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情感句子训练大全一年级

明星情感句子训练大全一年级?生活中难免遇到很多问题,怎么解决?

在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中凝聚青年,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明星情感句子训练大全一年级1

作者:杨威(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同时也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更加需要深入细致的教育和引导,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用清醒的头脑思考人生,用智慧的力量创造未来。”社会思潮在一定时间与范围内流行,与青年群体有着密切关系。社会思潮对青年群体既具有分化效应,又具有整合作用。青年作为思想最活跃、行动力最强的社会群体,对社会思潮的接纳与反应也最为迅速和强烈。

从历史的角度看,先进的社会思潮总是在青年这一群体中首先找到社会载体,并逐渐转化为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政治力量,对青年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发挥重要的动员与整合作用。与此同时,青年群体在心理、思想、行为发展方面的变动性、多样性甚至逆反性,往往也会被某些非主流甚至反主流的社会思潮所俘获。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与较量尤为激烈,尤其是各种社会思潮对青年群体的争夺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与特点。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重要课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应对社会思潮对青年的分化效应,从而更好凝聚和整合青年群体。

一些社会思潮企图分化青年群体的心理、思想观念和社会行动

社会思潮对青年群体心理的分化,突出体现在极化青年的心理上。当代青年,尤其是“Z世代”青年,存在明显的圈层化特征。这一方面使某些有共同教育经历、兴趣爱好、职业特征以及相近思想倾向的青年聚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又进一步强化了青年文化的圈层性,加速了青年群体的分化。某些社会思潮在传播过程中,主动深入这些文化圈层,与青年网络社交方式和娱乐方式相结合,迎合青年心理和话语体系,从而对青年群体产生吸引力、影响力甚至动员力。一些社会思潮扩大并利用部分青年潜在的亚健康心理,抓取青年的群体情绪,瓦解青年的心理防线,以达到分化青年心理、激化青年行为的目的。

一是利用并强化青年的逆反心理,极化其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青年阶段处于人生发展中的过渡期,由依赖走向独立,个性与社会性、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之间具有不平衡性、冲突性,由此体现出群体逆反与社会逆反的心理特征。而这种逆反心理往往就给某些社会思潮以侵入的空间。它们通过刻意迎合青年个人喜好,鼓动青年追求自我,以个人中心视角来看待自我与家庭、人际、社会等关系,在青年社会关系层面进行切割,使青年的思想行为与社会脱嵌,“精致利己主义”由此而产生。当自我利益与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情绪得不到纾解时,一些青年又会陷入被动颓废之中,产生所谓的“空心病”。而一旦出现一些社会现象、热点问题或思想观点,某些别有用心的势力就会伺机而动,煽动青年的反抗与对立情绪,使个别青年丧失对主流价值的认同、基本社会规则的敬畏意识,甚至在极端情绪的操纵下产生破坏性行为。

二是利用并强化部分青年的攀比心理,极化其以物质消费为中心的心理需求。消费主义思潮对青年攀比心理的分化最为严重,消费主义鼓吹“为了消费而消费”,在充分利用并放大青年攀比、从众等心理特点的基础上,诱导青年进行“面子消费”、透支消费。一些自媒体中所充斥的贩卖流量、制造消费欲望的信息,诱使部分青年丧失理智、冲动消费,不仅使个别青年为消费所奴役,而且因攀比而极化,在物化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加剧了青年群体的分化。

三是利用并强化青年的冲动心理,极化其敌对甚至报复社会的心理情绪。情绪化、冲动是青年较为突出的心理特质,这种心理特质极易被一些社会思潮所利用、放大。

社会思潮对青年思想观念的分化,主要是通过抓取青年的思想困顿,进行精准的“思想供给”。当前,青年圈层文化中出现了“积极废人”“光想青年”“躺平”“佛系”等许多流行词汇,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当代青年精神生活、思想状况的分化。在这些话语流行的背后,实际上也存在着社会思潮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刻意迎合青年的思想需求,企图分化青年的价值取向,从而混乱青年的价值观,逐步瓦解青年的理想信念。

一是抓取青年的娱乐之需,放大部分青年的享乐意识,分化青年奋斗向上的思想追求。近年来,泛娱乐主义思潮沉渣泛起,通过刻意营造虚假狂欢而博得青年关注,企图分化和污化青年的精神生活。在青年亚文化中,“躺平”“享乐”被当成一种追求,部分青年向“佛系”靠拢,认为“生活差不多就可以了”“何必苦了自己”,所谓“积极废人”和“光想青年”应运而生。积极进取、奋斗向上,是青年应有的思想姿态。但泛娱乐主义与享乐主义思潮的流行,使一些青年沉迷于各种感官娱乐、物质享受之中,与主流价值追求、积极生活态度渐行渐远。

二是抓取青年的困惑之期,不断渗透西方价值观,分化青年的价值认同。青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青年价值观的差异性、多样性日益凸显。社会思潮对青年价值观也会产生深刻影响,其传播和流行往往会改变青年既有的价值认同,导致价值取向的分化甚至价值标准的模糊。以“普世价值”为代表的思潮,向青年兜售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法治”“人权”等价值理念,混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价值观之间的本质区别,分化青年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认同。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利用一些青年价值认同的裂隙,为其提供文化圈际选择,不断渗透所谓的“平民化”“大众化”等民粹思想观念。比如,在“饭圈”,关键意见领袖(KOL)的价值立场,可以说就是“饭圈”青年话语表达与价值取向的重要风向标。而网络民粹主义常常会在KOL中扶植“代言人”,在群体“对战”“互撕”中分化青年的思想观念,从而达到分化、弱化青年对主流价值体系认同的目的。

三是通过抓取部分青年对历史的碎片认知,散播歪曲历史的思想言论,以期分化青年的历史文化认同。当代青年生活在和平发展年代,没有经历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艰辛,再加上个别青年对革命历史与红色文化认知缺失,给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留出渗透空间。历史虚无主义以个别历史细节或情节来演绎整个历史的发展脉络,以娱乐、恶搞等形式丑化历史人物,借“记忆”“纪念”“重启”“评价”之名歪曲某一阶段的历史事实等,其实质就是否定历史、否定社会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归根到底就是要瓦解青年对党的历史认同,在历史观上搞乱青年的思想。此外,在各类网络媒介中,出现了一些“高级黑”“低级红”的现象,为吸引更多青年关注,以“正能量”“事实描述”等形式呈现,表面上迎合主流、宣传正能量,实则含沙射影、恶意抨击,其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虚无主义,旨在分化青年对主流历史文化的认同。

社会思潮对青年社会行动的分化,在于刺激青年的离轨行为,误导青年的社会行动。社会思潮具有动员青年、发动青年的作用。它可能引发积极的、正向的社会行动,也可能导致消极的、负面的社会行动。在错误思潮的鼓噪、渲染、刺激下,青年的社会行为极易失去理性、偏离正轨,产生诸多行为脱序、社会越轨的现象与问题。当前,某些极端的社会思潮尤其是政治思潮,在各种青年网络文化圈层中植入渗透,且形成相互裹挟的态势,刺激青年的离轨行为,误导青年的社会行动,以期达到瓦解青年群体、扰乱社会秩序的目的。

一是泛娱乐主义、消费主义与网络民粹主义相互裹挟,通过制造圈层之间的矛盾对立来分化青年的社会行动。这一点尤其在青年“粉圈”“饭圈”等亚文化圈中体现得较为明显。“一入饭圈深似海”,追星青年从进入“粉圈”到陷入“饭圈”,从一开始的理性追星行为,到主动为明星“规划事业”“洗脑式应援”,再到发展为“互撕对骂”“人肉路人”等极端社会行为,中间少不了某些思潮对青年的误导。其中,泛娱乐主义将某些明星或文艺作品的错误倾向通过娱乐化的方式加以美化,使娱乐问题政治化,诱导青年的政治认知与行为;网络民粹主义进一步利用青年维护明星“偶像人设”的心理,扶植“代言人”,围绕某些社会热点与敏感事件大做文章,扩大乃至激化不同“饭圈”的矛盾,导致言语攻击、网络对骂、人肉搜索等极端行为;消费主义则利用偶像营销的方式,引发青年的从众、攀比、跟风消费,不断为明星进行无底线应援,甚至不惜为明星错误的政治立场与行为“买单”。

二是极端的个人主义与民族主义思潮相互裹挟,通过制造个人与社会的疏离对立来分化青年的社会行动。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青年的社交圈层与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原子式、虚拟化的人际交往,导致青年社会关系的脆弱性增强,也给某些有害的社会思潮提供了进驻空间。一些青年在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下,信奉“个人至上”,遇到好事争先上,承担责任则“甩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不择手段,甚至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而表现较为温和的“精致利己主义”,貌似无伤大雅甚至符合情理,实则是变形的极端个人主义,在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产生冲突时,极易出现损人利己的行为。更需要引起我们警惕的是,个别青年的社会关系较为疏离,对生活充满“丧”和“颓”,他们往往会在网络上选择一些“志同道合”的圈层,并在这些圈层中表达对生活现状、人际关系和社会的不满。社会思潮往往就会渗透其中,不断放大并激化青年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仇视情绪。

积极研判、有效应对社会思潮,从而更好引领青年、凝聚青年

社会思潮对青年产生的这些分化效应,若不能及时发现与应对,则有可能导致青年群体的心理极化、思想分化、行为异化,在青年群体中产生离心力,对社会发展产生破坏力。有效应对并消除这些负面效应,需要在思想引领中整合青年、凝聚青年、动员青年,通过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引领,增强青年群体的凝聚力,强化青年的社会参与和政治认同,使青年自觉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使命。

在心理疏导中凝聚青年。要消解错误社会思潮对青年心理的分化,抵制错误思潮对青年的心理侵蚀,就需做好青年的心理疏导工作。一要健全面向青年的心理疏导机制,及时疏导青年的逆反心理,增强青年群体的向心力。心理疏导,是疏解青年情绪情感的重要途径,是培育青年积极健康心理的重要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青年的社会压力、心理压力不断加大,成为心理问题高发的社会群体之一,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解,就会被某些社会思潮捕获和利用。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针对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加强与青年群体的互动沟通,帮助他们疏解不良情绪情感。与此同时,也要着力解决青年所面临的各种实际困难与问题,在此基础上加强对青年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提升青年的社会信任度与向心力。二要培育青年良好的社会心态,警惕社会思潮对青年的心理攻势,疏解青年冲动、攀比心理,引导青年养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关键在于引导青年建立合理的社会认知,用科学理论与健全理性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和诱导。

在思想引导中凝聚青年。破除社会思潮对青年的思想分化,要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引导青年科学鉴别和理性对待社会思潮,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让青年守住信仰、信念和信心,不断增强青年群体的凝聚力。一要引导青年科学鉴别社会思潮。当前,社会思潮的传播样态与方式发生着复杂的变化,它们花样翻新、相互裹挟、泥沙俱下,使青年眼花缭乱、陷入盲从。这就需要用科学的理论和主流价值体系进行引领,帮助青年确立正确的价值立场和价值标准,提高青年对各种社会思潮的鉴别力。当前,尤其要引导青年理性甄别历史虚无主义和“普世价值”等错误社会思潮,使他们认清这些思潮的错误本质和政治意图。二要在引领中强化青年的理想信念。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从根本上抵御错误思潮对青年群体的分化与瓦解,不断巩固和加强青年群体的凝聚力。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国家的利益关系时,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与理想信念作为指导,就会产生各种思想与行为偏差。这就需要加强对青年群体的价值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当前,尤其要加强针对青年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精准把握青年群体利益矛盾、思想困惑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引领。

在政治引领中凝聚青年。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一旦为青年群体所掌握,就会变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反之,错误的社会思潮一旦影响青年的思想与行为,就会产生社会离散力与破坏力。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青年群体的政治引领,不断强化对青年群体的政治凝聚,并使之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政治力量。一要在政治引领中增强青年的政治认同。当前,某些社会思潮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伪装性、隐匿性、迷惑性,但却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如历史虚无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思潮。这些思潮往往利用部分青年在政治观上的不成熟性,弱化青年对国家制度、党的历史与领导地位的认同,以此动摇青年的政治信念,分化青年的政治立场,最终误导青年的政治行为。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青年的政治引领,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政党观。二要在政治认同的基础上整合青年力量。青年只有通过参与社会行动和政治生活,才能真正了解现实社会与政治逻辑,才能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形成正确的判断,也才能对错误的社会思潮产生免疫力。青年群体有政治激情,有参与意愿,这就需要我们在增强青年政治认同的基础上,做好对青年的政治吸纳与政治引导工作,通过青年群体有序的政治参与、积极的社会行动整合青年的政治力量,发挥青年的政治作用。

在使命担当中凝聚青年。应对社会思潮对青年社会行为的分化,关键在于激发青年的使命担当意识,在青年群体中凝聚起积极有为、勇于担当、推动社会进步的行动共识。一要引导青年自觉弘扬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社会思潮的价值导向,也是在青年群体中凝心聚力、确立起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价值基石。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青年群体牢牢坚守法律底线、政治底线、道德底线。同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的日常生活,引导青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参与中强化青年劳动观念、奉献精神,通过实践体验加深青年对国家和社会的了解,使青年进一步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二要引导青年自觉承担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责任与使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青年群体要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影响与分化,从根本上说,要在实践中经历风雨,在奋斗中砥砺前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新时代中国青年必须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以伟大的使命意识、积极的责任担当,激发起昂扬向上、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不做“空心人”,拒绝“躺平”,不断锤炼品格、磨练意志、增强本领。(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耿春晓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 人民论坛网

明星情感句子训练大全一年级2

后疫情时代,难免让人有些许疲乏与无力,而国风说唱音乐是我身边大学生的一种情感解药。2022年的这个夏天,夏日说唱派对又一次点燃了无数同龄人心底的火种,中国风说唱音乐迈出了从小众走向大众的步伐。

不可否认,身边的大学生们,正在为国风说唱而疯狂!

今夏距离那个“说唱元年”已经过去了6年。在这6年中说唱音乐悄悄完成了其本土化、中国大学生化的蜕变。本来的它充满了对主流文化的反叛性,有其消极性,但通过这6年,越来越多有文化自信的中国年轻人涌入其中,参与表演与创造,享受着属于中文说唱的别样魅力,已经把它变成了一个有很多积极意义的说唱形式——属于大学生说唱者的态度和精神始终催化着热爱之火熊熊燃烧,那些于歌里行间直击听众耳膜的无数个瞬间,永远震撼人心,如夏日热浪般汹涌。

所谓中国风,指的是歌曲的风格与表现力极具传统中国文化的特色,是指歌词曲调而并非简单的外在形式。大学生在国风说唱的魅力中沉醉,为千年中式美学的浪漫而骄傲。国风说唱已然成为近年来的一大爆点,现代说唱热潮与中国古典元素的完美融合,既符合着年轻一代的个性审美,同时也有着更加丰富饱满的文化内涵。

这些说唱创作者选择加入国风说唱的创作热潮,主动在歌里行间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地挖掘着那些历久弥新的中式韵味。不论是八方戏曲与传统诗词的相辅相成,还是古典琵琶与二胡的碰撞融合,中文说唱早已不再是韵脚与快嘴称霸的天下,中国文化一脉相承且博大精深,成为当代曲风韵调能够不断获取新生的发酵器,当说唱音乐与中国文化获得完美的契合时,个人作品便愈加底蕴深厚,“Chinese Hip-hop”也便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目光转回2017年,说唱文化在中国初展风貌,GAI周延的金曲《虎山行》四句封神:“一往无前虎山行,拨开云雾见光明,梦里花开牡丹亭,幻想成真歌舞升平”,他一反过去说唱音乐中浓烈的对抗和碰撞色彩,剑走偏锋,用传统诗词韵调为中文说唱领域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他的歌词里流淌着的是中华泱泱山川河流,他的演唱中传递出的是属于华夏文脉的江湖色彩。传统诗词与说唱格调之间的交相呼应,向更多的人展示出了属于中文说唱的传统美学底蕴。

专注于研究探索国风说唱的歌手代表也不少,刘聪一曲《清风调》,江湖儿女把舞跳;早安新作之《麒麟》,武侠血液燃炸全场……无数的说唱歌手以说唱风格为基,以中华文化为魂,以国风曲调为傲,努力诠释着中文说唱更多的可能性,创新于今,余韵悠长。

踏足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56个民族宛若56颗明星,不同的民族文化在辽远的深空之中星光漫溢,点点光斑照亮着整片华夏夜空。来自新疆的说唱歌手艾热是善于在说唱作品中加入民族元素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多次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独特的新疆民族元素,在作品《千里万里》的歌声之中,饱含的是他对家乡的炙热情感,心底深处的热忱,从故乡一路绵延至远方,爱与浪漫的气息回转在壮美的新疆风情之中,他用作品将游子的思乡情绪凝聚起来,迸发出别样迷人的中国风说唱旋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种将浓郁民族风与说唱潮流相联系起来的中式音乐美学,在中华大地上开出了一朵耀眼的民族之花。

方言说唱同样也是中文说唱领域内的一大特色。来自五湖四海的说唱爱好者于不同的城市起家,用个性化的腔调展示着一方水土的独特魅力,辽阔的中华疆域之上,他们以地域文化为信仰,以地域方言为纸笔,创作出了无数区域色彩鲜明的说唱作品,在中文说唱的发展长河中,留下了极具艺术价值的一笔!

年轻一代为何如此喜爱说唱文化,又为何对于中国风式的说唱曲目如此情有独钟?

首先,说唱文化中顽强、洒脱、不服输的态度,毫无疑问是无数年轻一代心中最执着的渴望,说唱文化中“勇敢做自己”的号召对于青年人来说,是最具冲击力的呐喊。

其次,说唱其实已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了,它和摇滚、民谣等音乐形式一样都有着更深层次的音乐价值,说唱文化代表着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即便面对青春的苦涩与迷惘,也仍要擦干眼泪高歌猛进;即使前方一路荆棘,对于梦想的追逐也绝不轻易停下脚步。说唱音乐中自带的那般不被定义、无惧冷眼、果敢向前的标签,是青年一代在面对社会刺痛时仍能顶风而行所必要的魄力,那些在难捱的深夜中从耳机传入心头的声音,何尝不是属于困境中的一股托举之力。

最后,中国风说唱音乐更是激发出了年轻一代心中最绵长永恒的文化认同感,历史长河中那汹涌澎湃的中国力量,那血气方刚的中国精神,那滚烫炙热的中华血脉,如同一剂强心针般注入青年一代的骨子深处,一方江湖豪迈,一股荡气回肠,一燃民族血液,一炸说唱青春。国风说唱在当下的火热,是我们对于热血青春的一场执念,是对于民族文化的深刻认同,更是民族自信心的深度提升。

属于中文说唱赛道上的中式旋风仍在席卷,属于说唱的爱与和平仍在延续,歌在前方,唯向远方。

本文由中青校媒征集

李嘉怡(华南理工大学)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明星情感句子训练大全一年级3

作者:高昌(《中华诗词》杂志主编、中国文化报社专刊中心主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著有《我爱写诗词》《百年中国的感情气候》等)

皓月当空,中秋又至。自古而今,中国诗人总是有着浓郁的月亮情结,每当“举头望明月”之时,就特别容易动感情——对月怀亲,望月思乡,邀月共杯……诗人们望月抒情,诗何其多,而情自绵绵无尽。

静夜思图(中国画)戴敦邦作

2021年,在山东枣庄台儿庄古城,演员与圆月上演“双月闹中秋”表演。新华社发

2022年7月13日在武汉黄鹤楼附近拍摄的“超级月亮”。新华社发

宋熙宁九年(1076)的中秋夜,是一个月白风清的美好夜晚。

当夜,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一带)做官的诗人苏东坡通宵畅饮,直至天明,随后带醉挥洒神来之笔,乘兴写下一篇《水调歌头》,同时抒发对弟弟苏辙的深情思念。词是这样写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用雄奇的想象抒写深沉的哲思,确实是一首很有温度的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本是词牌,原是可以配乐演唱的,只可惜古乐失传了。好在20世纪80年代,这首词又由我国台湾作曲家梁弘志重新谱曲,邓丽君、王菲等歌手先后演唱,熟悉的旋律曾出现在各大电视台的中秋晚会上,几乎成了中国人过中秋节的“节歌”。

南宋学者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他认为苏东坡这首关于中秋节的词写得最好,读了这首词,其他人的作品都不必读了。如此高的评价,可以想见这首《水调歌头》在中秋诗词中的重要地位。不过,胡仔的话还是绝对了些,其实出自其他诗人之手的中秋诗词,仍有大量可圈可点之作。比如苏东坡写作《水调歌头》的第二年中秋节,他的弟弟苏辙就又写了一首精彩的《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这首词对今天的读者们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不妨和苏东坡那首《水调歌头》放在一起对读,仔细品赏一下,两者有什么不同风味?

苏辙当时和哥哥苏轼在徐州团聚,乘舟赏月,饮酒欢宴,共享节日欢乐。可是节后就不得不和哥哥告别了,临别之际,苏辙写下这首情深意长的词赠给兄长。词的意思是说,和哥哥曾经一别七年,今年有幸兄弟团圆,明天却又要彼此分离,那无情的月亮总是一次次惹起人们的离愁,却不肯为我们停一停脚步,让这美好时光永远留在身边……苏辙没有像苏轼那样阐发深刻的人生哲理,只是用质朴的文字铺叙和感叹弟兄之间的聚散离合。词中写了久别重逢的欢喜,也写了难舍难离的忧伤,那种神秘而凄清的感觉不需要刻意渲染,不需要美丽形容,而兄弟情深自有感人至深的心灵力量,别有一番朴实真挚的精微韵致。

圆月当空,相对登楼,总会让人顿生望月怀远的感喟。同望一轮月,寄托无限情。唐代的张九龄写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甫写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建写下“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都是千古名句。另一位唐代诗人殷文圭在《八月十五夜》中感叹“最团圆夜是中秋”,更是唤起很多人的广泛共鸣。这首诗的前半部分是这样写的:

万里无云镜九州,

最团圆夜是中秋。

满衣冰彩拂不落,

遍地水光凝欲流。

殷文圭的名气不大,诗却写得很漂亮。看起来处于静态的月亮,在他笔下忽然有了些许活泼灵动。他把月光喻为落在身上拂不下去的彩冰和洒在地上“凝欲流”的水光,营造了一种奇妙的气象和幽清的氛围。优美而凄伤,皎洁而澄澈,寓意着一个凝重而通透的美好境界。

中秋节别名秋夕、月夕、祭月节、月光诞、仲秋节、拜月节等,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所以到了唐宋诗人笔下,关于中秋节的吟唱就更加多了起来。人们在中秋节开展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活动,另外还有一项北方人可能感觉有点陌生的活动,就是月下观潮。

中秋期间,太阳、月亮和地球连成直线后,海水受到的月球和太阳吸引的合力最大,因而就形成了中秋潮,其中以钱塘江潮最为壮观,也最为著名。古人特别喜欢在中秋期间乘兴去钱塘江观赏大潮。宋代诗人史达祖在《满江红·中秋夜潮》中写道:“光直下,蛟龙穴。声直上,蟾蜍窟。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待明朝、说似与儿曹,心应折。”他把月下观潮写得气势磅礴,旷阔激昂,充满能量和动感。

描写月亮的古诗,我还想给大家介绍唐代诗人曹松的一首《中秋对月》:

无云世界秋三五,

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

不曾私照一人家。

属于曹松的那个中秋节没有一丝云彩,人们仰头共看月亮从海面升起。月光公平地洒到千家万户,从来不偏照任何单独的人家。这种万户同辉、天下普照的精神境界,超越了个人的悲喜得失,体现了一种难得的博爱和平等思想,很值得认真体味。

同样体现了深刻忧思的作品,还有唐代诗人李峤的一首《中秋夜》: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李峤的《风》入选小学语文课本,读者可能对他的名字比较熟悉。他这首《中秋夜》避开了常见的思亲怀友主题,写出了独到的深邃和敏锐,也很值得向大家推荐。诗人曹松看到了各处月光都一样皎洁,而诗人李峤则向人们发出预警:天气不一定都是晴空万里。谁能肯定千里之外就没有暴风骤雨呢?世界本来大,阴晴各不同。欣赏了皓月当空的美妙,也要做好风雨兼程的准备啊。这首《中秋夜》破空而来,让我们注意到一声冷峻的提醒,感应到一道睿智的目光,领悟到一颗豁达的心灵……

当然,面对明月,诗人们也不都是这么理性和严肃,更多的还是浪漫的想象。宋代诗人陆游在家里赏月入迷,居然起了一个怪念头,幻想要跨着青鸾飞到洞庭湖上去欣赏月色,于是写下一首《中秋夜半后无云而月色微淡尤为绝景》:

轻烟薄霭九霄寒,

素月浑如隔縠看。

此夕洞庭应更好,

谁能从我跨青鸾。

读他这首诗,好像有一股酒香混合着月光一起在心头弥漫。我眼前恍然出现一个摇摇晃晃的老者,微微眯着眼睛,扶杖陶醉在令人神往的明亮梦寐里……

其实在中秋夜想飞翔的,除了陆游,还有一位宋代诗人,就是辛弃疾。他在《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的下阕写道:“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诗人想象自己乘着浩荡的清风飞向万里长空,在天上俯瞰大好河山,还准备飞到月亮里面砍去月桂,让月光更多地洒向美好人间。这种奇瑰情思和蛮横口气,实在是令人惊叹!苏东坡在《水调歌头》中吟过“我欲乘风归去”,他仅仅想了一想,后来心里一犹豫,就没有“飞”成。而辛弃疾则平添豪情万丈,直接就是“乘风好去”,比苏东坡似乎更多了一份畅快淋漓。

年年中秋,读诗读月,读不尽的思念,读不尽的温馨和美好。月亮就像岁月的年轮,传递着永恒的情感,储藏着沧桑的记忆,注望着人世间的变迁。此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举头看看那轮诗词里的明月,我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静夜思》我们都很熟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的异文众多,而以《唐诗三百首》中的这一版本流传最广。前人对《静夜思》评价很高,赞其“直书衷曲,不着色相”“绝去雕采,纯出天真”。

其实李白还有一首读者不太熟悉的作品,描写的也是望月感怀的内容,题目叫《玉阶怨》,诗是这样写的:“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前人对此诗评价也很高,赞其“怨而不怨,浑然风雅”“矜丽素净,自是可人”。

这两首诗出自同一作者之手,可是为什么《静夜思》家喻户晓,《玉阶怨》却只是停留在古典文学圈子里?此中有真意,欲辨且放言。我觉得似乎有以下几条理由:

其一,乡愁是普遍性的情感,宫怨则是小众化的情绪。前者可以直接找到受众心中的一点灵犀,唤起的共鸣和共情范围,也就比后者更大。《静夜思》生活气息浓郁,有人间烟火味儿;《玉阶怨》则矜持傲娇,不解民情也不接地气。

其二,《静夜思》脱口而出,一看就懂,真率直接地产生阅读美感。其口语化的表达平实晓畅,比《玉阶怨》字斟句酌的书面语言,更有透明度。

其三,《静夜思》扎实平稳,准确贴切,撑得住,抡得圆,摆得平,说得明白,经得住挑剔和审视。这首诗淡化技巧,妙手偶得天趣;而《玉阶怨》烘托渲染,雕琢偶露行藏。

其四,《静夜思》时效性、既视感、沉浸式的生活特色十分突出,其中的场景可以随处代入、非常自然真实;而《玉阶怨》的场景则远离人群,甚至有人工虚托、苦心臆想之嫌。

其五,《静夜思》流注着通透的古意,朴拙可爱;而《玉阶怨》则工巧有余,机心略重,缺少一份素朴情怀。

《静夜思》和《玉阶怨》的对比效应,就是一个诗词美学传播的代表性案例。站在玉阶上空空洞洞喊几嗓子“玉阶生白露”“玲珑望秋月”,这类句子漂亮虽是漂亮,但毕竟还是和读者有着一种看不见的距离感。古来佳句多随口。吟千秋韵,写人间味!舍此而外的各种语言技术,只是锦上添花的细枝末节而已。清代学者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认为,“先取清通,次宜警炼,终尚自然,诗之三境也。”“清通”就是清朗通顺,“警炼”就是深刻精准,“自然”就是平易素朴,不矫揉造作。《静夜思》在这三点上,做得都非常到位。

我注意到前人提到《静夜思》时,还曾有过另外的一段议论:“李白此诗绝去雕采,纯出天真,犹是《子夜》民歌本色,故虽非用乐府古题,而古意盎然。”《子夜歌》是乐府曲名,现存42首,收于《乐府诗集》。其中的《子夜四时歌·秋歌》中有这样一首:“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诗中的情境与《静夜思》有着直接的血缘关联。尤其第三句“仰头看明月”与“举头望明月”几乎完全一样。但诗中“罗帐”“飘飏”“千里光”等词还是陌生了些,再加上李白的明星效应无与伦比,所以佚名的《子夜四时歌·秋夜入窗里》在《静夜思》巨大的影响力面前,也只好退避三舍。

李白之后,以《静夜思》为题的望月诗还有很多。比如:

举头见明月,万古月不老。

月圆人亦圆,人月应同好。

(明·唐文凤《静夜思》)

中夜起徘徊,天空月如洗。

为忆闺中人,渺渺湘江水。

(明·郑惟广《静夜思》)

秋月入我牖,秋风拂我床。

不作风月客,笑傲飞羽觞。

秋风拂我床,秋月入我牖。

一室四海心,展转思量久。

(清·弘历《静夜思》)

而前些年,我还看到一首特殊“作者”的《静夜思》:“月明清影里,露冷绿樽前。赖有佳人意,依然似故年。”这首古色古香、中规中矩的五绝,是一款人工智能机器人“创作”的。乍一看还是不错的,但仔细品味就能够发现不少破绽,突出的“槽点”是:意象似曾相识、辞藻陈陈相因、缺少血气和体温。

这款会写诗的机器人于2017年亮相央视,与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的三位大学生诗人比拼作诗,成为轰动一时的诗坛新闻。机器人的“创作”原理,是事先录入了从唐朝到清朝数千名诗人的30多万首作品,“整个机器人系统有20多个G的体量”。也就是说,这款机器人只是通过海量的大数据分析,从中记忆了前人作品的常用辞藻和平仄格律、语法句法等等规律性的技术,然后根据题目的现场要求进行了一些重新排列和组合搭配。这种排列和搭配的修辞练习、词句淬炼、文本映像,可以做到非常美妙,但并不是诗人的真实情感和现实抒写,无法展现诗人真正的精神光彩、智性锐度和生命体验。

会作诗的机器人,记忆存储能力比人类更高明,掌握的词汇量更丰富,而分析和综合能力也更加全面和深入。但是回眸整个生产过程,还是无法避免机械制造所常见的那种生硬和刻板。尽管绕着圈儿说些“无一字无来历”的“古色古香”,但这样的“写作”终究无法展现独具个性的生命体验,更经不起坦率的灵魂追问。就如同盖房子要打地基一样,诚挚的创作态度才是这房子的地基。如果离开了地基的支撑,这语言的房子当然也就立不住了。

我们可以继续比较以下两首作品:

月到梧桐上,风来杨柳边。

院深人复静,此景共谁言。

(宋·邵雍《月到梧桐上吟》)

清波收潦日,华林鸣籁初。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燕帏缃绮被,赵带流黄裾。

相思阻音息,结梦感离居。

(南北朝·萧悫《秋思》)

明代的李东阳不太喜欢邵雍这一首,认为“月到梧桐上,风来杨柳边”终不似唐人句法,而“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却自是诗家语。也就是说,他比较欣赏萧悫的那首《秋思》。不过我们作为后世读者,可以重新比较一下,同样写月夜景色,哪一种更容易唤起心中共鸣呢?我个人认为还是邵雍的五绝更加明澈,也更加贴近人心。

尽管萧悫的作品苦费匠思,但终究不如邵雍的作品天然纯净,新鲜单纯。诗心毕竟是要有温度、有热量、有疼痛感的。创作追求的高境界,其实也像武功修炼一样,讲究“以无招胜有招”,讲究返璞归真。

叶至善在当年寄给他的父亲叶圣陶先生的信中,曾经批评过宋人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他说:“七个字中三个主词,挤得够呛,与所表现的那种悠闲的心情也不相符”,“读起来有迫促的感觉,这与声调大有关系,‘破’‘来’‘弄’这三个动词……好像赶什么似的,来煞勿及”。

叶圣陶先生在回信中也表达了批评意见:“这一句做作,不自然,‘破’字硬用,‘来’字勉强,而‘弄影’也有做作的毛病。说简单些,这一句不能一下子给人一个活泼鲜明的印象。”“毛病还在不自然,不真切。说云‘破’,似新鲜而生硬。说月‘来’,也比月‘现’月‘露’勉强(当然,‘现’与‘露’都是仄声,不合用)。说‘花弄影’,有趣,但是太纤巧。”

我很赞同叶圣陶先生和叶至善先生的观点。“破”“弄”“来”不过就是几个修辞上的小特技,但是妨害的则是作品表达上的浑然语感和自然气韵。“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如此平易风格中插入“破”“弄”“来”之类局部雕琢,影响了整体作品的洒脱和顺畅。

南宋的胡仔曾经写道:“先君尝言,坡词‘低绮户’当云‘窥绮户’,一字既改,其词愈佳。”意思是说,他的父亲认为苏轼的《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低”字应该改为“窥”字。但是“低”字虽常见,却有平易之妙。胡父一字之改,把清纯的月亮变成了拟人的“偷窥”,似乎曲解了苏先生的视角变换,不知道“佳”在何处?词中已经有了“转”和“照”两个动词,借上“低”字这样一个形容词来做动词用,把月亮的行踪交代得清晰明白,也使文字更多了一番波澜,有什么不好?另外,如果改成“窥”字,那么就和下文的“照”字产生了语义冲突,反而前后错乱,弄巧成拙了。

越是成熟的诗人,越是要抑制住炫技的冲动,力戒浮华语,舍得露平直,回归淳朴纯挚的本真状态。这种本真状态“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

说到望月,我特别喜欢清代诗人易顺鼎的一首《天童山中月夜独坐》:

青山无一尘,青天无一云。

天上惟一月,山中惟一人。

诗的意思是说青山的颜色纯净得好像不染一粒红尘,湛青的天空干净得没有一丝云彩。

天上只有一轮明月,天童山里只有一个人(指作者自己)。全诗采用白描手法,鲜活而传神地抒写了山中月夜的宁静祥和。每句的同一位置都大胆嵌入一个“一”字,因为经过诗人巧妙的艺术处理,水乳交融,灵动洒脱,所以一点也不觉啰唆和重复,反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形式美感,两“无”对两“惟”,有大境界、大胸襟。全诗用饱满的形象互相衬托,互相丰富。圆形和线形两两照应,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前后对照,交相辉映,而且还适当留出了浮想和回思的美感空白。细细品鉴,蕴含无限情味。

从数学思维来思考,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0,后两句写的是1,诗人在独坐时还原到类似半导体的状态,只有0和1两种感受方式,对应的就是二进制的存储和计算状态。通过01递变的二进制方式求解、设计和涵盖,把多角度的空间和复杂的世相问题,巧妙地拆解到两个最简洁最单纯的数字里进行解决。诗人的眼光中删除了各种芜杂的量数和抽象,只是保留了博大、广阔、细腻的本真和形象。这种简约的数字嵌入和鲜活的数学思维,为我们表达困难和驳杂的题材内容,提供了求解的感情思路和系统设计的蓝本。

易顺鼎的诗偏重冷色调,今人刘征有一首暖色调的山中独自望月的作品,诗题为《敦煌鸣沙山赏月》,其中写道:“月上孤伶伶,两间唯我伴……似近身旁坐,无语唯流眄。似远隔关山,精魂梦中现。久看如微笑,稍露瓠犀粲。细听如悲歌,轻轻叩檀板。我身亦一月,月我忽相感。我向月奔来,月向我召唤。我与月相容,渺渺清光眩。”刘征笔下的月亮变幻多姿,活泼可爱,那天人合一的饱满激情和凝重笔调营构出了充满生趣的自然境界,真挚透明,温暖热烈,活脱自在,还略带一点点幽默风趣。这样原生态的充满生活气息的个性诗句,令人过目难忘。

清代诗人黄景仁有一首《绮怀》:

几回花下坐吹箫,

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

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

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

可怜杯酒不曾消。

这里的“三五年时三五月”,运用的是乘法技巧。三和五相乘的积十五,诗的实际意思就是回想那个十五岁的女孩在十五夜的圆月下的美丽模样,让手中这杯酒再也消除不了心中的相思和忧愁。这种三五得十五的表达方式,比直接说明十五岁和十五夜,更加亲切深情,也更加含蓄蕴藉。

此类用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比如《红楼梦》中贾雨村的咏月诗:

时逢三五便团圆,

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

人间百姓仰头看。

这里的三五也是指的三乘以五,用乘积来表示“十五”这个具体数字,也就是十五夜的意思。曹雪芹托名贾雨村的这首诗,主要是用月亮来比喻贾雨村的志趣,意谓等到时来运转,就会万众瞩目。这里用了乘法,语言更加凝练,也把贾雨村苦心等待的过程表达得更隐秘和婉转。

南宋时期的某一年中秋,赶上阴天,看不见月亮。诗人范成大在诗中感叹道:“儿女无悰坐客稀,今年孤负隔年期。谁从天上牢遮月,不管人间大欠诗。”(《中秋无月》)范先生的意思是说,今年的中秋已经很寂寞了,结果谁还把天上的月亮给遮蔽了起来,也不管世间的人们正缺少诗意和诗情呢。这里的“欠”字也是数学思维在立意和构思上的出彩之笔,把月亮的强烈魅力表现得特别奇异和美丽,而且营造出了极具映衬效应的抒情氛围。

望月抒情,诗何其多,而情自绵绵无尽。自古而今,诗人总是有着祖传的月亮情结。为了不“欠”月亮诗,我也写过一首《戊戌中秋有寄》,附在本文最后,作为结尾吧:

偶尔一轮秋,毋须两地愁。

胸中月无缺,常挂在心头。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09日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