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强烈情感的句子一年级

表达强烈情感的句子一年级?生活中难免遇到很多问题,怎么解决?

书生文案馆(13句关于母爱的句子),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上进的金桔og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表达强烈情感的句子一年级1

1. 母亲的低语总是甜蜜的。 —— 英国

2. 母爱之情, 惊天动地, 感泣鬼神。母爱之恩, 与江河同流, 与日月同辉。愿天 下母亲,别忘了留一份爱给自己,愿天下儿女,别忘了回报母爱一缕浓浓的芳馨。

3. 记得儿子大约两岁时,我在县城工作。有一次周末我要回农村老家过生日,儿 子问我干什么。 我说: “ 回家看我妈妈! ” 他惊奇得问: “ 你也有妈妈吗? ” 儿子 天真的一问令我感慨万千, 泪往心里流: 天下谁人没有妈妈?

4. 呵, 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不是激流,不是瀑布,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 歌声的枯井。 —— 舒婷

5. 在劳力上劳心, 是一切发明之母。 事事在劳力上劳心, 变可得事物之真理。 —— 陶行知

6. 十多年前的某一天,我们的父母用泪水和幸福的笑容迎接了我们的到来。但当 我们来到世上的那一刻起,父母们却多了一项繁重的工作 —— 照顾我们。尽管这 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但父母们却毫无怨言地抚养我长大。

7. 亲情是成长的摇篮, 在她的抚育下, 你才能安康成长;亲情是力道的源泉, 在 她的浇灌下, 你才能强健成长。

8. 母爱就象一首田园诗, 幽远纯净, 和雅清淡。

9. 母爱是多么强烈、 自私、 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 —— 邓肯

10. 粒药丸, 晚上睡觉前的一句”晚安“。这都是母爱最真实的体验。

1 1. 感谢您在我的童年里撒下欢声和笑语, 每时每刻都为我着想, 谢谢你们, 爸 爸妈妈。

12. 父亲能够为孩子所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爱他们的母亲。 —— 无名氏

13. 亲情, 不论何时, 不论何地, 她都将永久陪同着你。

表达强烈情感的句子一年级2

作者:兰州大学戏剧影视文学研究所 田广

《父母爱情》是由刘静编剧、孔笙导演、郭涛和梅婷主演的一部44集家庭伦理题材年代剧,自2014年在中央电视台首播以来,热度不断上升,口碑持续走高,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目前豆瓣评分高达9.5,在国产剧中名列前茅。该剧不但是近年来我国重播率最高的电视剧之一,而且走出国门,在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播放,为我国对外文化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父母爱情》无疑已成为一部现象级作品,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究这部剧在审美意蕴及情感表达方面的独特魅力。

恰当的距离

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审美距离是一个关键因素,不少中外学者都对此作过精辟论述。简言之,审美主体须与审美客体保持适当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才能超越现实功利,以纯客观的态度观照审美对象,获得纯粹的审美享受,而距离太近或太远则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父母爱情》的时间跨度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21世纪初,男女主人公的一生见证了新中国从制度建立到改革开放再到21世纪初社会的沧桑巨变,在时间上与观众拉开了一定距离;故事发生在一个叫松山岛的边防海岛上,展现了海岛军营里的生活情态,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会有一种空间上的新鲜感和距离感;剧中男女主人公分别是担任海岛驻军司令员的丈夫和出身资本家家庭的妻子,这种较为特殊的身份决定了他们与作为观众的普通人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

该剧对叙事时空、剧情背景和人物身份的这种设定,制造了较为恰当的审美距离,让观众既不会因其过于遥远而产生疏离感,也不会因其过于迫近而生出排斥心,从而能够以一种宁静平和而又掺杂着些许惊奇与兴奋的心态来看待剧中的人、事、情,因此形成了良好的审美效应。

错位与反转

《父母爱情》的故事之所以能吸引那么多观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江德福和安杰两位主人公之间的错位和反转所造成的强烈的戏剧效果。

江德福生长在农村,家庭贫困,相貌平平,文化程度不高,当兵后因作战勇敢成为一级战斗英雄,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团长,在海军高级炮兵学校进修,身上还保留着许多“乡下人”的生活习惯,最看不惯资产阶级那一套作风;而安杰恰恰是一位漂亮的资产阶级娇小姐,住别墅,吃西餐,喝咖啡,品洋酒,上教会学校,读西方名著,享受着充满小资情调的优裕生活,渴望嫁给一个满腹经纶、风流倜傥的白马王子。依常理判断,这样两个相互错位的人,他们的人生轨迹是不会有什么交集的,然而他们却奇迹般地走到了一起,并且幸福地生活了一辈子。

江德福和安杰从背道而驰到相向而行的前提条件,是他们身份和地位的反转。新中国成立后,江德福从穷小子、大老粗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人民的功臣,而安杰则由高傲的资本家大小姐变成了低眉顺眼的专政对象,正是社会地位的这种巨变,才使他们的结合成为了可能。在此后的恋爱、婚姻和家庭生活中,两人的位置又一次发生反转,占据强势地位的江德福几乎时时处处都在讨好和迁就安杰,本来扬言要改造资本家小姐的他反被安杰改造成了“三洗丈夫”,生活方式越来越像资产阶级,而原本傲慢娇气的资本家之女安杰却逐渐蜕变成了一个与普通群众打成一片的邻家老太太。这两个人的一生似乎总是朝着相反的方向在走,因而始终处于错位和反转状态。

从艺术的角度看,这种错位和反转使得整个剧情矛盾不断,极富张力,饶有趣味,颇具戏剧性和可看性;从情感的角度看,表面上江德福和安杰都在改变对方,结果是“你变成了我,我变成了你”,而实质上他们一直在相互走向对方,最终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状态,而这正是美好的爱情该有的模样。

多重意蕴

如果《父母爱情》仅仅是叙述一个爱情故事和一些家长里短,那么它尽管也不失为一部好剧,但可能就不会有如今这么大的魅力。优秀的文艺作品一般具有多义性,其所反映的社会人生往往是立体而复杂的,其主题思想常常是多元甚至矛盾的,这样的文本就为接受者提供了丰富的意蕴内涵,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因而也别具吸引力。在笔者看来,《父母爱情》就是一部富有多义性的作品,这里仅从三个方面略加探讨。

首先是江德福的形象。江德福是一个重家庭、懂体贴、能力强、情商高、讲义气、有担当并且颇有幽默感的好男人,相信这也是大部分观众对这一人物的基本印象。的确,在对待家人和亲友方面,江德福几乎是无可挑剔的,他做到了他所能做到的一切,甚至因此影响到自己的仕途升迁,也毫无怨言地坦然接受,这种牺牲精神是令人感动的。但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从他追求安杰的“战略战术”、审时度势放弃留校机会选择去海岛、“文革”期间对妻子无原则的保护、用计谋促成妹妹德华与战友老丁的婚事等,可以窥见他的某种狡黠与自私;从他对连襟欧阳懿的嫉妒、羡慕和模仿,可以看出他贪图享受和追求虚荣的一面;尤其是他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家和亲戚的子女一个个安排了令人称羡的好工作,虽然因此被赞为“安家的贵人”,却也难逃以权谋私之嫌。这样看来,江德福这个人物也并非那么单纯?

其次是社会政治背景。如果说以上对江德福形象的解读并不一定符合作者的创作初衷,更多的是笔者的一种“创造性接受”,那么剧中对于社会政治背景的“隐”与“露”,则显然是作者的有意为之。该剧将笔墨主要集中在了对江德福与安杰的情感经历及其家庭日常的描写上,而对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政治氛围等采取了淡化处理的策略,可即便如此,偶尔显露的“冰山一角”所透出的消息已足够耐人寻味。譬如老丁从欢天喜地留校任教到神色黯然来到海岛成为江德福的下属,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热诚豪爽的丛校长变成了一个坐在轮椅上的痴呆老头,嘴里念叨着“不剃头、不剃头”,背后究竟有何隐情?人品不怎么样、群众意见很大的王振彪竟然一路高升、官运亨通,找谁说理去?如此等等,虽然剧中大多未作正面交代,只是点到为止或者给出隐晦的暗示,但如果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政治运动联系起来,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残酷的真实,体会到复杂的况味。

最后是全剧的审美意蕴。从主要剧情及其呈现方式来看,《父母爱情》是一部喜剧性作品,也正是出于这种基本认知,一些观众对该剧主题歌《爱情故事》的曲风表示不解:明明是一部喜剧,为什么要配一首悲伤的主题歌?显然,这部分观众并未领会到该剧悲剧性的一面。“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一说法是否妥当姑且不论,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悲喜交融往往能够达到较好的审美效果,而单纯的喜剧和悲剧则容易流于浅薄或者失之放纵。就审美类型而言,《父母爱情》确属喜剧范畴,但它是一部融入了悲剧性元素的喜剧作品,其中不但有明媚的阳光、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爱情,还有隐藏于其后的阴霾、苦涩和沧桑,也暗含着对历史的审视和反思,因而构成了多重的审美意蕴与主题内涵。

《父母爱情》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本文仅就以往研究中较少论及的三个问题进行了探析,并未对该剧作出全面评价,这一点是需要说明的。文中观点虽为一管之见,但仍希望有助于观众对《父母爱情》独特魅力的深入认识和理解,并能为戏剧影视创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田广)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表达强烈情感的句子一年级3


最近,有这样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引起了热议。



有网友晒出了半个没有果肉的猕猴桃,配文是:


“没想到我也逐渐成了父母辈那样的人。”


他说猕猴桃9.9元一个,很贵但经常买,因为女儿喜欢吃。


他其实也喜欢,但从来没有吃过一整颗,都是切开把果肉挖出来给女儿吃,自己啃一啃剩下的果皮。


这是很常见的付出型父母。


总是给孩子最好的,自己吃点边角料就心满意足了。


然而评论区却翻了车。


很多网友表示这种行为非常令人窒息:



“何必呢,光在这感动自己,要么给孩子惯得自私,要么给孩子不应该承受的负担。”



“我大了以后发现,爸爸妈妈就是舍不得吃,什么好的都给我,反而会给我很大的压力。我希望的是好吃的大家一起吃,哪怕只是尝一口。”


“我现在就是巨烦我婆婆每次吃饭,就吃点边角料,吃水果就吃点不好的,还一副都省了给我吃的样子......看了让人吃不下。”


有太多父母,有了孩子之后,就变成了那个吃鱼头、吃剩菜的人,仿佛自己就不配吃点好的。


比如“有俩孩子后我吃三个芒果核,芒果肉都是孩子的,我只配吃芒果核了”。



比如“当妈的吃饭是不是都先紧着老公孩子?忙活了大半天,自己就吃点剩下的,看着父子俩吃得满足,也没啥怨言”。



但父母这样“自我牺牲”式的教育,真的是孩子所期望的吗?


这样做的后果,极有可能是:


操着老妈子的心,做着保姆的事,感动着自己,道德绑架了孩子。



自媒体作家甘北,曾收到过一位年轻读者的来信,讲述了她令人窒息的妈妈。


他们家其实是中等偏上的生活水平,在一线城市有房有车,收入也不错。


但一家子却活得一点也不舒坦。


因为她妈妈有一项神奇的本领,就是能让所有人都陷入负罪感中。


比如,他们当初买房后分配房间,她妈妈坚持要把主卧让给女儿,尽管女儿再三反对。


女儿说自己马上就考大学了,以后在家的机会少,占着主卧浪费。


但她妈妈却坚持不肯,说她是家里的独生女,只想把最好的给她。


但从那以后,女儿的“噩梦”就来了。


每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妈妈就会数落她:“我还要怎么对你,为了给你最好的环境,家里最大的房间都给你了......”


亲戚朋友过来参观新房,妈妈总是不厌其烦地跟人强调:“我们家主卧都给圆圆了,我这个当妈的还要怎样?”


就连学校开家长会,妈妈都要跟老师强调一遍:“为了这个孩子的成长,我们真的费尽了心思,别人家孩子住小房间,我们家圆圆住主卧......”


女儿受不了了,好几次都跟妈妈说想把房间换一下,妈妈却哭诉:


“我这样呕心沥血,你还不领情?”


类似的事情数不胜数,比如秋天吃大闸蟹,又不是吃不起,但妈妈就是不动筷子,说自己不吃海鲜。


然而每次吵架的时候,她就会把这件事拿出来邀功:“我连大闸蟹都舍不得吃,全给你们留着......”


光听这些描述,就足够令人窒息了吧。


这已经不是所谓的爱了,这只是一种自我陶醉。


把自己放在“惨兮兮”的位置上,强调自己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还换不来孩子的理解和感恩。


看似做的每件事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里面隐藏了这样一个逻辑:


“我对你这么好,你应该给我回报。”


就像哲学家罗素在《幸福之路》中写道:


“凡是自我牺牲的父母,往往对孩子极端自私,会从感情上掌控孩子,过分的牵挂往往是占有欲的伪装。”


总是挂在嘴边的付出,不过是想让孩子顺从自己,听从自己的指挥罢了。


来源:全景视觉



长期在父母的“自我感动”下成长的小孩,有多可怜?


《奇葩说》辩手张彩玲,说过自己最贫穷时候的经历。


当时她女儿两岁多,有次她带女儿去儿童乐园玩,买了个很贵的冰淇淋。


她自己舍不得吃,开始女儿吃了两口就不吃了。


她当时情绪失控,对女儿发飙:“你知不知道家里没有钱,我们买不起这个冰淇淋!”


而她两岁多的女儿,瞬间就跪在地上,一边哭一边给妈妈道歉,然后把冰淇淋塞到嘴巴里。


后来她才知道,孩子是因为耳朵发炎,吞咽疼,太小了表达不出来。


张彩玲后来反省道:“我当时那叫教育孩子吗?我是把自己对人生的沮丧,发泄到她身上罢了。”



父母这种“哭穷”“哭惨”式的表达,让孩子感受到的,只有父母的委屈和痛苦,而不是爱。


所以,面对“牺牲感”满满的父母,孩子的内心常常充满负罪感。


为了减少负罪感,孩子就学着“懂事”“体谅”,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去满足父母的期待。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父母该不该经常向孩子强调自己付出了很多?


有个高赞的回答说:


“父母这样做,不过就是想增加你的内疚感,省得你不给他们回报。真爱你,怎么舍得让你背负这么沉重的东西,爱的深层,不过是自私罢了。


“真心付出的人,是没有付出感的。有付出感,就代表他本来不想付出,但又不得不付出,是一种很别扭的状态。”


这种苦情戏般的付出,不仅自己活得不痛快,而且还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和负担。



那么,面对来自父母,亦或是其他亲密关系中的情感勒索,我们应该怎么应对?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中,给出过两条建议:


1. 关注自身的感受,而不是有求必应。


妥协和让步,是对情感勒索者的一种奖励。


而对特定行为的每一次奖励,都是以一种最强烈的方式,告诉情感勒索者:他们还可以重复这样做。


因此,当情感勒索者提出需求时,我们必须关注自身的感受:


这个需求中有什么令我不安吗?它是什么?


是需求中的某件事,或者是它被提出的方式让我感到害怕、有责任或内疚?它是什么?


来源:全景视觉


2. 学会与情感勒索者进行非防御性交流。


非防御性交流,指的是更直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向勒索者传递“我有我的立场,我很坚定,我不会顺从你,但我并不会与你作对”的信号。


别害怕说出自己的感受,要知道,如果你总是采取避免冲突和对立的方式,你同时也会失去一个建立健康关系的机会。


很喜欢蔡康永的一句话:


“你为爱受苦,就算苦到行尸走肉,也难因你一斤的苦,而增对方一丝的甜。


“对方没有因为你受苦而快乐,就没有理由觉得亏欠你,也更没有理由让对方报偿你。”


猕猴桃好吃,也不用全部都给小孩吃,自己只吃皮。


别把自己搞得像个苦行僧,何不让家庭氛围更愉快、平等一点呢?


希望今天的分享,对你有所启发。


共勉。



作者:小椰子,公众号:小椰子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