坚守之人,心里也却对这样的人有向往。

他对这样的人很佩服。


写在后面

吕布从徐州退守下邳,又兵败曹操和刘备。

败军谋士陈宫一心求死,心意明确。

他深知就算自己留下,跟着杀伐果断的曹操,也不会真正实现理想,不如慷慨赴死。

他深知曹操用仁孝招募人才,于是以此回答曹操,如何对待自己母亲妻儿。

这也是他的智慧之举。一面保住自己的家小,另一面也劝曹操守住仁孝。

曹操未必都能做到,但至少可以为招募人才有所顾及。

陈宫最后的回应,也让曹操供养他一家老小,和待他人不同。

曹操与陈宫的离别,并非都是小说电视剧演绎,史书三国志也有记载。

宫曰:“请出就戮,以明军法。”遂趋出,不可止。太祖泣而送之,宫不还顾。宫死后,太祖待其家皆厚於初。——三国志

这里看出,曹操对陈宫情感的复杂表达。

就好像生活中我们也会遇见的人,两人曾是知己,后是对手,相爱相杀,真要离开又不舍。

曹操对陈宫的情感,爱之恨之怨恨敬慕,痛惜不舍。

因为这个世界,本不是简单粗暴的非黑即白,可以轻易解释。

最亲密的关系也会成为敌人和对手。

最对立的关系,也可能因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成为伙伴和朋友。

如果明白这一点,也许我们可以打破思维之墙,更理解世事变幻,面对挑战也可从容应对。

您说呢?


本文原创,图片为网络精选。

作者王小怡儿,16年城市媒体人,《怡儿话书影》主笔。

@怡儿话书影,那人那城,故事有能量

三国演义包含情感的句子2


如果把《三国演义》比作宏大的乐章,书中的200余首诗词歌赋则是跳跃其间的音符。

以诗纪事,借诗抒怀。从开篇到卷终,《三国演义》借助诗歌提示着情感高峰、埋藏下叙述脉络,给读者带来了深刻丰富的审美享受。


古人诗意


一部大书,以词起,以诗收

《三国演义》中的诗歌,最为脍炙人口的莫过于卷首的《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历史进程,用浪花比喻叱咤风云的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是对历史现象的总结,青山和夕阳则象征着自然界的亘古悠长。这是上帝的视角,悲悯地俯瞰人间。

以这首词引领全篇,并非罗贯中的匠心。词作者杨慎出生于明弘治时期,距罗贯中辞世已有80多年。清初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时加上了这首词,与卷末古风遥相呼应。


高祖提剑入咸阳,炎炎红日升扶桑;

光武龙兴成大统,金乌飞上天中央。

哀哉献帝绍海宇,红轮西坠咸池傍……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毛宗岗道:“此一篇古风将全部事迹隐括其中,而末二语以一‘梦’字、一‘空’字结之,正与首卷词中之意相合。一部大书以词起以诗收,绝妙章法。”

《三国演义》中的诗歌大多为七言绝句,明中晚期人周礼(号静轩)是重要的作者。毛宗岗说:“叙述中夹带诗词,本是文章极妙处。而俗本每至‘后人有诗曰’,便处处是周静轩先生,而其诗又甚俚鄙可笑。今编悉取唐宋名人之作以实之,与俗本大不相同。”删改后,书中仍有周礼诗作30首。

周礼等人的咏史诗,表达的多是局外人的道德评判。书中人物的诗歌创作,则将诗意与情节融为一体。

如曹操横槊而作《短歌行》,曹植在兄长逼迫下七步作诗,汉少帝与唐妃面对鸩酒,慷慨悲歌。唐妃诗曰:


皇天将崩兮后土颓,身为帝姬兮命不随。

生死异路兮从此毕,奈何茕速兮心中悲!


史书中,唐姬身世要坎坷得多。她本为颍川人唐瑁的女儿,少帝死后为李傕掳得。唐姬隐匿身份,守节不嫁。汉献帝得知后大为感伤,拜为弘农王妃。



徐庶走马荐诸葛


孔明出山,华章叠见


《三国演义》诗意的最高峰,无疑是三顾茅庐。

徐庶走马荐诸葛,伴随着一场诗歌狂欢,男一号姗姗出镜。

刘备一顾草庐,听到农夫吟唱孔明明志诗:


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

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

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

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


此刻又插入古风一首,称赞隆中风景和风景的主人:


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

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


刘备二顾茅庐,听到颍川人石广元、汝南人孟公威在酒肆慨叹功名未成,又向往独善其身。可以想见,孔明面临同样的两难。


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

君不见东海老叟辞荆榛,后车遂与文王亲;

八百诸侯不期会,白鱼入舟涉孟津;

牧野一战血流杵,鹰扬伟烈冠武臣。

又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楫芒砀隆准公;

高谈王霸惊人耳,辍洗延坐钦英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天下无人能继踪。

二人功绩尚如此,至今谁肯论英雄?


急切求贤的刘备每每听到歌声,就把吟唱者误作寻访对象。在诸葛家中,先是遇到拥炉抱膝的诸葛均,歌唱将要振翅翱翔的凤凰。又偶遇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做足了铺垫,诸葛亮方于沉睡中苏醒:“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一番隆中对,诸葛亮划定天下三分的格局。临行,诸葛亮嘱付弟弟谨守田园,待他功成归来。

此刻,又有两首诗堆叠而出,歌颂诸葛亮将要创立的非凡功业,又点明了他的夙命: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为什么要用如此磅礴的诗情礼赞孔明?

鲁迅曾评价《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刘备之伪是帝王之术,诸葛之妖寄寓着作者替天立言的雄心。

早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崔州平就预言:“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也。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

诸葛亮拥有超自然的能力,可以呼风唤雨,列石成兵——能够与天地对话,这是终极的智力表达。但是,他六出祁山无功而返,耗尽了心力。

按照书中的逻辑,诸葛亮应该更清醒地看到理想尽头的寂灭。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宁愿在困境中左冲右突,表达对人生使命的敬畏。

华佗是书中另一个超越现实的人物。他可以开颅治疗曹操的风疾,却不能修改对方的意志;他洞察肉体凡胎的秘密,却无力保全自身。

华佗与曹操,正是诸葛亮与天道的隐喻。


作为叙事中心的许都

《三国演义》中,许都既是政治中心、地理中心,也是叙事的中心。

许昌是许多重要情节的发生地,其中有史实,也不乏演绎。也正因此,留存了许多歌咏许昌历史、许昌人物的作品。

比如,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刘备被说中心事,惊得筷子都掉了,借雷声得以掩饰。


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杀人。

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青梅煮酒论英雄


相形之下,关羽的形象爽利许多。在许昌,他谢绝曹操的种种赏赐,唯独笑纳了赤兔马,为的是找寻刘备可以快些。


威倾三国著英豪,一宅分居义气高。

奸相枉将虚礼待,岂知关羽不降曹。


关公辞曹


在曹氏父子与献帝的权力争夺中,保皇党次第被害。这里面,既有伏皇后、董贵妃等后宫势力,也有孔融、马腾、崔琰、祖弼等忠臣义士。站在拥刘史观上,书中对他们不吝赞美与同情。如《叹马腾》:


父子齐芳烈,忠贞著一门。

捐生图国难,誓死答君恩。

嚼血盟言在,诛奸义状存。

西凉推世胄,不愧伏波孙。


值得一提的是,囿于时代的《三国演义》往往将女性工具化甚至妖魔化,但对许昌的两位女性给以很高评价。一位是骂曹殉身的徐母,另一位是阳翟才女辛宪英。

司马懿追杀曹爽,在曹爽手下任职的辛敞不知何去何从,向姐姐讨教。辛宪英断言司马懿必胜,却建议弟弟追随曹爽最后一程:“职守,人之大义也。凡人在难,犹或恤之;执鞭而弃其事,不祥莫大焉。”《辛宪英赞》云:


为臣食禄当思报,事主临危合尽忠。

辛氏宪英曾劝弟,故令千载颂高风。


许昌一带留存有许多汉魏历史遗存,如汉魏故城、射鹿台、八龙冢、董妃墓、华佗墓、徐母墓等。《三国演义》名传四海,书中有关许昌的诗歌,对于地方文化的建设,应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国演义包含情感的句子3

《三国演义》罗贯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朔的词做开头,每回必有定场诗,一百二十回,一回

一回的啃,用了35天。

一下纯属个人情绪化读书感悟。

三国里面我最倾向的是作者希望我倾向的蜀国,对,没有逃脱作者的老一套。战争场面的描写自然是鬼斧神工,但是我最注意的还是那些谋士的计谋和君主的反应。

蜀,成都建国,历两代君主,刘备和刘禅。辅佐谋士,主要是诸葛亮和姜维,将军且不细说。东吴和魏国都是数代君主。最后,大式所归,东吴西蜀具降司马氏。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其实都死于不听谏,所以我感情没那么深刻,死得最让我难受到泪不自禁的是诸葛亮和赵云。诸葛亮死后还要锦囊妙计吓退司马懿,赵云更是一个小小的篇幅就转述完了。

其实清代演义类小说不算少,三国能被编进四大名著还是很能说明问题。虽然是根据的三国志,但是鬼神之事甚多,趣味性极强,很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