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种亲情感到失望的句子

对一种亲情感到失望的句子?生活中难免遇到很多问题,怎么解决?

过好自己,卸下亲情的羁绊,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雪花莲语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对一种亲情感到失望的句子1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就因为父母、及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际缘,从而有了纠缠一生的亲情、友情、爱情。

人这辈子,只要对这世界还充满执着、充满爱,能被伤得最深的大概就是撇不开的亲情、情感交付的爱情,真心以待的友情了吧。

朋友小丽,就曾被所谓的亲情困扰,痛苦不已,并一度对亲情充满了失望和质疑。

“你哥也在市里买了房子,都搬过去了,现在只留下我舅和我妗子在老家,你知道吗?”小丽的表姐在电话里和小丽说道,只是这一刻用文字无法表达出她表姐当时的语气,小丽说她表姐当时给她的感觉,好像她哥就不应该在城里有房似的。

“知道,房子是用我嫂子的名额申请的经适房,不是我哥单位的房子,虽然还没去过新房那,但知道是他们自己出的钱”,小丽笑着答道。

这种话,表姐跟小丽说过N遍。用小丽的话说:“好像我哥在市里买了房就是天大的错似的,我哥就不配拥有和他们一样的东西,总之,就是不能过得和他们一样或者比他们好。”

小丽的哥哥属于内敛型的,不善言辞,是国企的一名普通工人,而且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单位都发不下来工资,她嫂子也是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工作。在亲友的眼里她哥嫂就属于比较穷的那种。也经常有亲友在小丽面前说些看不起她哥嫂的话。

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个人的日子都是越过越好,小丽的哥嫂也是。后来她哥的单位效益好了,她嫂子也上班了。两个人又都是很节俭的人,虽然都是死工资,没有外快,但因为和父母一起住,除去一家三口买衣服的费用,没有其他日常生活上的支出,所以,在单位形势好的那些年,两个人正常的工资加起来一年也能存个二十多万,也就是在那些年,小丽的哥嫂完成了自己小家的原始积累。只不过亲友们不知道罢了。

“现在儿子女儿一个样,我舅的钱你也有份,不能都给了你哥,我伯的工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取出来均分给几个闺女和孩子,”表姐时常这样对小丽说。

“其实我爸没多少钱,有,也都是省出来的,对自己是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也就这几年退休工资高了点,存了一点钱,但这是他和我妈的养老钱,而且他从来不要我和我哥的钱。”这样的话小丽不知道给表姐说过多少遍了。

类似的话太多,开始小丽只以为表姐的出发点是为她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小丽忽然感觉到有种挑拨离间的味道,因此,小丽心里就特别反感。

小丽觉得,这个身体里流淌着和她同样血液,从小就感情至深的亲表姐,好像唯恐他们家不乱,压根就不希望自己的舅舅家过得安稳太平。因此,想在小丽这儿煽风点火挑事端。

为此,小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用种种借口躲避着表姐,尽量不和她见面,接到表姐的电话寒暄个开头就以各种理由赶紧挂掉。谁知,她表姐就各种信息轰炸,使小丽不胜其烦。一个信息不回,二个、三个不回,但这种关系,早晚还是会见面的,一直不搭理也不合适,无奈,隔一段时间,小丽会给表姐回个信息说:“姐,这段时间太忙了,拿手机的时间都没有,回头有时间了再聊啊."

最终让小丽和表姐决绝的,是有次表姐非要让小丽拉她进小丽的同学群,说是自己做微商,需要多加人,小丽拒绝了,说“我的同学群,没有一个你认识的,而且群里都是同学,彼此都认识,你一进去,一下就能看出来不是我们的同学,”谁知小丽的表姐说道:“这个你不用管,你只要把我拉进去就行,我有办法。”

小丽没有拉表姐进群,表姐就三番五次的催促,并说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小丽火了:“姐,你为我想想好不好,理由给你说过很多遍了,如果能拉你我自然会拉你进群的,但没有你这样强人所难的。”

人性的可恶之处:你穷我不会当面看不起你,也希望你好,但不能比我好,尤其是对身边亲近的人。

一个家庭的堡垒有时往往就是从外面被击破的,还好小丽很维护自己的哥哥和父母,没有受表姐的挑拨。

不能说小丽的表姐对小丽的哥嫂买房完全是嫉妒心作怪,但见不得对方日子突然超过自己,心里多少有点不舒服还是有的,她说舅舅的钱小丽应该也有份,其实就是在挑唆小丽去争这份钱,如果小丽的父母思想传统,认为出嫁的女儿根本没有份时,势必引起一场争端。那小丽的表姐可真是看热闹的不嫌事大了。

做人,要秉承“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对于那些爱论他人是非的人,管他是谁,敬而远之为上。

面对无法摆脱的亲情,小丽最终不再妥协和躲避,而是忠于自己的内心,直面拒绝,给予令色。

卸下亲情的羁绊,过好自己,过好家人,拥抱美好的生活。

本文由雪花莲语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对一种亲情感到失望的句子2

01

电视剧《人世间》,周秉昆有一句话戳中了很多不受父母待见的孩子的心声:“都是一个爹一个妈亲手养的,就我没出息,你知道我有多难受吗?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我爸妈满意。”

生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很难能一碗水端平,也总有一个孩子是最不受父母待见的。

其实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是渴望父母能好好爱他的,只是很可惜,有时候你越是渴望亲情的温暖,他们反而让你寒了心。你会很懊恼,也会特别不自信,“我到底哪里不好,为什么你们就是偏心呢?我都已经对你们那么孝顺了,怎么还是换不来你们的心疼和满意呢”。

连你自己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对你,问来问去,只能让自己不再渴望亲情温暖。或许从一开始就不该对父母抱有期望,如果没抱期望,也就不会有什么失望了。

关于亲情,也会有事与愿违的时候,有时候真的该让自己狠狠心,别再抱任何期待了。

洛梅已经有将近两年没有跟娘家有任何联系了,她不是远嫁,也不是丈夫跟婆家人拦着不让她联系,而是她自己不想再伤心了。今年过年的时候,丈夫还是试探她“要不然回去看看”,洛梅说:“算了,那个家不少我一个,但是我回去,肯定是多余的。他们当年找我回去的时候我就不该回去,结果不还是被他们伤了。”

洛梅生于多子女家庭,而且是最不受父母待见,甚至一度被“丢掉的孩子”。

02

三十年前,洛梅出生,她生下来的时候家里就已经有4个姐姐了,而她又是个女孩子。她的出生并没有迎来父母的欢喜,反而是愁云惨淡。母亲一听说还是个女婴,直接当场就哭了,还说“我怎么那么命苦啊,又是个女娃”。

出生没多久,小洛梅的胎血都没被洗干净,她就被爷爷摸着黑给扔在了长江边上。

洛梅是不幸的,生来就被丢了;可她也是幸运的,被一个老婆婆捡了回去,养在身边十多年。老婆婆对洛梅很是疼爱,但是随着她年纪的增长,身体越来越不好,洛梅的生活也堪忧。就在这时候,洛梅的亲生父母又托人找到了她,还说以前是家庭条件不好,实在是养不了,也有难处,然后现在想补偿洛梅。

对于亲生父母,洛梅一直很想知道到底是谁,她内心深处也特别渴望亲情,所以当她听到亲生父母是疼她的时候,她就觉得自己是有人爱的。后来养她的老婆婆去世,洛梅也就很自然回了亲生父母的家。

她真的以为亲生父母是补偿她,那时候她出去打工已经能挣钱了,她还买东西讨好亲生父母,她觉得只要我对他们好,他们就一定会对我好的。结果到后来洛梅才意识到,自己不过是出力不讨好:但凡是出力出钱的事都有她的份,可是家里面吃饭聚会又或者出去玩了,从来就没有一个人能想到她。

洛梅后来嫁人了,亲生父母说要补偿她,可是连两万块嫁妆都不肯出。

最让洛梅生气的是去年中秋节前。

当时她母亲在二姐家突然中风了,二姐没有及时把母亲送到医院,而是打电话给三姐,她们俩合伙开车把老太太送到她家来了。洛梅一看,母亲的脸都变形了,下巴凸出,口水不止,她赶紧打电话给老公把母亲给送到医院。

到了医院,她刚办完手续,她的姐姐们就全都不见了。

洛梅也是心眼实,姐姐跟她说“家里面有事”,她就信了,母亲住院那一个星期,是她没日没夜的照顾,她还要上班呢,可是为了照顾母亲她请了假。好在母亲被抢救及时,没留下什么后遗症,又住了一星期便出院了。

等出院后,洛梅把姐姐们喊到一起,把医药费单子放桌上,她的意思是“我出力归出力,大家应该把医药费平摊下”,结果呢,几个姐姐都还没吭声,母亲却把洛梅骂了一顿:“你照顾我怎么了,非要跟你姐姐们算得那么清吗?那么多年我生了你你也没照顾我,不就是照顾我两个星期吗?跟自己亲人还要算那么清!”

洛梅被母亲骂得一时愣住了,她大声吼着:“你没养我,你生下来就把我给丢了,凭什么让我照顾你啊。”

“我要是早知道你是现在这样,当初就应该把你丢得远远的,我就不该找你回来。”

母亲大病初愈,洛梅实在是不想跟她吵架,她怔在那里,眼泪止不住地流。

最终还是丈夫赶了过来,洛梅被他拉着逃离了那个原本不属于她的娘家。

从那之后,洛梅就再也没回去过,她也总算看清了所谓亲情的真面目:什么要补偿她?不过是看她长大了能挣钱了,想用亲情绑架她而已。也不知她亲生父母怎么可以那么厚脸皮,从来就没有养过,却想着在她长大的时候怎么从她身上索取。

洛梅也想过要不要回去要钱,后来转念一想,就当用金钱买断了“生育之恩”。母亲生了她,给了她生命,就当那些钱是她报的生育之恩吧,这往后跟娘家人再也没有任何关系了,她不欠他们的,也不想跟他们在有任何牵扯,实在是被伤着了,太过寒心。

03

洛梅的事让人心疼,本以为多年后亲生父母来找是真的心中有愧,可原来都只是算计。他们没有为自己当年的行为而感到羞愧,他们甚至想用亲情来绑架你,可不可笑,有些人怎么那么厚颜无耻呢?他们本该是你最亲的亲人,能不感觉到丝丝凉意,能不觉得讽刺吗?

有一种亲情是让你幸福的,那种会为你着想无所图真正关心的让你幸福;

但也有一种亲情是让你心寒的,那种只想着用所谓亲情来绑架你的人让你心寒。你恨不得没有关系,不怨,由着他去,同时过好自己的人生,你可以为自己选择。或许我们应该做出一个选择,先从学会拒绝开始。

洛梅就应该从狠心开始,我们生而为人应该保持善良,但是你的善得看对方是怎么对你的,他们若肆无忌惮伤害你,你还要善良处之吗?

或许早该断了关系;

或许早都不应该对所谓亲情抱任何幻想。

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说过:“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家庭,并且,这种磨难是可以遗传的。”

一个人的原生家庭确实会影响他以后的生活,但是你还是得想办法改变,让自己生活得更好。我们没办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你必须让自己内心强大,该狠心的时候狠心,该尽义务的时候尽义务。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很幸运拥有一个很好的原生家庭。

学着放下,哪怕无法跟原生家庭和解,也要让自己放下。不在乎那些无关紧要的,让你伤心的,想办法过好以后的人生。至于不如意的人和事,由着他们去,反正是他们对不起你,而不是你对不起他们。

关于亲情,若是他们对你好,你当然要回馈;可若是只是寒心,再加上本就没养,那就干脆彻底断了。你不要去问为什么他们这样对待你,无关紧要,关键是你要好好过自己的人生。

今日话题:你被亲情寒过心吗?欢迎留言。

- END -

★作者:YIBAO;情感原创作者,写这个世界温暖的感情事。

对一种亲情感到失望的句子3

还记得那个叫王猛(化名)的留美研究生吗?

2018年,王猛写下洋洋洒洒万字书信,控诉父母“过度关爱,强行控制”,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而这位曾经的高考理科状元、北大毕业生、留美研究生,因对父母的强烈不满,已拉黑父母6年,甚至12年未曾回家过春节。

在信中,王猛详细叙述了在他30年的人生当中,因为父母从小对他过度呵护导致他动手能力弱,被亲戚长期嘲笑。

性格内向的他,无法与他人正常社交和相处,成年后持续受到他们精神上的控制和情感的忽视,最终无法忍受而与父母决裂的心路历程。

“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王猛如此总结父母对他的教育。


信中,王猛从幼儿时期开始,回忆父母在他从小到大教育过程中的“非正常”行为:

在自己才两三岁的时候,母亲把他当成女孩打扮,给他穿裙装拍照,还用对待女孩的口气和他说话。

王猛说,母亲把他当女孩,是因为母亲不能接纳他身上男性刚强和自主的特征,拒绝接纳孩子现状的偏执,以自身意志肆意操控孩子的欲望。

在小学时受到同学欺凌时,母亲强调:要他哭着和老师反映事情。

在上小学后,母亲为他包办所有事情,把他关在家里,不让他交朋友,天气不冷也让他穿很多衣服。

不顾儿子在学校文艺活动上学校统一穿短裤的要求,强行让孩子穿长裤,还因此遭到班主任老师的责备。

五年级的时候,王猛上过一段时间市里的奥数班,学得很不错。但母亲却很不乐意他去。

一次,他发现自己文件夹不见了,找到后发现文件夹被人为划坏涂抹,母亲知道后,不但没有安慰他,反而幸灾乐祸地说:

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一方面过度保护,一方面却又完全地忽视儿子的心理需求。


王猛生活上动手能力很差,小学一年级就被同学开玩笑“很聪明但不会剥鸡蛋”。

后来也因此经常被王猛的二姨拿来取笑,但父母却从来没有言语上或采取其它方式保护过他。

当王猛出现了焦虑的倾向,会无法控制地抠指甲时,父母不但不理会,反而责备他。

中学时期,王猛上了父母所在单位大院的子弟学校。因为学校整体素质不高,初二末,王猛提出想转校的想法。

尽管此时学校里很多同学纷纷转学,但父母还是以“你太小不能骑单车”,“学校会重点培养你”等理由拒绝了他,也没有遵守之前让儿子自己选择高中的约定,强迫王猛继续留在这所学校上高中。

上高一的时候,有一次,王猛被调座位,身边学习环境变得很糟糕,他觉得很苦恼。他和父母沟通希望得到帮助。

父亲却说:

你凭什么想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哼!。

王猛在夜里独自落泪,得不到父母理解和支持的他,伤心的不是父亲的吼叫,而是担心学校不良的环境在自己的成长中留下的深深的伤痕。


高一到高二,王猛都过得很郁闷。

上课要抵抗周边同学的骚扰和闲话,课间还遭受同学的欺凌,被打耳光,抱摔,掐,言语羞辱。

即使他多次向父母倾诉,告诉他们这个学校不适合他,但父母始终只有一个态度回应他“也不是最不适合的”。

直到高三时换了校长和班主任,他的处境才得到改善,但长期积压的焦虑感始终没有好过。

儿子学习上的任何诉求都被父母忽视,而生活上父母却仍然全方位地关心他。

即使王猛从学校到家只有几分钟的距离,但只要是下雨天,在下晚自习前,王猛的父母都会拿着雨具在教室的后门接他。

对于当时的王猛来说,最大的心愿就是考一个远离家的大学,否则他不敢想象在成年的门槛上会受到怎样的操控。


王猛高考考上了北大,这原本是一件值得高兴和兴奋的事情。

但王猛的父母却表现得很怪异。母亲时而兴奋,时而莫名其妙地发火或悲伤,他说,感觉母亲“走到哪里,哪里的空气就充满狂躁和沉闷”。

而最让王猛感觉到荒唐和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这是高考后的8月份,父母带他去世外桃源旅游区的一次旅行。

旅行是父母和单位里的好几家人一起去的,还有个年轻男导游跟团。

因为组织得比较混乱,住宿没有安排好,到了旅馆后,大家都在焦急地商量如何住宿的问题,结果导游竟然安排王猛和两位小学毕业的小姑娘住一间房。

王猛一时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反应,但王猛的父母却什么也没有说。

这让王猛心里觉得很不舒服。

住宿的事情虽然解决了,但当他问父母:“导游为什么这么说?”时,母亲却把王猛大骂了一顿,而父亲则对他说

你马上要出去读书了,别人乱说话这种事会很常见......

这件事极大地冲击了王猛对父母教育方式和交流方式的认知,以及他作为一个准成年人的社会价值的评估。

就在去北大之前,父母还反复给他灌输“北大都是人精,你不行的”之类的话。

因为自己的想法长期得不到父母尊重,在自己迫切需要理解和帮助时得不到父母帮助,导致王猛性格孤僻,不喜欢参加任何社交活动,对父母的信任度也一降再降。


去北大后,原以为可以挣脱父母的掌控了,但父母却要求王猛:多和在北京生活的大姨打电话,方便有个照应。要求他“三天一电话,七天一拜访。”

大一时,王猛是班上唯一一个配了传呼机的人,父母经常给他打电话,甚至联系他的同学了解他的情况。

因为动手能力较差的原因,王猛感觉自己选择的“实验科学”专业学习起来异常艰难,因此在升大四时,王猛有了想出国留学的想法。

此时,父母又给王猛介绍了一个在美国10多年的朋友,并劝王猛多和这位朋友打交道。

即使王猛多次向父母表示与这位“老朋友”价值观存在差异,没有共同话题,但父亲却一如既往,要求他“学会跟有问题的人交往”。

05年除夕,王猛回国,因为二姨的一句嘲笑“原来你只有玩模型时动手能力才不那么差”让他很不舒服,双方起了争执。

想到自己5岁时就因为不会剥鸡蛋而被二姨嘲笑,直到如今仍被无礼对待,而父母仍然不站在他这一边,只是劝他,“亲情不能不要”。

王猛对父母已完全失望。

自此以后,王猛再没有回家过过春节。

2012年,王猛给父母发了一封决裂信,并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他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也很少回复父母的信息。

王猛的父母没有想到,儿子竟然如此决绝。

对于儿子对他们“过度控制”的控诉,两夫妻觉得不理解:

要说掌控,他17岁以后就不在我们身边,现在34岁了,人生一半都在外边,如果前半程我们在掌控他,可问题出在这后面啊。

但是他们没有想到,一个人的性格,很大程度是由童年时期受父母教育和家庭环境形成的。

17年的掌控,已经让王猛深陷“焦虑障碍”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多年来始终处于焦虑、自卑孤独、无助的状态,一直在求助与自救的道路中艰难地摸索。

身为父母,他们无数次忽略儿子发出的求助信号,一味地要求儿子按照他们的指令行事。

他们只是不明白,王猛为什么“总是揪着过去不放”。两夫妻期待着儿子能够回归,希望与儿子重新建立起亲密联系,说“家的大门永远为他打开”。

但是,太多失望叠加,已令他无法再信任他的父母了。

“父母就你一个孩子,把你抚养大,送进了令众人向往的高等学府,就这样决裂,你有想过他们的感受吗?”记者问。

“那是他们自作自受。”王猛说。

美国教育专家杰弗里伯恩斯坦说:“过度关注和过度控制,是父母和孩子造成摩擦的起因,这个起因就是家庭里的权力之争”。

显然,王猛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他们把对儿子的控制当作是责任和爱的表现,却殊不知道这样的控制已令儿子窒息到逃离。

成功的家庭教育,来自于父母对孩子的深入了解,接受和尊重孩子。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让一个孩子自由地呼吸和成长,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