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内隐的古诗词中的句子

情感内隐的古诗词中的句子?生活中难免遇到很多问题,怎么解决?

普心进阶讲义,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霜儿ser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情感内隐的古诗词中的句子1

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考点 1:心理现象的结构★★

(一)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可以分为:(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此外,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也不属于某一种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各种心理过程存在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二)个性心理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

1.个性心理倾向性

个性心理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信念是坚信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信念是通过三种方式形成的:(1)直接经验;(2)间接经验;(3)推论。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的特点。

(三)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

个性心理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的,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又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判断)。

第二节 心理的实质

考点 1: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

实现反射活动的生理结构是反射弧。

1.反射

2.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规律

(1)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

(2)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①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②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相互诱导在效果上可分为负诱导和正诱导。

由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邻近区域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

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邻近区域的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

第二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考点

1:感知觉的概述

(一)感知觉的概念

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是一切知识经验的基础。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二)知觉的种类★★★根据人脑反映的对象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1.物体知觉(1)空间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视崖实验)、方位知觉(2)时间知觉影响人们时间知觉的因素有:①感觉通道的性质。

②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短;而事件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例如,一节课或一个报告,如果内容丰富,引人入胜,听课人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相反,报告的内容贫乏、枯燥,听众就会把时间估计得较长。在回忆往事时,情况相反。

③人的兴趣和情绪。

(3)运动知觉-似动知觉

①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如光点、直线、图形等)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距相继呈现时,我们就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电影、动画片、霓虹灯)

②诱导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月动云静)

③自主运动(游动效应):在黑暗背景中注视一个微弱的、静止的光点,片刻后感觉到光点在运动的现象(暗室中的烟头、熏香,夜空中的星星)

④运动后效——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瀑布效应)

2.社会知觉★★★

(1)社会刻板效应:将对团体的简单化的、笼统的看法推及个人,无视个体差异。(法国人浪漫、唯女人与小人难养也)

(2)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根据个体的某种特征,对他的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断。(情人眼里出西施)

(3)首因效应/最初效应:最初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一见钟情)

(4)近因效应/最近效应:最近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5)投射效应:由个人特征推断他人有相同特征。

3.错觉★

根据知觉对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反映现实的精确程度,可以把知觉分为精细知觉、模糊知觉、错觉和幻觉。

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如看着台上作报告的人会觉得声音是从前边传过来的,闭上眼睛就发现声音是从旁边的扩音器中传来的,这是一种视听错觉。

【备考方向】1.能够根据概念或典例区分四种似动,主要以单选备考;2.能够根据典例区分 5 种社会知觉偏差;3.理解并识记错觉的概念;4.以客观题形式备考。

考点 2:感知觉的一般规律

(一)感觉的规律★★★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

2.感觉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1)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①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视觉适应。视觉的适应可分为两种: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过程。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②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会产生同时对比现象。例如:把一个灰色的小方块放在白色的背景上,看起来小方块就显得暗些;把相同的小方块放在黑色的背景上,小方块就显得亮些。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会产生继时对比。

③感觉后效(感觉后像):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在各种感觉中,视觉的后效很显著,又称视觉后像。视觉后像可分为两种:注视发光的灯泡几秒钟,再闭上眼睛,就会感到眼前有一个同灯泡差不多的光源出现在黑暗的背景里,这时出现的就是正后像。正后像出现以后,如果我们把视线转向白色的背景,就会感到在明亮的背景上有黑色的斑点,此时出现的是负后像。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①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②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如:盲人以耳代目。

③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红色给人热烈的感觉、欢快的歌曲)

【备考方向】1.理解并能够根据典例匹配相应的规律;2.以客观题形式备考。

(二)知觉的规律★★★

【考情分析】1.高频考点,2.考频虽富于变化但一直常考,3.部分考题偏专业化。

1.知觉的选择性:指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知觉的选择性受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1)客观方面

①刺激物的绝对强度。

②差异律: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如老师用红笔批改作业、万绿丛中一点红。

③活动律:对象的活动性。

④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

此外,还有组合律:知觉对图形的组织原则。

(2)主观方面:①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②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第 7 页 共 149  ③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定势与情绪状态等。

2.知觉的理解性: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如,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3.知觉的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知觉的整体性往往取决于下面四种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

(2)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

(3)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影响知觉的整体性。同样一些部分,处于不同的结构关系中就会成为不同的知觉整体。例如,把相同的音符置于不同的排列顺序、不同的节拍和旋律之中就构成不同的曲调;如果曲调的各成分关系不变,只是个别刺激成分发生变化,或用不同的乐器演奏或不同人来演唱,就不会改变我们对其歌曲整体性的知觉。

(4)知觉的整体性主要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

4.知觉的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包括颜色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和声音恒常性。

【备考方向】1.理解并能够根据典例匹配知觉的四个规律;2.理解并能够区分影响知觉选择的客观因素;3.以客观题形式备考。

第二节 记忆

考点 1:记忆的分类★

【考情分析】1.中频考点,2.常考点相对稳定

1.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

形象记忆:感知过的事物形象

情景记忆: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情景)

语 义 记 忆(语词逻辑记忆):语词所概括的事物的关系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

情绪记忆: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

动作记忆:做过的运动或动作

2.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的不同分类

(1)陈述性记忆(描述性记忆):关于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可以通过言语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其提取往往需要意识参与。

(2)程序性记忆(操作性记忆):如何做事情的记忆,需要多次尝试才能获得;这类记忆往往不需要意识参与。

【备考方向】1.理解并能够区分记忆的种类;2.以客观题形式备考。

考点 2:记忆过程及其规律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包括再认和回忆)三个环节。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记忆过程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一)识记★

【考情分析】1.中低频考点,2.会涉及较偏的知识点。

1.识记的分类

(1)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有意识记、无意识记

(2)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的不同:

①机械识记:多次重复;死记硬背

②意义识记: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也可以人为地赋予某种意义),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而进行的识记。大量实验研究和日常生活实践证明,意义识记的效果不论是在全面性、准确性、巩固性方面还是在速度方面都优于机械识记,其主要原因是意义识记依靠了人在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暂时的联系系统。

2.影响识记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与任务;(2)识记的态度和情绪状态;(3)活动任务的性质;(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5)识记的方法。

【备考方向】1.能够根据分类条件区分识记种类的划分;2.理解并能够识别意义识记的例子;3.理解并能够再认影响识记的因素;4.以客观题形式备考。

(二)保持与遗忘★★★

【考情分析】1.高频考点;2.部分考点细化,3.会涉及易混点。

1.保持及其规律

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巩固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保持是一个富于变化的动态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在量和质两个方面。

(1)保持在数量上的变化,一般表现为识记的内容随着时间的进程呈减少的趋势,甚至遗忘。保持在数量上的变化还表现为记忆恢复。记忆恢复(记忆回涨)是指识记某种材料,经过一段时间后测得的保持量大于识记后即时测得的保持量。记忆恢复现象常常在下列情况中出现:儿童比成人更普遍;学习难度大的材料比学习容易的材料更容易出现;学习得不够熟练的材料比熟练的材料更易发生。

(2)保持在质量上的变化。

2.遗忘及其规律

(1)遗忘的概念

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心理过程,是指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遗忘并不是所记忆的信息完全丧失,而是所保持的信息不能再使用时顺利地提取出来。

关联知识:遗忘的种类(根据遗忘的时间)

暂时性遗忘(假性遗忘):已经转入长时记忆的内容暂时不能被提取,但在适宜的条件下还可能恢复。这是由干扰等造成的提取信息障碍。

永久性遗忘(真性遗忘):发生在瞬时记忆与短时记忆阶段的记忆材料未经复习而消失产生的遗忘。这是一种因衰退而引起的“存储性障碍”。

(2)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以无意义音节为记忆材料,采用节省法进行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根据该曲线,我们学习时应该及时复习。

【备考方向】1.理解并识记遗忘规律;2.主要以客观题形式备考。

(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①学习材料的性质。

②系列位置效应。系列位置效应就是指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的记忆效果较好,分别称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而效果较差的中间部分被称为渐近部分。

③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过度学习)。过度学习是指学习达到恰能背诵之后再继续学习。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50%,即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学习的效果最好;超过 150%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而成为无效劳动。

④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⑤识记的方法。

⑥时间因素。

⑦情绪和动机。

【备考方向】1.理解并再认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2.重点理解系列位置效应和过度学习;3.主要以客观题形式备考。

(4)遗忘的原因★★★

①消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

②干扰说。遗忘是学习和回忆间受其它刺激的干扰造成的。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③压抑(动机)说。如由于情绪紧张而引起的遗忘。

④提取失败说。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需要的信息,遗忘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编码不准确,失去了检索线索或线索错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所需要的信息就能提取出来。生活中明明知道某件事,但就是不能回忆出来的现象称为“舌尖现象”或“话到嘴边现象”。

⑤同化说(认知结构说)。奥苏贝尔认为,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备考方向】1.理解五种遗忘原因的主要观点;2.能根据题干描述匹配用哪一种理论进行解释;3.能够理解并区分清楚干扰说中的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4.主要以单选形式备考。

(三)再认和回忆★

【考情分析】1.中低频考点,2.考频不稳定。

1.再认: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再认是记忆的初级表现形式,是比回忆较为容易和简单的一种恢复经验的形式。

2.回忆(重现)

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回忆是记忆的最高表现,是比再认更为复杂的一种恢复经验的形式。

回忆的种类

分类依据

按照是否有预定的目的、任务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分为(无意回忆)、(有意回忆)。

无意回忆: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回忆。

有意回忆:有回忆任务、并做一定的意志努力、自觉追忆以往经验的回忆。

按照回忆时的条件和方式的不同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

直接回忆:由当前事物直接唤起旧经验的重现。

间接回忆: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或中介性的联想才能达到要回忆的旧经验。

再认的检查形式:是非题、选择题等;重现的检查形式:问答题、填空题等。

在一般情况下,能重现的一定能再认,而能再认不一定能重现,因此再认不能作为检查记忆牢固程度的可靠指标。

【备考方向】1.理解并区分再认和回忆;2.理解并区分回忆的种类;3.以选择题形式备考。

第三节 表象与想象

考点 1:想象的分类★★

【考情分析】1.中频考点,2.考频相对稳定。

根据想象的目的和计划性,想象可以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一)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如,学生常常出现的“白日梦”现象,就属于无意想象的表现。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表现。精神病人头脑中出现的幻觉,都属于无意想象。

(二)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随意想象):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根据创造程度的不同,有意想象又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1.再造想象: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2.创造想象: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3.幻想: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幻想体现了个人的愿望,是个人向往的形象,是创造性活动的准备阶段。幻想可分:(1)科学幻想;(2)理想;(3)空想。

【备考方向】1.理解并能够区分想象的种类,2.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备考。

第四节 言语与思维

考点 1:思维的种类★★★

【考情分析】1.高频考点,2.常考点相对固定,3.部分题目注重理解

(一)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的内容凭借物、发展水平:

1.直观动作思维:以实际行动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2.具体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3.抽象逻辑思维:以词为中介来反映现实的思维过程。

(二)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来划分——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三)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

根据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和逻辑性,可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

1.分析思维:遵循严密的逻辑程序和规律,逐步推导,然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做出合理结论的思维。

2.直觉思维: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灵感现象就是直觉思维的结果。

(四)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根据思维的指向性:

1.聚合思维(求同思维/辐合思维)

聚合思维: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和利用熟悉的规则,产生逻辑的结论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一种有方向、有条理、有范围的思维方式。

2.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辐射思维)

发散思维: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如一题多解。

(五)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

1.再造性思维(常规性思维):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创造性思维: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备考方向】1.理解并区分不同划分依据下的思维的种类;2.重点理解并掌握三种发展水平的分类和思维指向性的分类;3.能够根据例子区分不同的思维;4.识记聚合思维的概念;5.主要以客观题备考。

考点 2:创造性思维★★★

【考情分析】1.高频考点,2.常考点稳定,3.部分考题细化,4.会涉及较偏的知识点。

(一)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 新颖独特性(创造性思维的最本质特征)

2. 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结晶。创造性思维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独特性)等特点。

3. 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

4. 灵感状态

抓住灵感的方法有:(1)坚持不懈的努力;(2)留心观察;(3)勤于笔记;(4)重在实施。

衡量创造性思维的指标(1)思维的流畅性;(2)思维的变通性(灵活性);(3)思维的独特性;(4)思维的敏感性(及时把握住独特新颖观念的能力)。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 运用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3.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4. 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5. 开设具体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技法。6. 结合各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5—(1)常见的创造性课程

①创造发明课。②直觉思维训练课。③发散思维训练课。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形态扩散等。④推测与假设训练课。例如,让学生听一段无结局的故事,鼓励他们去猜测可能的结局;让学生读文章的标题,再去猜测文中的具体内容。⑤自我设计训练课。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与工具,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实际动手去制作某种物品。⑥假设课。⑦侧向思维训练课。

5—(2)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创造技法①头脑风暴法(脑激励法)。②系统探求法。③联想类比法。④组合创新法。⑤对立思考法。⑥转换思考法。⑦检查单法。

【备考方向】1.理解并识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重点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的特征,能根据例子区分三个特征,以客观题备考;2.理解并识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式,以客观题和简答形式备考。

第五节 注意

考点 1:注意概述

(一)注意及其功能★

【考情分析】1.中低频考点,2.考频相对稳定。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注意的的特点

(1)指向性: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

(2)集中性: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得到比较鲜明和清晰的反映。

2.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刺激,避开与之无关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并抑制对它们的反应。

(2)保持功能:使注意对象的映像或内容保持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的反映。

(3)调节和监督功能: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或目标进行。

【备考方向】1.理解并区分注意的特点;2.理解并区分注意的功能,3.以客观题备考。

(二)注意的分类★★

【考情分析】1.中频考点,2.考频有上升趋势。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

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备考方向】1.理解并区分三种注意,2.主要以单选备考。

(三)注意的认知理论

1.注意的选择功能

2.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

认知资源理论:不同的认知活动对注意提出的要求是不相同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

双加工理论:双加工指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意识控制的加工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有可能转变为自动化加工。如我们可以一边骑自行车,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

考点 2:注意的规律

(一)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举目凝视”、“侧耳倾听”、“呆视”

2.无关运动的停止

3.呼吸运动的变化:“屏息”现象

(二)注意产生和维持的条件★

【考情分析】1.中低频考点,2.考频不稳定。

1.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1)客观条件:强度律;对比关系(差异律);活动律;新异律。

(2)主观条件:需要;情绪;直接兴趣;知识经验

2.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对兴趣的依从性(间接兴趣);(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备考方向】1.理解并识记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以单选备考;2.识记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三)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

【考情分析】1.高频考点,2.会涉及易混点

1.注意的稳定性

(1)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2)注意的起伏和分散

①注意的起伏(注意的动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

②注意的分散(分心):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2.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如“一目十行”。

3.注意的分配: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4.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活动转移到另一个活动中。

【备考方向】1.理解并区分注意的品质;2.能够区分注意的分散与注意的转移;3.能够区分广义的注意稳定性与注意分配;4.主要以客观题备考。

第三章 情绪情感、意志过程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

考点 1:情绪和情感概述★

【考情分析】1.中频考点,2.考频变化较大。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认知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和情感的中介。

(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区别:1、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2、情绪是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情感是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3、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4、情绪带有冲动性,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 ,情感比较内隐,较为深沉,5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情感是人类特有

联系:(1)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2)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三)情绪和情感的组成成分

1.主观体验

2.外部表现。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为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其中面部表情是鉴别情绪的主要标志。

3.生理唤醒:情绪和情感状态产生时的生理反应。如恐惧害怕是会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脸色发白等

【备考方向】1.理解并区分三种成分,以单选、多选备考。

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情绪是一种多维度、多水平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情绪维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种特征,主要包括动力性、激动性、强度、紧张度等方面。这些特性均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即每个维度都具有两极。冯特最早提出情绪维度的观点,认为情绪是由三个维度组成,包括(1)愉快一不愉快;(2)激动一平静;(3)紧张一松弛。普拉切克则提出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表现在:(1)快感度方面,愉快-不愉快;(2)紧张度方面,紧张-轻松;(3)激动水平方面,激动-平静;(4)强度方面,强-弱。

(四)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如动物遇到危险时,产生怕的呼救,就是动物求生的一种手段。

2.动机功能:情绪和情感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和焦虑能促使人积极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3.组织功能:情绪和情感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具有调节和组织作用;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则具有干扰、破坏作用。情绪和情感的组织作用表现在促成知觉选择,监视信息的移动,影响工作记忆,影响思维活动和人的行为表现。

4.信号功能:情绪和情感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5.健康功能:情绪调控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如“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6.感染功能:人类的情绪和情感可以互相传递和感受,具有感染性。这种易感性,具体体现为“共鸣”和“移情”作用。如“爱屋及乌”。艺术作品的教育价值,正是通过情绪和情感的感染功能来实现的。情节内容越生动感人的作品教育价值越大。

【备考方向】1.理解并区分情绪情感的功能,主要以单选和判断备考。

考点 2: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一)情绪的分类★★

【考情分析】1.中频考点,2.考频富于变化,3.会涉及到易混点。

1.心境: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

2.激情: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恐惧、绝望、剧烈的悲痛等。

3.应激: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压力状态也是一种应激状态。

关联知识:应激状态下常见的心理反应

1.焦虑。2.其他消极情绪。3.认识功能障碍:过度的应激状态使人的记忆、思维能力降低、幽默感减弱,也妨碍人的技能活动,一些熟练动作也受到干扰(2019 平顶山宝丰单选)。4.自我评估降低。5.无助感。

【备考方向】1.理解并区分情绪的分类;2.以客观题备考。

(二)情感的分类★

【考情分析】1.中频考点,2.考频变化较大,3.会涉及较偏的知识点。

从情感的社会内容角度来看,人类的情感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1.道德感: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2.美感: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理智感: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如人们在探求未知的事物时所表现的求知欲、认识兴趣和好奇心、发现问题的惊奇感、问题解决的喜悦、为真理献身的自豪感等。求知欲的扩展和加深是理智感发展的重要标志。

儿童理智感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

【备考方向】1.根据概念关键词理解并区分情感的分类;2.以客观题备考。

考点 3:自我防御机制★

【考情分析】1.中频考点,2.考频变化较大,3.会涉及到较偏的知识点。

自我防御机制是指通过离开压力情境而保护自我,常见的心理防御应对方法主要有:

1. 否认:指对某种痛苦的现实无意识地加以否认,因为不承认似乎就不会痛苦。

2. 合理化:又称文饰,无意识地用一种似乎有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动机辩护使其可以接受。(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

3. 移置:无意识地将指向某一对象的情绪、意图或幻想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替代的象征物上,以减轻心理负担取得心理安宁。

4. 投射:是将自我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或观念归因(投射)于客观或别人。

5. 升华:把社会所不能接受的性欲或攻击性冲动所伴有的力比多能量转向更高级的、社会所能接受的目标或渠道,进行各种创造性活动。

6.幽默:指对于困境以幽默的方式处理。

7.认同:是指无意识中取他人(一般是自己敬爱和尊崇的人)之长归为己有,作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表达,借以排解焦虑与适应的一种防御手段。

8.过度代偿:是指一个真正的或幻想的躯体或心理缺陷可通过代偿而得到超乎寻常的纠正。

9.补偿:是指通过新的满足来弥补原有欲望达不到的痛苦。

10.退行:指一个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放弃已学到的比较成熟的应对技巧和方式,而使用原先比较幼稚的方式去应付困难和满足自己的欲望。

11.幻想:当人受到挫折后,通过想象自己达到了目的或获得了成就的方式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

压力应对

压力应对是指教师面对各种生活和职业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策略和行为反应方式。压力应对主要有两种方式,即防御性应对和直接应对。防御性应对是指通过离开压力情境而保护自我,常见的心理防御应对方法主要有合理化、否认、投射等,直接应对是直接面对压力来临的情境来缓解心理的紧张。

【备考方向】1.理解并根据例子区分自我防御机制;2.主要以单选、判断备考。

第二节 意志

考点 1:意志的品质★★

【考情分析】1.高频考点,2.考频富于变化,3.题目偏理解

1. 自觉性: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并且能够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既定目的的意志品质。(相反的品质: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2. 果断性:一种善于辨明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相反的品质:优柔寡断和草率武断)

3. 自制性: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相反的品质:任性和怯懦)

4. 坚韧性: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相反的品质:动摇性和执拗性)

【备考方向】1.理解并能够根据例子区分四种品质;2.理解并识记各品质的相反品质;3.以客观题备考。

考点 2:意志行动的过程★★★

【考情分析】1.高频考点,2.考频变化较大,3.常考点相对固定

(一)准备阶段

1.动机斗争

(1)双趋冲突:从自己同时都很喜爱的两个事物中仅择其一的心理状态。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冲突:从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中必取其一的心理状态

(3)趋避冲突: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

(4)多重趋避冲突: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2.确定目标

3.选择行动方法和制订行动计划

(二)执行决定阶段

行动计划制订后,执行计划,采取有效的行动,是达到目的的关键步骤。

【备考方向】1.重点理解并能够根据关键词区分四种动机冲突,2.以单选备考。

考点 3:挫折

【考情分析】1.低频考点,2.考频增加,3.会涉及较偏的知识点。

1.挫折

挫折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活动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挫折的成分

挫折包含了 3 个组成部分: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

挫折反应是指主体伴随着挫折认知,对于自己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各种行为和情绪反应,如愤怒、焦躁、紧张、躲避或攻击等。

挫折反应包括:情绪性反应、理智性反应和个性变化。情绪性反应包括焦虑反应、攻击行为、退化行为、退缩行为和固执行为等。

其中焦虑反应是指个体面临不良刺激或预感到某种不祥的事情或不良后果将要发生而产生的一种情绪感受,是处于边缘状态的综合情绪反应。焦虑主要表现为:焦躁不安、畏惧、丧失勇气、自怨、莫名其妙、难以理解等。适度的焦虑对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激发潜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过度的焦虑却是有害的。如面临考试,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焦虑,这种有损于身心健康的。焦虑主要表现为适度的焦虑,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如果因为要考试而失眠、痛苦、烦躁不安,则是有损于身心健康的。

2.挫折产生的原因

(1)客观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2)主观原因,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心理因素中与挫折密切相关的主要有三点:个性完善程度、动机冲突和挫折容忍力。

3.积极适应挫折的方法和技术常见的积极适应方式有:(1)理智的压抑。这是一种成熟的适应方式,指当一个人的欲望、冲动或本能因不符合社会规范或要求而无法达到、满足或表现时,有意识地去压抑、控制、想办法延缓其满足需要。(2)升华。(3)补偿。(4)幽默。(5)合理宣泄。(6)认知重组:对挫折情境的重新认识与评价。如高考落榜是考生产生挫折的情境,如果考生改变对高考落榜严重性的认识,看到上大学并非唯一的成才之路,通过自修下一年再考也不迟,这样就可以减轻挫折感。

【备考方向】1.理解挫折反应;2.识记挫折产生的原因;3.理解并再认积极适应方式的认知重组。

第四章 个性心理

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兴趣

考点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考情分析】1.高频考点,2.考查方式全面,各种题型均会涉及。

马斯洛是美国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的需要层次理论是最富有影响力的需要理论。早期,他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把需要分成了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他又补充了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即需要由五个层次扩充为七个层次。在早期的五个层次中,自我实现的需要由低到高可以分为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创造需要。

(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等的需要。它是人的所有需要中最基本、最原始,也是最强有力的需要,是其他一切需要产生的基础。

(2)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是指希求受到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社交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

(4)尊重需要尊重需要是对自己社会价值追求的需要,包括自尊和他尊。自尊是指个人渴求力量、成就、自强、自信和自主等。他尊是指个人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希望自己的工作和才能得到别人的承认、赏识、重视和高度评价。

(5)求知需要(认知与理解的需要)

求知需要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

(6)审美需要

审美需要是指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即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一种创造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

马斯洛对以上七种需要进行了进一步的区分:位于需要层次底部的四种需要被称为缺失需要它们是个体生存所必需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是,这些需要一旦满足,由此产生的动机就会趋于消失。后三种需要是成长需要,它们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也就是说,缺失需要使我们得以生存,成长需要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生活。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之后才会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成长需要是永远得不到完全满足的需要,因为无论是求知,还是审美,都是永无止境的。

【备考方向】1.理解并区分七种需要,以客观题备考;2.掌握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的划分,以多选题备考;3.识记该理论,以简答、论述和案例备考。

第二节 能力

考点 1:能力的分类★

【考情分析】1.中低频考点,2.考频相对稳定,3.常考点相对固定。

1.根据能力适应范围

(1)一般能力:在不同种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核心)、创造力等。

(2)特殊能力: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2.根据从事活动时创造性程度的高低

(1)模仿能力:通过观察别人的行动和活动,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

(2)创造能力: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利用一切已有的信息,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3.能力的功能不同

(1)认知能力:人脑存储、加工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2)操作能力:人们操纵自己的肢体去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

(3)社交能力: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备考方向】1.能够根据例子区分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2.再认创造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概念;3.以单选、多选备考。

考点 2:智力的结构★★★

【考情分析】1.高频考点,2.常考点相对固定。

智力即智能,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思维力。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智力的高级表现是创造力。

(一)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

主要内容:  

1. 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包括内容、操作和成果三维结构。

2. 三个维度形成的智力总因素有150 种。

3. 操作代表智力的高低。

(二)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

对比角度

流体智力

晶体智力

影响因素

以生理为基础,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

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受后天经验影响较大经验

主要表现

(1)主要表现为对新奇事物的快速辨认、记忆、理解等;(2)需要较少的专业知识,包括理解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处理数字系列、空间视觉感和图形矩阵项目时所需的能力

主要表现为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与年龄的关系

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一般人在 20与年龄的 岁以后,流体智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 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与年龄没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关系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与教育文化的关系

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较少,可用于文化公平测验

与教育、文化有关

(三)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1. 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内容

加德纳认为在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智力维度

界定

典型人群

言语智力

说话、阅读、书写的能力

作家、演说家

逻辑—数学智力

数学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以及科学分析的能力

数学家

视觉—空间智力

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

画家、雕塑家、建筑师、航海家、飞行员

音乐智力

对声音的辨识与韵律表达的能力

作曲家、歌手

运动智力

支配肢体以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

舞蹈家、运动员、外科医生

人际智力/社交智力

与人交往并和睦相处的能力

教师、心理咨询医生、政治家

自知智力/内省智力

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神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认识自然智力/自然观察智能

认识自然,并对我们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事物进行分类的能力

考古学家、收藏家、农夫

存在智力

陈述、思考有关生与死、身体与心理等问题的倾向性

2. 多元智力理论与新课程改革

(1)积极乐观的学生观;(2)科学的智力观;(3)因材施教的教学观;(4)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

(四)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斯腾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该理论包括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

(1)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三种过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元成分是用于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步骤等;操作成分表现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是指接收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并进行比较,它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知识获得成分是指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接收新刺激,做出判断与反应,以及对新信息的编码与存储。在智力成分中,元成分起着核心作用,它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策略。

(2)智力情境亚理论认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现为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这些能力统称为情境智力。

(3)智力经验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①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②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

【备考方向】1.识记智力的成分,以单选、多选、判断备考;2.识记并区分 5 种理论的核心观点,以单选、多选、判断备考;3.理解并区分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以单选、多选、判断备考;4.理解并识记加德纳的智力结构以及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以选择、简答和案例备考。

考点 3:智力测验★

(一)常见的智力测验

【考情分析】1.中频考点,2.考频变化较大,3.常考点相对固定。

量表名称

编制者

相关概念

智商计算公式

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最早:1905)

比纳、西蒙(法国)

智龄是通过对某一年龄组的测验项目确定的,即通过测验确定儿童的实际智力达到的年龄水平

用智力年龄来表示智力水平

斯坦福—比纳量表(最著名)

推孟(美国)

用智龄和实际年龄的比率代表的智商,称作比率智商

智商(IQ)=智龄(MA)÷实龄(CA)×100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韦克斯勒 (美国)

离差智商:代表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偏离本年龄组平均水平的方向和程度

IQ=100+15Z,Z=(X-X)/SD

Z:标准分,X:测验得分,X:群体的平均分,SD:群体标准差

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瑞文于 1938 年创制。它是一种纯粹的非文字智力测验,用以测验一个人的观察力及清晰思维的能力。它要求被试者根据主题图内图形间的某种关系从几个小图片中选出一张最合适的填入主题图中,使主题图变得完整。

【备考方向】1.识记并能够匹配智力量表的名称、编制者、相应的地位;2.识记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的计算公式,并能够进行计算;3.以单选、判断备考。

(二)智力测验的标准★★★

【考情分析】1.高频考点,2.注重理解,3.会涉及较偏的知识点。

1.信度:一个测验量表的可靠程度(或可信程度)。它以反复测验时能否提供相同的结果来说明。

2.效度:一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程度。

就一个高质量的测验而言,效度的重要性大于信度。

3.标准化:心理测验最基本的要求。标准化的要求表现在多个方面,但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含义:①按照测验的性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测验题目。选择题目时需要考虑项目的难度和区分度。难度指题目的难易程度,难度提供了试题的通过率信息。区分度是指该项题目对不同水平的答题者反应的区分程度和鉴别能力。难度适中,区分度较高的题目较好。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被试,确定标准化样本。③施测程序标准化。④统计结果,建立常模。

关联知识: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一个测量工具要有效度必须有信度,没有信度就没有效度;但是有了信度不一定有效度。信度低,效度不可能高;信度高,效度未必高。效度低,信度很可能高。效度高,信度也必然高。

1.测验的分类

根据测验题目的性质,可以将测验划分为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和标准化测验等类型。(1)论文式测验:通过少量的论述题要求学生系统回答以测定他们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测验。(2)客观性测验:通过一系列客观性试题要求学生回答以测定他们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测验。(3)问题情境测验:通过设计一种问题情境或提供一定条件要求学生完成具有一定任务的作业来测定学生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测验。(4)标准化测验:一种具有统一标准、对误差作了严格控制的测验。

2.影响信度的主要因素

(1)测验的长度(即试题的多寡程度),(2)测验的时间,(3)受试者的身心状态,(4)测验的指导语,(5)评分标准等。

  3.标准化测量的基本特征(1)命题组卷标准化,(2)施测标准化,(3)评分计分标准化,(4)分数解释标准化。

【备考方向】1.理解并区分信度、效度和区分度,2.理解并识记信度和效度的关系,3.再认知识点,4.主要以客观题备考。

第三节 气质与性格

考点 1:气质概述

(一)气质及其类型

【考情分析】1.高频考点,2.常考点相对稳定。

1.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的人格特征。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现代心理学一般认为,气质是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备考方向】记忆气质概念的关键词,以客观题备考。

2.气质类型

(1)气质的体液说★★★

①胆汁质:以精力旺盛、粗枝大叶、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为特征。

②多血质:以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为特征。如王熙凤。

③黏液质:稳重,但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④抑郁质:以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为特征。如林黛玉【备考方向】1.理解并区分不同的气质,以单选题备考;2.识记气质的特点,以案例备考。

(2)气质的神经活动类型说★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气质类型

不可遏制型(兴奋型)

强、不平衡

胆汁质

活泼型(灵活型)

强、 平衡、灵活

多血质

安静型(不灵活型)

强、平衡、不灵活

黏液质

弱型(抑制型)

抑郁质

【备考方向】理解并能够将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进行匹配,主要以单选备考。

(3)艾森克的气质理论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根据内倾与外倾、情绪的稳定与不稳定这两个维度,把人的气质分成四种类型。

①稳定内倾型。稳定内倾型表现为温和、镇定、安宁、善于克制自己,相当于黏液质。

  ②稳定外倾型。稳定外倾型表现为活泼、悠闲、开朗、富于反应,相当于多血质。

③不稳定内倾型。不稳定内倾型表现为严峻、慈爱、文静、易焦虑,相当于抑郁质。

④不稳定外倾型。不稳定外倾型表现为冲动、好斗、易激动等,相当于胆汁质。

(二)气质与教育★

【考情分析】1.中低频考点,2.会结合气质类型考察案例。

1. 对待学生应克服气质偏差

2. 针对学生气质差异因材施教

(1)对胆汁质的学生,教师应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但这些学生不宜轻易激怒,对其严厉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其自制力、坚持到底的精神,豪放、勇于进取的人格品质。

(2)对多血质的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但要定期提醒,对其缺点严厉批评。

教师应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培养扎实专一的精神,防止其见异思迁;创造条件,多给他们活动的机会,培养他们朝气蓬勃、足智多谋的优点。

(3)对黏液质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让他们有考虑和做出反应的足够时间,培养其生气勃勃的精神、热情开朗的个性和以诚待人、工作踏实、顽强的优点。

(4)对抑郁质的学生,则应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对其多关心、爱护,不宜在公开场合下指责,不宜过于严厉的批评,培养他们亲切、友好、善于交往、富有自信的精神,培养其敏感、机智、认真、细致、高自尊的优点。

3. 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4. 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

5. 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类型

【备考方向】1.理解并识记气质的教育;2.重点理解并掌握针对气质差异的因材施教;以选择、案例备考。

考点 2:性格概述

(一)性格及其结构

1.性格的概念★

【考情分析】1.中低频考点,2.考点相对固定。

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它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格的核心。

关联知识:性格与能力的关系

1.区别:性格与能力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两个不同侧面。

(1)性格与能力不同,能力是决定心理活动的基本因素,活动能否进行与能力有关;(2)性格则表现为人的活动指向什么,采取什么态度,怎样进行。

2.联系:(1)性格制约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①性格影响能力的发展水平;②优良的性格特征往往能够补偿能力的某种缺陷“笨鸟先飞早入林”“勤能补拙”就是说性格对能力的补偿作用。

(2)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也会促使相应的性格特征随之发展。

(3)不良的性格特征,也会阻碍能力的发展,甚至使能力衰退。

【备考方向】1.理解性格的概念和地位;2.理解性格与能力的联;3.以客观题备考。

2.性格的结构★

【考情分析】1.中频考点,2.常考点相对固定。

(1)性格的态度特征。它是指个体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以及对工作、劳动、学习的态度特征。例如,谦虚或自负、利他或利己、粗心或细心、勤奋或懒惰等。性格的态度特征在性格结构中具有核心意义。

(2)性格的意志特征。它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调节支配行为,从而达到目标的性格特征。例如,顽强拼搏、当机立断。

(3)性格的情绪特征。它是指个体稳定而独特的情绪活动方式。例如,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它是指个体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和风格。例如,主动感知或被动感知,习惯于看到细节还是看到轮廓等。

3.性格的分类

按照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格可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内外向的概念是由荣格提出来的。

【备考方向】1.理解并记忆性格的结构,并能进行区分;2.以单选备考。

(二)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考情分析】1.中低频考点,2.常考点相对稳定。

1. 联系

(1)性格与气质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

(2)性格与气质相互渗透,彼此制约,二者相互影响。这表现在:

①气质影响到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而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和具有某种特殊的形式。②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形成的速度。③性格也可以掩蔽和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2. 区别

(1)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

(2)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

(3)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

(4)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备考方向】1.理解气质与性格的关系,并能够进行区分;2.主要以客观题备考。

情感内隐的古诗词中的句子2

欢迎阅读《普通心理学》系列文章:第7天内容:情绪情感。文章干货内容居多,建议收藏,点击关注阅读该系列全部文章,get普通心理学所有分值。

普通心理学第7天内容: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的概念

(1)关键词: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情绪成分:

主观体验:愉快、悲伤

生理唤醒:即生理反应,如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内外分泌腺

外在行为:面部表情(如喜笑颜开、怒发冲冠);姿态表情(如捶胸顿足、摩拳擦掌);语调表情(比如朝鲜新闻播报员李春姬在朝鲜发射卫星时的语调激昂而充满自豪感)。

情绪情感的关系

1)区别:

从产生的需要来看:情绪主要由生理需要引起;情感主要由社会需要引起,(道德感,爱国情感);

从表现特点来看:情绪具有情境、激动、暂时性(喜、怒、哀、乐);情感具有稳定、深刻、持久性(如父母对子女的爱)

从种系发展来看:情绪产生比较早,是人和动物共有;情感产生晚,具有社会性、人特有。

表现:情绪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

2)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种类

1)情感(出题方式:如题所述属于那种道德情感)

道德感,分以下三类。

直觉的情感体验:如偷东西感到不安又放回去;看到流动献血车,受到感染而义务献血。

想象的道德情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想联系的情感体验。想象雷锋、张海迪、焦裕禄等,会给人相应的影响。

意识到道德伦理的情感体验:是在对人生意义和社会现实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体验。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

理智感:如求知欲、认识兴趣、好奇心

美感:美与不美的情感体验。美食,美景,看到丑的感到恶心

2)情绪:心境、激情、应激

心境:具有平静、持久、弥散性的情绪状态,具有渲染性。

例:人逢喜事精神爽;喜者见喜,忧者见忧;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小水小人欢笑,绿水青山带笑颜

激情:具有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暂的情绪状态。

例:大成功之后的狂喜(如范进中举);惨遭失败的绝望;失去亲人的极度悲哀;突如其来的危险带来的异常恐惧;例题判断:激情一定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分析:积极的激情可以促进事物发展,如战斗激情、创作激情;消极的激情则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如传销中的激情。

应激:对意外刺激做出适应性反应。

例:飞机故障,飞行员的应激反应;司机紧急刹车;战士排除定时炸弹。武松打虎;急中生智。考生临考生怯场。如学生上课玩手机,突然被叫起来回答问题时的情绪状态;韩国沉船事故中船长逃跑,船长当时处于应激的情绪状态。例题:科学家诺贝尔为了研究炸药,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进行实验。在一次实验中爆炸空前猛烈,诺贝尔从浓烟中冲出,满脸鲜血淋漓,但他却发疯似的高喊“我成功了,我成功了”,这个案例涉及到的情绪情感类型有:激情,理智感


功能(出题形式:选择题)

适应:即情绪情感可以使人适应某种环境。

例如:婴儿通过情绪获得成人的照顾;遇到挫折,调节情绪,降低焦虑,适应环境。

动机(调控):情绪可以促使某种行为的产生

例:缺氧产生生理需要,恐惧急迫会放大这种需要;职工情绪高昂,会努力工作;战士怀着亲人惨遭杀戮的悲痛走上战场;对知识怀有好奇心的学生会积极学习。

信号:情绪情感可以传递某种信息,如通过一个人的表情来推测其情绪状态(如看到人笑便知其高兴)

感染:如看电视而高兴而哭泣;读课文与作者产生共鸣

健康:积极的情感对健康有利,消极的情感对健康有害。如笑一笑十年少;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等。

组织:情绪情感对活动具有促进或瓦解的作用。促进则提高活动的效率,瓦解则降低活动效率。

表现:情绪的性质影响认知(积极与否);情绪的强度影响认知(耶克斯多德逊定律:有利情绪情感应适中);

例:适度的紧张和焦虑促使个体积极思考并产生行动,达到成功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属于情绪的组织功能。


补充:情绪调节中的自我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指自我在精神受到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否认、置换、纹饰、投射、代偿等。(做到理解。出题方式:如题所述,属于那种防御机制)


1、压抑:把不能接受的情绪体验压抑到潜意识中,如对痛苦事件的遗忘。从口误表现出来的。

2、否认: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如鸵鸟政策、掩耳盗铃

3、置换:又叫转移。不能对直接对象发泄,找替代物发泄,如迁怒—踢猫效应;俄狄浦斯情结;布洛伊尔与安娜欧

4、纹饰:即合理化,个人受挫折、无法达到所追求的目的或为其站不住脚的、不合理的事情,给自己找一些有利的理由来解释。如酸葡萄;甜柠檬

5、投射:指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念等,投射到别人身上或外部世界去,而断言别人是这样,以免除自责的痛苦。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五十步笑百步。

6、代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体质差的人在学习上下功夫。

7、升华:是一种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防御机制。将消极化成积极。如化悲痛为力量;骂人—做演说家;嗜血—做外科医生;又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8、幽默:是一种较高级的适应方式。指对于困难以幽默的方式处理。它没有个人的不适及没有不快地影响别人感情的公开显露。如苏格拉底在学生面前被自己的老婆吼骂完接着被泼一盆水扬长而去,苏格拉底说,我知道往往在打雷之后会伴随倾着盆大雨

9、退行:指遇到挫折表现出与年龄不应有的幼稚行为反应。如一哭二闹三上吊。

10、反向:被压抑的情绪以相反的方式出表现出来。如口蜜腹剑,笑里藏刀,继母对孩子的溺爱。欲盖弥彰;叶公好龙;如本来自卑却表现出高傲自大;此地无银三百两。

11、幻想:以幻想取得替代性的满足,如做白日梦

12、认同:指个体向比自己地位或成就高的人的认同,以消除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因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而产生的挫折所带来的焦虑。如东施效颦;狐假虎威;如模仿偶像。


点击关注阅读《普通话心理学》系列文章不迷路,也希望本系列文章对大家都有所帮助,如有资料需求,也可下方留言或私信小编!

情感内隐的古诗词中的句子3

孩子心理会随着成长而变化,各个时期会呈现不同的心理特点,掌握孩子心理,会让师生间、亲子间沟通更顺畅,更有效。

小学一年级

心理特征:对小学生活既新鲜,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好奇、好动、喜欢模仿,但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特别信任老师,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沟通方法:此阶段以适应和培养习惯、培养学习兴趣为主,引导孩子怎样愉快地学习。家长可以从如何安排时间,如何使用高效引导语入手,培养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热爱学习的好习惯。

小学二年级

心理特征:此阶段是小学生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自控力不强。

沟通方法:此阶段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逐步适应了小学生活,也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我们要对其不良形为进行及时纠正,培养学习兴趣。要多鼓励肯定孩子,随时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学习上还是要注重习惯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把握。

小学三年级

心理特征:此阶段是孩子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但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情绪控制能力有限。普遍出现马虎大意,做作业磨蹭等不良习惯,需高度重视及耐心纠正。

沟通方法:由于交往范围扩大,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孩子遇到的各种困挠也随之而来,开始产生不安情绪,需要家长悉心陪伴和耐心引导,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小学四年级

心理特征:9-11岁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于从低向高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孩子已经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有了自己的想法,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限,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如果不注重引导,孩子可能会因为一些小的困挠干扰了学习,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但通过正确的教育,这种不安可以转化成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激情和求知欲望,综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在学习的旅途中将会实现一次具有人生意义的深刻转折,从此踏上成功的人生之路。

沟通方法:此阶段孩子的学习知识点已经增多加深,孩子开始出现小学阶段第一分化,需及时帮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信心。注意孩子上课时注意力的问题,书写习惯,培养孩子演算、检查的习惯。

小学五年级

心理特征:竞争意识增强,不甘落后。更关注学习成绩,对于学习优秀的同学开始产生敬佩之情。独立能力增强,喜欢自发组成小团体。不轻信吹捧,自控能力逐步增强。

沟通方法:鼓励做事情的坚持性,帮助孩子建立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自我意识发展。孩子已经开始进入小升初的储备期,家长要开始关注小升初信息。为孩子提供一些接触自然、社会的机会。学习中遇到的自然和社会的观察问题,没有实践操作能力,很难准确理解其中内涵,接触社会对培养学习兴趣,保持主动学习的态度,迎接更复杂的挑战有积极作用。

小学六年级

心理特征: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早期,青春期是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相当于小学后期和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有时还对师长的正当干涉感到反抗抵制。情绪不稳定。注意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人的记忆力增强,注意力容易集中,敏锐,特别是由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加强了,自我意识、评价和教育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初步形成了个人的性格和人生观。但意志力仍不够坚定,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在发展中,所以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灰心。

沟通方法:此阶段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关注学习的同时,还需有个健康的心理发展。 逐步为升出做准备,对心仪学校的考试范围和特点多做了解。

初中一年级

心理特征:成熟性与幼稚性的统一,进入少年期,身体形态发生显著变化,身体机能逐步健全,心理也相应地产生变化,但童年和少年两个阶段之间是逐渐过渡的,初一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有限,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特点。向上性与盲目性的统一,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也开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在学习和纪律方面会认真努力,力争给老师和同学留下好印象,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处于萌芽阶段,神经系统调节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影响,顺利时盲目自满,遇挫折时盲目自卑,泄气,有从众心理。

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不愿让大人管,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具体困难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帮助。新鲜感和紧张感的统一,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新学科感到新鲜。但不久后,由于学科增多,复杂性增强,课时延长,考试增多,教法和学法与小学不同,使其感到紧张。加强养成教育,注意心理辅导自我意识的教育,情绪辅导,青春期教育。开展学法指导,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及时间分配等。还要注意不要放任不管不问,不要严管不解决问题。

年级特点:

从六年级刚刚升入初中一年级,很多学生还以小学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对待初中的学习,有些孩子会出现上课跟不上老师进度,明显感到学习任务加重,学习有些力不从心。总述:从小学进入到中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飞跃,学生面临着新的环境、老师、同学,对于“新”的适应速度将会对初一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新年级的初一新生,对一切既陌生又好奇,心态比较放松。科目增多了,知识难度也比小学有了较大提高,已经不能再用小学或者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一定要及时调整,学习时间分配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沟通方法:1. 关注适应——从小学生转变为中学生,对周围的环境、教学的方法、生活的节奏都需要适应,适应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初一甚至整个初中阶段的成绩,所以初一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尽快适应新的生活。

2. 新的习惯养成——初一是打基础的年级,不仅要打好知识的基础,更要大号学习习惯的基础,重视“养成教育”,就是让学生尽快养成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成功的养成教育史学生咋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优秀的重要保证!

3.重视基础知识——课程的难度是渐进的,所以通常刚开始的时候,学生都会觉得比较简单,初一不要追求“难度”和“进度”,要重视基本概念的学习、剖析和应用,只有基础牢固,才有可能在整个中学阶段学得轻松而有成效。

初中二年级

心理特点:此阶段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身体都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变化。但由于家长和社会对性知识教育采取闭锁甚至耻于谈论的态度,致使同学们产生青春期烦恼。另一心理特点是表面什么都不在乎,实际上从众心理很重,既想标新立异又担心脱离集体。于是有的学生出现了紧张﹑焦虑﹑自卑等不健康心理,由于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就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对抗情绪﹑逃避﹑说谎﹑破坏﹑暴力等不良行为。.独立性有较大的发展,自尊心增强。

沟通方法:青春期性成熟带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进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怎样去认识爱情﹑处理对异性的好感需要正确引导。重视沟通——初二的学生进入到了青春期,比较逆反,和家长的交流逐渐变少,对一味地说教非常抵制,所以这段时间家长一定要多和孩子进行沟通,随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给孩子需要的心理疏导和正确观念的引导,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心理轨道上发展。

总述:不仅初二,连同高二也是一样,都处于学习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一般重点校都会把初三或高三的知识加到初二和高二下学期进行。初二和高二的学习任务和压力都很大,孩子要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后面讲到高二不再总述)。

学科内容加大加深,孩子此阶段学习上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分层,需引起高度重视并提前做准备,鼓励孩子提前预习,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初二要树立提前中考的概念,把初三的内容提前学习,减轻初三的压力,轻松、自信地迎接中考。因为初三系统复习的时间很有限,并且复习压力很大,所以在初二年级应强调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需协调好时间,辅导和增加薄弱学科补习频次。

初中三年级

心理特点:对立性获得较大发展,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喜欢同老师平等的讨论问题,喜欢自己自由独立地组织、开展一些活动。初三学生的“成人感”更加明显,自尊心大大增强,他们比初 一、初二的学生更渴望教师和家长的尊重与理解。心理趋于定型,学习成绩相对稳定,初三学生心理发展迅速,开始趋向定型。观察力接近成人水平,意义识记占主导地位,思维活动已有抽象、概括的水平。学习兴趣基本稳定,学习成绩亦开始相对稳定。教育者要抓住一切有利的机会,促使学生的心理更加成熟,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时,要继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有很强的升学紧迫感,并重视“补差”工作,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进入理想的高中。

沟通方法:需充分利用此阶段特点,培养和发展他们独立学习、独立生活的能力, 同时为中考做准备,与孩子一起了解当下学习情况和状态,设定目标,协商方法。

初三关键词“中考” 初三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中考。中考是综合能力的考察,不能对单独知识点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初三既有新课的学习,又要进行系统的复习,学生经常抓不住重点、平均用力、手忙脚乱、效果欠佳。孩子需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突破,不放弃、不懈怠,才能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初三最重要的事情

1. 学好化学——初三新增化学学科,化学在整个初中阶段学习一册书,不管其他学科的学习状况如何,化学启蒙地好的话,很容易学得很好,新课程学好了,学生的自信心就提高了,对其他学科的学习都能起到一个积极促进的作用。反之,如果一开始不着急、不重视,等到发现问题的时候就要花双倍甚至几倍的时间去补,大大降低了复习效率,影响总体成绩。

2. 紧追不舍——初三年级,为中考复习留出更多的时间,学校老师会赶进度,课程讲得比较快,稍有懈怠就会比较吃力,很多学生出现“旧账还没补上,又欠了新账”的情况,整体忙于应付,无法针对自己的弱项进行强化,到了下学期综合复习的时候,就会是一锅粥。所以,一定要紧追不舍、及时复习,化解疑难问题。

3. 查缺补漏——初中的课程已经学完了2/3,自己要有计划地开始针对自己的弱科和薄弱知识点进行重点突破,不要把所有问题都堆积到中考前夕。利用开学初还不是最紧张的阶段,要把初一、初二各科的知识点在脑海中过一遍,把以前没有掌握的挑选出来,查缺补漏,为中考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压力调节——随着中考的临近,学生和家长都会或多或少有一些压力,压力不全是坏事,但是压力过大就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也影响考试时的正常发挥。家长要多关心孩子,能够观察到孩子的变化和不安,可以请这方面专业的人给孩子帮助。

总述:初三和高三考前冲刺期,整体知识框架的综合性梳理和灵活运用,同时提高应试能力,集中力量抓紧一切时间查漏补缺,扬长避短。

高中一年级

心理特点:高中生正处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心理断乳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的明显增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的发展,高中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他们的感情变得内隐,即内心世界活跃,但情感的外部表现却并不明显。这些特点常阻碍着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了解。

学科特点:高中的学习深度和难度较初中上升到新的台阶,跨度很大,特别体现在数学、英语、和物理学科,很多学生都是上课能听懂,课后作业也认真完成了,结果成绩不理想,很多学生甚至出现了不及格的情况,这个时候家长和孩子都很困惑,其实症结就在于学生的知识牵引能力差,综合学习能力急需要提高,咨询师一定要跟家长强调在高中阶段,孩子不能掉队,有问题不能拖,同时强调高中阶段,家长不能盲目相信孩子自己就可以解决问题,因为高中的各科学习都是知识的延伸,并且有很强的关联性,一个知识点或是知识模块出现问题会导致这个科目的学习遇到瓶颈,应该趁月考之后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理和有效解决,在期中考试中能考出好成绩。

高一关键词——“难” 从初中到高中是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高中整体呈现知识量增大、理论性增强、系统性增强、综合性增强、能力要求增加的“5增”趋势,而高一又是数学、物理、化学学科难点最集中的年级,所以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初三到高一不是个“坡儿”,而是个“坎儿”,必须要“跳”才能完成这个质变的过程。

高一最重要的事情1. 重视高一、成就高考——高一是整个高中阶段的开始,抓住高一,让自己一开始就能占据领先位置,对学生高中阶段的发展至关重要,多年的高考经验显示:对高一的重视程度和3年后的高考成绩成正比关系,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一定要从高一抓起!

2. 提前动手,从容应对——刚刚经历了中考,很多学生沉浸在紧张后的轻松李,但是学习确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稍一放松,可能就会给自己的高一学习制造麻烦,抓住高一伊始,让自己的高中学习一帆风顺!

3. 发现漏洞、及时弥补——高中学习比较紧张,发现漏洞千万不要以太忙、太累为由任其存在和发展,因为知识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漏洞不补,会影响其他知识的学习和综合应用,并且积累得太多,会觉得无从下手,只好放弃,给高考造成很大的损失!

4. 成绩波动、正确看待——高一学习成绩波动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一般来说,只要适应了高中老师的讲课方式、掌握了高中知识的学习方法,成绩都会逐步上升并且趋于稳定的。因为成绩的暂时下降而失去自信或对某个学科失去兴趣,是得不偿失的。

高中二年级

心理特点:此阶段由于很多学生目标不明确,既没有高一时的雄心壮志,也没有面临高考的紧迫感,是一个容易出现动荡和茫然的时期。一旦遇到挫折,特别是考试中受到打击,就会自我怀疑,产生焦虑。有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感到整个高中阶段有成绩明显退步的阶段,其中大部分学生感到这个阶段在高二:

1、在学习上两极分化日益明显。2、偏科现象严重。3、孤独感和焦虑感较强。 年级特点:高二关键词——“分化”,高二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年级,一方面已经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紧张的高三还没有来临,所以心里上比较轻松;同时,高二还要面对多个科目的会考,会分散高考科目的注意力;另外,很多家长理解上有误区:高二先轻松一下,要不高三就没有轻松的时候了。这种想法非常错误,结果就是高二轻松了,到高三也紧张不起来。以上各种因素综合起来,造成了严重的分化,一些学生到高三再想努力的时候,发现为时已晚!

一、学习方面:

1.两极分化日益明显,导致不同心理状态。高一一年下来,学生群体在知识掌握程度方面已较明显的分出层次,即所谓优生和差生。对优生来说,他们的积极心理得到一步步发展,如兴趣上升为乐趣,好奇转化为求知欲和探索欲。他们充满自信,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另一部分学生在一年学习中(尤其是在考试中)屡遭挫折,对学习的灰心,自卑甚至害怕等心态已渐渐固化,出现兴趣转移,偏科等倾向。学习成绩进一步下跌,自信心进一步被冲击,造成恶性循环。对中等水平的学生来说,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目的仅希望在会考中获得通过,处于一种淡漠的被动状态 。

2.归因心理发生很大变化,学习的主动意识明显增强。人总是在不断总结经验中前进的。学习成败归因心理,影响着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学习行为。高二学生的当今的学生对于学习成败的归因,更重视个体学习行为的影响,而不是客观条件。对于学习成绩的提高,他们更多地寄希望于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情感、学习过程,如学习态度的端正、方法的改进、良好习惯的养成、时间利用率的提高、学习毅力的增强等,而不是客观条件的改变,如学习环境的改善,老师的教学水平等。学生抓住了学习活动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更重视个体学习行为的影响,则会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改进学习方法,调整行为模式。这正是当今学生个体主动意识增强的具体体现。

3.对高考的期待与恐惧高二,要说离高考很远吗?不是,高三的一毕业就到自己了!很近?也不是,还有高三的没毕业呢!这时很多学生就出一种期待和恐惧的心理现象。他们具体表现在上课和学习的时候容易走神和分心、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易受干扰、经常幻想将来等。他们感到很紧张,有的学生恨不得现在就高考,不用再这样担惊受怕,这种期待容易出现焦虑心理;但是,他们一想到要真正高考又感到莫名的恐惧,怕自己考不上好的、理想的大学,所以他们的潜意识有时宁愿在幻想中满足。从而在上课和学习时容易走神和分心,在他们回过神之后又感到很内疚和后悔当初为什么会这样,他们恐怕这次走神和分心会影响自己的学习,而同学不这样,他们在下次考试就会比自己好。他就想,“如果考不上大学感到自己很没面子和愧对家里人”,特别是一些自责心较强的学生。这样他们显得过分紧张,又影响下面的学习,就是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导致各种心理行为的出现。

二、更加自觉地认识、观察、解剖自己,但有时陷入理想与现实,肯定与否定的自我矛盾中,产生孤独与自卑 三、对集体适应性增强,“恋爱”现象剧增,择友有较高原则性。

1.“恋爱”现象剧增,但大部分学生“恋爱”动机十分荒谬 恋爱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性心理现象,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少年的营养也提高,这必然会导致身体的发育加快,这种身体的早熟也必然包含性机能的早熟。另一方面,高二的学生熟悉环境,熟悉了老师和同学,又还不用高考;同时,他们所要承受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越来越多,他们非常需要理解和关心。然而,由于家庭、学校、教师对学生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心理需要不关注,导致他们只能从外界获得关爱的感觉。具体表现为:很多学生想恋爱,但是没有找对象,或者是单相思;有的学生不想恋爱,但是却有很多异性喜欢;也有不少已经堕入爱河的。他们想恋爱,但是“大人们”不同意他们有这样的行为,所以很多已经恋爱和准备恋爱的学生感到很大的压力。不管是哪种现象,都可以说他们的“日子”都不好过。这种由于在成长中出现的性机能成熟和性心理觉醒,给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和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障碍。 但是,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却跟不上性心理的过早出现。

这主要表现在其“恋爱”动机上,其原因有:

A:就是要寻找一种被爱、被重视、被珍惜的感觉;

B:受电视、电影、网络等影响,认为恋爱是为了好玩,不知道要负的责任和义务;

C:把是否有男(女)朋友作为是不是有“面子”的标准;

D:显耀心理; 攀比心理。为了说明我对异性有很大的吸引力,我是优秀的;认为别人有异性朋友我也要有……等等一些我们听来很谎谬的说法却都成为了他们早恋的理由。

2.择友有较高原则性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高二学生在选择朋友时的盲目性逐渐减少,不再为了需求归属感而刻意交朋友,他们更愿意与那些和自己性格相近,有共同爱好的人建立深层次的友谊,分享心中的秘密,友谊的建立逐渐由泛化向固定化、深层次发展。

高二最重要的事情

1. 均衡发展——高考可录取依据是总成绩,只要没有严重偏科,即便谁各科都成绩平平,在高考中也能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如果在高三冲刺中海能够部分学科有所突破,就会考得非常理想,所以均衡发展是取得高考好成绩的基础。

2.提前备考——高考考的是整个高中三年的知识,而不只是高三的知识。不要认为高考就是高三的事情,其实每个阶段都是在备考,都是在为高考打基础,高二尤其如此。

3.强化基础——高一的很多知识是在以后的学习中必须要用到的基础知识,所以如果发现高一的部分知识没有完全掌握,千万不能等到高三复习的时候再去解决,要尽快补上,使自己高二高三的学习更加顺畅。

高中三年级

心理特点:此阶段孩子的社会意识已经接近成熟,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社会现实问题有自己的独立见解。随着备考时间的减少,在思想压力和心理上的波动都会比较突出,出现信心型、迷茫型、放弃型三种形式的分化。

信心型的孩子,在思想上有明确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扎实,方法科学,学习能力强,各科平衡发展,历次考试成绩稳定,对高考充满信心。迷茫型的孩子,在思想上渴望考入理想大学,但由于基础不扎实,学习方法不当,成绩经常被动,从而导致思想不稳,当成绩不进步或下降时,比较消极。考试进步时,又充满斗志。自感考大学有难度,对前途感到迷茫。

放弃型的孩子,基础太差,或者经过努力,但成绩没有进步,或者学科发展很不平衡,思想进入“考大学没指望”的误区,以致成绩越来越差,甚至最关键的时候自暴自弃。

沟通方法:通过与老师和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当下情况。家长在调整自己心态的同事,多关注孩子心理状态,切勿因自己的焦虑影响到孩子。给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重视孩子的营养健康。