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中诸葛亮情感的句子?生活中难免遇到很多问题,怎么解决?
中考文言文复习《出师表》,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伊水清清蒹葭绿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出师表中诸葛亮情感的句子1
出师表 诸葛亮【三国】
一、课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二、译文:
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这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广泛的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过分的看轻自己,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为非作歹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
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
三、重点解词: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2、出:出征。
3、师:军队。
4、先帝:这里指刘备。
5、创:开创,创立。
6、业:统一中原的大业。
7、赏:受赏。
8、刑:受罚。
9、中道:中途。
10、崩殂(cú):死。崩,古代称帝王、皇后之死。殂,死亡。
11、益州疲弊: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益州,这里指蜀汉。疲弊,人力疲惫,民生凋敝,困苦穷乏。
12、三分:天下分为三个国家(即魏、蜀、吴三国)。
13、诚:确实,实在。
14、秋:时候。
15、然:但是
16、侍:侍奉。
17、卫:守卫
18、懈:懈怠,放松。
19、于:在。
20、忠:忠诚。
21、内:朝廷上。
22、外:朝廷外,指战场上。
23、士:将士。
24、忘身:奋不顾身。
25、追:追念。
26、殊遇:特殊的对待,即优待、厚遇。
27、欲:想要。
28、报:报答。
29、宜,应该。
30、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圣:圣明
31、光:发扬光大。
32、遗德:遗留的美德。
33、恢弘:这里是动词,形作动,意思是发扬扩大。也作“恢宏”。恢:大。弘:大、宽。
34、气:志气。
35、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妄:随便,胡乱,轻率。菲薄:微薄。
36、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引用、比喻。这里是说话的意思。义:适宜,恰当。
37、塞;阻塞。
38、忠:忠诚。
39、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这里指进谏。
40、俱:全,都。
41、宫中:指皇宫中。
42、府中:指朝廷中。
43、体:整体。
44、陟(zhì):提升,提拔。
45、罚:惩罚。
46、臧否(pǐ):善恶,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的好坏”。臧否:善恶。
47、异同:这里偏重在异。
48、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作奸:为非作歹。科:科条,法令。
49、及:和。
50、付:交给。
51、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
52、论:评定。
53、刑:罚。
54、昭:彰显,显扬。
55、平:公平。
56、明:严明。
57、理:治。
58、偏私:偏袒私情,不公正。
59、内外异法:宫内和丞相府内刑赏之法不同。内外:指宫内和朝廷。异法:刑赏之法不同。法:法制。
60、良实:善良诚实,这里形容词做名词,指善良诚实的人。
62、志:志向。
62、虑:思想,心思。
63、忠纯:忠诚纯正。
64、简拔:选拔。简:挑选。拔:选拔。
65、遗(wèi):给予。
66、悉:副词,都,全。
67、咨:询问,征求意见。
68、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裨(bì):弥补,补救。阙,通“缺”, 缺点。
69、广益:很多的益处。益:好处、益处。
70、性行(xíng)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性情品德。淑:善。均:公平,平均。
71、晓畅:谙熟,精通。
72、试用:任用。
73、能:能干,有才能。
74、是以:因为这,因此。
75、众:大家。
76、举:推举。
77、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
78、营:军营、军队。
79、行(háng)阵:指部队。
80、和睦:团结和谐。
81、优劣: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82、亲:亲近。
83、信:信任。
84、得所:得到恰当的位置。
85、兴隆:兴盛。
86、倾颓:衰败。
87、每:常常。
88、叹息:感叹惋惜。
89、痛恨:感到痛心遗憾。恨:遗憾,不满意。
90、贞:坚贞。
91、死节:能够以死报国。死:为……而死。
92、计日:计算着日子。
93、布衣:平民百姓。
94、躬耕:亲自耕种,实指隐居农村。躬:亲自,自身。耕:耕种。
95、苟:苟且。
96、全:保全。
97、求:谋求。
98、闻达:闻名显达。
99、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下。鄙,见识短浅。与今义不同。
100、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101、枉屈:委屈。
102、顾:拜访,探望。
103、由是:因此。
104、感激:感动奋激。
105、许:答应。
106、驱驰:驱车追赶。这里是奔走效劳的意思。
107、后值倾覆:后来遇到兵败。值:遇到。倾覆:指兵败。
108、尔来:那时以来。
109、有: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
110、寄:托付。
111、临:将要。
112、夙夜忧叹:早晚/整天担忧叹息。夙,清晨。忧,忧愁焦虑。夙夜:早晚。
113、不毛:不长草。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毛,庄稼,苗。
114、兵:武器。
115、甲:装备。
116、奖率:激励率领,奖励统帅。奖,鼓励。
117、庶:希望。
118、竭:竭尽。
119、驽(nú)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 ,劣马,走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钝。
120、攘(rǎng)除:排除,铲除。
121、奸凶:奸邪凶恶之人,此指曹魏政权。
122、所以:用来……的。
123、斟酌:考虑,权衡。
124、损益:增减,兴革。损:除去。益:兴办,增加。斟酌损益:斟情酌理、有所兴办。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
125、托,委托,交给。
126、效,效命的任务。
127、不效则治臣之罪: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效,取得成效。
128、告:告慰,告祭。
128、兴德之言:发扬圣德的言论。兴:发扬。德:道德。言:言论。
129、慢:怠慢,疏忽,指不尽职。
130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彰:表明,显扬。咎:过失,罪。
131、咨诹(zōu)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诹(zōu),询问。
132、察纳:认识采纳。察:明察。
133、雅言:正确的言论,正言,合理的意见。
134、深追:深切追念。
135、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
136、当:在……时候。
137、临:面对
138、涕:眼泪。
139、零:落下。
150、不知所言: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这是表示自己可能失言。谦词。
四、重点句子翻译: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翻译: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翻译: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翻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翻译:我在乱世间只求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闻名显达。
(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五、文学常识
1. 选自《诸葛亮集》。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被称为“卧龙”。
2. 表:文章的一种,臣下给皇帝的奏章。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六、理解性默写
1. 诸葛亮给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
①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③ 亲贤臣,远小人。
2. 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 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4. 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5. 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临崩寄臣以大事”
6. 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7. 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8. 《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9. 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0. 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1. 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12. 诸葛亮自叙本志的句子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3. 《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4. 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5. “深追先帝遗昭”中“遗昭”指的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七、简答题
1. 理清课文思路。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从当前的形势出发,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向他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① 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② 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③ 说明出师前在内政上所作的安排。
④ 说明出师前在军政上所作的安排。
⑤ 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
第二部分(第6-7自然段):以自叙经历为纵线,以刘备“三顾茅庐”和白帝托孤为重点,表达作者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⑥ 自叙本志及先帝“三顾茅庐”之恩。
⑦ 追忆白帝托孤,并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本文的最后一部分,点明全篇主旨。
⑧ 归纳各方面的责任。
⑨ 表文结束语。
2. 全文的主旨是什么?使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3. 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什么?
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
4. 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
① 广开言路——“诚宜开张圣听”;
② 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③ 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5. 本文的写作特点: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抒情。
6. 出自本文的成语:开张圣听、妄自菲薄、作奸犯科、三顾茅庐、优劣得所、引喻失义。
7. 全文抒发了诸葛亮:① 对于先帝知遇之恩而无限感激;② 要尽心竭力效忠刘备父子。
8. 第六、七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
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和临崩寄大事。
9. 你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的贤臣。
出师表中诸葛亮情感的句子2
好的学习方式是:
首先得知道学什么?
然后是怎么学。
接着才是记。
重点是要用!并且经常用!
文言文学习亦如此,我们要了解我们通过一篇文言文需要掌握哪些知识,什么是重点,哪里是难点,哪些必须死记硬背。
接下来的内容是中考必考的16篇文言文,希望学生和家长们可以参考下相关知识点,相信对您一定会有帮助。
知识目录:
整体解析,明晰关键字词、主要内容、中心
局部解构,把握内容细节理解、语句理解
整体解析
关于《出师表》需要从整体把握的几个问题
1."表"是啥?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帝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写给刘禅(刘后主)的呈文。
2.写作背景
蜀建立,备病逝,禅继位(16岁)。
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军政大事。
227年,率军北进,驻军汉中,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
刘禅暗昧懦弱,有内顾之忧,出发前上书,恳切劝谏。
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
3.这篇表可分为几大部分?
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5)分析形势,提建议
第二部分(6-8)忆往昔,表忠心,分职责,示劝勉
第三部分(9)点明主旨
4.这篇表都提到了哪些人?目的何在?
刘备,用于表感知遇之恩,忠心报答之情;用于激励后主,继承其父遗志
刘禅,用于表忠心辅佐之意;用于解决内忧之顾虑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举荐忠良,用于解决宫中之事
将军向宠,举荐忠良,用于解决营中之事
另有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用于明确贤臣忠良是谁
5.这篇表都提到了哪些建议?
广开言路(开张圣听)
赏罚分明(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6.这篇表用到的写作手法都有啥?
对比
直抒胸臆
7.这篇表用到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议论、记叙、抒情
文章解析
出师表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分析当前形势,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3.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说明出师前在内政上的安排,为汉帝举荐文臣。
4.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说明出师前在军政上的安排,为汉帝举荐武臣。
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为汉帝举荐文武大臣后,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
6.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自叙本志及先帝"三顾草庐"之恩,点明知遇之恩,说明创业的艰难。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追忆先帝托孤,表兴复汉室的决心。以自叙经历为纵线,以刘备"三顾草庐""白帝城托孤"为重点,表达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8.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阐述各方面的责任。即是请命出征,又是阐明君臣各尽其责,勉励刘禅励精图治。
9.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点明全篇主旨。
知识总结
一、实词总结:
1.道:①"中道崩殂":道路
②"咨诹善道":办法 2.遗:①"以光先帝遗德":遗留
②"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3.为:①"仅为一体":是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行
③"众议举宠为督":做,担任
4.论: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判
②"每与臣论此事":议论
5.无:①"若无兴德之言":没有
②"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不论
6.行:①"然后施行":实行
②"性行淑均":行为
③"必能使行阵和睦":行列 7.益:①"有所广益":益处
②"至于斟酌损益":增加
二、古今异义:
1.诚宜开张圣听:
古:扩大; 今:铺面开业
2.不宜妄自菲薄:
古:轻视,看不起自己;今:微薄.
3.晓畅军事:
古:精通;今:流畅
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痛心;遗憾
今:很不满意或非常恨
5.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出身低微、目光短浅 今:行为卑劣
6.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古:感动奋发 今:感动感谢
7.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古:眼泪 今:鼻涕
三、重点虚词
1.而: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却
②"可计日而待也":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2.于:①"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在
②"欲报之于陛下也":给
③"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④"还于旧都":到
3.以:①"咨臣以当世之事":用,拿
②"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用来
③"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 谏之路也。":以致
④"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表时间、地域等界限
⑤"愚以为宫中之事"。 认为
四、通假字
裨补阙漏
阙,通"缺",缺点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通"检"。选拔
五、词类活用
以光先帝遗德
光,名词用为动词,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扩大。
此皆良实
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语文掌握着孩子未来"何以为生"的主动权,还标榜着"生以为何"的价值观。
如果我的内容对您在语文知识方面有些帮助的话,感谢关注!
出师表中诸葛亮情感的句子3
诸葛亮本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他“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诫子书》中他告诫儿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后主诉说:臣有薄田十五亩,桑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这样一个视功名富贵如粪土的人,为什么会出山效命,又为什么会在刘备死后,还要六出祁山呢?
知恩图报是古代文人高洁的风骨,可贵的情怀。
在司马徽推荐下,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这对诸葛亮而言,是莫大之恩。出山之前,他对弟弟说:“今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得不”出山效命。”自此,诸葛亮鞍前马后,鞠躬尽瘁,“遂许先帝以驱驰”,直至病逝于五丈原,从未有过二心。
“受人滴水之恩,自当涌泉相报”,这便是古代仁人志士难得的气节与风骨。何况是三顾之恩?“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尽管当时刘备穷途迷路,诸葛亮仍誓死相随,“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可谓与刘备患难与共。
在白帝城,刘备以大事相托,诸葛亮更感到无以为报,惟有用勤勉的工作来报答。
刘备死后,诸葛亮夙夜忧叹,就怕完成不了先帝的嘱托,于是“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教兵讲武,时刻为北伐做着准备。
终于时机成熟,诸葛亮再无犹豫,率师远征,先后六次,虽然殚精竭虑,却难免功亏一篑,令人扼腕长叹。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下,魏强蜀弱,北伐实非明智之举。可是,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屡次出师呢?
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感情基础便是“报先帝忠陛下”,刘备对他情深义重,他便要尽全力、用生命去完成先帝的嘱托--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否则,便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司马懿打听清楚诸葛亮的饮食情况之后,便叹息道:“诸葛亮命不久矣。”出师伐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便是为了报恩,此生,就算命丧前线,也要北伐,北伐!
诸葛亮之所以被称为“人臣的代表,忠良的楷模”,就是去因为他有一颗忠义之心。
太多的人认为诸葛亮这是愚忠,其实不然,这是古代仁人志士特有的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秀传统,是值得肯定,值得敬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