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兄弟一生情感句子?生活中难免遇到很多问题,怎么解决?
苏轼思念弟弟,写下了千古名篇,兄弟感情如此之深的原因是什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柳月青与诗词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句兄弟一生情感句子1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这句经典诗词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它也常常被引用在思念的句子、文章中,但你知道吗,这句话并不是形容思念爱人,而且思念亲人的。
苏轼是一个重情之人,有与妻子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之情,还有与弟弟苏辙的“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之情。
这首《水调歌头》便是思念他的弟弟苏辙。他为何对弟弟苏辙有这么深的感情呢?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中秋,通宵畅饮,大醉而归,写了这首词——并有些思念弟弟苏辙。
怎么才能知道月亮圆缺的规律呢?我举杯遥问苍穹。不知道天宫里,现在是何年何月?我本可以和着这清风扶摇而上去问问故人,只怕高楼红墙、层楼叠榭,我经不住那高处的寒意。而那九天之上的风光又哪里比得上此刻银光乍泄下,犹如宫娥起舞的影和这水波微荡的风呢?
流光瞬息,月儿从高楼檐角,又跳入满是雕花团簇的窗棂,盯着我这样辗转反侧的外乡之人看啊看。月儿呀月儿我可有哪里惹恼了你吗,不然为什么要在我与亲朋分别的时候格外的圆呢?哎!其实我也知道自古以来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就与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难以求全。只望远方的亲朋都平安喜乐,哪怕现在隔着万水千山,沐浴在这同一月色下,就和我们相聚时是一样的。
韩柳欧王曾三苏,这是对唐宋八大家的概括,而“三苏”,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苏洵为父,苏轼苏辙为子,所以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有副对联是这样说的“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在历史上少有,苏氏一门,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传奇。更具传奇色彩的是,苏轼俩兄弟的感情出奇的好,究其根源,还是离不开苏轼的家风。
好的家风,必然会养出优秀的子女。正是这样一个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养成了兄友弟恭的苏轼与苏辙。
父亲苏洵与夫人程氏对苏轼和苏辙从小进行严格规范的培养教育。夫妇俩一个严肃刻板,一个慈祥温厚,但都是饱读诗书、深怀报国之心的人。他们深深地影响了苏轼兄弟的成长,对其世界观的形成、人生价值的取向,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苏东坡在诗中回忆自己的家庭时,写道:“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答任师中家汉公》)。
家门前有许多竹子,房间内有很多书,指书香之家。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品格的高尚和知识的渊博。这也间接的写出了苏轼的家教纯正以及自幼就在书海里长大。
年少时,两兄弟一同跟着父亲学习,后来,父亲四方游历学习去了,母亲程氏亲自教他们读书。在母亲的教导下,兄弟俩一起识文断字,即是朋友,又互为老师。
苏辙常说“子瞻读书,有与人言者,有不与人言者,与辙言之而谓辙知之”:哥哥读书的心得,有的与人分享,有的不与人分享,但都会与我分享,说我能明白他。
又说“抚我则兄,诲我则师”:子瞻照顾我时,就是我的兄长,教导我时,就是我的老师。
他们的手足情深,是在父母亲的爱的氛围中,在书香墨香中,在一起学习的氛围中,慢慢成长起来的。苏轼把苏辙当作弟弟来教导,而又把他当作知心朋友来倾诉,为什么?因为苏辙懂他!
他的小迷弟苏辙,懂得温柔的哥哥对学问的执着与坚持,视兄长为终生榜样,谨记父训,一生追随左右。他的命运一直为兄长所笼罩,这使他吃尽了苦头,也享尽了荣耀。但他却无怨无悔。
苏轼兄弟以父亲为榜样,立志远行,以入仕进身为最终目标,这其中当然有着儒学的强大规定力,是“学而优则仕”的必然取向。最终他们在“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超越了父亲,在仕途上官至三品甚至更高,且著作很多。
兄弟两人一旦踏上仕途,便走入了身不由己的浮沉世界里。他们在这段崎岖的道路上行色匆匆,漂如浮萍,一生难得见面,大部分时间都在相互遥望。他们青年时代有过“夜雨对床”之约,命运却将两人远远地分开,于是就勾起了他们之间那深深的怀念和忆想,有了那么多的书信往来和诗文互答,也有了苏东坡的千古佳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以及这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不得不与苏辙分开。他也曾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达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他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思念之情,在皎皎月光下,情不自禁的流露出来,明月寄相思,千里心相印。
这样的一对兄弟,古往今来温暖了多少世间人心。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血脉相连的亲情,看到了惺惺相惜的友情,也看到一个好的家风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才有了苏轼对苏辙的念念不忘与深深思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句兄弟一生情感句子2
- 是缘分让我们相识,相知,相熟,这一辈子能认识你,也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荣幸,我爱你
-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理想的爱人,但没有一个人能像你那样在最初的时候打动了我,而且越来越深沉地打动
- 思念象熔浆在我体内燃烧,我感觉到我快被它化为灰烬,而只有用你的心才能够扇灭它,多么希望你的心永远为我停留,然后我用一生的付出去感激你。
- .如果有来世,我愿做你的镜子,在你梳妆打扮时,可以把你最深情地注视给我!但今生若你已收到了这条短信,那现在你就是我的终身伴侣了。
- 天若有情天亦老,对你思念心中绕,愿和你做比翼鸟,双宿双飞筑爱巢。深深爱意似火烧,真挚情意不动摇,甜蜜岁岁乂年年,幸福幕幕乂朝朝!
- 在人生中我错过很多:一处风景,一段时光,一个微笑,但幸运的是,我最终没有错过与你的相遇。520表白日,除了祝愿,还想告诉你,你的幸福是我此生最在意的事
- 浪漫的诗篇只为你诵读,甜蜜的文章只为你演译,动人的情话只为你诉说,真诚的爱恋只为你守候,520我爱你,我爱你,愿给为你打造一世幸福!
- 甜言蜜语花里胡哨肉麻的话,我不会说,我爱你只会用行动表示,520我爱你,我会尽心尽力为你做三样事:1不骗你,2不伤害你,3不离不弃陪着你!
- 爱如圣洁的殿堂,不容亵渎不容脏,爱不是一厢情愿,而是两颗心的碰撞,爱你不一定拥有你,爱可以是静静地欣赏。5月20日表白爱,偷偷爱你没商量
- 当风不再追云,当冰不再化水,当火不再炽热,当石不再坚韧,当世上没有爱情,我才能停止爱你.
- 喜欢一个人,是一种感觉。不喜欢一个人,确实是事实。事实容易解释,感觉却难以言喻。我对你的爱也同样难以言喻,我爱你,永远的爱
- 缘份让你我擦肩而过,没开口却有感觉,爱情最害怕犹豫,再回头只能怀念。寂寞因你而强烈,熬不过漫长午夜,天涯挡不住思念,渴望着他年他日再相见。
一句兄弟一生情感句子3
人人都知,苏轼才华横溢、洒脱豪放,诗词文画样样精通,天下闻名。
但很多人常常忘记,在哥哥这个光芒万丈的身影背后,站着一个人——苏辙。
哥哥入狱时,苏辙自请贬官,保住了哥哥的性命;哥哥被贬时,苏辙担负起哥哥一家老小的生活。
古人云:至亲至疏夫妻。不仅夫妻,人生所有关系,都难免要经历种种考验,君不见历史上同根相煎的故事何其多?可在苏轼苏辙兄弟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患难与共的宝贵亲情。
01 相伴一起成长
苏轼,字子瞻,号东波居士;苏辙,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
苏轼苏辙的母亲程氏生了六个子女,但只有最小的两个孩子苏轼、苏辙活了下来。
两兄弟的性格生来就大不相同:一个性急直爽,一个稳重深沉。
老大喜动。小时候出去玩,无论登山还是游水,哥哥总是冲在前面。
老二喜静。先观察,再行动,不紧不慢跟在后面
不过有一点是相同的,兄弟俩从小喜欢读书,学习刻苦。
十多岁时,两人同在学堂读书。一日天降大雨,苏轼兄弟和伙伴们兴起作诗,同学先出上两联:“庭松偃仰如醉,夏雨凄凉似秋。”
轮到苏轼,他拿起馒头啃了一口,却见苏辙用手掩鼻,望着窗外思考。
忽然想起一个典故:东晋宰相谢安患有鼻炎,吟诗时有鼻音,士大夫们仰慕他,处处模仿谢安,连吟诗也要捂着鼻子学他的声音。
苏轼存心和弟弟开玩笑,就捂着鼻子说:“有客高吟拥鼻!”说完又咬了一口馒头。
苏辙回过神,见哥哥取笑自己,不甘示弱地回道:“无人共吃馒头。”同学们顿时笑倒一片。
兄弟俩就这样相互陪伴,一路长大,直到遇上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科举。
02 才华并驾齐驱
北宋嘉祐元年(1056年)三月,苏洵决定携带攻读已久的苏轼兄弟出川一试身手。
父子三人离眉山、发成都、过剑门,历时近三个月,终于来到京师汴梁。
同年秋,苏轼、苏辙参加开封府解(jìe)试(州府举行的考试,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一级),榜出,苏轼第二,弟苏辙也中选。
当时苏轼二十一岁,苏辙十八岁。
嘉祐二年(1057),苏轼、苏辙又参加省试,苏轼仍第二,苏辙也再次中选。三月,经宋仁宗殿试,苏轼苏辙兄弟顺利进士及第。苏氏文章,一时名震京师。
嘉祐六年(1061),苏轼、苏辙兄弟被推举参加“制举”考试。“制举”是皇帝为选拔人才举行的特殊考试。
八月试毕,苏轼被录为三等,苏辙文因言辞激烈,有争议,以四等录取。在宋代,兄弟同时参加“制举”而登科者,唯有苏氏兄弟。
虽然,苏辙未能与哥哥一同入选三等,但苏辙策论远比苏轼尖锐激烈,可见兄弟俩才华不分伯仲。
就连仁宗皇帝也对苏轼、苏辙兄弟赞赏有加,曾兴奋地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兄弟俩同样是才高八斗,一个如烟火绚烂,一个如静水深流。
03 互牵挂情更笃
入仕后,苏轼凭爽朗的性格结交了很多朋友,加之受前辈欧阳修赏识,可谓如鱼得水。苏辙性格低调些,名气没有哥哥来得响亮。
无论外界如何评价,兄弟俩的感情却丝毫未受影响。相反,他们相互挂念、携手并肩,感情更加深厚。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八月十五,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夜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看到月亮,不禁想起了七年未见的弟弟苏辙。
可弟弟远在齐州(今山东济南)任掌书记,不得相见。思念不已,遂写下《水调歌头》一词,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次年中秋,苏辙到徐州(此时苏轼已调任徐州)和哥哥相聚。
兄弟相见,十分开心。他们一起登楼赏月,一起饮酒泛舟,听音乐、赏美景,尽情享受着相聚的欢乐时光。
然而,相聚总是太短,分别又来得太急。今夜把酒言欢,明日,兄弟俩就要再度分开。
想到此,苏辙心中伤感,特地作了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可谓,宦海沉浮,世事难料,再聚不知何时,苏辙心中满是不舍。
04 兄有难弟来帮
哥哥苏轼性格耿直,心无城府,动不动就写诗直言极谏。弟弟苏辙反到像个兄长,性格沉稳老练,事事替哥哥着想。
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爆发,苏轼被小人构陷获罪。苏辙得到消息,立刻修书给哥哥,让他做好心理准备。为保哥哥性命,苏辙又连夜写了一封奏章,请求朝廷削去自身官职替兄赎罪。
苏轼入狱期间,长子苏迈每日为其送饭。父子二人约定,平时只送肉和菜,如判死罪则送鱼为信。
结果有一天苏迈急着出城借钱,委托朋友代送。朋友不知情,特意买了一尾鱼给苏轼吃。
苏轼看到这条鱼,内心百感交集,想到弟弟常劝自己谨言慎行,自己却不以为然。如今这般凄惨,不禁心中生悲,写下绝命诗与弟弟诀别,其中有“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之句。
宋神宗看到诗中手足深情的句子,终是于心不忍。加之王安石、太后等纷纷求情,苏轼最终免于一死,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苏辙也受牵连,被贬江西。
贬谪中的苏氏兄弟,如汪洋中的一叶小舟,在宦海中沉浮。
05 兄弟争相避让
元祐元年(1086年),宋神宗去世,九岁的哲宗即位。祖母高氏辅政,任司马光为相,并起用大批在变法中被贬谪的官员。
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苏轼苏辙兄弟的命运也发生了天翻地覆变化。
很快,二人分别从贬所诏回。55岁的苏轼先是被安排做吏部尚书,后又任翰林学士承旨。52岁的苏辙在朝中任尚书右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司马光掌权后极力废除新法。尽管苏轼与司马光私交很厚,但长期贬谪生活,使他对民生疾苦有所体会,他认为新法不应全部废除,要兼用所长。
这导致了他和司马光的激烈争论,被司马光称为“王安石第二”。
由于政见不合,加之备受排挤,苏轼怕给给弟弟带来祸端,便以回避为由,上奏疏恳请调外地任职。
哥哥护弟深切,弟弟也不能无动于衷。
苏辙听说后,很感动。连上四道奏折,请求外任。并说:“兄轼才高行备,过臣远甚”,“只可使弟避兄,不可使兄避弟”。
面对高官厚禄,兄弟二人争相避让。而有些亲人为争夺名利却反目成仇,如曹丕曹植兄弟,李世民李建成兄弟。苏轼兄弟的高尚情操,令很多人汗颜,令无数人景仰。
其后,苏轼先后任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知府。相反,苏辙却青云直上,官居副相,达仕途最高峰。
06 天涯海角相随
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在赴颍州任职途中思念京城的弟弟,写下了《满江红·怀子由作》。
抒发兄弟长期不得相见的感慨和对弟弟的深切怀念。
然而人生的命运波诡云谲。
元祐八年(1093)九月,高氏病逝,隐忍已久的哲宗亲政,力变前规,尽废元祐执政诸臣。
绍圣四年(1097)五月,苏轼又贬儋州(今海南省),苏辙贬雷州(今广东湛江),兄弟二人于藤州相遇。
两人曾经相约,待到年老后,辞去官职,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共度余生。弹琴论诗,听风观雨,饮酒欢歌。
可兄弟二人几经贬谪,相聚的日子屈指可数。
六月,兄弟俩同行至雷州。这次,是兄弟二人最后一次相聚。
分别之际,苏辙看着哥哥苏轼乘船远去,想到他与哥哥都已是暮年,此番离别,不知有生之年能否再见,不禁泪如雨下。
老天终究是没有眷顾他们。三年后,苏轼从海南被诏回,北返途中,病逝常州。
他临终前最大的遗憾是没能见上弟弟最后一面:“惟吾子由,自再贬及归,不及一见而诀,此痛难堪。”
噩耗传来,苏辙失声痛哭:
“惟我与兄,出处昔同,幼学无师,先君是从。游戏图书,寤寐其中,曰予二人,要以是终。”
次年,苏辙按照兄长遗言将其葬于嵩山之下,并卖掉自己部分田产,将三个侄子接到身边共同生活。
晚年的苏辙闭门不出,几乎断绝了一切人际往来。十年后,苏辙病逝葬在哥哥墓旁,终于实现了“对床夜雨听萧瑟”的约定,彼此再也不会分开。
苏轼与苏辙兄弟情谊之深厚,世所罕见。他们是兄弟,是师生,是诗词唱和的良友,是政治上荣辱与共的伙伴,是精神上相互勉励的知己。他们兄弟的感情,是对中国古代孝悌文化中“悌”字的最好诠释。
漫漫人生路,浓浓兄弟情。他们饱经忧患,彼此赤胆忠心;他们艰辛坎坷,胸襟光明磊落。其伟大人格,经历近千年仍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