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中表达了诗人情感的句子

书愤中表达了诗人情感的句子?生活中难免遇到很多问题,怎么解决?

陆游的一首《书愤》,看出他既是伟大诗人,又是爱国斗士,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品味诗词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书愤中表达了诗人情感的句子1

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史学家梁启超曾经这样评价陆游:“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可见,陆游在梁启超心中不仅仅是诗人,更重要的是的一位真正的爱国将士。

陆游的诗很少有儿女情长或者你侬我侬之风格,他的诗作十有八九都是与家国情怀有关,他年轻时便渴望骑马上战场击退金兵,恢复中原。可以说陆游是一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全能型人才。

在公元1186年,此时的陆游已经人到暮年,住在家乡山阴的村里,61岁的高龄在古代本应该是颐养天年,共享天伦之乐的年龄。然而,满头白发的陆游一想到国家的动荡不堪和屈辱的苟且偷生,他便感觉到了一种愤懑之情,于是疾笔写下《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生在北宋灭亡之际,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留下了屈辱的“靖康之变”,作为书生的陆游目睹了国家的动荡不堪和民不聊生,他年轻的时候便立志北伐中原,驱逐金兵,一统江山。

无奈的是,陆游生不逢时,他没有生在汉武帝那个辉煌的时期,而是在南宋这个偏安一隅,苟且偷生的南宋,他渴望上战场建功立业,但是没想到这条恢复中原之路是如此的艰难。

昔日,南宋政府也曾经有过几次北伐的经历,爱国武将张浚曾经北伐,陆游是其积极的拥护者和支持者,但是朝中主和的势力太过强大,张浚竟然找个理由被罢免了,陆游也由此被免了职。

在乾道八年,陆游在四川宣抚使王炎帐下效力,并成为一位真正的从军战士,虽然只有8个月的时光,却在陆游心中留下了难忘的时光。他身穿戎装,驰骋在西北国防前线,他亲自考察作战地形,策划了一系列的作战方案,但南宋依旧没有同意他们的北伐,恢复中原的志向在此泡汤,真是报国一死无战场。

年轻有为的陆游经常一个人在山上北望中原大地,曾经是自己国家的土地,却被金贼掳走,好不甘心,沸腾的热血让陆游顿时怨气如山。

陆游想起了在37岁那年,在瓜洲渡这个军事重地,时逢夜晚,天空还飘着雪花,将士们在高大的战船上痛击敌人的场景,何等壮哉。时间过去11年,陆游曾经和王炎策划恢复中原的计策,带领军队渡过渭水,直驱大散关前线与金人打仗。

这句诗陆游没有用一个动词,仅仅是六个名词便将一副战斗的场景栩栩如生的刻画出来,更重要的是表达了陆游强烈的杀敌之情。

曾几何时,陆游自喻为万里长城一样坚不可破,立下誓言一定要消除金兵,扫除边患。可如今,两鬓斑白,垂垂老矣,北伐似乎已经成为一纸空谈,变成遥不可及的话题。

陆游非常羡慕和敬佩蜀国的诸葛亮,一首《出师表》奠定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他一生杀伐决断,将自己的军事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诸葛亮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致力于恢复汉室北定中原,率领三军六出祁山。可以说千百年来,无人可与之相提并论。

陆游在现实世界中实现不了理想,只好将其心中的苦闷发泄于诗中,愤怒到极点,留下的就只能是一声叹息了。

书愤中表达了诗人情感的句子2

身处唐宋时代下的中国文人是幸运的,也是令后世羡慕的。身处那个时代也许只需要一首诗就能名留青史,只需要一首词就可以平步青云。然而盛世之外亦有感伤,唐有安史之乱,让昔日的盛唐一去不返;宋有靖康之耻,皇帝被捕,国破家亡。所以此时的文人就有了更多的气节和责任。他们不满足于风花雪月,而是要展现心中那份傲骨和不屈,所以文坛才有了为民呐喊的杜甫,才有了金戈铁马的辛弃疾。

北宋时期,还有另一位著名的诗人----陆游,他也有爱国情怀,铮铮铁骨,他生于北宋灭亡之际,少时因被秦桧排斥而仕途不顺,壮年又因与主和派屡发争议而多次被贬。陆游的一生也是在风雨中飘零,在沉浮中颠簸。但是他从未放弃过报国之志,一直关心着国家的安危和命运。

陆游甚至在临死前仍不忘国家,对着自己的子孙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何谓爱国情怀?这两句诗就是最好的诠释。陆游还有一组诗,共五首,题名《书愤》,也是关于爱国的。

《书愤五首·其一》

宋代: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一生力主北伐抗金,他也曾在抗金前线充当幕僚,但很快就被召回了后方。他的抗金主张,北伐愿望,直到死,都未能实现。这首诗写于陆游晚年,充满了悲愤和壮志未酬的遗憾。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诗人开篇一自问,一句“哪知”问出几多郁愤。后面两句写依稀还怀念瓜州古渡的楼船战舰在夜雪纷飞中前行,金戈铁马在大散关的秋风中集结待命。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亦用典明志。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陆游一生,也曾亲临前线,也曾上阵杀敌,但是朝廷的无能让他的报国梦破碎。这首诗,是作者用生命在书写,因而读来感人肺腑。陆游愤恨的是时代,是命运,是主宰时政的权臣。他以诸葛亮自比,是在明志,可是他却没有遇到明主,也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就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也成了一个口号,终究没有实现的可能了。

书愤中表达了诗人情感的句子3

一、概括诗歌内容

【典例引领】

(2022·山东日照·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惜黄花·菊

赵以夫

众芳凋谢。堪爱处、老圃寒花幽野。照眼如画。烂然满地金钱,买断金钱无价。古香逸韵似高人,更野服、黄冠潇洒。向霜夜。冷笑暖春,桃李夭冶。

襟期问与谁同,记往昔、独自徘徊篱下。采采盈把。此时一段风流,赖得白衣陶写。而今为米负初心,且细摘、轻浮三雅[注]。沈醉也。梦落故园茅舍。

[注]三雅:泛指酒器。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深秋时节,众芳已经凋谢,反衬出菊花凌霜绽放、金黄灿烂的风姿。

B.“照眼如画”“满地金钱”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菊花之美。

C.词人着野服,戴黄冠,充满古香逸韵,对暖春开放的桃李不屑一顾。

D.词人忆往昔未入仕途的生活,怡然自得,有“采菊东篱下”的雅趣。

2.“故园茅舍”为什么让词人魂牵梦萦?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故园茅舍中菊的傲然高洁、充满古香逸韵的品格让词人崇尚。②故园茅舍中往昔有菊相伴的隐逸生活让词人怀念。③如今词人离开故园茅舍,为生计辜负初心,只能在醉梦中纾解无奈、遗憾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着野服,戴黄冠”的不是词人,而是“似高人”的菊花。故选项说的内容都是菊花。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词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堪爱处、老圃寒花幽野……古香逸韵似高人,更野服、黄冠潇洒。向霜夜。冷笑暖春,桃李夭冶”,故园茅舍中菊花凌霜绽放、金黄灿烂,傲视暖春的桃李,傲然高洁、充满古香逸韵。其品格让词人崇尚。

“记往昔、独自徘徊篱下。采采盈把”,词人忆往昔未入仕途的生活,怡然自得,有“采菊东篱下”的雅趣。故园茅舍中往昔有菊相伴的隐逸生活让词人怀念。

“而今为米负初心,且细摘、轻浮三雅。沈醉也。梦落故园茅舍”,如今词人离开故园茅舍,为生计辜负初心,只能借酒消愁,在醉梦中回到故园茅舍,纾解无奈、遗憾之情。

【方法技巧】

1.读懂诗歌句意,能像翻译文言句子那样翻译出诗歌句子的大意,才能正确解答试题。考生在解题时,常常误解诗歌句子的意思,注意从以下方面切入。

(1)填充内容:补出诗歌语句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2)调整语序:按照文字表面意思无法翻译通顺的时候,要学会调整词语的顺序。

(3)重视整体:翻译时不要拘泥于词语的细节,要联系前后句子,将诗歌语句的意思完整地翻译出来。

2.审好题干内容,注意题干中的隐含要求。

3.根据内容抓住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分类整合得出答案。

【通关训练】

(2021·海南·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①

杜甫

不见旻公三十年,封书寄与泪潺湲②。

旧来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诗谁与传?

棋局动随寻涧竹,袈裟忆上泛湖船。

闻君话我为官在,头白昏昏只醉眠。

【注】①江宁曼上人是杜甫年轻时游吴越期间的好友,此诗为杜甫收到许八带来的旻上人的书信后的奉寄之作。②潺湲:水慢慢流动,形容流泪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题目并交代了写作目的,“三十年”突出了分别之久,“泪潺湲”则突出内心情绪的波动。

B.颔联采用疑问句的形式,将年轻时交往之“好事”与现在新诗无人“传”进行对比,突出“三十年”的变迁。

C.颈联借助想象,表达诗人希望未来能与老友对弈、泛舟的美好愿望,暗含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D.全诗语言朴索、平白如话,时间跨度虽近三十年,但以情感为线,诗句前后勾连,毫无断裂之感。

2.首联中诗人为何“泪潺湲”?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对分别已久的友人的无尽思念。诗人与友人分别已久,此时收到友人的来信,勾起了对往日岁月的怀念而不禁潸然泪下。②无人能理解自己内心的苦闷。年华老去,而今诗人所作的诗文与心情难以传达给友人,无人理解、无人倾诉,这份孤独与苦闷只能深埋心间。③对此时为官生涯的愤懑不平。此时诗人虽在朝为官,却已头发花白、“醉眠”度日、抱负难展,内心充满了无奈与不平。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表达诗人希望未来能与老友对弈、泛舟的美好愿望”错误,颈联是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而非对未来的期许。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联“不见旻公三十年,封书寄与泪潺湲”作者多年未见昔日好友旻上人,特意借此次许八回江宁之便寄诗给他。“三十年”突出了分别之久,时光荏苒,久未见面,此时收到友人的来信,表达了对分别已久的友人的无尽思念。

颔联“旧来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诗谁与传?”“好事”意为“令人快乐的事”,“谁与传”意为“谁人把他的诗传给‘我’欣赏”。年华老去,而今诗人所作的诗文与心情难以传达给友人,表达了无人能理解自己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尾联“闻君话我为官在,头白昏昏只醉眠”诗人叮嘱许八若是对方问起我,就说我还当着一个不起眼的小小官员,表达了对为官生涯的愤懑不平;头发花白、“醉眠”度日,也有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


二、概括情感

【典例引领】

(2022·安徽·合肥一六八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偶题三首

朱熹

【其一】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②。

【其二】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注】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成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底处:何处。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中“堆”字,形象描绘出门外青山草木繁茂,绿紫相间,用词生动传神,蕴含喜爱之意。

B.第一首中诗人终日闲游山前,自在之余却也暗含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C.第二首中运用了比拟和比喻的修辞,传神表达了万斛飞泉奔涌而出的不可阻挡的气势和魄力。

D.这两首诗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偶然所见,着笔虽然不多,却耐人寻味,能够引导人们积极的思考。

2.平凡的生活现象中往往蕴藏着做人治学的道理,诗人看云而有思,临水而感怀。请分析这两首诗各自阐述的道理。

【答案】

1.B

2.其一:无论修身处世还是治学力行,凡事都要追求根源,寻求根底。犹如人们看到云腾致雨的现象,就应该去了解云何以形成。

其二:事业的成就,在于奋斗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犹如水在出山之前,尽管遇到艰难险阻,它勇猛向前,终于擘开苍崖巨峡,取得斗争胜利。在注入平原以后,仍然奋斗不息,一路前行。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暗含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于文无据。这首诗写闲适的生活而揭示做人治学的道理。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第一首第三、四句“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意思是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不知道云是哪里来的。其中“只看”“不道”反映出云腾致雨的现象人们经常可见,但虽是日常所见,却很少有人去追究云从何处来,所以这首诗揭示了人们对日常现象习以为常,少有追根求源的现象。“云断成飞雨”是人们日常所见的景象,“云从底处来”即云雨究竟从何而来是人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诗歌告诉我们人们只关注现象,却不深究其背后的实质,因此这首诗旨在告诉人们,无论修身处世还是治学力行,只有透过事物探究其根源本质,才能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刻,人生才能有更大的收获的道理。

第二首写到汹涌的泉水劈开青翠的山峦呼啸而出,飞流直下,断枝枯木没有任何存身之处,直到冲到平原地区,这泉水才变成一川青碧的江水,平静自在地缓缓流注。这里面通过“擘开”“吼奔”写出了泉水经过的艰险,最后又运用了“自萦回”,写出了经过千难万险的泉水变成了一川青碧的江水,平静自在地缓缓流注。所以第二首诗启示我们,事业的成就,在于奋斗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修身处世方面讲,要达到澄澈的境界,就要经历千难万险,即使遇到艰难险阻,也要冲破阻碍,一路向前。

【方法技巧】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探究诗歌情感主旨的途经

1.看题目――想缘由、想目的、想场景对象、想情感。

①表达作者写作的缘由。如2001年全国题,是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一看题目就知道是送别题材的诗,作者是因为朋友李胄要走这个缘由,才写的这首诗。当然,题目中还包含了作者当时写作时的场景,即在“暮雨”之中。

②表达作者写作的目的。如读唐人朱庆余的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单看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梳洗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近试上张水部》,才知道是作者朱庆余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己期待不安,并希望张水部帮助自己过关的心情的。

③直接表达作者的写作场景、写作对象。如刘禹锡的《望洞庭》,实际上“望洞庭”三个字,正是作者当时所处的场景,后面作者在诗中所感也正是作者面对洞庭湖水而发出的。

④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思”字正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2.看作者――想作者常写内容,作者诗的一般风格。

高考命题在选诗上,其中很重要的一类就是“名家的非名诗”,既然是名家,在课本中也是经常出现的,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著名诗人,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其诗歌往往有特定的内容,如陶渊明的归园之乐,李白的怀才不遇,杜甫的忧国忧民,另外,这一类的作家也往往有自己固定的风格,如王维诗含蓄生动,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李白诗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杜甫诗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乐天(白居易)诗雅俗共赏,李贺诗奇诡变幻,义山(李商隐)诗清丽俊逸,杜牧诗含蓄绰约,等等。所以,同学们在看到是这样的一些诗人的作品时,脑子里就要想象他们的宽泛意义上的写作内容,常表现出来的一般的风格。同时,平时要有意识的识记他们的写作内容和风格,以便在考试时直接套用。我们在后面也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便于大家的积累。

3.看意象、炼字

看意象炼字也就是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

读诗就是要抓关健词。实际上,这些关健词,也往往是一首诗的“诗眼”。这里的关健词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作者为表达感情所选取的外在的事物,即意象,一般是名词;一个是作者在组织意象的时候,一些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使用。这两个方面都是读懂诗歌的要素,一首诗中,这些重点词,读不懂,就很难说读懂了诗歌,也就谈不上分析技巧,评价思想,同时,这两个方面又常常是高考命题者考查的地方,又是解题的要素。

4.看注释

注释是出题人为了消除学生答卷的障碍给的解释说明,必须阅读。

二、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情感。

1.忧国伤时

A.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后者如杜甫《兵车行》。

B.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前者如一些边塞诗词,如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后者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再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亦是。

C.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D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前者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后者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2.人生志向

由儒及道,由积极入世到消极遁世。

A.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前者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王昌龄《从军行》后者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B.宦海沉浮、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C.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即是。

D.寄情田园之乐、归隐山林之志。前者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后者如唐代裴迪《送崔九》“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诗人送友人归隐山林,劝慰友人安于隐居,不要暂时停留,也抒发出自己厌恶尘世的心情。

3.人生感受

A.伤春悲秋之情。多见于一些宋词之中,如宋代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时序转换,今年不是去年,去年不再,人事不同,能无惆怅!

B.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流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再如《乐府诗集》中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可不秉烛游”之句,再如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亦是。

C.世事多变,沧海桑田。如宋代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其中的愁便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的世事沧桑。

D.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4.思乡怀人

A.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B.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C.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D.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5.长亭送别

A.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B.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C.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通关训练】

(2022·广东·深圳市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①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乾道二年(1166),陆游四十二岁,以言官弹劾谓其“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隆兴通判,始卜居镜湖之三山。②玉瀣:美酒。③《黄庭》:道家经典著作,论养生之道。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首二句“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描写了居住环境的优美,可以安心过隐居的生活,有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味道。

B.上阕三、四句对仗工整,描写了诗人饮酒、竹林漫步、读书、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表明了诗人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C.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在语意上与上文相反,饱含深意,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引人深思。

D.南宋辛派词人刘克庄评价陆游词的风格可以分为激昂慷慨、飘逸高妙和流丽绵密三类,这首词语言流畅华美,应该归于流丽绵密一类。

2.这首词体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联系具体词句简要赏析。

【答案】1.D

2.(1)闲适之情。作者隐居“苍烟落照”间,丝毫不理“尘事”,终日与美酒、经书相伴,以极写隐居之闲适。

(2)无奈之情。“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貌似轻松洒脱,实际上是一种无奈。

(3)悲愤之情。最后一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道出了词人对统治者徒使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满腔悲愤。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语言流畅华美,应该归于流丽绵密一类”错。从词中看,词人生活在苍烟落照、无尘事扰乱的环境里,天天有美酒相陪,然后可以自由地读道家之书,可以在山林中行走,还可以歌咏自得,这些都体现了飘逸高妙的特点,而不是流丽绵密。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词人把自己所居住的环境写得是如此的优美而又纯净。“苍烟落照”四字点缀自己居处的环境,第二句中直接点明住在这里与尘事毫不相关,可以一尘不染,安心地过着隐居的生活。三四句写自己喝完酒就散步穿过竹林,看完了《黄庭》就躺下来观赏山中美景,体现了作者愜意的生活,写出自己生活的闲适。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词人说自己贪恋这种旷达的生活情趣,任凭终老田园,随处都能见到使自己高兴的事物,何不随遇而安呢?这几句看似旷达,实际上是一种迫于现实的无奈。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这两句可以说是对以上所写的自己的处境作出了解释。词人说原先就已知道造物者无情(他的心肠与常人不同),它白白地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怨天实际是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以致使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此句道出了词人对统治者徒使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满腔悲愤。


三、评价观点

【典例引领】

(2022·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①;云山摛锦,朝露漙漙①,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③,似二陆④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注释】①耿耿:明亮。②摛(chī):舒展,铺陈。③漙漙(tuán):形容露水多。④长安:代指宋都汴京。⑤二陆:指西晋诗人陆机、陆云兄弟。二人在年青时入洛阳,以文章为当时士大夫所推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孤”“青”“野”“残”四字,渲染了旅途中凄清孤寂的环境和心境。

B.“渐”字领起的十六字形成对仗,所描写的早行景象宛然在目,极具画面感。

C.“用舍”三句与“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一样都表达了词人出世退避意念。

D.这首词作集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情感起伏跌宕,层次井然,文思连贯。

2.金代文学家元好问认为这首词的作者并非苏轼,但多数研究者并不认同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阐述理由,反驳元好问的观点。

【答案】1.C

2.①上阙 “月华”“晨霜”“云山”“朝露”等意象所描写的自然景物,意境明朗开阔,其阔大的境界与苏轼豪放词的风格一致。

②下阙“用舍由时,行藏在我”“优游卒岁,且斗尊前”等句,表现出作者面对人生的不如意自我宽慰、优游度日的豁达情怀,这正符合苏轼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③下阙“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表现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豪迈自信,正是苏轼人生态度的写照。

④整首词多用铺叙的手法表现早行的情景和对过往生活的回忆,兼用二陆等典故,体现了苏轼“以诗为词”甚至“以文为词”的特点。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表达了词人出世退避意念”错误。“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意思是“其实重用与否在于时势,入世出世须由自己权衡,不妨闲处袖手看风云”。抚今追昔,作者深感他们兄弟俩现实社会中都碰了壁,为了相互宽慰,作者将《论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中的诗句化入词中,并加以改造、发挥,以自开解。“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由往事回到现实,表明作者已从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摆脱出来,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和慰安。在议论中发表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抒写了沉郁惆怅的心境。可见,“出世退避意念”曲解文意。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思考创新性解读、个性化理解的能力。

上阕“月华”四句意思是“晓月渐渐淡去了白绢似的皎洁,微亮的晨霜一片晶莹;山上云白如展开的锦缎,朝露点点与晨光辉映。人世间的行程没个尽头,有限的是这劳顿的人生。似这般无足称道的平庸,难得有欢愉的心境”,描写的自然景物明朗开阔,其阔大的境界与苏轼豪放词的风格一致。

下阕“用舍由时,行藏在我”“优游卒岁,且斗尊前”等句意思是“幸有妙笔在手,文思敏捷,诗书万卷在胸,自以为铺佐圣上使其成为尧舜,该是星月同辉,事业必成。其实重用与否在于时势,入世出世须由自己权衡。不妨闲处袖手看风云,少不得那分明哲与淡定。好在你我身体康健,只须终年悠闲游乐,姑且杯中寻醉慰平生”,表现出作者自我宽慰、优游度日的豁达情怀,这正符合苏轼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下阕“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意思是“幸有妙笔在手文思敏捷,诗书万卷在胸,自以为辅佐圣上使其成为尧舜,该是星月同辉,事业必成”,从而可以看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豪迈自信,这也正是苏轼人生态度的写照。

上阕一开篇,作者便以“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以及“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数句,绘声绘色地画出了一幅旅途早行图。早行中,眼前月光、山色、晨霜、朝露,别具一番景象。下阕作者追忆:他们兄弟俩,“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运用了铺叙的手法表现早行的情景和对过往生活的回忆,兼用二陆等典故,体现了苏轼“以诗为词”甚至“以文为词”的特点。

【方法技巧】

分析情感首先明确情感或诗人的观点,然后对其评价,然后针对自己的看法运用诗歌中的诗句具体的解释,做到有观点,有分析。

【通关训练】

(2022·河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

杜甫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②,澒洞③不可掇④。

[注]①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甫与李白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②终南,山名,终南山。③澒洞,弥漫无际的样子。④掇,收拾,引申为止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字有割舍之意,其实诗人是难以割舍的,连邻居都为之呜咽,何况是做父亲的呢?

B.五、六句写诗人无法面对孩子饿死的现实,“愧为人父”体现了诗人悔恨和悲愤的心情。

C.七,八句写今年的秋收还不错,“登”即丰登,但是穷苦之人宁愿应征去做戍边的士卒。

D.这首诗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诗人把个人遭遇和时代风云融入诗中。

2.有评论说,“老杜,饥寒而悯人饥寒者也”。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评论的呢?请结合这首诗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节选部分描绘了一幅幼子饿死、举家痛哭、四邻皆悲的凄惨图景。作为父亲,诗人强忍悲痛,感到自责和悔恨。②诗人并未沉湎于一己之痛,他推己及人,想到了远不如自己的那些失去土地的平民和应征戍边的士卒。③诗人从万民的哀乐而想到国家的前途命运,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C.“但是穷苦之人宁愿应征去做戍边的士卒”错误,“贫窭有仓卒”诗意为“穷苦人家仍然弄不到饭吃而导致意外的不幸”。“仓卒”意为意料之外的。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开篇六句,写一进门,就听见家人在号啕大哭,这是非常戏剧化的。“幼子饿已卒”,“无食致夭折”,景况是凄惨的。“吾宁舍一哀”,,这里的意思是:“我能够勉强达观自遣,但邻里且为之呜咽,况做父亲的人让儿子生生的饿死,岂不惭愧。节选部分描绘了一幅幼子饿死、举家痛哭、四邻皆悲的凄惨图景。作为父亲,诗人强忍悲痛,感到自责和悔恨。

后十句,时节过了秋收,粮食原不该缺乏,穷人可还不免有仓皇挨饿的。像自己这样,总算很苦的了。”诗人当时不一定非常困苦,因为他大小总是个官儿,照例可以免租税和兵役的,但他尚且狼狈得如此,那么一般平民扰乱不安的情况,就要远远胜过他了。诗人想起世上有很多失业之徒,久役不归的兵士,那些武行脚色已都扎扮好了,只等上场锣响,便要真杀真砍,大乱的来临已迫在眉睫,他的忧愁从中而来,不可断绝,犹如与终南山齐高,与大海一样茫茫无际。诗人并未沉湎于一己之痛,他推己及人,想到了远不如自己的那些失去土地的平民和应征戍边的士卒。

诗人 “推己及人”,他结合自己的生活,推想到社会群体;从万民的哀乐,来推定一国的兴衰,句句都是真知灼见,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022·广东潮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白沟①

刘因②

蓟门霜落水天愁,匹马冲寒渡白沟。

燕赵山河分上镇,辽金风物异中州。

黄云古戍孤城晚,落日西风一雁秋。

四海知名③半凋落,天涯孤剑独谁投。

【注】①白沟:宋辽签订澶渊之盟,以之为国界。②刘因:元初诗人,一直以南宋为故国。③知名:抗元名士。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了季节、地点和羁旅行程,渲染出秋日北国的苍凉肃杀的氛围。

B.颔联紧扣所见燕赵辽金故地的山河风物,寄寓内心深沉慨叹,含蓄幽远。

C.颈联写诗人骑在马上远望孤城,但见白沟落日秋风、黄云秋雁,百感交集。

D.全诗以景结情,意境高远,呈现悲壮之美,颇有杜甫诗歌沉郁雄浑之风。

4.后人评价本诗“联联含情,一联一愁”,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的“一联一愁”?

【答案】3.D

4.①首联表达了羁旅独行之愁。诗人单人匹马,冒着寒冷渡过宋辽分野的白沟河。

②颔联表达了怀念故国之愁。眼前已是异域他乡的风景,由辽金故地想到了宋朝的灭亡。

③颈联表达了触景悲秋之愁。诗人通过描写黄云弥漫、孤零城堡、落日残照、西风萧索、秋雁孤飞,生发了悲秋之愁。

④尾联表达了知音难觅之愁。四海之内的抗元名士,本是自己的知己,却已半数亡故,自己也不知道将要投奔何处。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以景结情”错。“天涯孤剑独谁投”我孑然一身,书剑飘零天涯,纵然满怀幽思忠愤无处倾诉,无人知晓自己的心声。这句不是写景句,是抒情,并非“以景结情”。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蓟门霜落水天愁,匹马冲寒渡白沟”,诗人由蓟门返乡,只身单骑渡过白沟,正值寒冷的落霜季节。“蓟门”、“白沟”、“霜落”、“水天愁”、“匹马”等意象,构成了一种苍凉肃杀的境界、凝重压抑的氛围,更加突出诗人的羁旅独行之愁。

颔联,“燕赵山河分上镇,辽金风物异中州”,“上镇”,今易县一带,战国时燕、赵疆域以此界分;“中州”,中原,今黄河中、下游一带。战国时燕、赵疆域以此界分,自宋代与辽金对峙,又是华夏汉族与辽金夷族在风俗文化方面的分水岭。这两句极为含蓄,但又高度概括地透露出“水天愁”的原因所在:这里从战国时的燕赵,到唐宋盛世,一直是北方军事重镇。可现在,华夏沦丧,蒙古入主中原,这里已成为元朝的畿辅腹地,华夷之大防不复存在了,令诗人感到“水天愁”。面对此景,诗人顿生怀念故国之愁。

颈联,“黄云古戍孤城晚,落日西风一雁秋”,黄云滚滚弥漫天空,笼罩着古代边戍之地,孤零零的城堡、落日残照、西风萧索、孤雁南飞,面对此景,诗人难免不产生悲秋之愁。

尾联,“四海知名半凋落,天涯孤剑独谁投”,诗的尾联写的是,与自己相知及交游的朋友,或逝或隐,多已离去,自己孑然一身,书剑飘零天涯,纵然满怀幽思忠愤,亦无处倾诉,无人知晓自己的心曲了。“凋落”、“孤独”尽发悲凉凄怆之情、知音难觅之愁。

强化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