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表达情感好句子

二年级表达情感好句子?生活中难免遇到很多问题,怎么解决?

很现实很走心的爱情说说,值得在深夜反复品味,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抹茶爱上奶绿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二年级表达情感好句子1

一、某些男人可耻之处在于:想找个女人跟妈似的伺候自己,又不肯跟儿子似的听话;想找个姑娘跟女儿似的乖巧粘人,又做不到跟爹似的会疼人。

二、俩人相互惦记的,那叫爱情。一个人自个儿瞎琢磨的,那叫犯贱。

三、如果很喜欢很喜欢一个人,那么,保持一个朋友的距离就够了,这样可以一辈子。千万不要奢望靠近,人一旦有了贪欲,就注定要失去。

四、跟最爱的人在一起谈的是感情,跟最合适的人在一起谈的是生活,我们最初要的是感情,最后却都选择了生活。

五、世界那么大,你总会遇见一个对的人,让你放下所有的防备和不安,静静地依偎在他的身边。

六、把真心交出,就意味着有50%受伤的风险,可是世界这么大,如若连一个甘愿捧出真心的人都没有,岂不更加悲哀,只有真心换得了真心。

七、爱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么苦于终成眷属的厌倦,要么苦于未能终成眷属的悲哀。——钱钟书《围城》

八、你把青涩和挚爱都给了一个人,最后却把生活给了另外一个人,人生的出场顺序真的很重要,爱的深,爱的好,都不如爱的刚刚好。


图片来源与网络

二年级表达情感好句子2


最近,有这样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引起了热议。



有网友晒出了半个没有果肉的猕猴桃,配文是:


“没想到我也逐渐成了父母辈那样的人。”


他说猕猴桃9.9元一个,很贵但经常买,因为女儿喜欢吃。


他其实也喜欢,但从来没有吃过一整颗,都是切开把果肉挖出来给女儿吃,自己啃一啃剩下的果皮。


这是很常见的付出型父母。


总是给孩子最好的,自己吃点边角料就心满意足了。


然而评论区却翻了车。


很多网友表示这种行为非常令人窒息:



“何必呢,光在这感动自己,要么给孩子惯得自私,要么给孩子不应该承受的负担。”



“我大了以后发现,爸爸妈妈就是舍不得吃,什么好的都给我,反而会给我很大的压力。我希望的是好吃的大家一起吃,哪怕只是尝一口。”


“我现在就是巨烦我婆婆每次吃饭,就吃点边角料,吃水果就吃点不好的,还一副都省了给我吃的样子......看了让人吃不下。”


有太多父母,有了孩子之后,就变成了那个吃鱼头、吃剩菜的人,仿佛自己就不配吃点好的。


比如“有俩孩子后我吃三个芒果核,芒果肉都是孩子的,我只配吃芒果核了”。



比如“当妈的吃饭是不是都先紧着老公孩子?忙活了大半天,自己就吃点剩下的,看着父子俩吃得满足,也没啥怨言”。



但父母这样“自我牺牲”式的教育,真的是孩子所期望的吗?


这样做的后果,极有可能是:


操着老妈子的心,做着保姆的事,感动着自己,道德绑架了孩子。



自媒体作家甘北,曾收到过一位年轻读者的来信,讲述了她令人窒息的妈妈。


他们家其实是中等偏上的生活水平,在一线城市有房有车,收入也不错。


但一家子却活得一点也不舒坦。


因为她妈妈有一项神奇的本领,就是能让所有人都陷入负罪感中。


比如,他们当初买房后分配房间,她妈妈坚持要把主卧让给女儿,尽管女儿再三反对。


女儿说自己马上就考大学了,以后在家的机会少,占着主卧浪费。


但她妈妈却坚持不肯,说她是家里的独生女,只想把最好的给她。


但从那以后,女儿的“噩梦”就来了。


每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妈妈就会数落她:“我还要怎么对你,为了给你最好的环境,家里最大的房间都给你了......”


亲戚朋友过来参观新房,妈妈总是不厌其烦地跟人强调:“我们家主卧都给圆圆了,我这个当妈的还要怎样?”


就连学校开家长会,妈妈都要跟老师强调一遍:“为了这个孩子的成长,我们真的费尽了心思,别人家孩子住小房间,我们家圆圆住主卧......”


女儿受不了了,好几次都跟妈妈说想把房间换一下,妈妈却哭诉:


“我这样呕心沥血,你还不领情?”


类似的事情数不胜数,比如秋天吃大闸蟹,又不是吃不起,但妈妈就是不动筷子,说自己不吃海鲜。


然而每次吵架的时候,她就会把这件事拿出来邀功:“我连大闸蟹都舍不得吃,全给你们留着......”


光听这些描述,就足够令人窒息了吧。


这已经不是所谓的爱了,这只是一种自我陶醉。


把自己放在“惨兮兮”的位置上,强调自己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还换不来孩子的理解和感恩。


看似做的每件事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里面隐藏了这样一个逻辑:


“我对你这么好,你应该给我回报。”


就像哲学家罗素在《幸福之路》中写道:


“凡是自我牺牲的父母,往往对孩子极端自私,会从感情上掌控孩子,过分的牵挂往往是占有欲的伪装。”


总是挂在嘴边的付出,不过是想让孩子顺从自己,听从自己的指挥罢了。


来源:全景视觉



长期在父母的“自我感动”下成长的小孩,有多可怜?


《奇葩说》辩手张彩玲,说过自己最贫穷时候的经历。


当时她女儿两岁多,有次她带女儿去儿童乐园玩,买了个很贵的冰淇淋。


她自己舍不得吃,开始女儿吃了两口就不吃了。


她当时情绪失控,对女儿发飙:“你知不知道家里没有钱,我们买不起这个冰淇淋!”


而她两岁多的女儿,瞬间就跪在地上,一边哭一边给妈妈道歉,然后把冰淇淋塞到嘴巴里。


后来她才知道,孩子是因为耳朵发炎,吞咽疼,太小了表达不出来。


张彩玲后来反省道:“我当时那叫教育孩子吗?我是把自己对人生的沮丧,发泄到她身上罢了。”



父母这种“哭穷”“哭惨”式的表达,让孩子感受到的,只有父母的委屈和痛苦,而不是爱。


所以,面对“牺牲感”满满的父母,孩子的内心常常充满负罪感。


为了减少负罪感,孩子就学着“懂事”“体谅”,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去满足父母的期待。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父母该不该经常向孩子强调自己付出了很多?


有个高赞的回答说:


“父母这样做,不过就是想增加你的内疚感,省得你不给他们回报。真爱你,怎么舍得让你背负这么沉重的东西,爱的深层,不过是自私罢了。


“真心付出的人,是没有付出感的。有付出感,就代表他本来不想付出,但又不得不付出,是一种很别扭的状态。”


这种苦情戏般的付出,不仅自己活得不痛快,而且还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和负担。



那么,面对来自父母,亦或是其他亲密关系中的情感勒索,我们应该怎么应对?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中,给出过两条建议:


1. 关注自身的感受,而不是有求必应。


妥协和让步,是对情感勒索者的一种奖励。


而对特定行为的每一次奖励,都是以一种最强烈的方式,告诉情感勒索者:他们还可以重复这样做。


因此,当情感勒索者提出需求时,我们必须关注自身的感受:


这个需求中有什么令我不安吗?它是什么?


是需求中的某件事,或者是它被提出的方式让我感到害怕、有责任或内疚?它是什么?


来源:全景视觉


2. 学会与情感勒索者进行非防御性交流。


非防御性交流,指的是更直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向勒索者传递“我有我的立场,我很坚定,我不会顺从你,但我并不会与你作对”的信号。


别害怕说出自己的感受,要知道,如果你总是采取避免冲突和对立的方式,你同时也会失去一个建立健康关系的机会。


很喜欢蔡康永的一句话:


“你为爱受苦,就算苦到行尸走肉,也难因你一斤的苦,而增对方一丝的甜。


“对方没有因为你受苦而快乐,就没有理由觉得亏欠你,也更没有理由让对方报偿你。”


猕猴桃好吃,也不用全部都给小孩吃,自己只吃皮。


别把自己搞得像个苦行僧,何不让家庭氛围更愉快、平等一点呢?


希望今天的分享,对你有所启发。


共勉。



作者:小椰子,公众号:小椰子专栏。

二年级表达情感好句子3

之前看见演员黄磊被问及如何看待孩子早恋回答时回答,其实只有中国才有早恋问题,孩子发展到15、6岁的年龄对一个异性自然产生的喜欢是一种很正常的事情。

01

到底是不是只有中国才有这问题,我不知道,不过这一话题确实可能是近现代才开始出现。因为在中国古代男女的婚嫁年龄其实从14、5岁就已经开始了,所以那时候如果要说“早恋”,估计是指的童年期——这当然只是开玩笑。这并不是说现代的婚嫁年龄有问题,因为时代背景的不一样对其文化的沿袭与进程也是有不同要求的,不过这其实也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可以了解到,人类两性情感的启蒙与显现大概是从14、5岁这个年龄就开始了。


02

如此说来,一个14、5岁的少年或少女,对另一个异性产生喜爱之情,确然是人类情感发展的一个自然的阶段。所以若将这种自然过程视为洪水猛兽,似乎有失偏颇,好多孩子被搞得像是犯了多大的罪过一般战战兢兢,实属不该。

而我们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于“早恋”问题的担心也确实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情感教育未能足够普及的情况下,可以说只有极其少数的青少年能够正确的应对自己的情感问题,并从而处理好其他诸如学习、亲子关系等问题。剩下的大多数青少年,几乎无一例外的会在这一情感启蒙阶段,陷入成长困境——主要体现为学业影响、亲子关系影响,更严重的或许是在内心留下持久的心理阴影,从而间接影响未来的两性亲密关系。


03

因此,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所担心的最本质的问题并不是所谓的早恋问题,而应该是对显露出情感启蒙迹象(“早恋”)的青少年无法有效处理该阶段的成长问题而最终陷入成长困境的一系列衍生问题,并且为此感到无能为力。

要有效应对这一困境,第一要素自然是青少年本身的心智成长,但这很能做到主动,所以大多时候需要由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负责引导。


(咱们省略分析)

1

成长阶段的识别

当孩子出现早恋迹象,便要从观念上认识到这是孩子的一个情感成长的阶段到了,而不要认为是一个问题出现了,并且认识到这也同样是亲子之间从情感上开始分离的开始阶段——他/她已经不再是一个需要你时刻保护的宝宝,亲子之间也不再是简单的喂养关系——如果能够发展好爱一个人的能力,这也意味着孩子最终能够完整的发展出真正“反刍”的情感力量。

我们能够及时的认识到这个成长阶段变化,便能够调整好心态去与他们真正的对话,而不会进入死循环般的相互否定状态——你否定他,他也正好叛逆全盘否定你,才不管你道理不道理的。

2

情感探讨/教育

探讨实际上父母更具有优势,而教育则使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具有优势。

青少年开始“早恋”,一种懵懂的情感认知刚刚产生,但并不清晰和成熟。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孩子要为爱如何如何,仅有极少数的青春期恋爱在相互勉励中成长。这便是由于他们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更多的只是道听途说,或在网络世界众所纷纭里随机选择了一个情感观念作为主导观念接受。

所以,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认识情感的样态。到底是相互摆烂算好的爱情?要死要活算好的爱情?还是相濡以沫,相互勉励,一起成长的爱情?

以及情感有哪些形式:如平民般平淡而普通的、如财会般利益交换的、如励志者般互帮互助的、如伟人般伟大而隐秘的等等。

甚至当看见某些相关的新闻或电视剧时,就可以闲来无事讨论讨论。

这种过程其实就是情感教育的过程。一个能够正确认知情感问题的孩子,至少能够比较清晰的知道自己应该拒绝怎样的情感关系。

3

责任关系的清晰

大多数因为“早恋”而放任学习的孩子,其实是在以“学习变差”这一条件来“报复”父母/老师对其恋爱的反对——青春期的孩子若要反抗管理,他们会用上自己所有能用的条件,而不会去考虑后果,因为后果通常都是他人承担。

出现这一问题,其实是存在两个责任关系的模糊不清,一个是孩子对学习的自我责任,另一个是父母/教育者对孩子管理责任的越界。

大部分孩子多数时候会以为学习是因为父母需要或者教育者职责需要,所以才会努力去表演好那个阶段该进行的角色,无法正确认识到自我的责任边界。

而无法认识到处理好“自己与学习的关系”是自我责任中的一部分的孩子,或者家长/教育者——总认为需要为孩子学习不好负更大责任。便很容易陷入将学习当做一种可交换筹码的错误境地,这时他们若进入发展情感能力的阶段,如果没能得到很好的引导,便自然会将学习作为一种牺牲条件而舍弃。

所以当孩子进入这个阶段,一定需要尝试去引导孩子的学习观念,“自己与学习”这样问题进行有效的探讨和沟通,将学习的责任完全的交还给孩子,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责任观念,能够有效的引导其处理好情感发展和学习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当我们能够与孩子进入一个良好的沟通状态时,便能够带领他去进行一定的学习规划,从而缓解其因为情感发展促使学习发展滞后所带来的挫败性焦虑。

4

性教育与法律教育

这一内容是与孩子的阶段性成长相关的,早年间我们的社会背景下,大多数情况都是羞于提及它的。但事实上这并不是说我们的文化就长期缺乏这一部分内容,而是因为我们没能够沿袭下来这一文化传承——中国古代,对于家中孩童(特别是官宦之家),都会有专门的礼官教授相应的礼仪知识(即便是男女之事,都是会有一定的知识性传递的),只是程度的不同。随着文明的发展,当下对于性教育的重要性早已达成不少权威性的共识,所以这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进行阐述并不为过。

15、6岁的青春期孩子,他们也会有最本能的性冲动和能力,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关注,对于个人而言,轻者丧失快乐,重则因为错误体验而导致心理创伤,而对于双方家庭而言,轻则伤及情感,重则或因行为失当为双方带来不必要的舆论压力或负担。

及时对该阶段孩子进行性教育,能够有效地避免不少悲剧的发生。

而相关法律知识的教育则在于避免其在无知无畏的阶段内,作出超出法律界限的行为和事情。


感谢阅读至此,聒噪之处烦请谅解。文中主要以青春期孩子“与情感的关系”、“与学习的关系”和“与父母的界限关系”三个内容作为内在主体进行阐述,若有不清之处可后台留言单独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